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的改革突出地凸显了人文主义精神,注重生活体验,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以情唤情,意图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无处不在的美好情感,从而熏陶学生性情,“润物无声”地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关键词:初中语文 人文精神 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应承认个体不同,重视情感的熏陶,尊重个人的独特感受,爱护和关怀人的精神世界, 全面塑造发展的理想人格。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语文观念,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渗透人文精神,让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表现、培养和塑造个性的过程。
一、人文语文观的树立
一直以来,传统的语文教学把工具性作为教学的目标。教师一直追求着一个“同”:同一的答案。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要做的只是接受教师的“标准答案”,尽管这些“标准答案”无疑可质。比如,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教师会把全部的把精力放在文言文虚实词的运用,特殊句式的变化,以及文言文的翻译上面。而忽略了这写传统文章本身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的性质明确规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时,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因此,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文语文观,要从语文教学的本质及目的、语文教材建设、语文教学评价与考核等方面重新建构基本价值体系,同时,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人文修养,培养教师实施文化教育、陶冶人文精神的能力。改变语文教学观,把人文精神渗透于我们钟爱的语文课堂。
二、构建人文化的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交往无外乎生与生、师与生的交往。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重视师生的对话与交流,突出学生与学生的交往、学生与教材的交往。新标准告诉我们,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他的作用应体现于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之中,应体现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中,应体现在学生学习成功后欢愉的笑脸上。在教学过程中,洋溢于教师心中的应是浓浓的关爱;书写在教师脸上的应是殷切的期待。教师应以长者的宽容,去善待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过失与错误,让学生在心灵的震憾中,经历精神生命自由成长的过程。其次,创造人人参与的氛围,这是构建人文化的教学关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过去的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习惯于被动学习。我们只有创造人人参与的氛围,鼓励学生在个人的钻研高中语文教材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这样高中教学的人文精神渗透才能得到进行。
三、重视个性化教育
1、允许不同声音的同时存在。
时代的步伐逐渐加快,社会变革日新月异,人们的观念随之不断更新。许多过去我们认定是正确的东西,在今天的学生眼里出现了偏差,产生了质疑。于是,我们就多多少少地遭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尴尬事情,比如有学生批评朱自清的《背影》一文里,父亲爬过铁道过去买橘子是违法交通规则的行为,是错误的;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有学生公然赞赏两个骗子是高明的心理专家,他们是为了惩罚昏庸无能的皇帝才冒着生命危险去行骗的,等等。凡此种种,说明当今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他们的看法是更加贴近当今社会形态的。
2、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
自主意识主要通过学生主动探索、发现、体验去获得,它是建立在学生的自我意识、主动探索的基础上的,它关心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也讲求方法技巧,但更关注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教材里,新设了每单元一次的综合性活动课,其精神实质与美国的上述要求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七年级语文上册书中,第四单元的“探索月球奥秘”,要求学生借助图书馆、互联网,搜集、整理有关月球的资料,包括“月球奥秘知多少”、“观察月亮运行情况,参观天文台或天文馆”、“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我是月球小专家”“月亮照着你,月亮照著我”等几个内容,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与实际情况去自由选择课题。这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问题本身的答案并不那么重要,关键的是学生们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了实践、获得了与生活零距离接触的切身体验。
四、重视语文教学的文学性
1、朗读中感受美。语文课本上所选的美文,都有很强的可读性。如《春》一课,以优美的文笔、流畅鲜活的语言,呈现给我们一个色彩斑斓、生机盎然的春天。通过配乐朗读,学生脑海便会不断更迭一幅幅春景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这些图景都是可感可触可闻的。学生流连其中,很自然地感受到作品中的自然美,从而产生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
2、语言中体会美。优秀的作品都是以精妙的语言见长的,语言是作品的生命力所在,要引导学生在语言中体会美。老舍被誉为语言大师,他的名篇《济南的冬天》,使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活脱脱地呈现给我们一个温暖、和煦的冬天。他的语言鲜活,切入角度巧妙,读来令人兴味盎然。例如:“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里使用拟人修辞,表现了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
总之,只有树立科学的人文教学观,让人文精神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得到渗透,体现对“人”的理解、宽容、尊重和爱护,才能使中学生的个体精神得到充分张扬,开创更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真正提高语文素养,从而在根本上体现语文教育的本质与理念。以人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给予学生更丰富的人文主义关怀,挖掘语文课本里的人文主义因素,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期望教育改革能历经风雨见彩虹,教育改革真正迎来百花绽放的春天。
(作者单位:河北省涉县第五中学 )
关键词:初中语文 人文精神 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应承认个体不同,重视情感的熏陶,尊重个人的独特感受,爱护和关怀人的精神世界, 全面塑造发展的理想人格。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语文观念,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渗透人文精神,让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表现、培养和塑造个性的过程。
一、人文语文观的树立
一直以来,传统的语文教学把工具性作为教学的目标。教师一直追求着一个“同”:同一的答案。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要做的只是接受教师的“标准答案”,尽管这些“标准答案”无疑可质。比如,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教师会把全部的把精力放在文言文虚实词的运用,特殊句式的变化,以及文言文的翻译上面。而忽略了这写传统文章本身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的性质明确规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时,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因此,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文语文观,要从语文教学的本质及目的、语文教材建设、语文教学评价与考核等方面重新建构基本价值体系,同时,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人文修养,培养教师实施文化教育、陶冶人文精神的能力。改变语文教学观,把人文精神渗透于我们钟爱的语文课堂。
二、构建人文化的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交往无外乎生与生、师与生的交往。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重视师生的对话与交流,突出学生与学生的交往、学生与教材的交往。新标准告诉我们,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他的作用应体现于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之中,应体现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中,应体现在学生学习成功后欢愉的笑脸上。在教学过程中,洋溢于教师心中的应是浓浓的关爱;书写在教师脸上的应是殷切的期待。教师应以长者的宽容,去善待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过失与错误,让学生在心灵的震憾中,经历精神生命自由成长的过程。其次,创造人人参与的氛围,这是构建人文化的教学关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过去的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习惯于被动学习。我们只有创造人人参与的氛围,鼓励学生在个人的钻研高中语文教材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这样高中教学的人文精神渗透才能得到进行。
三、重视个性化教育
1、允许不同声音的同时存在。
时代的步伐逐渐加快,社会变革日新月异,人们的观念随之不断更新。许多过去我们认定是正确的东西,在今天的学生眼里出现了偏差,产生了质疑。于是,我们就多多少少地遭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尴尬事情,比如有学生批评朱自清的《背影》一文里,父亲爬过铁道过去买橘子是违法交通规则的行为,是错误的;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有学生公然赞赏两个骗子是高明的心理专家,他们是为了惩罚昏庸无能的皇帝才冒着生命危险去行骗的,等等。凡此种种,说明当今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他们的看法是更加贴近当今社会形态的。
2、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
自主意识主要通过学生主动探索、发现、体验去获得,它是建立在学生的自我意识、主动探索的基础上的,它关心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也讲求方法技巧,但更关注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教材里,新设了每单元一次的综合性活动课,其精神实质与美国的上述要求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七年级语文上册书中,第四单元的“探索月球奥秘”,要求学生借助图书馆、互联网,搜集、整理有关月球的资料,包括“月球奥秘知多少”、“观察月亮运行情况,参观天文台或天文馆”、“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我是月球小专家”“月亮照着你,月亮照著我”等几个内容,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与实际情况去自由选择课题。这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问题本身的答案并不那么重要,关键的是学生们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了实践、获得了与生活零距离接触的切身体验。
四、重视语文教学的文学性
1、朗读中感受美。语文课本上所选的美文,都有很强的可读性。如《春》一课,以优美的文笔、流畅鲜活的语言,呈现给我们一个色彩斑斓、生机盎然的春天。通过配乐朗读,学生脑海便会不断更迭一幅幅春景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这些图景都是可感可触可闻的。学生流连其中,很自然地感受到作品中的自然美,从而产生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
2、语言中体会美。优秀的作品都是以精妙的语言见长的,语言是作品的生命力所在,要引导学生在语言中体会美。老舍被誉为语言大师,他的名篇《济南的冬天》,使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活脱脱地呈现给我们一个温暖、和煦的冬天。他的语言鲜活,切入角度巧妙,读来令人兴味盎然。例如:“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里使用拟人修辞,表现了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
总之,只有树立科学的人文教学观,让人文精神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得到渗透,体现对“人”的理解、宽容、尊重和爱护,才能使中学生的个体精神得到充分张扬,开创更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真正提高语文素养,从而在根本上体现语文教育的本质与理念。以人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给予学生更丰富的人文主义关怀,挖掘语文课本里的人文主义因素,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期望教育改革能历经风雨见彩虹,教育改革真正迎来百花绽放的春天。
(作者单位:河北省涉县第五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