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泉州市创新驱动助力工程自2015年实施以来已近4年,促成签约落地了一批技术合作项目,搭建了一批产学研用合作平台,为企业柔性引进培养了一批海内外院士、专业技术人才,给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促进作用,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更好地贯彻落实泉州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泉州市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实施方案》,提升服务企业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本文全面回顾了泉州市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开展情况,总结提炼工作经验,发现问题,提出对策,探索可为空间,为更好地开展创新驱动助力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创新驱动 创新驱动示范市 院士工作站 专家工作站 助力工程 泉州市
自2015年泉州获批“中国科协创新驱动示范市”以来,泉州市委市政府印发《泉州市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实施方案》。泉州市科协主动作为,积极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先后推动6个县(市、区)建设省级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示范区,形成市、县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促成地方政府与高校、学会共建研究院2个,累计推动组建院士工作站50家(其中省级工作站45家、省级示范站7家、国家级示范站1家)、专家工作站71家、海智工作站2家、全国学会服务站12个、省级学会服务站5个、市级学会服务站10个、会企协作创新联盟3个,先后被中国科协评为2015年“创新驱动助力工程”优秀单位、2017年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示范单位,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工作得到泉州市委书记等主要领导批示表扬。
一、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主要经验做法
(一)加强顶层设计,提供坚强保障
1.将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工作转化上升为党委政府行为。泉州市科协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出台《泉州市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实施方案》,成立泉州市创新驱动助力工程领导小组,由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为组长,市政府副市长,市政协副主席、市科协主席为副组长,市发改委、经信委、教育局、科技局、财政局、人社局、金融工作局及市委人才办、市科协等部门为成员单位,下设办公室(设在泉州市科协),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落实部门责任分工。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先后修订《泉州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管理规定(暂行)》、《泉州市院士(专家)示范工作站绩效考评实施办法(试行)》、《关于〈泉州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管理规定(暂行)〉的补充规定》等相应配套扶持措施,健全完善了“创新驱动示范市”建设的长效机制。落实“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前期工作经费,建立产业引导基金,鼓励建站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等,推动泉州市经济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转型。“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建设纳入泉州“海纳百川”高端人才聚集计划,纳入“泉州制造2025”建设内容。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写入泉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泉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泉州市人才“港湾计划”。
2.完善激励型财政奖补机制。争取到市财政新增创新驱动助力工程专项经费500万元;增加决策咨询(课题资助)、学术交流(如承接在泉举办全国或区域性学术年会等)、人才培训培育(如资助参加海内外学术交流、进修培训等)、学会服务能力建设以及必要的媒体宣传报道经费;健全完善工作站獎补办法,形成从评审认定、日常管理、绩效考核到评先评优等一整套管理激励机制。对经认定(含重新认定)的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学会服务站分别给予每个30万元、15万元、5万元资金补助;对获评泉州市院士示范工作站、专家示范工作站分别给予每个10万元、5万元资金补助;对在三年期满的绩效考核中被评为优秀、良好的院士工作站分别给予每个10万元、5万元的资金补助;绩效考核被评为优秀、良好的专家工作站分别给予每个8万元、3万元的资金补助。
(二)开拓创新思维,巧搭引智平台
1.拓宽柔性引才渠道。2017年,在新修订的《泉州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管理规定》中,增加了组建专家工作站的内容,将柔性引才的范围从“两院”院士扩展到有效任期内的海外院士及符合《泉州市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的海内外自然科学类人才(含港、澳、台人才)。2017年,促成俄罗斯国家工程院、俄罗斯国际系统工程院士涅夫斯基·亚历山大与石狮市展耀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共建院士工作站,成为福建省首家获认定的海外院士工作站。截至2018年7月,全市累计柔性引进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共48名,俄罗斯国家工程院、俄罗斯国际系统工程院士1名,带进院士专家创新团队644人,包含教授、研究员等正高级职称233名,副教授、副研究员、高工等副高级职称176名,博士、博士后76名,硕士42名。
2.推动地方政府与全国学会深度合作。积极与中国纺织工程学会联系,促成其与石狮市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建设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石狮服装及配饰产业研究院,推动石狮服装和配饰行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先后分别与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建筑学会签订共建中国科协创新驱动示范市协议,并促成泉州市土木建筑学会与中国建筑学会签订中国(泉州)海丝建筑文化高端论坛合作框架协议,多方共同打造海丝建筑文化品牌。2018年,促成(国家)建材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中国砂石协会与泉州市土木建筑学会签约共建福建建材研发中心并落户泉州,助力泉州新型建材研发。
3.为泉州市政府与南京大学合作牵线搭桥。充分发挥科协联系院士专家的资源优势,泉州市科协多次组织相关人员赴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全兴教授所在的南京大学、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学习考察,寻找南京大学与泉州市政府合作的切入点。在2017年“6·18”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上,福建省政府与南京大学签署共建南京大学(福建)环保产业研究院框架协议,作为省级科研机构和人才平台落地泉州软件园。2018年1月,泉州南京大学环保产业研究院正式揭牌运行。
4.升格院士工作站为专业研究平台。引导培育运行良好、成效突出、工作有特色的院士工作站升格为地方与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的专业研究院,目前已挖掘运行良好的福建省麦都食品发展有限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支持机构——江南大学与麦都食品公司共建“安麦生物—江南大学联合研究中心”。 (三)发挥科协优势资源,激发企业内生动力
1.组织科技咨询,促进产业创新转型。根据《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实施方案》中“开展产业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咨询服务”的要求,泉州市科协持续开展“院士专家泉州行”等活动。2015年来,相继邀请了78位“两院”院士莅泉深入企业调研考察指导,寻求探讨可能的合作事宜。邀请院士在“华大讲堂”、泉州市行政中心、高校等作学术报告,共计邀请院士来泉做了17场专题报告。邀请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潘云鹤院士、林惠民院士为安溪县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提出建设发展规划和战略定位建议;邀请金鉴明院士、卢耀如院士、陈勇院士莅泉开展生态文明城市相关调研和课题研究,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战略咨询意见;邀请周济、段正澄、李德群等院士专家来泉考察调研智能制造产业,助力“泉州制造2025”等。
2.推动学术、科技交流,促成项目合作对接。泉州市科协从创新驱动助力工程专项经费中专门列支了一部分经费用于资助主办或承办高端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大型学术活动,借助产業专家聚集泉州的契机,开展对接活动。如与国家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联合举办连续两届国际海绵城市建设论坛;与中国建筑学会共同举办中国(泉州)海丝建筑文化国际论坛;承办第46次中国科技论坛——纺织产业升级新技术融合论坛,并现场签约1个会企协作创新联盟、5个学会服务站、5个项目合作协议;承办海峡两岸智能制造(泉州)研讨会(签订合作项目10个)、第十二届中国泉州—东南亚中医药学术研讨会(签订合作项目2个)等全国或区域性重大学术交流活动,推动学术、科技交流;与(国家)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泉州海绵城市名片;多次邀请日本公益财团法人自然农法国际研究开发中心副主任徐会连博士、瑞中经济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刘刚主席、德国污水处理专家赫尔曼·迈耶、智利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卡洛斯·帕拉等海外专家学者来泉考察泉州企业,与企业洽谈项目合作,促成多个海智项目对接落地。
3.开展“讲、比”活动,提升企业科技创新水平。借力职能部门开展“讲、比”活动。一是承接市委人才办优秀人才培养专项经费资助审核申报工作,并将“讲、比”活动与该项工作结合起来,为符合条件的企业优秀人才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进修培训提供经费资助,累计资助16个项目共16.5万元。二是积极开展以国际专利信息应用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科技信息培训工作。2015年以来,先后深入各县(市、区)举办18场专利应用工程师培训班,受众达1300余人(次),为307家企业注册专利数据检索系统,产生典型案例65个,泉州市科协在华东华中地区企业科技信息转化应用工作座谈会上作典型发言。三是积极探索“讲、比”活动形式,丰富“讲、比”活动内涵,把青年科技奖、紫金科技创新奖、文创科技创新奖等奖项的评选纳入“讲、比”活动内容,将组织参与活动情况作为重要参评条件,有力促进了企业“讲、比”活动的开展。
4.做好维权服务,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热情。一是成立科技工作者维权服务中心,在科技工作者和相关维权职能部门之间,就知识产权保护、劳动权益保障、法律咨询服务等方面架起新的桥梁和纽带,协助科技工作者解决工作、生活难题。二是每年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帮助企业推广创新成果,为企业拓宽创新视野、启迪创新思维、寻求合作机会提供机会。2015年来,泉州市科协累计选送了10余家企业的30多项创新成果参展参会。三是组织和推选泉州市科技工作者3个创新创业项目参加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全国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并分别获得金奖、铜奖、优秀奖(其中金奖为全国18个获金奖项目排名第一位),取得了全省乃至全国最优异的成绩。
(四)加强服务管理,扎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1.加强考核,促进工作站良性发展。落实“一对一”跟踪服务机制,及时了解掌握院士专家与企业合作项目的进展情况,建立健全工作档案。一是开展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站考核。对每家新申报建站单位的基本情况、建站基础、项目合作情况等进行材料初审及实地考核,以确定是否符合建站条件。二是开展院士(专家)工作站中期考核。每年组织对口的行业专家对运行满一年的院士(专家)工作站平台建设、合作项目开展进度等情况进行材料审查及实地考核,以确定是否符合项目补助条件。三是开展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考核遴选,对认定满两年的院士(专家)工作站在协同创新效益、引才引智作用及合作项目成效等方面进行材料审查及实地考核遴选,以确定是否符合“泉州市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授予条件。四是开展院士(专家)工作站重新认定考核,对超过管理年限(3年)的院士(专家)工作站进行材料审查及实地考核,以确定是否符合重新认定的条件,或给予摘牌处理。
2.打破常规,服务重大战略技术协同创新。泉州市科协联合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泉州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开展“硫化鞋成型工艺流水生产线研发及推广应用”“应用于制鞋行业的3D视觉装置及机器人扫描系统开发”等2个项目,分别入选2017年、2018年中国科协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示范项目,已开发出一条面向硫化鞋成型工艺的自动生产线,申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为泉州智能制造的发展提供引擎,促进泉州市在智能制造装备和机械制造领域的发展,加快实现制造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助推“泉州制造2025”。
3.转型发展,推动学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指导推动市中医药学会等15个市级学会成立泉州市中医药科学学会联合体,成为全国首个地级市学会联合体。指导中医药学会每两年举办一届中国泉州—东南亚中医药学术研讨会,为我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中医药交流与合作,助推中医药界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重要平台,被国家卫计委列入“一带一路”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项目。
4.项目带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一是推进院士(专家)项目出成效。如麦都食品公司与伦世仪院士合作研发提高天然酵母粉发酵力的冷冻面团发酵技术,天然酵母粉价格仅为进口的1/4,已量产。麦都食品公司院士工作站被评为“2017年度全国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截至2018年7月,泉州市院士(专家)工作站累计签约落地院士合作项目87项、专家合作项目77项,总投资约15亿元。这些项目将院士专家在相关专业领域的前沿科技成果,与泉州市相应产业对接,以科技创新突破产业发展瓶颈,以高端智力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目前,87个院士合作项目中有24个已完成或投产,累计为建站企业新增产值11.42亿元,新增效益6.767亿元,新增税收8785万元。二是开展“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促成瑞中科技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与泉州市绿普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署《FCPC萃取技术开发项目合作协议》,与泉州市芹峰淮山食品有限公司签署《保健能量食品项目合作协议》,双方合资建厂,目前已在泉州完成注册。 二、存在的问题
(一)园区、联盟院士(专家)工作站难以发挥协同发展作用
泉州市已组建的产业联盟院士工作站、会企协作创新联盟等创新平台的日常工作主要依托在领衔企业,而联盟中的企业有产品同质化、发展竞争性的特点,企业存在担心泄露商业机密等顾虑,不会真正把所有的技术需求汇总到创新平台,导致创新平台无法真正发挥辐射效应,起不到征集产业技术需求、共享智力资源的作用。
(二)院士资源稀缺,引进难度逐年加大
目前,全国各地院士专家工作站数量已远远超过有建站能力的院士总数,两年一度的“两院”院士增选也不过百余名,加上当前全国各地都在加大抢夺院士资源的力度。“粥少僧多”的局面加大了院士引进的难度,导致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数量和行业分布不均衡,发展规模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发展需要。
(三)地区发展不平衡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差异,部分基层科协组织对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重要性认识不足,各县(市、区)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工作进展不均衡。主要体现在院士工作站区域分布不平衡,目前泉州市50家院士工作站分布为:晋江14家、石狮7家、鲤城5家、安溪4家、永春4家、丰澤3家、洛江3家、南安3家、惠安2家、泉港1家、市直4家,德化县还未成立院士工作站。
(四)各级政府的立项、扶持力度还须加大
泉州主要以中小微民营企业为主,企业自身实力相对不足,在当前经济下行及企业转型升级双重压力下,部分建站企业出现资金短缺、运行困难的问题,市、县两级科协经费配套渠道单一且缺乏力度,企业得到各级政府的立项、扶持力度还须加大,否则会制约院士专家合作项目的顺利、有效开展。
(五)科协组织的社会影响力不足
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对科协认知度还不够高,沟通与需求项目征集尚不通畅,影响了精准对接。
三、发展建议
(一)提升能力
在开展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工作中,我们感到企业负责人普遍存在疑虑感,究其原因,主要是不清楚科协在创新驱动助力工作中到底能为企业做什么,企业对科协的资源与能力存有疑虑。“打铁还须自身硬”,各级科协组织应着力解决如何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政策支持、如何用好用足各级党委政府给予的资源,同时在“双创”活动中如何做到“有为”,才能解决“有位”的问题,以打消企业主各种疑虑;必须整合好科协的资源,围绕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创新驱动,围绕企业的实际需求开展工作,并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才能赢得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认可与信任。
(二)加强宣传
要加大科协工作宣传推介力度,促进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认识、认知、认可科协智力服务工作。及时主动地向当地党委政府领导汇报创新驱动助力工程重大活动开展情况,让领导了解掌握科协工作的动向、成效。利用新闻媒介、新媒体等途径,广泛宣传报道创新驱动助力工程优惠政策以及所开展的各项活动,挑选一批实施成效显著的企业树立典型,并进行广泛宣传,以增强企业、社会的认知、认可度。
(三)注重实效
学会服务站、会企协作创新联盟、学会协同服务企业创新基地等平台建设,不能仅有一纸共建协议。建议设立专门的领导机构明确合作的内容或项目,畅通沟通交流渠道,夯实创新平台建设。以追求企业最大效益为目标,才能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才能吸引更多企业投入到创新驱动工作中。
(四)加大扶持力度
在当前整体经济下行及产业转型升级双重压力下,部分合作企业资金短缺,经营遇到困难,导致一些先进设备无力采购,影响了合作项目的有效开展;一些合作项目由于投入经费太大,企业承担不起而不敢尝试开展,影响了创新平台的有效运作,甚至导致名存实亡。建议上级科协向中央、省委省政府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
[关键词]创新驱动 创新驱动示范市 院士工作站 专家工作站 助力工程 泉州市
自2015年泉州获批“中国科协创新驱动示范市”以来,泉州市委市政府印发《泉州市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实施方案》。泉州市科协主动作为,积极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先后推动6个县(市、区)建设省级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示范区,形成市、县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促成地方政府与高校、学会共建研究院2个,累计推动组建院士工作站50家(其中省级工作站45家、省级示范站7家、国家级示范站1家)、专家工作站71家、海智工作站2家、全国学会服务站12个、省级学会服务站5个、市级学会服务站10个、会企协作创新联盟3个,先后被中国科协评为2015年“创新驱动助力工程”优秀单位、2017年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示范单位,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工作得到泉州市委书记等主要领导批示表扬。
一、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主要经验做法
(一)加强顶层设计,提供坚强保障
1.将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工作转化上升为党委政府行为。泉州市科协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出台《泉州市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实施方案》,成立泉州市创新驱动助力工程领导小组,由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为组长,市政府副市长,市政协副主席、市科协主席为副组长,市发改委、经信委、教育局、科技局、财政局、人社局、金融工作局及市委人才办、市科协等部门为成员单位,下设办公室(设在泉州市科协),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落实部门责任分工。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先后修订《泉州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管理规定(暂行)》、《泉州市院士(专家)示范工作站绩效考评实施办法(试行)》、《关于〈泉州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管理规定(暂行)〉的补充规定》等相应配套扶持措施,健全完善了“创新驱动示范市”建设的长效机制。落实“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前期工作经费,建立产业引导基金,鼓励建站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等,推动泉州市经济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转型。“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建设纳入泉州“海纳百川”高端人才聚集计划,纳入“泉州制造2025”建设内容。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写入泉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泉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泉州市人才“港湾计划”。
2.完善激励型财政奖补机制。争取到市财政新增创新驱动助力工程专项经费500万元;增加决策咨询(课题资助)、学术交流(如承接在泉举办全国或区域性学术年会等)、人才培训培育(如资助参加海内外学术交流、进修培训等)、学会服务能力建设以及必要的媒体宣传报道经费;健全完善工作站獎补办法,形成从评审认定、日常管理、绩效考核到评先评优等一整套管理激励机制。对经认定(含重新认定)的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学会服务站分别给予每个30万元、15万元、5万元资金补助;对获评泉州市院士示范工作站、专家示范工作站分别给予每个10万元、5万元资金补助;对在三年期满的绩效考核中被评为优秀、良好的院士工作站分别给予每个10万元、5万元的资金补助;绩效考核被评为优秀、良好的专家工作站分别给予每个8万元、3万元的资金补助。
(二)开拓创新思维,巧搭引智平台
1.拓宽柔性引才渠道。2017年,在新修订的《泉州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管理规定》中,增加了组建专家工作站的内容,将柔性引才的范围从“两院”院士扩展到有效任期内的海外院士及符合《泉州市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的海内外自然科学类人才(含港、澳、台人才)。2017年,促成俄罗斯国家工程院、俄罗斯国际系统工程院士涅夫斯基·亚历山大与石狮市展耀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共建院士工作站,成为福建省首家获认定的海外院士工作站。截至2018年7月,全市累计柔性引进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共48名,俄罗斯国家工程院、俄罗斯国际系统工程院士1名,带进院士专家创新团队644人,包含教授、研究员等正高级职称233名,副教授、副研究员、高工等副高级职称176名,博士、博士后76名,硕士42名。
2.推动地方政府与全国学会深度合作。积极与中国纺织工程学会联系,促成其与石狮市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建设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石狮服装及配饰产业研究院,推动石狮服装和配饰行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先后分别与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建筑学会签订共建中国科协创新驱动示范市协议,并促成泉州市土木建筑学会与中国建筑学会签订中国(泉州)海丝建筑文化高端论坛合作框架协议,多方共同打造海丝建筑文化品牌。2018年,促成(国家)建材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中国砂石协会与泉州市土木建筑学会签约共建福建建材研发中心并落户泉州,助力泉州新型建材研发。
3.为泉州市政府与南京大学合作牵线搭桥。充分发挥科协联系院士专家的资源优势,泉州市科协多次组织相关人员赴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全兴教授所在的南京大学、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学习考察,寻找南京大学与泉州市政府合作的切入点。在2017年“6·18”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上,福建省政府与南京大学签署共建南京大学(福建)环保产业研究院框架协议,作为省级科研机构和人才平台落地泉州软件园。2018年1月,泉州南京大学环保产业研究院正式揭牌运行。
4.升格院士工作站为专业研究平台。引导培育运行良好、成效突出、工作有特色的院士工作站升格为地方与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的专业研究院,目前已挖掘运行良好的福建省麦都食品发展有限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支持机构——江南大学与麦都食品公司共建“安麦生物—江南大学联合研究中心”。 (三)发挥科协优势资源,激发企业内生动力
1.组织科技咨询,促进产业创新转型。根据《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实施方案》中“开展产业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咨询服务”的要求,泉州市科协持续开展“院士专家泉州行”等活动。2015年来,相继邀请了78位“两院”院士莅泉深入企业调研考察指导,寻求探讨可能的合作事宜。邀请院士在“华大讲堂”、泉州市行政中心、高校等作学术报告,共计邀请院士来泉做了17场专题报告。邀请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潘云鹤院士、林惠民院士为安溪县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提出建设发展规划和战略定位建议;邀请金鉴明院士、卢耀如院士、陈勇院士莅泉开展生态文明城市相关调研和课题研究,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战略咨询意见;邀请周济、段正澄、李德群等院士专家来泉考察调研智能制造产业,助力“泉州制造2025”等。
2.推动学术、科技交流,促成项目合作对接。泉州市科协从创新驱动助力工程专项经费中专门列支了一部分经费用于资助主办或承办高端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大型学术活动,借助产業专家聚集泉州的契机,开展对接活动。如与国家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联合举办连续两届国际海绵城市建设论坛;与中国建筑学会共同举办中国(泉州)海丝建筑文化国际论坛;承办第46次中国科技论坛——纺织产业升级新技术融合论坛,并现场签约1个会企协作创新联盟、5个学会服务站、5个项目合作协议;承办海峡两岸智能制造(泉州)研讨会(签订合作项目10个)、第十二届中国泉州—东南亚中医药学术研讨会(签订合作项目2个)等全国或区域性重大学术交流活动,推动学术、科技交流;与(国家)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泉州海绵城市名片;多次邀请日本公益财团法人自然农法国际研究开发中心副主任徐会连博士、瑞中经济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刘刚主席、德国污水处理专家赫尔曼·迈耶、智利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卡洛斯·帕拉等海外专家学者来泉考察泉州企业,与企业洽谈项目合作,促成多个海智项目对接落地。
3.开展“讲、比”活动,提升企业科技创新水平。借力职能部门开展“讲、比”活动。一是承接市委人才办优秀人才培养专项经费资助审核申报工作,并将“讲、比”活动与该项工作结合起来,为符合条件的企业优秀人才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进修培训提供经费资助,累计资助16个项目共16.5万元。二是积极开展以国际专利信息应用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科技信息培训工作。2015年以来,先后深入各县(市、区)举办18场专利应用工程师培训班,受众达1300余人(次),为307家企业注册专利数据检索系统,产生典型案例65个,泉州市科协在华东华中地区企业科技信息转化应用工作座谈会上作典型发言。三是积极探索“讲、比”活动形式,丰富“讲、比”活动内涵,把青年科技奖、紫金科技创新奖、文创科技创新奖等奖项的评选纳入“讲、比”活动内容,将组织参与活动情况作为重要参评条件,有力促进了企业“讲、比”活动的开展。
4.做好维权服务,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热情。一是成立科技工作者维权服务中心,在科技工作者和相关维权职能部门之间,就知识产权保护、劳动权益保障、法律咨询服务等方面架起新的桥梁和纽带,协助科技工作者解决工作、生活难题。二是每年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帮助企业推广创新成果,为企业拓宽创新视野、启迪创新思维、寻求合作机会提供机会。2015年来,泉州市科协累计选送了10余家企业的30多项创新成果参展参会。三是组织和推选泉州市科技工作者3个创新创业项目参加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全国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并分别获得金奖、铜奖、优秀奖(其中金奖为全国18个获金奖项目排名第一位),取得了全省乃至全国最优异的成绩。
(四)加强服务管理,扎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1.加强考核,促进工作站良性发展。落实“一对一”跟踪服务机制,及时了解掌握院士专家与企业合作项目的进展情况,建立健全工作档案。一是开展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站考核。对每家新申报建站单位的基本情况、建站基础、项目合作情况等进行材料初审及实地考核,以确定是否符合建站条件。二是开展院士(专家)工作站中期考核。每年组织对口的行业专家对运行满一年的院士(专家)工作站平台建设、合作项目开展进度等情况进行材料审查及实地考核,以确定是否符合项目补助条件。三是开展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考核遴选,对认定满两年的院士(专家)工作站在协同创新效益、引才引智作用及合作项目成效等方面进行材料审查及实地考核遴选,以确定是否符合“泉州市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授予条件。四是开展院士(专家)工作站重新认定考核,对超过管理年限(3年)的院士(专家)工作站进行材料审查及实地考核,以确定是否符合重新认定的条件,或给予摘牌处理。
2.打破常规,服务重大战略技术协同创新。泉州市科协联合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泉州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开展“硫化鞋成型工艺流水生产线研发及推广应用”“应用于制鞋行业的3D视觉装置及机器人扫描系统开发”等2个项目,分别入选2017年、2018年中国科协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示范项目,已开发出一条面向硫化鞋成型工艺的自动生产线,申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为泉州智能制造的发展提供引擎,促进泉州市在智能制造装备和机械制造领域的发展,加快实现制造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助推“泉州制造2025”。
3.转型发展,推动学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指导推动市中医药学会等15个市级学会成立泉州市中医药科学学会联合体,成为全国首个地级市学会联合体。指导中医药学会每两年举办一届中国泉州—东南亚中医药学术研讨会,为我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中医药交流与合作,助推中医药界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重要平台,被国家卫计委列入“一带一路”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项目。
4.项目带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一是推进院士(专家)项目出成效。如麦都食品公司与伦世仪院士合作研发提高天然酵母粉发酵力的冷冻面团发酵技术,天然酵母粉价格仅为进口的1/4,已量产。麦都食品公司院士工作站被评为“2017年度全国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截至2018年7月,泉州市院士(专家)工作站累计签约落地院士合作项目87项、专家合作项目77项,总投资约15亿元。这些项目将院士专家在相关专业领域的前沿科技成果,与泉州市相应产业对接,以科技创新突破产业发展瓶颈,以高端智力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目前,87个院士合作项目中有24个已完成或投产,累计为建站企业新增产值11.42亿元,新增效益6.767亿元,新增税收8785万元。二是开展“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促成瑞中科技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与泉州市绿普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署《FCPC萃取技术开发项目合作协议》,与泉州市芹峰淮山食品有限公司签署《保健能量食品项目合作协议》,双方合资建厂,目前已在泉州完成注册。 二、存在的问题
(一)园区、联盟院士(专家)工作站难以发挥协同发展作用
泉州市已组建的产业联盟院士工作站、会企协作创新联盟等创新平台的日常工作主要依托在领衔企业,而联盟中的企业有产品同质化、发展竞争性的特点,企业存在担心泄露商业机密等顾虑,不会真正把所有的技术需求汇总到创新平台,导致创新平台无法真正发挥辐射效应,起不到征集产业技术需求、共享智力资源的作用。
(二)院士资源稀缺,引进难度逐年加大
目前,全国各地院士专家工作站数量已远远超过有建站能力的院士总数,两年一度的“两院”院士增选也不过百余名,加上当前全国各地都在加大抢夺院士资源的力度。“粥少僧多”的局面加大了院士引进的难度,导致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数量和行业分布不均衡,发展规模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发展需要。
(三)地区发展不平衡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差异,部分基层科协组织对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重要性认识不足,各县(市、区)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工作进展不均衡。主要体现在院士工作站区域分布不平衡,目前泉州市50家院士工作站分布为:晋江14家、石狮7家、鲤城5家、安溪4家、永春4家、丰澤3家、洛江3家、南安3家、惠安2家、泉港1家、市直4家,德化县还未成立院士工作站。
(四)各级政府的立项、扶持力度还须加大
泉州主要以中小微民营企业为主,企业自身实力相对不足,在当前经济下行及企业转型升级双重压力下,部分建站企业出现资金短缺、运行困难的问题,市、县两级科协经费配套渠道单一且缺乏力度,企业得到各级政府的立项、扶持力度还须加大,否则会制约院士专家合作项目的顺利、有效开展。
(五)科协组织的社会影响力不足
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对科协认知度还不够高,沟通与需求项目征集尚不通畅,影响了精准对接。
三、发展建议
(一)提升能力
在开展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工作中,我们感到企业负责人普遍存在疑虑感,究其原因,主要是不清楚科协在创新驱动助力工作中到底能为企业做什么,企业对科协的资源与能力存有疑虑。“打铁还须自身硬”,各级科协组织应着力解决如何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政策支持、如何用好用足各级党委政府给予的资源,同时在“双创”活动中如何做到“有为”,才能解决“有位”的问题,以打消企业主各种疑虑;必须整合好科协的资源,围绕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创新驱动,围绕企业的实际需求开展工作,并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才能赢得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认可与信任。
(二)加强宣传
要加大科协工作宣传推介力度,促进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认识、认知、认可科协智力服务工作。及时主动地向当地党委政府领导汇报创新驱动助力工程重大活动开展情况,让领导了解掌握科协工作的动向、成效。利用新闻媒介、新媒体等途径,广泛宣传报道创新驱动助力工程优惠政策以及所开展的各项活动,挑选一批实施成效显著的企业树立典型,并进行广泛宣传,以增强企业、社会的认知、认可度。
(三)注重实效
学会服务站、会企协作创新联盟、学会协同服务企业创新基地等平台建设,不能仅有一纸共建协议。建议设立专门的领导机构明确合作的内容或项目,畅通沟通交流渠道,夯实创新平台建设。以追求企业最大效益为目标,才能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才能吸引更多企业投入到创新驱动工作中。
(四)加大扶持力度
在当前整体经济下行及产业转型升级双重压力下,部分合作企业资金短缺,经营遇到困难,导致一些先进设备无力采购,影响了合作项目的有效开展;一些合作项目由于投入经费太大,企业承担不起而不敢尝试开展,影响了创新平台的有效运作,甚至导致名存实亡。建议上级科协向中央、省委省政府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