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石、玩石随想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exLiuN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湾新竹的捡石活动始自日据时期,这可以从早年日本水石杂志中曾刊登多方石质上好、坚硬润腻、色黑如漆且清滑如脂的黑石,以及梨皮石和变化多端的油罗石瀑布景石,让我们得以觑见早年赏石以山水景观石为主流。当然,日本人也带来了去芜存菁的切底石观念,刚开始就以黑石及油罗石为主。
  笔者捡石即开始于此潮流的中后期,故当年觅石以切底景观为主、以大为美。溪床上时见三三两两的人群,手拿铁撬杠、凿子、捆绳、扁担等工具,谈笑声中以铁撬翻转大石,若属游罗石,过大的就当场凿切,若是黑石或是可合力扛抬的油罗石,则众人以绳结捆绑妥当,一路摇摇摆摆自溪床蹒跚接力抬上溪岸停车处,再合力抬上车,载到裁切处后置水中以水平定位,再循水线画出切割线,以机器切台加水切石。此风潮过后,赏玩原石逐渐成为主流,赏玩切底石的石友日渐萎缩成小众,最后淡出历史舞台。
  自大石切起至标准石,再至小品石的过程中,石头底部包台比例仅二分的原石,原本可以做台座予以包覆,却在切一刀好做台座的流风下,不需切也切它一刀,也造成了今日新竹地区景观石难得一见的后果。
  笔者三十年前自雅好民艺的同好处识见雅石,至今仍沉迷其中。初捡石以关西镇内马福、玉山溪系为主,后慢慢扩及其他溪流。镇内石友间将当地各溪黑石石质的优劣顺序做了排序:一锦山,二玉山,三沙坑,四马福。而这些溪流大都汇流至沙坑溪,再经凤山溪出海。而笔者皆从各处溪流出海处探索至源头,在那疯狂岁月中,空闲时多在关西,几乎可以算半个关西人了。
  多年捡石下来,也遇到不少危险。早年石友捡石大都结伙同行,因穿越林地及溪畔多见蜂窝蛇踪,同行可互相照应。记得曾有一日在马福溪觅石时,于转角处小石旁骤见一白色蠕动,倒退几步细看才发现那是一条红眼白蛇,正在吞噬一条小鱼,显然见到人它也吓了一跳,昂起头来,血红的眼睛闪着妖异的红光,下一刻便吐出小鱼溜走了。捡石遇到蛇是常有之事,穿越竹林时,盘卷在树干上的绿色竹叶青蛇会突然蹿下袭击人,然而这红眼白蛇最令人印象深刻。捡石是种休闲活动,应注意安全,激流亦应防备。就曾有石友在强渡时发生被水流吞没的憾事;亦需随时注意周遭的变化,曾有友人在高深窄壁间捡石时,忽见上游陆续漂来竹叶杂物,遂赶紧催促大家上岸登高躲避洪水,不一会儿大水汹涌卷涨,当时若未上岸,后果真的不堪设想……故新手捡石宜与熟知路况的老石友同行,一来有个照应,二来也可避免今日捡了明日还回去之事的发生。
  人经常对于周遭环境全然无感,匆匆如过客,也经常无视周遭美丽的风景。可是在溯溪寻石时,捐弃了浮华世俗,去尽繁华,追求一种素朴宁静且回归内敛精神本质的回响。双脚踏在不受外来尘嚣负赘干扰的空间中,会不知不觉中放慢脚步,光影在身上流动变化,听鸟叫蛙鸣、溪水潺奏,观绿意盎然,那是和自然的美丽邂逅,是天地造化孕育下一种抚熨褶皱人心,进而与和谐美感舒畅共沐的享受。在抬头见山、低头觅石;抬头睹人、垂首捡石时,这山这人俱在山环水覆天地间,瞬间时空交异,潋滟光影浮动,浮光留白中遇上水土锈沁的石头与流动的水波,仿佛传达出生命变动,缓缓溢流的水波代表时间仍不停的进行,而石上的锈迹土印、水洗的光滑面,却传递出时间流动带来改变后生命的状态。
  闭目静待大自然中,伸臂大口地呼吸,似可得到一种吞天之气、吸地之力的感受。而人可从捡石、赏石活动中汲取一种生活的甜度,这美好的甜度能让人在遭遇困顿挫败时,心中仍保留那些甜度的记忆,这让人产生眷恋美好生活的意念,故能更有尊严且镇定地面对困难,并不轻言放弃。这不仅是生活美学的发现,也是另一种生命美学的启发,以之对抗真实世界中的外来压力。
其他文献
过了夏天,海边上的海苔慢慢退去,整个卵石滩一恢复了本来的面目。趁小长假,约上几个石友又开始了寻找“杏花村”的旅程。在我这个痴迷石头的人眼中,杏花村就是梦里探寻奇石的世外桃源。不是每个岛屿都有好石头可寻。这次我们要去的目的地,从县城坐班船需四个多小时,待我们到时已是夜幕降临了。一路颠簸,加之有当地朋友的款待多贪了几杯,就早早睡了。  第二天,因是中午的低潮,为了消遣,朋友带我们去海边的养鱼筏上过了一
期刊
日本  日本艺术家Hirotoshi Itoh创作了一种特色的石雕。这种石雕只有石头的外表纹理,却增加了柔软度,可切割、可折叠或者可收纳,绝对是一个伪装高手。  意大利  意大利艺术家朱塞佩·兰达佐带来了一个孩子的游戏,将石头塑造到一个全新的水平。利用计算机算法,艺术家创作了“堆积的石头”系列作品。  德国  Susanna Bauer是德国的一位女性艺术家,在她手里,一些生活里常见的小物品都能变
期刊
想逛新疆的玉石市场,当然是要去有20多年历史的和田市玉龙河老桥的玉石巴扎了。跟北京时间有两个小时时差的新疆,市场早10点营业,下午2点就收摊了。  看,500多个摊位,人山人海,仔细逛逛,真的能从早晨逛到下午。为了能够及时出手,和田的摊主也是够拼的,节假日都不休息。集市是周一到周四在玉龙河的右岸,周五到周日是在玉龙河的左岸。  一眼看不到头的摊位,摆满各种和田玉石。这里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摊位是维族
期刊
赵章,土生土长的大理人,祖上是做大理石画的,他传承至今。公益,他是从2003开始做的。那时候他只是个导游,村里孩子纯朴的眼神牵动了赵章的心。他给当地孩子捐赠学费,一直持续到2010年。他沟通帮忙“结对子”,让城里的孩子到村里认识小伙伴、体验生活,捐赠衣物和用品。  2010年以后,他专职经营石画,往山里跑的多,对山里的路也就熟了,他组织石友一起深入云南很多贫困的地方,且开始琢磨组织爱心活动。刚开始
期刊
桃园市树石艺术协会会员成果展于2015年10月8日至12日在桃园中坜区公所开幕——秋树石节庆“双十”。众多领导嘉宾、中华雅石艺术总会会长颜明道、2017年亚太展览主任委员陈苍兴及中华雅石艺术总会理监事,都前来参加展览。  桃园市树石艺术协会现任会长简忠诚表示:盆栽和石头是不可分离且不可分割的。今年的展品都很精彩,很多百年老树都受邀出来参加评比,我们要去找资深的收藏家,把好的作品请出来,与大家共同学
期刊
最初设计  奇石、雅石现在的收藏已不局限于一颗石头能代表石文化的内容,而是以石头结合布局、结合理念,营造出更深更广的石文化的内涵和意蕴。真的是你的境界有多宽广、世界有多大,石头所呈现的就有多浩瀚。  林仁光初任台中爱石协会会长,想办场不一样的会员展,颠覆传统,打破传统制式化一格一格的展示方式。正巧他在林雪玲老师府上看到了四颗极像人物头像的越南黑石(一大三小),当时大呼:太像了!太神了!简直就是活脱
期刊
马料能紧扣形质色纹的四大赏石要素,这也是它作为进口石种却广受大家喜爱的主要原因。  这方“国宝熊猫”形态圆融,憨萌可爱;细皮马料的质地,滑熟就手;色彩黄红相融,符合国人的色彩审美;而纹线对眼睛、口鼻、四爪的勾勒,更是令“国宝”生动传神。至此,赏石四元素一一到位了。  马料熊猫,很萌,很温暖。  熊国强〖藏者〗  题名:【国之珍宝】  石种: 马达加斯加玛瑙  尺寸: 12×8×5.5cm  电话:
期刊
经常被表现的题材也会因为材料和雕刻师的不同而给予人独特的审美感受。这款“一路连科”的雕件,玉料透、糯、腻,颜色纯净,不凌乱芜杂,只一抹红用在嫩荷上,如朝阳初映。此雕件上部简疏,饱满的花瓣,圆润且满胀着生机,下部细而繁密,鹭羽纤毫毕现,水草条条成丛,花大而不头重,鸟、草小却不脚轻,简繁相宜。整件作品疏朗清润,如谦谦君子,水样年华,一路连科,春风得意。  题名:【一路“鹭”连“莲”科】  石种: 福彩
期刊
“园无石不秀”。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传统的赏石文化脱胎于园林。欲得石之味,不可不知园之趣。《诗经》有“游于北园,四马既闲”,“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孔子家语》说“齐君为国,奢乎台榭,淫乐苑囿”。“淫乐”一词,说明此时的园林已供游乐观赏,不单是种菜养兽了。最早的苑囿——沙丘苑台,为商纣王所建,位于河北平乡。可见三千年前,河北还是水草丰茂的地方。园种果树——伊甸园里有苹果树;圃种菜,所以不能说“伊甸
期刊
《清明上河图》在问世以后,一直以其他艺术形式在民间传承。  此方雕件是主题为“清明上河图”的第二画卷“汴河”。利用山筋料色彩亮泽、玉质透亮的特点,巧妙地雕刻出行驶于汴河上的船只,众船工齐心协力,划桨前行;桥上则人头攒动、货摊拥杂,以桥为中心,两岸商铺栉比,雕刻出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雕刻者精工细刻,人物表情丰富、景物生动如真,实乃玉雕佳作。  题名:【清明上河图】  石种: 黄龙玉山筋料(雕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