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是理科中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也是一门重要的实践操作学科,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每个人都应该熟练掌握的基本功。要让学生练就这门基本功,教师的正确引导及有效的课堂授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要求教师在每节课上从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提问和课堂与作业反思等都能很好的发挥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趣味课堂 提问反思 倾听 语言思维
一节有效率的课堂,是能让大部分甚至全部学生都能吸取其中的知识养分,寓学于乐,并提高其学习的能力。这种能体现在学生的课堂提问、反思能力和自主完成课堂作业等方面的能力。
一、重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兴趣可以提供无穷的学习的动力。”新课程的“实践与综合应用”部分也蕴藏诸多兴趣的元素。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以课本提供的内容为载体,给学生搭建一个自由活动的平台,努力创设既有现实性、趣味性,又有思考性和开放性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有趣、主动地投入学习。在设计问题情境时,教师可将问题情境故事化,提高问题情境的趣味性,尽可能让课堂成为一堂趣味课堂,也可将问题情境活动化,确保每个个体的有效参与。
1、展示教材中有趣的数学知识。如《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中“两位数减两位数”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竞争票数为例,教师可以充分激发起学生热爱奥运的激情,组织学生课前搜集有关第26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运动员、一些运动项目的数据等,其中大部分学生特别喜爱著名短跑运动员刘翔,不少学生搜集了刘翔由初赛到夺得世界冠军的成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整理有关数据进行计算,分享学习的兴趣。
2、引入生活中有趣的数学知识。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使课外学习与课堂学习结合起来。如“小数”问题在课后可以让学生去超市调查、寻找有关的小数问题,同一物品各大超市的价格比较等。“关于行车路线的规划”,可以进行拓展延伸教学,组织学生研究每天放学回家的路线问题——“我的放学回家路线设计方案”,设计“大约要走多少路程?”“走哪条路线最近?”等问题。
二、课堂有效的提问事半功倍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宋代教育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话是很有道理的。“须教有疑”,提问就是通过巧妙的激疑设问,使学生心中产生疑惑,引起积极的思考;而思考,是学习深入的源头,启迪知识的钥匙,沟通智慧之路的桥梁。在动态生成型的课堂中,我们要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过程、内容、途径、角度,通过科学的课堂提问,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
所谓“有效”,就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提问要明确、清晰。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教师要把问题交代清楚,必要时将一些问题口语化,让学生听清楚教师在问什么。设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引起他们的兴趣。优化课堂提问首先教师要从教材中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热点构成提问序列,力求提问过程新颖别致,使学生喜闻乐答。
2、提问要适时。提问该作铺垫时就铺垫,该作归纳时归纳,要把握最佳时机提问,使之能化解难点、深化认识,要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提出相应的问题。
3、提问不宜太多。一堂课如果有太多的问题,让学生长时间地处在思考中,学生就会厌倦、懈怠、生成的质量就会明显下降。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问题精要恰当,避免繁杂琐碎,做到精益求精,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不仅本身要经得起推敲,同时还得强调组合的最优化,就是问题与问题之间有联系、有层次,力争使教师设计的每一个问题组成一个有机的严密的整体。让学生解答这些问题时,既理解和掌握知识,又得到严格的思维训练。
4、提问涉及面要广。有些教师的课堂提问往往面向优等学生,很少叫中等生,后进的学生更加收到冷落。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这样做教师比较省力,提问也一帆风顺,但是这与因材施教相违背。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难易适度的问题,对尖子生可合理“提高”,对中等生可逐步“升级”,对后进生可适当“降级”,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可获取知识营养,满足其“胃口”的需要,使成绩好中差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答问。
5、要学会倾听。喜欢打断学生的老师回答的教师,表面上似乎时时在关注学生,提问学生,但教师并没有“领会”学生,没有领会是因为没有很好倾听。教师往往并不愿意追究:学生为什么会这么回答?是否应该从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回答出发,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的结论?教师应该学会有效倾听,在这种倾听的环境中,学生的回答应该成为教师进一步追问、引导的起点和阶梯,开发并转化学生的观点,引发更复杂的回答。这样既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可以自然而然地将学生的回应转化为教学的资源,学生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而不是简单的接受者。
6、要学会有效评价。有效提问总是和有效评价紧密相连的。有效提问离不开有效评价,不要使用“好极了”或者“你真棒”等等这种程序化的、毫无意义的评价,真正有效的评价应该是真实而真诚的,做老师的应该尽力澄清、综合处理、扩展、修改、提升或评价学生的回答。 三、多方面培养学生自身提问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提问的能力,让他们敢于、乐于、善于提出问题呢?
1、提供学生反思的空间。学生天生好奇,对任何事物都会产生兴趣和许多问题,数学也不例外。可是我们学生为什么提不出问题呢?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的学生不敢提问。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致力于创设一种和谐的问题环境,使学生有提问的胆识和勇气。“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自信心的形成特点,打破学生自卑心理和疑问状态,激发“我能行,我提的问题真棒”等自信心的意识,从而树立学生提问的自信心。?
2、养成提问的习惯。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抓住数学思维问题的特殊性进行有效教学,促使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习惯的开始。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对教材灵活应用,使学生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促使下,激发问题兴趣,从而养成提问的习惯;增强质疑意识,促习惯提问。良好的提问习惯是在日积月累的不断质疑中形成的。在数学教学时要抓住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鼓励学生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增强学生质疑意识,从而形成提问习惯。
3、培养提问的技巧。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提问的方法与技巧的培养尤为必要,这样才能“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漫”。①观察提问。观察是学生认识事物和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借助观察学生能从数学学习中发现问题。②联想提问。学生善于想象与联想,却不会运用去发现、提出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在思考中就某一事物而联想到与其有关的其他事物。③猜测提问。猜测提问,顾名思义就是凭借自己的想象、估计、推测出来的问题。这种猜测并不是漫无边际的瞎猜,而是要根据数学的特点和规律来猜测。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和认知发展规律,针对性地设计具有知识过渡性的铺垫,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结构上创造性地猜测出问题。④归纳提问。数学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规律,让学生在归纳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四、引发学生自主探索体验,激发反思动力。
什么是反思,顾名思义,“反”是回顾,“思”是思考,反思就是对自己思考的再思考。学生反思意思为: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总结、回顾、思考去发现问题,好的经验和习惯要发扬,存在的问题要吸取教训并及时克服,目的是通过反思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数学中的反思,是指对以往的数学知识、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等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的回忆和重新思考。学生的学习反思就是学生不断的监督、评价自身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与学习结果的行为,以便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多的知识的过程。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反思是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是学生今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有高涨而积极情绪支撑的反思过程才是一个高效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创设出能激发学生情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到宽松、自如,他们就能敢于质疑和探索,促发反思需求。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要说就得先想,没有脱离思维的语言。人们思维的过程与结果,必须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语言的磨练也将促使思维更严谨更灵活,从而使两者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而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往往他想的跟自己表达的不一致,例如,在做计算题或解决问题时,许多同学的答案是正确的,但一问为什么就说不清道理。如计算“13-5=?”时,有不少学生算出得数是8,但要他说出算理时,却说不出来。这时可以引导学生用以下两种思路去想:①因为8+5=13,所以13-5=8。并按照这个思路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②从10中去掉5,还剩5,5再加3便是8。经过这样多次练习,学生会用语言口述思维过程,说清算理了。例如:小明有36张画片,送给小红8张,还有多少张?训练学生用语言有序地说出分析推理过程:(1)先说题意:“已知小明有36张画片,送给小红8张”,问题是“还有多少张?”(2)分析题意:要求还有多少张,就是从36里去掉8,用减法计算,列式是:36-8。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并交流各自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了计算方法,通过口述解题思路,可以直接了解学生审题合理解题意的程度,便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调节自己的教学,也为学生适时反思的自己的语言表达创造了良机,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作业是学生掌握、内化知识的主要反馈,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是学好数学的保证。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关注程度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引导学生有针对的反思的自己的作业情况,有助于学生反思能力的提高,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形成。
结语
总之,在实践中,教师要联系实际,恰当灵活的运用教学方法,正确引导学生,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享受数学学习中带来的巨大乐趣,并长期保持着这种热情,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孔企平、胡松林·《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熊川武·《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关键词:趣味课堂 提问反思 倾听 语言思维
一节有效率的课堂,是能让大部分甚至全部学生都能吸取其中的知识养分,寓学于乐,并提高其学习的能力。这种能体现在学生的课堂提问、反思能力和自主完成课堂作业等方面的能力。
一、重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兴趣可以提供无穷的学习的动力。”新课程的“实践与综合应用”部分也蕴藏诸多兴趣的元素。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以课本提供的内容为载体,给学生搭建一个自由活动的平台,努力创设既有现实性、趣味性,又有思考性和开放性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有趣、主动地投入学习。在设计问题情境时,教师可将问题情境故事化,提高问题情境的趣味性,尽可能让课堂成为一堂趣味课堂,也可将问题情境活动化,确保每个个体的有效参与。
1、展示教材中有趣的数学知识。如《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中“两位数减两位数”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竞争票数为例,教师可以充分激发起学生热爱奥运的激情,组织学生课前搜集有关第26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运动员、一些运动项目的数据等,其中大部分学生特别喜爱著名短跑运动员刘翔,不少学生搜集了刘翔由初赛到夺得世界冠军的成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整理有关数据进行计算,分享学习的兴趣。
2、引入生活中有趣的数学知识。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使课外学习与课堂学习结合起来。如“小数”问题在课后可以让学生去超市调查、寻找有关的小数问题,同一物品各大超市的价格比较等。“关于行车路线的规划”,可以进行拓展延伸教学,组织学生研究每天放学回家的路线问题——“我的放学回家路线设计方案”,设计“大约要走多少路程?”“走哪条路线最近?”等问题。
二、课堂有效的提问事半功倍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宋代教育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话是很有道理的。“须教有疑”,提问就是通过巧妙的激疑设问,使学生心中产生疑惑,引起积极的思考;而思考,是学习深入的源头,启迪知识的钥匙,沟通智慧之路的桥梁。在动态生成型的课堂中,我们要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过程、内容、途径、角度,通过科学的课堂提问,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
所谓“有效”,就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提问要明确、清晰。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教师要把问题交代清楚,必要时将一些问题口语化,让学生听清楚教师在问什么。设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引起他们的兴趣。优化课堂提问首先教师要从教材中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热点构成提问序列,力求提问过程新颖别致,使学生喜闻乐答。
2、提问要适时。提问该作铺垫时就铺垫,该作归纳时归纳,要把握最佳时机提问,使之能化解难点、深化认识,要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提出相应的问题。
3、提问不宜太多。一堂课如果有太多的问题,让学生长时间地处在思考中,学生就会厌倦、懈怠、生成的质量就会明显下降。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问题精要恰当,避免繁杂琐碎,做到精益求精,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不仅本身要经得起推敲,同时还得强调组合的最优化,就是问题与问题之间有联系、有层次,力争使教师设计的每一个问题组成一个有机的严密的整体。让学生解答这些问题时,既理解和掌握知识,又得到严格的思维训练。
4、提问涉及面要广。有些教师的课堂提问往往面向优等学生,很少叫中等生,后进的学生更加收到冷落。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这样做教师比较省力,提问也一帆风顺,但是这与因材施教相违背。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难易适度的问题,对尖子生可合理“提高”,对中等生可逐步“升级”,对后进生可适当“降级”,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可获取知识营养,满足其“胃口”的需要,使成绩好中差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答问。
5、要学会倾听。喜欢打断学生的老师回答的教师,表面上似乎时时在关注学生,提问学生,但教师并没有“领会”学生,没有领会是因为没有很好倾听。教师往往并不愿意追究:学生为什么会这么回答?是否应该从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回答出发,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的结论?教师应该学会有效倾听,在这种倾听的环境中,学生的回答应该成为教师进一步追问、引导的起点和阶梯,开发并转化学生的观点,引发更复杂的回答。这样既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可以自然而然地将学生的回应转化为教学的资源,学生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而不是简单的接受者。
6、要学会有效评价。有效提问总是和有效评价紧密相连的。有效提问离不开有效评价,不要使用“好极了”或者“你真棒”等等这种程序化的、毫无意义的评价,真正有效的评价应该是真实而真诚的,做老师的应该尽力澄清、综合处理、扩展、修改、提升或评价学生的回答。 三、多方面培养学生自身提问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提问的能力,让他们敢于、乐于、善于提出问题呢?
1、提供学生反思的空间。学生天生好奇,对任何事物都会产生兴趣和许多问题,数学也不例外。可是我们学生为什么提不出问题呢?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的学生不敢提问。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致力于创设一种和谐的问题环境,使学生有提问的胆识和勇气。“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自信心的形成特点,打破学生自卑心理和疑问状态,激发“我能行,我提的问题真棒”等自信心的意识,从而树立学生提问的自信心。?
2、养成提问的习惯。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抓住数学思维问题的特殊性进行有效教学,促使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习惯的开始。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对教材灵活应用,使学生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促使下,激发问题兴趣,从而养成提问的习惯;增强质疑意识,促习惯提问。良好的提问习惯是在日积月累的不断质疑中形成的。在数学教学时要抓住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鼓励学生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增强学生质疑意识,从而形成提问习惯。
3、培养提问的技巧。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提问的方法与技巧的培养尤为必要,这样才能“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漫”。①观察提问。观察是学生认识事物和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借助观察学生能从数学学习中发现问题。②联想提问。学生善于想象与联想,却不会运用去发现、提出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在思考中就某一事物而联想到与其有关的其他事物。③猜测提问。猜测提问,顾名思义就是凭借自己的想象、估计、推测出来的问题。这种猜测并不是漫无边际的瞎猜,而是要根据数学的特点和规律来猜测。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和认知发展规律,针对性地设计具有知识过渡性的铺垫,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结构上创造性地猜测出问题。④归纳提问。数学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规律,让学生在归纳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四、引发学生自主探索体验,激发反思动力。
什么是反思,顾名思义,“反”是回顾,“思”是思考,反思就是对自己思考的再思考。学生反思意思为: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总结、回顾、思考去发现问题,好的经验和习惯要发扬,存在的问题要吸取教训并及时克服,目的是通过反思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数学中的反思,是指对以往的数学知识、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等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的回忆和重新思考。学生的学习反思就是学生不断的监督、评价自身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与学习结果的行为,以便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多的知识的过程。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反思是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是学生今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有高涨而积极情绪支撑的反思过程才是一个高效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创设出能激发学生情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到宽松、自如,他们就能敢于质疑和探索,促发反思需求。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要说就得先想,没有脱离思维的语言。人们思维的过程与结果,必须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语言的磨练也将促使思维更严谨更灵活,从而使两者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而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往往他想的跟自己表达的不一致,例如,在做计算题或解决问题时,许多同学的答案是正确的,但一问为什么就说不清道理。如计算“13-5=?”时,有不少学生算出得数是8,但要他说出算理时,却说不出来。这时可以引导学生用以下两种思路去想:①因为8+5=13,所以13-5=8。并按照这个思路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②从10中去掉5,还剩5,5再加3便是8。经过这样多次练习,学生会用语言口述思维过程,说清算理了。例如:小明有36张画片,送给小红8张,还有多少张?训练学生用语言有序地说出分析推理过程:(1)先说题意:“已知小明有36张画片,送给小红8张”,问题是“还有多少张?”(2)分析题意:要求还有多少张,就是从36里去掉8,用减法计算,列式是:36-8。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并交流各自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了计算方法,通过口述解题思路,可以直接了解学生审题合理解题意的程度,便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调节自己的教学,也为学生适时反思的自己的语言表达创造了良机,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作业是学生掌握、内化知识的主要反馈,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是学好数学的保证。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关注程度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引导学生有针对的反思的自己的作业情况,有助于学生反思能力的提高,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形成。
结语
总之,在实践中,教师要联系实际,恰当灵活的运用教学方法,正确引导学生,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享受数学学习中带来的巨大乐趣,并长期保持着这种热情,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孔企平、胡松林·《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熊川武·《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