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轻诗人霁晨的诗给编者带来某种思考,他的诗看似有口语的有力而恣意的表面态势,而在诗的背后又簇集着什么?按照俄国批评家罗曼·雅各布逊的观点,文学改变和强化普通语言,系统地偏离日常语言。在霁晨的诗里,他试图在走一条相反的路,“叫我这个不通乐理的人弹琴真是搞笑/但我会胡乱一弹,只要我喜欢”(《琴询》),“那时我对爬山没有概念,但爱小土堆”(《一个人爬山》),用日常语言入诗是霁晨的一大特色,同时,霁晨改变了口语诗常见的日常语言的粗鄙化和随意性,诗歌不仅仅有调侃、自嘲的修辞色调,还有机敏与果敢的叙述布局,“但、也、就、还、只”等关联词塞满诗句,让诗的日常语言又因循“学院派”的套路,强化了诗歌日常语言形态的审美趣味。
黄明洋的诗属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又归一的类型。语言简洁,表达主题明确,譬如在其《田野观察笔记》等诗中,写父亲,写出野草、黄牛、青瓦片,又进一步写出桑树、柏树和梧桐树,这种多数诗人类似的经验并不能给我们带来阅读上的新颖之感,黄明洋依靠自己的耐力,“把握住这个相关物的本身”(胡塞尔语),黄明洋企图让我们接受他在诗歌抒情上对相关物的情感设置。
编者注意到本期另外两位青年诗人:麦先森和唐永鑫。麦先森在诗歌语言上的谨慎和拘谨,有消瘦之感,就好比一个书法爱好者临摹沈度的《敬斋箴册》,笔笔工致稳健,“稳健”是现代诗歌写作的一大弊端,也如同米芾的《论草书帖》,其行书提按的取巧限制了草书使转的发挥一样,好在年轻的麦先森懂得诗歌的媚美,书法的圆转也有其媚美的一面,诗歌有时候需要这种“媚美”——圆润。唐永鑫试图在古典的词素和意象里融入进现代的情愫,相比麦先森,其诗歌语言要庞杂些,以短句、长句相累加的形式企图建立起诗歌的外在的框架,诗歌这类视觉上的外在错落感能不能同样反映出诗的内在结构,诗书同源,长短句相间的范仲淹的《边事帖》的无纵逸之态、张即之的《行书台慈贴》的飘逸灵动以及赵孟頫的《秋深帖》的体态修长,唐永鑫应深谙之。
霁晨,1998
黄明洋的诗属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又归一的类型。语言简洁,表达主题明确,譬如在其《田野观察笔记》等诗中,写父亲,写出野草、黄牛、青瓦片,又进一步写出桑树、柏树和梧桐树,这种多数诗人类似的经验并不能给我们带来阅读上的新颖之感,黄明洋依靠自己的耐力,“把握住这个相关物的本身”(胡塞尔语),黄明洋企图让我们接受他在诗歌抒情上对相关物的情感设置。
编者注意到本期另外两位青年诗人:麦先森和唐永鑫。麦先森在诗歌语言上的谨慎和拘谨,有消瘦之感,就好比一个书法爱好者临摹沈度的《敬斋箴册》,笔笔工致稳健,“稳健”是现代诗歌写作的一大弊端,也如同米芾的《论草书帖》,其行书提按的取巧限制了草书使转的发挥一样,好在年轻的麦先森懂得诗歌的媚美,书法的圆转也有其媚美的一面,诗歌有时候需要这种“媚美”——圆润。唐永鑫试图在古典的词素和意象里融入进现代的情愫,相比麦先森,其诗歌语言要庞杂些,以短句、长句相累加的形式企图建立起诗歌的外在的框架,诗歌这类视觉上的外在错落感能不能同样反映出诗的内在结构,诗书同源,长短句相间的范仲淹的《边事帖》的无纵逸之态、张即之的《行书台慈贴》的飘逸灵动以及赵孟頫的《秋深帖》的体态修长,唐永鑫应深谙之。
霁晨,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