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北京物资学院,有一家名为“物院快驿站”的校园快递代收发点,别看这家代收点门脸不大看着不起眼,里面的工作人员也不多,但它在物资学院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虽然刚成立不久,但他们凭借切合师生需求的特色运行模式在物院声名鹊起。据说,这家快递代收发点目前派送包裹的日最大量已达到186件,平均日派件量也都在100件以上。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物院快驿站”的创办者姚雪松、向韬和宋继光都只是该校采购管理专业的大三学生。
独特的分件妙法
一个北京冬日的周末,记者来到“物院快驿站”。
上午十点左右,全峰快递和圆通快递公司的包裹陆续送到,“物院快驿站”马上先对往日包裹进行处理,将尚未取走的包裹分到7区,再对刚刚接收到的包裹进行分区摆放,并将有快递单的一面朝上整齐摆放。
何为7区?宋继光介绍,在前期调研中,他们发现一般快递代收发点都是将所有的包裹都堆放在一起,这样寻找起来很不方便,浪费了大量时间和人力。于是他们自创了一套独特的分件妙法:将所有包裹一共分为7个区域,1、3、5区和2、4、6区分别隔天使用摆放当天的包裹,7区为往日包裹区,未能及时取走的包裹就会被移动到7区。这样既便于顾客快速查找到自己的包裹,也方便了快驿站区别包裹收发日期,提高了工作效率。“包裹分好之后就可以发短信通知客户,等待客户取件了。”宋继光说。
在接下来近一个小时的时间中,宋继光几乎没有休息过,一直蹲在包裹区发通知短信。发到第4区时,手机突然出了点故障,无法群发短信,宋继光立即又一条条挨个重新发短信,确保通知到每一位客户。
三位创办者都是在校生,有学业要兼顾,因此,“物院快驿站”白天的开放时间为每天中午12:00-13:00,考虑到有些老师、同学未必能及时取件,宋继光他们每天会将时间往后再延一小时,等待陆续前来取件的老师同学们。
“请问您收到的短信中告知您的快件在几区?”“请您来这边取件”“您是自取还是代取”“麻烦您报一下手机号”“请您在这边签字确认收件”……一句句个性化的服务语言透露出细心和贴心。在核对手机号码无误后,取件人签字确认收件将快递取走。
记者观察,在当天两小时的取件时间中,高峰时同时有8人取件。但现场仍井然有序。可见标准化的服务、独特的分区方法,让取件变得更简单快捷。
在当天中午的派件时间中,共派送当日包裹61件、往日包裹14件,收到寄送包裹业务5件。取件结束后,宋继光将已签收的快递单整理完成,又将取件信息录入终端设备。每天派件时间结束后,他们需要记录未领取的快递,然后将信息及时反馈到快递公司。另外,每天下午,需要对滞留在快递站已达到两天的快递进行处理,将滞留件送返快递公司,而在此期间不向收件人收取任何费用。
下午四点左右,快驿站的负责同学自己骑小三轮车前往快递公司自行取件。包裹取回后,快驿站继续按照“分类整理-短信通知-等候取件-整理已签收的快递单-记录未及时取走的包裹-送返快递公司”这一系列的程序有序运转。
一个创业项目引发的金点子
“物院快驿站”的创办源于姚雪松、向韬、宋继光这个三人小组所申报的大学生科研与创业行动项目。在项目中,他们致力于对快递共同配送模式的研究,项目前期调查时,“快递配送最后100米难”这个问题引发了他们极大的关注。
三人发现很多同学都曾经有过不愉快的取件经历,诸如包裹丢失、包裹送达不及时、包裹破损等各种问题,于是,宋继光他们就设想如果创立一个校园快递中转站,校内的包裹都可以通过他们的中转站来派送,就可以减少破损件、不能及时取件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对课题进行研究,他们决定通过实践来探索解决快递配送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很快他们决定创办快递代收发中转站,并为其起名为“物院快驿站”。
“物院快驿站”筹备阶段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姚雪松、向韬、宋继光面临的第一大难题就是选址。因为服务群体主要是物资学院校内学生,因此地址必须要选择在校内学生常经过的地方或是学校附近,三个人兴冲冲地跑到学校附近的商铺打听之后,信心泄了一大半,高昂的租金让三个还在校读书的大男生愁坏了,还是小宋点子多,他想到学校的爱心捐助站平时大多闲置,场地位置都合适,何不试着找找学校。“学校对于大学生创业这样的事情一向都很支持的,再加上我们的快驿站也是给同学和老师提供方便嘛。”小宋笑着说。他们迅速与校关工委的杨洪璋老师取得了联系,在杨老师的热心帮助下,学校将爱心捐助站借给他们作为场地,还为他们提供了运输工具。
解决了地址的难题后,接下来就是与快递公司洽谈合作了。小宋介绍,目前与“物院快驿站”进行合作的快递公司有全峰快递和圆通快递这两家。全峰快递的合作洽谈比较顺利,很快谈下来了,并于2012年10月中旬就开始了全峰快递的校内配送。但是与圆通合作关系的建立却非常不容易。
由于快驿站规模小,又刚刚筹建,运营模式还不成熟,圆通公司对这种模式持怀疑态度。三个人反复洽谈、协商都无果。一筹莫展的时候,还是宋继光提出先给圆通快递公司提供体验式服务,让他们了解自己具体的运作流程,如果愿意再进行下一步洽谈合作,这个方案得到圆通的支持。11月1日,“物院快驿站”实现了在校内派送圆通快递。
迅速蹿红有诀窍
从原先的“纸上谈兵”,到现在的项目实施,从理论到实践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凭借着集体的力量,物院快驿站的三人小组在实践的这条路上一步一步向前推进。
“我们是一个团结的团队!”这一点,让宋继光很是骄傲。他认为可以将这个项目做好的关键性因素是团队,大家彼此默契、互相支持,一起克服了很多困难。团队中成员的性格和思维方式是互补的,大家取長补短,才能一起把事情做得更好。
“勇气和坚持在我们的创业路上是最最重要的。”从项目立项到真正去实践,期间经历了大半年,起初只是进行理论化的讨论,后来并不满足于纸上谈兵,于是拿出勇气去尝试,才发现实际情况跟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在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大家得到了不少的收获。“如果我们没有拿出这份勇气,那这个项目永远只是空谈,没有意义。”在项目实际运作的初期,遇到过种种困难,很多快递公司都不愿意理睬他们,但通过不断的坚持,反复的洽谈,最后实现了“零”的突破。 而快驿站之所以能迅速蹿红,宋继光直言“物院快驿站”在校园内有着其他社会快递公司不可比拟的优势:它承担着桥梁作用,同时连接了快递公司和校园师生。它比社会快遞公司更加了解校园快递的需求情况。为适应老师同学的作息习惯,他们做了调整,将派件时间定在12:00-13:00和17:30-18:30,这样既不会耽误快驿站负责同学自己的学习时间,更不会影响老师和同学们的正常的学习生活时间;学校快递量大,他们采取了独特的分区方法,这样既减少了大家去取快递时的查找时间,也使大家在签收快递时更加有秩序。
姚雪松坦言,大学里相关专业课程的开设也给了他们很大的帮助,让他们能更准确地进行市场定位和完善客户服务。姚雪松将专业和实践的关系精辟地总结为“螺旋式上升”: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明确在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实践中发现不足,更加明确需要学习的方向,交替上升,得到不断的进步。
而要说物院快驿站赚了多少钱,其实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盈利”,因为这毕竟有公益的性质在里面。从开创到现在,快驿站总共赚了32660元,刨去开支后的纯利润为1860,所有的钱被用在了快驿站的运作上。虽然赚得不多,但小组成员从中学到了效率协作以及解决问题、有效沟通等书本上学不到的技能。起初一个小小的创意点子,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据了解,目前在与快递公司成功合作快递投送业务的同时,“物院快驿站”又开通了快递寄送业务。快递寄送有全峰快递和圆通快递的快递面单以及相应包装,不需花费成本。需要寄件的老师、同学可以在开放时间前往快驿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物院快驿站”还可以上门取件。现场称重、包装,然后让寄件的老师、同学填写面单,按照快递公司的报价单进行收费,最后再向快递公司转送已签收面单,及时将需要寄发的快递以及所收取的费用转交给快递公司。
一个创业项目能够继续下去,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物院快驿站”也不例外。谈到快递配送环节中“最后100米”的难题,他们坦言真正解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实践中他们发现,快递业务市场尚未达到饱和状态,各快递公司的竞争点仍集中在价格上,尚不需要通过提升服务质量来扩大市场份额,“最后100米”的问题在实践中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配送链利益分配结构的不成熟、行业技术水平的限制、行业准则执行层面亟待改善、行业标准化程度较低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最后100米”配送问题的真正解决。
三人还期望接下来能够更好地整合快递资源,完善配送链条,成功架起快递公司和寄发件人之间的桥梁,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虽然刚成立不久,但他们凭借切合师生需求的特色运行模式在物院声名鹊起。据说,这家快递代收发点目前派送包裹的日最大量已达到186件,平均日派件量也都在100件以上。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物院快驿站”的创办者姚雪松、向韬和宋继光都只是该校采购管理专业的大三学生。
独特的分件妙法
一个北京冬日的周末,记者来到“物院快驿站”。
上午十点左右,全峰快递和圆通快递公司的包裹陆续送到,“物院快驿站”马上先对往日包裹进行处理,将尚未取走的包裹分到7区,再对刚刚接收到的包裹进行分区摆放,并将有快递单的一面朝上整齐摆放。
何为7区?宋继光介绍,在前期调研中,他们发现一般快递代收发点都是将所有的包裹都堆放在一起,这样寻找起来很不方便,浪费了大量时间和人力。于是他们自创了一套独特的分件妙法:将所有包裹一共分为7个区域,1、3、5区和2、4、6区分别隔天使用摆放当天的包裹,7区为往日包裹区,未能及时取走的包裹就会被移动到7区。这样既便于顾客快速查找到自己的包裹,也方便了快驿站区别包裹收发日期,提高了工作效率。“包裹分好之后就可以发短信通知客户,等待客户取件了。”宋继光说。
在接下来近一个小时的时间中,宋继光几乎没有休息过,一直蹲在包裹区发通知短信。发到第4区时,手机突然出了点故障,无法群发短信,宋继光立即又一条条挨个重新发短信,确保通知到每一位客户。
三位创办者都是在校生,有学业要兼顾,因此,“物院快驿站”白天的开放时间为每天中午12:00-13:00,考虑到有些老师、同学未必能及时取件,宋继光他们每天会将时间往后再延一小时,等待陆续前来取件的老师同学们。
“请问您收到的短信中告知您的快件在几区?”“请您来这边取件”“您是自取还是代取”“麻烦您报一下手机号”“请您在这边签字确认收件”……一句句个性化的服务语言透露出细心和贴心。在核对手机号码无误后,取件人签字确认收件将快递取走。
记者观察,在当天两小时的取件时间中,高峰时同时有8人取件。但现场仍井然有序。可见标准化的服务、独特的分区方法,让取件变得更简单快捷。
在当天中午的派件时间中,共派送当日包裹61件、往日包裹14件,收到寄送包裹业务5件。取件结束后,宋继光将已签收的快递单整理完成,又将取件信息录入终端设备。每天派件时间结束后,他们需要记录未领取的快递,然后将信息及时反馈到快递公司。另外,每天下午,需要对滞留在快递站已达到两天的快递进行处理,将滞留件送返快递公司,而在此期间不向收件人收取任何费用。
下午四点左右,快驿站的负责同学自己骑小三轮车前往快递公司自行取件。包裹取回后,快驿站继续按照“分类整理-短信通知-等候取件-整理已签收的快递单-记录未及时取走的包裹-送返快递公司”这一系列的程序有序运转。
一个创业项目引发的金点子
“物院快驿站”的创办源于姚雪松、向韬、宋继光这个三人小组所申报的大学生科研与创业行动项目。在项目中,他们致力于对快递共同配送模式的研究,项目前期调查时,“快递配送最后100米难”这个问题引发了他们极大的关注。
三人发现很多同学都曾经有过不愉快的取件经历,诸如包裹丢失、包裹送达不及时、包裹破损等各种问题,于是,宋继光他们就设想如果创立一个校园快递中转站,校内的包裹都可以通过他们的中转站来派送,就可以减少破损件、不能及时取件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对课题进行研究,他们决定通过实践来探索解决快递配送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很快他们决定创办快递代收发中转站,并为其起名为“物院快驿站”。
“物院快驿站”筹备阶段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姚雪松、向韬、宋继光面临的第一大难题就是选址。因为服务群体主要是物资学院校内学生,因此地址必须要选择在校内学生常经过的地方或是学校附近,三个人兴冲冲地跑到学校附近的商铺打听之后,信心泄了一大半,高昂的租金让三个还在校读书的大男生愁坏了,还是小宋点子多,他想到学校的爱心捐助站平时大多闲置,场地位置都合适,何不试着找找学校。“学校对于大学生创业这样的事情一向都很支持的,再加上我们的快驿站也是给同学和老师提供方便嘛。”小宋笑着说。他们迅速与校关工委的杨洪璋老师取得了联系,在杨老师的热心帮助下,学校将爱心捐助站借给他们作为场地,还为他们提供了运输工具。
解决了地址的难题后,接下来就是与快递公司洽谈合作了。小宋介绍,目前与“物院快驿站”进行合作的快递公司有全峰快递和圆通快递这两家。全峰快递的合作洽谈比较顺利,很快谈下来了,并于2012年10月中旬就开始了全峰快递的校内配送。但是与圆通合作关系的建立却非常不容易。
由于快驿站规模小,又刚刚筹建,运营模式还不成熟,圆通公司对这种模式持怀疑态度。三个人反复洽谈、协商都无果。一筹莫展的时候,还是宋继光提出先给圆通快递公司提供体验式服务,让他们了解自己具体的运作流程,如果愿意再进行下一步洽谈合作,这个方案得到圆通的支持。11月1日,“物院快驿站”实现了在校内派送圆通快递。
迅速蹿红有诀窍
从原先的“纸上谈兵”,到现在的项目实施,从理论到实践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凭借着集体的力量,物院快驿站的三人小组在实践的这条路上一步一步向前推进。
“我们是一个团结的团队!”这一点,让宋继光很是骄傲。他认为可以将这个项目做好的关键性因素是团队,大家彼此默契、互相支持,一起克服了很多困难。团队中成员的性格和思维方式是互补的,大家取長补短,才能一起把事情做得更好。
“勇气和坚持在我们的创业路上是最最重要的。”从项目立项到真正去实践,期间经历了大半年,起初只是进行理论化的讨论,后来并不满足于纸上谈兵,于是拿出勇气去尝试,才发现实际情况跟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在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大家得到了不少的收获。“如果我们没有拿出这份勇气,那这个项目永远只是空谈,没有意义。”在项目实际运作的初期,遇到过种种困难,很多快递公司都不愿意理睬他们,但通过不断的坚持,反复的洽谈,最后实现了“零”的突破。 而快驿站之所以能迅速蹿红,宋继光直言“物院快驿站”在校园内有着其他社会快递公司不可比拟的优势:它承担着桥梁作用,同时连接了快递公司和校园师生。它比社会快遞公司更加了解校园快递的需求情况。为适应老师同学的作息习惯,他们做了调整,将派件时间定在12:00-13:00和17:30-18:30,这样既不会耽误快驿站负责同学自己的学习时间,更不会影响老师和同学们的正常的学习生活时间;学校快递量大,他们采取了独特的分区方法,这样既减少了大家去取快递时的查找时间,也使大家在签收快递时更加有秩序。
姚雪松坦言,大学里相关专业课程的开设也给了他们很大的帮助,让他们能更准确地进行市场定位和完善客户服务。姚雪松将专业和实践的关系精辟地总结为“螺旋式上升”: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明确在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实践中发现不足,更加明确需要学习的方向,交替上升,得到不断的进步。
而要说物院快驿站赚了多少钱,其实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盈利”,因为这毕竟有公益的性质在里面。从开创到现在,快驿站总共赚了32660元,刨去开支后的纯利润为1860,所有的钱被用在了快驿站的运作上。虽然赚得不多,但小组成员从中学到了效率协作以及解决问题、有效沟通等书本上学不到的技能。起初一个小小的创意点子,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据了解,目前在与快递公司成功合作快递投送业务的同时,“物院快驿站”又开通了快递寄送业务。快递寄送有全峰快递和圆通快递的快递面单以及相应包装,不需花费成本。需要寄件的老师、同学可以在开放时间前往快驿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物院快驿站”还可以上门取件。现场称重、包装,然后让寄件的老师、同学填写面单,按照快递公司的报价单进行收费,最后再向快递公司转送已签收面单,及时将需要寄发的快递以及所收取的费用转交给快递公司。
一个创业项目能够继续下去,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物院快驿站”也不例外。谈到快递配送环节中“最后100米”的难题,他们坦言真正解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实践中他们发现,快递业务市场尚未达到饱和状态,各快递公司的竞争点仍集中在价格上,尚不需要通过提升服务质量来扩大市场份额,“最后100米”的问题在实践中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配送链利益分配结构的不成熟、行业技术水平的限制、行业准则执行层面亟待改善、行业标准化程度较低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最后100米”配送问题的真正解决。
三人还期望接下来能够更好地整合快递资源,完善配送链条,成功架起快递公司和寄发件人之间的桥梁,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