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些年,农业生产实践中发现,农作物病毒病的发生呈现越来越重的趋势,无论在病害种类上,还是在单一病害危害强度上都是如此,这种发病趋势,使得病毒病越来越成为农业病害防控的重点区域,使得以真菌病害为主的农业病害,转变为以病毒病害为主的农业病害防治。
关键词:病毒病;农业病害;变动趋势; 病害分类
长期持续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们在不停地同作物病害作斗争,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病害防治经验与数据,过往的数据发现:在已知病害种类中真菌性病害一直以来是最多的一种病害,约占病害种类的80%~90%,细菌性病害约占10%左右,而病毒性病害仅占5%左右。
但近些年的生产实践发现,病毒病的危害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所占比例显著上升,比如比较典型的有玉米粗缩病、小麦黄花叶病、小麦赤霉病和、香蕉病毒病及多种蔬菜病毒病。这些病害并不一定是新品种,以前也时有发生,但近却呈现暴发式的危害,治疗措施基本没有,基本是依靠事前预防,一旦发病,几乎是灭顶之灾,对这些病毒病的预测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在某一暴发年份,其上年并没有明显的病害小规模发生,无法从病原物基础上推定下年病害发生状况。综合来说,病毒病的危害有下列特点:形成实质性危害,达到防治指标的病病毒性病害种类仍不多,但一旦形成实质性危害,则危害规模巨大,并且危害分布范围广泛,并且防治困难,基本没有特效药剂。
呈现这种病毒病发生加剧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项:
1 药剂应用复杂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药的化学结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种类越来越多,这种复杂药剂在杀灭即有病原物的同时,也会诱发病原物发生变异,形成新的变种,以适应新的环境,在这种诱发变化中,作为相对体积庞大的真菌和细菌,其应对方式是产生抗药性,而作为体积微小的病毒,多会用变异的办法来应对,应该说,绝大部分变异形成的新病毒都不能适应新的环境,无法进入人们的视线,而极小部分则会呈现疯狂的危害状态,实践中发现,传统的造成作物病害的病毒,一般不会呈现明显的抗药性,至少不会像真菌病害那样明显,而危害明显剧烈的病毒病,往往是传统认知中,认为并不很“重要”的病毒,这种结果产生的原因和人类社会中近些年发生危害剧烈的非典、禽流感、新冠有类似性,其发生原因也有共通性,人类的由病原体形成的疾病以病毒为主,真菌与细菌造成的疾病比例较小,从人类认知到病毒到现在一真是这样的,可以想像,在未来,农业种植物中,病毒病也将会人类的疾病一样,渐渐转化为以病毒病为主体。
2 病毒病的生存条件相对其他病原物来说相对宽松
在人们近些年的农业生产中,农药的大量应用,杀灭了大量的害虫、杂草、和病原物,这种大规模的化学药物应用,会导致大量的物种减少,同时造成另外某些物种规模巨大,因为这些“优选”出来的物种占据了更优越的生存条件。在被灭绝的物种中,呈现一个这样的规律:体型越大的物种,其灭绝可能性就越高,一般来说,体型更大的物种,其结构越复杂,因此也可以说,结构越复杂的物种更易于灭绝。这也很好理解:牛与羊在贫瘠的草原上,牛会先于羊饿死,智能手机比老年手机更易于被淘汰或损坏。在农业病害源中,细菌或真菌结构更复杂,体积更大,而其种类也相对较少,更易于被人类杀灭,而病毒体积极小,只要极小的空间就可生存,农药的施用空档可能不足以留下细菌或真菌,但可能容易给病毒留下生存空间,使其得以成为“优选”的物种。
3 病毒的传播条件更为复杂优越
病毒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昆虫携毒传播、种子传播、土壤传播和机械传播。
3.1 携毒昆害虫传播方面
一般以刺吸口器的害虫为主,比如蚜虫、粉虱等;这些昆虫个体较小,群体规模巨大,规避农药的作用能力更强,其繁殖方式更为简单,繁殖速度更快,这种适应能力导致其种族本身的规模越来越壮大,同时,其传毒作用导致病毒病变得更为严重。另外 ,一般的传毒昆虫具有传毒专化性,通俗的说就是这种昆虫只会传播这种病毒,这种专化性使得各种病毒在特定区域中,受制于传毒昆虫的类别与规模,这样会导致在某一传毒昆虫规模达到一定规模时,会同时造成某一特定病毒毒株的规模达到很大的强度,这是导致病毒病发生单一,而危害巨大的原因。
3.2 在种子传播方面
种子传毒主要是种皮会带上病毒,从而在生长后传染开来。传统的种子传染性病害的防治会考虑使用拌种剂进行拌种处理,但市场上流行的种子拌种剂基本成份都是针对真菌性病害的防控药剂,針对病毒性病害的拌种药剂占比很少,真菌性病害的防控药剂对于病毒防效极小,这是当前我们生产者的认知与操作所导致的结果。
3.3 在土壤传播方面
比如近年发生的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就是土壤带菌传播的,另外,在蔬菜种植中,由于菜农所持有的菜田面积有限,必须进行连续重茬种植,这也会有利于蔬菜病毒病发生与传播。值得注意的是,重茬种植导致病毒病的严重发生,与作物残体带菌关系不大,而与土壤带菌关系重大,换句话说:上茬作物地上残体不会导致病毒病传播给下季作物,而土壤中的病毒源则会导致下茬作物发生较生病毒病。
3.4 在机械传播方面
主要是农事操作传播,为了实现高产优质等目标,人们对作物的机械处理技术越来越复杂多样:嫁接、整枝打叶、打头绑蔓等等,这些操作会导致植株产生严重创伤,从而利于病毒病的入侵。比如嫁接时从带病毒病的母株接穗,造成嫁接传毒。这种高效栽培技术抑制了某类病毒病的发生与发展,却会因为伤害了作物本身的非特异性免役系统,使得其他某一病毒乘虚而入,发生大规模扩展,在这种传播方式中,人们对机械传毒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还不够。
参考文献
[1] 徐静.温州蔬菜病毒病的发生现状及防治探讨[J].温州农业科技,1994(1):40-41.
关键词:病毒病;农业病害;变动趋势; 病害分类
长期持续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们在不停地同作物病害作斗争,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病害防治经验与数据,过往的数据发现:在已知病害种类中真菌性病害一直以来是最多的一种病害,约占病害种类的80%~90%,细菌性病害约占10%左右,而病毒性病害仅占5%左右。
但近些年的生产实践发现,病毒病的危害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所占比例显著上升,比如比较典型的有玉米粗缩病、小麦黄花叶病、小麦赤霉病和、香蕉病毒病及多种蔬菜病毒病。这些病害并不一定是新品种,以前也时有发生,但近却呈现暴发式的危害,治疗措施基本没有,基本是依靠事前预防,一旦发病,几乎是灭顶之灾,对这些病毒病的预测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在某一暴发年份,其上年并没有明显的病害小规模发生,无法从病原物基础上推定下年病害发生状况。综合来说,病毒病的危害有下列特点:形成实质性危害,达到防治指标的病病毒性病害种类仍不多,但一旦形成实质性危害,则危害规模巨大,并且危害分布范围广泛,并且防治困难,基本没有特效药剂。
呈现这种病毒病发生加剧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项:
1 药剂应用复杂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药的化学结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种类越来越多,这种复杂药剂在杀灭即有病原物的同时,也会诱发病原物发生变异,形成新的变种,以适应新的环境,在这种诱发变化中,作为相对体积庞大的真菌和细菌,其应对方式是产生抗药性,而作为体积微小的病毒,多会用变异的办法来应对,应该说,绝大部分变异形成的新病毒都不能适应新的环境,无法进入人们的视线,而极小部分则会呈现疯狂的危害状态,实践中发现,传统的造成作物病害的病毒,一般不会呈现明显的抗药性,至少不会像真菌病害那样明显,而危害明显剧烈的病毒病,往往是传统认知中,认为并不很“重要”的病毒,这种结果产生的原因和人类社会中近些年发生危害剧烈的非典、禽流感、新冠有类似性,其发生原因也有共通性,人类的由病原体形成的疾病以病毒为主,真菌与细菌造成的疾病比例较小,从人类认知到病毒到现在一真是这样的,可以想像,在未来,农业种植物中,病毒病也将会人类的疾病一样,渐渐转化为以病毒病为主体。
2 病毒病的生存条件相对其他病原物来说相对宽松
在人们近些年的农业生产中,农药的大量应用,杀灭了大量的害虫、杂草、和病原物,这种大规模的化学药物应用,会导致大量的物种减少,同时造成另外某些物种规模巨大,因为这些“优选”出来的物种占据了更优越的生存条件。在被灭绝的物种中,呈现一个这样的规律:体型越大的物种,其灭绝可能性就越高,一般来说,体型更大的物种,其结构越复杂,因此也可以说,结构越复杂的物种更易于灭绝。这也很好理解:牛与羊在贫瘠的草原上,牛会先于羊饿死,智能手机比老年手机更易于被淘汰或损坏。在农业病害源中,细菌或真菌结构更复杂,体积更大,而其种类也相对较少,更易于被人类杀灭,而病毒体积极小,只要极小的空间就可生存,农药的施用空档可能不足以留下细菌或真菌,但可能容易给病毒留下生存空间,使其得以成为“优选”的物种。
3 病毒的传播条件更为复杂优越
病毒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昆虫携毒传播、种子传播、土壤传播和机械传播。
3.1 携毒昆害虫传播方面
一般以刺吸口器的害虫为主,比如蚜虫、粉虱等;这些昆虫个体较小,群体规模巨大,规避农药的作用能力更强,其繁殖方式更为简单,繁殖速度更快,这种适应能力导致其种族本身的规模越来越壮大,同时,其传毒作用导致病毒病变得更为严重。另外 ,一般的传毒昆虫具有传毒专化性,通俗的说就是这种昆虫只会传播这种病毒,这种专化性使得各种病毒在特定区域中,受制于传毒昆虫的类别与规模,这样会导致在某一传毒昆虫规模达到一定规模时,会同时造成某一特定病毒毒株的规模达到很大的强度,这是导致病毒病发生单一,而危害巨大的原因。
3.2 在种子传播方面
种子传毒主要是种皮会带上病毒,从而在生长后传染开来。传统的种子传染性病害的防治会考虑使用拌种剂进行拌种处理,但市场上流行的种子拌种剂基本成份都是针对真菌性病害的防控药剂,針对病毒性病害的拌种药剂占比很少,真菌性病害的防控药剂对于病毒防效极小,这是当前我们生产者的认知与操作所导致的结果。
3.3 在土壤传播方面
比如近年发生的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就是土壤带菌传播的,另外,在蔬菜种植中,由于菜农所持有的菜田面积有限,必须进行连续重茬种植,这也会有利于蔬菜病毒病发生与传播。值得注意的是,重茬种植导致病毒病的严重发生,与作物残体带菌关系不大,而与土壤带菌关系重大,换句话说:上茬作物地上残体不会导致病毒病传播给下季作物,而土壤中的病毒源则会导致下茬作物发生较生病毒病。
3.4 在机械传播方面
主要是农事操作传播,为了实现高产优质等目标,人们对作物的机械处理技术越来越复杂多样:嫁接、整枝打叶、打头绑蔓等等,这些操作会导致植株产生严重创伤,从而利于病毒病的入侵。比如嫁接时从带病毒病的母株接穗,造成嫁接传毒。这种高效栽培技术抑制了某类病毒病的发生与发展,却会因为伤害了作物本身的非特异性免役系统,使得其他某一病毒乘虚而入,发生大规模扩展,在这种传播方式中,人们对机械传毒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还不够。
参考文献
[1] 徐静.温州蔬菜病毒病的发生现状及防治探讨[J].温州农业科技,1994(1):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