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课堂教学正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主阵地,把握好了课堂教学就把握住了教学的主动。因此,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就成了一线教师不懈的追求目标。那么,如何才能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呢?结合十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精心备课——构建有效数学课堂之前提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教师主导的课堂,课堂教学不是教师单方面的活动,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双方互动的过程,因此精心备课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在备课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备课就是抄教案;或者上完课后才来补教案应付检查。这些做法只是在做无用功。笔者认为,精心备课应该是教师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依据本班学生的学习现状,结合授课教师自身优势,做好充分的教学预设,只有这样的备课,才能促进有效课堂的生成。磨刀不误砍柴工,纵观所有上得精彩的课,无一不是授课教师进行了精心的备课,执教者方能胸有成竹地驾驭课堂。
在笔者自身教学过程中,也深有体会。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笔者在课前认真研究了教材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知道了圆周率的由来及现阶段发展的状态。课前布置学生每个人都准备一个圆形物体及绳子、尺子。在课堂上,先让学生测量准备的圆的直径及周长,算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很快就发现比值总是3倍多一些,这时教师再及时引进圆周率的知识,学生就水到渠成地掌握了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掌握了知识,锻炼了能力,也对“圆的周长”有了深刻的体会。试想,如果没有课前的精心备课,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就很难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二、适度合作——构建有效数学课堂之关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于是乎,“合作学习”这种新鲜光亮的模式被大肆应用到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的课堂“遍地开花”,一片热闹繁荣的景象,可在这片热闹的背后,探究其效果,却是收效甚微。这种生搬硬套的现象不仅占用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而且严重影响课堂的教学质量。因此,正确理解《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避免矫枉过正的现象,成为了当务之急。笔者以为,教师把握好合作的问题与时机,引导适度合作,是构建有效数学课堂的关键。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由于学生刚学完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于是教师安排了四人小组合作,由其中三人分别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拼成已学过的图形,说一说有什么发现,再由小组长归纳汇总,比比看哪个小组能最先求出三角形的面积。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很快就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每个同学都成了合作学习的主体和参与者,在分工合作中,互相补充,互相启迪,使问题迎刃而解。笔者以为,这样的合作学习才能在课堂中真正体现其有效性,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三、合理评价——构建有效数学课堂之动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后的结果与成效,更要关注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教师对学生答题的评价,首先应判断他答得“对不对”,再评价他“好不好”,做到确实能有效地给学生评价与激励。相对以往整堂课都在“棒,棒,你真棒!”这种无效的评价而言,合理的评价,既能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和幸福,又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学习也有巨大的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例如:在课堂提问过程中,当学生由于紧张满脸通红回答不出来时,教师可以说:“别急,慢慢来,再想想,你一定能行的!”当学生有了不一样的想法时可以说:“你的想法给了我们大家很大的启发,谢谢你!”或者给他们封个小“奖项”,如:“数学小博士”“优秀小老师”……这样的评价对学生的触动是我们无法想象的。老师适时的表扬,满怀希望的鼓励,不仅能使他们拥有自信,更能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有信心继续向知识的高峰攀登。
四、分层作业——构建有效数学课堂之延伸
肖川博士曾说过:“作业是教师精心准备的送给孩子们的礼物,它给孩子综合运用知识、发展和表现个人天赋提供了机会,使教学的影响延续到全部的生活之中。”作为教师,应该分层设计作业。既不能搞“题海战术”,让学生累得筋疲力尽;也不应搞“一刀切”。由于受家庭因素、个体因素等影响,每个学生都客观存在着差异。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分层设计作业,让他们在练习中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能力得以提升。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这一新知后,教师按照低(A)、中(B)、高(C)三组学生分别设计了如下的作业:
A组:一个梯形的拦截坝上底是50米,下底是100米,高是40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B组:一块梯形广告牌,上底24米,是下底的一半,高30米,这块广告牌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公顷?
C组:有一堆电线杆堆放成梯形,上层8根,底层16根,每相邻层都是相差1根,这堆电线杆共有多少根?
这样分层设计作业,既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减少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既调动了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有用的。使“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这一观点得以体现。
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要真正实现,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作为一线教师,只有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积淀,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把构建有效数学课堂作为永恒的追求,方能为学生开辟出一片自由发展和蓬勃向上的学习新天地!
一、精心备课——构建有效数学课堂之前提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教师主导的课堂,课堂教学不是教师单方面的活动,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双方互动的过程,因此精心备课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在备课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备课就是抄教案;或者上完课后才来补教案应付检查。这些做法只是在做无用功。笔者认为,精心备课应该是教师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依据本班学生的学习现状,结合授课教师自身优势,做好充分的教学预设,只有这样的备课,才能促进有效课堂的生成。磨刀不误砍柴工,纵观所有上得精彩的课,无一不是授课教师进行了精心的备课,执教者方能胸有成竹地驾驭课堂。
在笔者自身教学过程中,也深有体会。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笔者在课前认真研究了教材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知道了圆周率的由来及现阶段发展的状态。课前布置学生每个人都准备一个圆形物体及绳子、尺子。在课堂上,先让学生测量准备的圆的直径及周长,算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很快就发现比值总是3倍多一些,这时教师再及时引进圆周率的知识,学生就水到渠成地掌握了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掌握了知识,锻炼了能力,也对“圆的周长”有了深刻的体会。试想,如果没有课前的精心备课,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就很难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二、适度合作——构建有效数学课堂之关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于是乎,“合作学习”这种新鲜光亮的模式被大肆应用到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的课堂“遍地开花”,一片热闹繁荣的景象,可在这片热闹的背后,探究其效果,却是收效甚微。这种生搬硬套的现象不仅占用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而且严重影响课堂的教学质量。因此,正确理解《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避免矫枉过正的现象,成为了当务之急。笔者以为,教师把握好合作的问题与时机,引导适度合作,是构建有效数学课堂的关键。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由于学生刚学完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于是教师安排了四人小组合作,由其中三人分别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拼成已学过的图形,说一说有什么发现,再由小组长归纳汇总,比比看哪个小组能最先求出三角形的面积。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很快就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每个同学都成了合作学习的主体和参与者,在分工合作中,互相补充,互相启迪,使问题迎刃而解。笔者以为,这样的合作学习才能在课堂中真正体现其有效性,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三、合理评价——构建有效数学课堂之动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后的结果与成效,更要关注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教师对学生答题的评价,首先应判断他答得“对不对”,再评价他“好不好”,做到确实能有效地给学生评价与激励。相对以往整堂课都在“棒,棒,你真棒!”这种无效的评价而言,合理的评价,既能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和幸福,又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学习也有巨大的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例如:在课堂提问过程中,当学生由于紧张满脸通红回答不出来时,教师可以说:“别急,慢慢来,再想想,你一定能行的!”当学生有了不一样的想法时可以说:“你的想法给了我们大家很大的启发,谢谢你!”或者给他们封个小“奖项”,如:“数学小博士”“优秀小老师”……这样的评价对学生的触动是我们无法想象的。老师适时的表扬,满怀希望的鼓励,不仅能使他们拥有自信,更能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有信心继续向知识的高峰攀登。
四、分层作业——构建有效数学课堂之延伸
肖川博士曾说过:“作业是教师精心准备的送给孩子们的礼物,它给孩子综合运用知识、发展和表现个人天赋提供了机会,使教学的影响延续到全部的生活之中。”作为教师,应该分层设计作业。既不能搞“题海战术”,让学生累得筋疲力尽;也不应搞“一刀切”。由于受家庭因素、个体因素等影响,每个学生都客观存在着差异。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分层设计作业,让他们在练习中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能力得以提升。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这一新知后,教师按照低(A)、中(B)、高(C)三组学生分别设计了如下的作业:
A组:一个梯形的拦截坝上底是50米,下底是100米,高是40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B组:一块梯形广告牌,上底24米,是下底的一半,高30米,这块广告牌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公顷?
C组:有一堆电线杆堆放成梯形,上层8根,底层16根,每相邻层都是相差1根,这堆电线杆共有多少根?
这样分层设计作业,既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减少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既调动了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有用的。使“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这一观点得以体现。
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要真正实现,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作为一线教师,只有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积淀,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把构建有效数学课堂作为永恒的追求,方能为学生开辟出一片自由发展和蓬勃向上的学习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