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湾愈来愈习惯把帐算到单一个人头上,很喜欢找到那愈有名愈好的代罪羔羊。当然,羊只是比喻,近年“马”英九和“龙”应台也常成众矢之的,甚至连谢长廷去到一个餐厅看到陈列了很多马的艺术品,都开玩笑说因为被“马英九”包围而感觉不舒服。
这种“擒贼先擒王”的观点,甚至反映到2014年5月号台湾《今艺术》杂志的一篇文章标题“马英九为何输韩国20年?以电影政策为例”,作者是文化评论人、现于巴黎第七大学攻读电影博士的陈洁曜。
首先,马英九当政没有二十年,所以台湾电影现行政策如果真落后韩国二十年,不会只和他有关,而跟历届电影主管机关首长和“立法院”通通有关,甚至开玩笑说,跟朱延平的关系都比跟马英九更直接。但我们知道作者的意思,是要把现行电影政策算到现任领导人身上,由他概括承受。平常人这般骂骂就算了,但学院背景的作者写文章似乎不该如此耸动。
文中援引法国、韩国甚至大陆的电影保护主义政策,揶揄台湾当局:“20年来,韩国誓死抵抗美片,政府积极扎根,国片市占率经年超越好莱坞(Hollywood),曾达64.8%,艺术电影并于国际影展屡获大奖;反观台湾笑呵呵完全开放电影市场……”,说当局笃信美式利伯维尔场,放手让本土影片崩盘,本土片市占率2009年为2.1%。
台湾在面对WTO谈判时,不考虑“文化免议”(l’exception culturelle)精神,的确让很多人忧心气愤,但这只是“独夫的决策”,还是“朝野不成文的共识”?文中提到:“1997年韩国发生被日本占领后‘第二个国耻’的经济危机,美国趁火打劫,以天价投资为诱饵强逼韩国放弃国片配额(screen quota),然韩国人抵死不从,1999年6月24日爆发80位电影人剃发明志的‘光头运动’,迫使政府严拒美国要求。”
印象中台湾电影人不曾有这么激烈反抗美国片进口的行为。你说台湾电影人不热血、不从事公民抵抗运动?错,远的不说,单以这两年支持多元成家、反核、反服贸,不少电影界幕前幕后人士几乎无役不与。那问题就清楚了:如果业界自己不觉得有问题,或者觉得有问题但甘愿面对市场竞争,那么当局、民意机关、媒体和学界,不也只是顺水推舟,抱持类似“放任”与“尊重”的态度?
更不用说,台湾消费者,习惯了(只要有兴趣、有钱)可听到全世界的音乐、看全世界的电影戏剧音乐舞蹈、读全世界的杂志和书、上全世界的网站,当局没管制、不禁止,只要有业者提供这些产品或服务。你确定台湾一般观众,真的可以放弃自由接受大幅看不到好莱坞电影的命运?抑或限制外片上映,连带把台湾引以为傲的丰富精致多元的国外艺术片市场,一并肃杀,片商只能把少数配额全分给能赚大钱的好莱坞片?那时普罗大众也好,艺术文青也好,不把帐全归到马英九或龙应台头上骂到臭头?
所谓“银(萤)幕比例”,真的可以刺激台湾电影业或电视业者进步?看看本地电影这些年的质量,好的少烂的多,看看我们的八点档电视剧,还停在哪个年代哪种程度,如果真的实施追求“市占率不达40%绝不终止”的政策目标,在这个”one source, multi use”的数字科技年代,只会逼一般人往大陆影音网站提供的服务更加倾斜,连戏院都懒得上。
而且在法案还没出“行政院”、还没过“立法院”,自由惯了的台湾人肯定说当局脑袋进水,该管的不管,极少数人民还可以享受的福祉、还可以做的自由选择却要剥夺与限制——这些言论一点都不陌生,而且绝不会缺席。
而这一切关马英九什么事?
胸怀理想的评论者总认为这世界该怎样,但一般民众对某些议题是否真的这么想也该重视。台湾风起云涌的“还权于民”观点,与坊间很多论述里主张的“强势政府”“铁腕管制”却背道而驰,被消费主义宠惯的现代人,如果也是评论者心中认为的“还权于民”该拿回权力与权利的主人,那么,类似限制外来商业侵略以保护本土文化产品的政策,的确应该多多开放让人民讨论,而非想当然耳,以别人现在产业的成功,据以拿来概括所有保护主义的“功勋”。
最后,补充一点参考资料,既然该文章引用台湾电影网的数据,就不该不老实呈现全貌。马英九2008年第一次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当年台湾本地影片市占率为12.09%,2009年的确是2.13%,但2010年7.31%、2011年18.65%、2012年11.9%、2013年13.87%,如果当局是同样的无能当局,占比何以成长?这跟台片哪一年有大片胜出关系更直接,并非在美国片威胁下就一无可取,一无可图,否则就不会有春节档越来越多台片春风得意的现象了。而且以上都仅是台北市首轮院线票房,全台实际票房并无精确统计可供研究,仅有业界不成文推估比例,若以台片近年本土趣味当道,台北以外的票房若加入计算,这份市占率有可能比目前看到的数字更亮丽。如果凡事都要这么政治,实在不愿意说,陈水扁首次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是2000年,当年市占率1.28%,来年0.17%,这又落后韩国几十年呢?
我绝对同意文化保护政策可公开讨论,但不是像该文那般陈述与引导方式,这样的“究责”非台湾之福。
这种“擒贼先擒王”的观点,甚至反映到2014年5月号台湾《今艺术》杂志的一篇文章标题“马英九为何输韩国20年?以电影政策为例”,作者是文化评论人、现于巴黎第七大学攻读电影博士的陈洁曜。
首先,马英九当政没有二十年,所以台湾电影现行政策如果真落后韩国二十年,不会只和他有关,而跟历届电影主管机关首长和“立法院”通通有关,甚至开玩笑说,跟朱延平的关系都比跟马英九更直接。但我们知道作者的意思,是要把现行电影政策算到现任领导人身上,由他概括承受。平常人这般骂骂就算了,但学院背景的作者写文章似乎不该如此耸动。
文中援引法国、韩国甚至大陆的电影保护主义政策,揶揄台湾当局:“20年来,韩国誓死抵抗美片,政府积极扎根,国片市占率经年超越好莱坞(Hollywood),曾达64.8%,艺术电影并于国际影展屡获大奖;反观台湾笑呵呵完全开放电影市场……”,说当局笃信美式利伯维尔场,放手让本土影片崩盘,本土片市占率2009年为2.1%。
台湾在面对WTO谈判时,不考虑“文化免议”(l’exception culturelle)精神,的确让很多人忧心气愤,但这只是“独夫的决策”,还是“朝野不成文的共识”?文中提到:“1997年韩国发生被日本占领后‘第二个国耻’的经济危机,美国趁火打劫,以天价投资为诱饵强逼韩国放弃国片配额(screen quota),然韩国人抵死不从,1999年6月24日爆发80位电影人剃发明志的‘光头运动’,迫使政府严拒美国要求。”
印象中台湾电影人不曾有这么激烈反抗美国片进口的行为。你说台湾电影人不热血、不从事公民抵抗运动?错,远的不说,单以这两年支持多元成家、反核、反服贸,不少电影界幕前幕后人士几乎无役不与。那问题就清楚了:如果业界自己不觉得有问题,或者觉得有问题但甘愿面对市场竞争,那么当局、民意机关、媒体和学界,不也只是顺水推舟,抱持类似“放任”与“尊重”的态度?
更不用说,台湾消费者,习惯了(只要有兴趣、有钱)可听到全世界的音乐、看全世界的电影戏剧音乐舞蹈、读全世界的杂志和书、上全世界的网站,当局没管制、不禁止,只要有业者提供这些产品或服务。你确定台湾一般观众,真的可以放弃自由接受大幅看不到好莱坞电影的命运?抑或限制外片上映,连带把台湾引以为傲的丰富精致多元的国外艺术片市场,一并肃杀,片商只能把少数配额全分给能赚大钱的好莱坞片?那时普罗大众也好,艺术文青也好,不把帐全归到马英九或龙应台头上骂到臭头?
所谓“银(萤)幕比例”,真的可以刺激台湾电影业或电视业者进步?看看本地电影这些年的质量,好的少烂的多,看看我们的八点档电视剧,还停在哪个年代哪种程度,如果真的实施追求“市占率不达40%绝不终止”的政策目标,在这个”one source, multi use”的数字科技年代,只会逼一般人往大陆影音网站提供的服务更加倾斜,连戏院都懒得上。
而且在法案还没出“行政院”、还没过“立法院”,自由惯了的台湾人肯定说当局脑袋进水,该管的不管,极少数人民还可以享受的福祉、还可以做的自由选择却要剥夺与限制——这些言论一点都不陌生,而且绝不会缺席。
而这一切关马英九什么事?
胸怀理想的评论者总认为这世界该怎样,但一般民众对某些议题是否真的这么想也该重视。台湾风起云涌的“还权于民”观点,与坊间很多论述里主张的“强势政府”“铁腕管制”却背道而驰,被消费主义宠惯的现代人,如果也是评论者心中认为的“还权于民”该拿回权力与权利的主人,那么,类似限制外来商业侵略以保护本土文化产品的政策,的确应该多多开放让人民讨论,而非想当然耳,以别人现在产业的成功,据以拿来概括所有保护主义的“功勋”。
最后,补充一点参考资料,既然该文章引用台湾电影网的数据,就不该不老实呈现全貌。马英九2008年第一次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当年台湾本地影片市占率为12.09%,2009年的确是2.13%,但2010年7.31%、2011年18.65%、2012年11.9%、2013年13.87%,如果当局是同样的无能当局,占比何以成长?这跟台片哪一年有大片胜出关系更直接,并非在美国片威胁下就一无可取,一无可图,否则就不会有春节档越来越多台片春风得意的现象了。而且以上都仅是台北市首轮院线票房,全台实际票房并无精确统计可供研究,仅有业界不成文推估比例,若以台片近年本土趣味当道,台北以外的票房若加入计算,这份市占率有可能比目前看到的数字更亮丽。如果凡事都要这么政治,实在不愿意说,陈水扁首次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是2000年,当年市占率1.28%,来年0.17%,这又落后韩国几十年呢?
我绝对同意文化保护政策可公开讨论,但不是像该文那般陈述与引导方式,这样的“究责”非台湾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