帝国斜阳下的孤独英雄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gua_d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9世纪末,随着维多利亚时代的终结,大英帝国逐步走向衰落。在外众多竞争者虎视眈眈,在内广大殖民地离心倾向日益明显。英国政府试图通过战争走出危机,却最终加速了帝国分崩离析的局面。美国作家坎蒂丝·米勒德撰写的丘吉尔青年时期在布尔战争中的传奇经历,向读者全方位地展示了这场大英帝国最后的殖民地战争的实景全貌。
  关键词:《帝国英雄》 坎蒂丝·米勒 丘吉尔 布尔战争
  美国作家坎蒂丝·米勒德(Candice Millard)撰写的《帝国英雄》,是一部记述丘吉尔青年时代在南非布尔战争传奇经历的传记作品。作者同时也对布尔战争的源起、过程、结局进行了详细阐述和精辟分析,为读者全方位地展示了这场大英帝国最后的殖民地战争的实景全貌。本书在2016年分别入选《纽约时报》年度畅销书榜和《华盛顿邮报》年度好书榜,博得书评家的众多好评。
  1899年10月至1902年5月的布尔战争,是大英帝国发动的最后一场开拓殖民地的战争。战争的起因是英国殖民者觊觎南非两个荷兰移民(英国殖民者称之为布尔人)建立的共和国——德兰士瓦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境内发现的金矿,在武力攫夺不成的情况下怂恿英国政府发动的一场殖民地战争。虽然战争最终以英国殖民者胜利而告终,但英国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1899年10月战争刚一爆发,年仅二十五岁的丘吉尔就将这场战争视为自己获取名声和荣誉的机遇,立即以英国《晨邮报》战地记者的身份赶赴南非报道战事进展。11月他乘坐的一列装甲列车遭到布尔人伏击,丘吉尔和一些英军官兵被俘,后被押解到德兰士瓦共和国首都比勒陀利亚(现名茨瓦内,南非行政首都)的一所战俘营关押。12月,丘吉尔在一次极为大胆的行动中单独越狱,逃出比勒陀利亚后,在几名英国侨民的协助下,躲藏到一个废弃的地下矿井。此后,他穿越南非腹地,来到当时的葡属东非首府洛伦索-马贵斯(今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在当地英国领事馆的协助下坐船回到开普敦。鉴于丘吉尔名门望族的特殊身份(他的祖父是英國公爵,父亲伦道夫勋爵曾出任英国财政大臣),再加上他的越狱和逃亡经历也极富传奇色彩,引起英国许多媒体和民众的极大关注。丘吉尔回到开普殖民地后,就加入了英国军队,还参加了数次激烈的战斗。1900年5月,他随英国军队攻占比勒陀利亚,并释放关押在战俘营中的前难友。6月,他载誉回到英国,受到民众热烈欢迎。10月,凭借在布尔战争中获得的名声,丘吉尔顺利当选为下院议员,从此踏足政界,开始了他一生多姿多彩的政治生涯。
  丘吉尔无疑是布尔战争塑造出来的英雄,但从书中,我们发现布尔战争所塑造的英雄并非仅仅丘吉尔一人。战争爆发后,一个名叫莫罕达斯·甘地的年轻印度人自愿组织了一支担架救护队,参加了许多血腥的战斗,救治了无数伤病员。后来他将战事中领悟到的人道主义和无畏勇气相结合,创立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唤起了亚非拉人民反帝反殖运动的高潮。还有一个名叫所罗门·普拉杰的年轻黑人记者,以非洲土著民的视角记录了这场白人之间为争夺非洲人的土地而发生的战争。后来他创立的非洲人国民大会,以非暴力的斗争方式反对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为黑人争取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直到1994年,在距布尔战争结束将近一百年后,黑人才终于通过斗争获得普选权,非洲人国民大会主席纳尔逊·曼德拉当选为南非首任黑人总统。一场小小的布尔战争,却整整塑造了三位改变整个20世纪历史进程的英雄人物。
  19世纪中后期的维多利亚时代是大英帝国的鼎盛时期。当时,英国的殖民地遍布全球,号称“日不落”帝国。但以英伦三岛有限的资源,已经无力支撑版图巨大的殖民帝国;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繁华盛景,也早已埋下了衰败的种子。1899年的布尔战争,何尝不是英国政府试图转嫁危机的无奈之举。战争起初,英国还自信满满,以为凭大英帝国的实力,收拾一小群布尔农夫不在话下。未曾料想,誓死保卫家园的布尔人显示了坚强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斗志,加上英军高层腐朽不堪,战术死板,战争开始英军就节节挫败,甚至主力部队都被布尔民兵团团包围,面临全军覆灭的困境。英国政府大为震惊之下,从世界各地调集了大量兵员赶赴南非增援。虽然后来英军凭借优势兵力扭转了战局,并占领了布尔人的全部主要城市,但布尔民兵仍然在广大乡村坚持战斗,屡屡给英军沉重打击。直到1902年,在双方都筋疲力尽的情况下,英国被迫和布尔人签订和约,虽然名义上取得对布尔的主权,但实际还是不得不给予布尔人一定的自治权。
  布尔战争预示着大英帝国的全面衰落。英国以全球霸主之尊,先后动员兵员45万,耗费军费2亿2千万英镑,阵亡官兵2万1千多人,却始终无法完全征服一个人口不足44万的弱小民族。英国不仅在全世界面前丢脸,也在全世界面前暴露了其军事上的弱点。此后,虽然英国放弃了向外扩充新的殖民地,力图稳固旧有的帝国,但树欲静而风不止,竞争者闻到帝国被撕裂创口上的血腥味,蜂拥而至,英国不得不为了维护帝国的生存而一次次走上战场。在经历了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丘吉尔的心态和布尔战争时期已经完全不同,他在《我的早年生活》中重新回顾布尔战争的爆发时,苦涩地写道:“和平的时代结束了。未来将不缺少战争。对所有人来说都有足够多的战争。是的,足够多,还有剩。”在布尔战争刚刚爆发时,年轻的丘吉尔不会知道帝国前途的荆棘坎坷,他为战争的爆发而欢欣鼓舞,为建功立业的雄心而摩拳擦掌;在写下这段话时,丘吉尔也不会知道,一场更残酷的战争正在前方等待,他将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目睹大英帝国分崩离析。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帝国的日落余晖,将一位孤独英雄的身影映射成了一抹黑色的剪影……
  书中描述在布尔战争时期的青年丘吉尔,个性热情、大胆,有时甚至达到鲁莽的程度。他来到南非后,马上就到了他所能到达的最前线。在一次危险的装甲列车侦察活动中,部队遭到伏击,丘吉尔几乎凭借一己之力,指挥官兵撞开出轨的车厢,冲出了包围圈。此后又主动下车援救掉队官兵,不幸被布尔人俘虏。虽然丘吉尔是记者身份,但由于他参加了实际的战斗,布尔人也将他作为战俘关押起来。不肯安分守己的丘吉尔在确认释放无望后,马上着手准备越狱。即使越狱要冒生命危险,而且在人生地不熟的敌国环境中逃生的可能性也不大,但这些都没有动摇丘吉尔的决心。此时此地的丘吉尔,已经隐隐显露后来让他成为伟人的关键性格——坚韧不拔的精神。在英国古代有一个传说,据说苏格兰国王罗伯特·布鲁斯反抗侵略,在连续经历六次失败后,不得不躲到一个山洞。他看到有一只蜘蛛在山洞的角落编织蛛网,却屡屡失败。布鲁斯决定,如果蜘蛛第七次能够成功的话,他将第七次起兵,否则就放弃。蜘蛛在第七次尝试时成功了,布鲁斯又重新召集旧部起兵,并最终击败了侵略者。书中引用了一位英国女作家对丘吉尔的评价,“与罗伯特·布鲁斯不同的是,温斯顿·丘吉尔在坚持不懈方面没什么可以从蜘蛛身上学习的东西。蜘蛛只尝试了七次,但丘吉尔会尝试七十个七次。所以不如省掉这么多麻烦,让他一次成功”。最后丘吉尔成功越狱,穿越了数百公里的敌国腹地,并在几名英国侨民的协助下偷越边境逃了出去。在布尔战争初期大英帝国节节败退的阴霾气氛下,新闻媒体急于挖掘鼓舞人心的题材,丘吉尔的这段冒险经历,正好符合英国民众对英雄的期许。随着新闻媒体的报道渲染,丘吉尔在英国名声大噪,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明星。四十年后,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最危急的关头临危受命,出任首相,他又以同样的勇气和毅力带领英国坚持战斗,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立下巨大功勋。
  作为一代伟人,丘吉尔的生平事迹广为人知,研究资料也是汗牛充栋。撰写丘吉尔的传记,即使只涉及他多姿多彩生平的很小一部分,也仍旧是一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坎蒂丝·米勒德的这部人物传记作品,对原始素材剪裁有致,人物心理描写合情合理,能时时将紧张的故事情节与一流的人物研究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当读者跟随丘吉尔在布尔战争过程中来回奔波之余,还顺带饱览了南部非洲的壮丽山川景色。《纽约时报》的书评栏编辑看来也被这部作品深深打动,在书评中写道:“会不会有人被这本书打动,决定拍一部有关丘吉尔这段经历的电影?我很想去看。”
  确实,笔者也很想去看……
  参考文献:
  [1] 马丁·吉尔伯特.丘吉尔传[M].马昕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
  [2] 坎蒂丝·米勒德.帝国英雄[M].陈鑫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3] 温斯顿·丘吉尔.丘吉尔自传:我的早年生活[M].周方舟译.北京:台海出版社,2019.
  作 者: 张丽华,硕士,湖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英美文学。
  编 辑: 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其他文献
摘 要:丁玲的成名作《莎菲女士日记》深受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所带来的西方近代化思潮的影响,是毋庸赘述的。而丁玲对莎菲女士心理上细致入微的描写,所要表达的远远不止这些。如茅盾所述:“莎菲女士是‘五四’以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爱上的矛盾心理的代表者。”a在人性觉醒、思想解放的热潮席卷中国的伊始,丁玲已经开始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了。戴震(东原)所著《孟子字义疏证》《原善》 等义理之书,肯定了人欲的积
期刊
摘 要:《刻花玻璃酒缸》是美国20世纪著名作家菲茨杰拉德的短篇小说代表作。現有阐释大多聚焦于小说中表层主题或酒缸象征意义的挖掘,忽略了文本背后贯穿全文的女性形象塑造的叙事进程。本文通过聚焦女主角无端受害、反抗意识觉醒和快速消亡的过程,将目光投向情节之外的“隐性叙事进程”,探讨塑造这一进程的话语手段,以及表层情节与隐性进程的交互运作关系。旨在揭示小说两大叙事轨道下丰富的文本内涵,体现作者高超的短篇小
期刊
摘 要:《变形记》以人变形为虫的荒诞情节,隐喻现代人被异化的生存困境;在资本主义伦理混乱的社会阴暗面中,格里高尔坚守人性,试图维护斯芬克斯因子的平衡,却因异形被家庭、社会抛弃,只能以自我毁灭成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展现了人形、人性分离与错位的悲剧;斯芬克斯因子的碰撞具有普遍性,错位的危机实则潜伏在残酷体制压制下的每一个小人物身上,暴露的结果是被社会吞噬、淘汰,卡夫卡以此提出现实世界的永恒寓言。  
期刊
摘 要:长篇小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依然发挥着其触摸历史、深入现实、表现人性等多方面的作用。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作品陈彦的《主角》洋洋灑洒七十多万字,涵盖时代与社会、艺术与哲学、家庭与婚恋等内容,充分体现出当代长篇小说宏大的史诗性品质和浓厚的现实主义精神。同时,陈彦对现实主义精神的传承以及主要作为剧作家的特殊身份为小说增加了质厚的情感和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现
期刊
摘 要:小说《黄金时代》从人物到自然、社会环境,都体现着强烈的孤独意蕴,这既来自作家王小波本人,更来自于小说中外部权力话语的过度规训,以及主人公保持人性本真的反抗精神。这种孤独意识是对特殊年代人们生存困境及精神困境的真实反映,也体现着作家对人生存状态的思考,对个体存在本真性的呼唤。  关键词:《黄金时代》 孤独意识 精神困境 个体存在  《黄金时代》是当代作家王小波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下乡知青王二与
期刊
摘 要:简·爱经历了从被抚养者和被教育者到抚养者和教育者的转变,同时也经历了妻子和情人的身份迷失,以及在罗切斯特和圣约翰之间的游移。虽然简·爱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从孤女、学生到家庭教师的身份追寻,但在此之后,虽然自我标榜为独立女性,但她的伦理身份的转换更多是受制于或者得益于外部环境的转变。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来看,夏洛蒂·勃朗特这样的安排或许隐含着她对维多利亚时代女性依靠自己力量改变命运的悲观态度
期刊
摘 要:在词的发展史中,苏轼是第一个创作出成熟的农村词的词人,并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与意境。纵观其在人生不同阶段的词体创作,苏轼的农村词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笔者以苏轼于密州所作《望江南》二首、徐州所作《浣溪沙》五首、黄州所作《浣溪沙》五首为线索,探究苏轼农村词创作的变化,从中窥见苏轼的思想境界发展。  关键词:苏轼 农村词 望江南 浣溪沙  一、农村词的定义及苏轼的农村词创作  对于主要描写
期刊
摘 要:青春创伤校园电影《少年的你》将青春与现实主义题材相结合,讲述两个少年共同面对校园霸凌并改变命运的故事。影片通过施暴者、受害者、旁观者三种视角来“以小见大”地反映出人性的扭曲和变异,并双向表现小小的主人公们努力重塑青春人格,实现自我救赎的美好愿望。电影通过写实的风格来呼吁人们抵制校园霸凌,努力维护好孩子们的青春。  关键词:《少年的你》 温情 青春 校园霸凌  近年来,随着网络传播影响力的扩
期刊
摘 要:宁肯的短篇小说《火车》蕴含着丰富的意蕴。笔者以火车、少年、城与年为关键词,通过镜像理论、存在主义等解读小说,分析《火车》中潜藏的话语,并试图评价其创作价值。  关键词:宁肯 《火车》 城与年  短篇小说《火车》是宁肯少年题材小说集“城与年”系列中的首篇,延续了他从个体生命出发写时代之感的风格。小说以行动主体“我”的口吻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北京城里的一群少年走向成人的故事。  一、火车和少
期刊
摘 要: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不仅是在品味北国秋天的自然姿态,更是在描绘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和人生姿态,并由此引出对自然生命、自我命运、时代凋敝现状和文化衰微等的悲凉体验。不仅三种“秋味”具有多重审美意蕴,而且每种“秋味”里面也具有多重审美意蕴。  关键词:《故都的秋》 自然之秋 人生姿态 生命文化  郁达夫开篇一来就把自己品味出的北国之秋所具有的“清”“静”“悲凉”的独特韵味告诉读者。很明显,“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