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姚虎雄校长喜欢哲学家尼采的一句话:“一部教育史就是一部麻醉史。”他认为当下中国的教育对教师和学生的“麻醉”是通过非理性地追逐功利和权力而进行的,这个过程又以最冠冕堂皇的借口和途径而实现——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学习。
率先被“麻醉”的,显然是各级各类学校的校长。没有哪一个时期校长的生存处境,如今日中国这般复杂。当一切社会工作与生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候,学校教育被强行变成提高GDP的手段,于是我们看到,许多学校被盲目扩大规模;一所所经年累月、好不容易培育出自己文化传统的学校被随意搬迁,不是被抛到荒郊野外以拉动房地产“腾飞”,就是被建在工业区以带动工业发展:许多公立学校被强行“转制”,政府轻而易举甩掉经济“包袱”或找到新的“生财之道”;如此等等。而社会越盲目追逐GDP,学校就越片面追求“升学率”。当一切围绕学生的考试成绩对教师实行“绩效管理”的时候,“应试教育”体制就登峰造极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大校长不得不接受各种权力部门的控制和经济领域的制约,与此同时又深陷与同类学校的恶性竞争中。他们疲于奔命,但却很少思考教育本身的问题。权力和功利巨蟒般束缚着广大校长,进而殃及眾多教师。而所有灾难的最后承受者是数以亿计的学生们。诚如姚虎雄校长深刻指出的:“数据、指标、政绩,急功近利的教育,没了生气,没了自我,没了发现。”
我为姚虎雄校长的批判意识和独立人格所折服。像姚虎雄校长一样的一批率先从“麻醉”中觉醒了的校长行走在我国教育改革的最前沿,他们的理念和行动是我国教育民主化进程的宝贵财富。
真正的教师是自由知识分子。教师人格独立和自由的前提是教育意识觉醒。教育意识觉醒的标志是珍视“每一个”。
二
校长和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最容易产生的问题是“关系”的消失或异化。“校长”、“教师”、“学生”均为“关系存在”、“关系范畴”,其间最可宝贵的价值是“关系价值”。即是说这些角色和称谓均是相互依存、彼此融合、谁也离不开谁,他们两两间不存在谁“主”谁“次”、谁“中心”谁“边缘”、谁“主体”谁“客体”、谁“主导”谁“服从”。他们之间是建立在差异基础上的民主关系、对话关系。因他们彼此间是融合的,他们的角色亦可“换位”。这就是为什么巴西伟大教育哲学家把教师角色重建为“称作教师的学生”(teacher-student),学生角色重建为“称作学生的教师”(students-teachers)。同理,校长首先是教师,教师也是教育领导者。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在我国教育中,这种“关系存在”被原子般的“实体存在”所取代,“关系价值”消失了。
失去了“关系价值”的教育最容易被两种异化了的关系所主宰:一为权威与服从的关系;一为加工和被加工的关系。前者是古代君主专制在今日的复演,后者是工业文明和工厂模式给教育打下的印记。我国今日教育依然深陷这两种异化关系的泥沼之中,于是,以强化权威和权力为特点的专制意识与以整齐划一和机械训练为特点的工厂模式随处可见。
追求“关系价值”的教育首先珍视“每一个”,关注独特性。教育思维本质上是一种“独特性思维”。这意味着无论对待每一个人,还是对待一物、一事、一现象、一知识,均关注其独特性。诚如《中庸》所言:“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在这里,“为物不二”就是珍视“每一个”。惟有如此,才能实现事物的创生——“生物不测”。对教育而言,只有懂得欣赏并保护独特性、差异性,才可能有教师和学生的创造能力、健全个性的发展。其次,教育还要珍视“关系性”、“连续性”、“互动性”,这既包括每一个体自身发展的连续性,又包括不同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彼此融合、共生共荣。这意味着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本质上都是一个“学习共同体”。
姚虎雄校长的管理哲学的核心是珍视“每一个”。无论是“每个孩子都有一份‘交友护照”’,还是“每个老师都有一个‘精神家园’”,以及“每个学科都有一份‘考试主权’”,这里凸显的是真正的教育思维——关注独特性的思维;真正的教育价值——“关系价值”。尽管姚校长所在的吴江实验小学有几千名学生、几百个教师,但在姚校长心中,每一个教师和学生都是最可宝贵的。这是姚校长以及整个吴江实验小学所追求的“平等、自由、民主”的教育文化之真谛。
最有利于个性成长的环境不是僵硬、刚性的制度和规范,而是柔软而富有弹性的精神环境和生活方式——学校文化。
三
文化大师梁漱溟曾说:“文化并非别的,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新儒家的重要代表唐君毅亦言:“吾人之意,是视文化现象在根本上乃精神现象,文化即人之精神活动之表现或创造。”我们据此可以得出:文化即是群体基于精神理想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与精神创造。而学校文化则是教师与学生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与精神创造,其精神理想是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学生的学习生活、社团生活样态,教师的专业生活样态。学校文化的基本类型包括学生文化、教师文化,以及课程、教学和管理文化。
姚虎雄校长管理理念和实践的又一核心是崇尚文化管理,用他自己的话说即是“文化经营”。就学生文化而言,他把培养信息时代所特别需要的“善交往、会合作的人”作为重要教育目标,因而创造了“交往、合作的学生文化”,这就是人人都有的那本“交友护照”的价值所在。就教师文化而言,他富有创造性地发展了形形色色的“教师社团”,这不仅完善了教师的生活方式,而且还为教师在自己的“公共领域”里讨论、交流自己的专业理解打下基础。尤其令人敬佩的地方是,他富有勇气和创造性地提出了“教评合一”的主张,教师拥有了评价的自主权,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教师自己的风格来评价学生。在“应试教育”氛围依然紧张的今天,这种归还教师评价权的做法尤为可贵。只有当我国的学校走出了以“中考”、“高考”和形形色色的“统考”为核心的单一的外部评价的渊薮,发展出内部评价的机制和文化,即校长、教师和学生有了评价自身和相互评价的权利,学校才能真正发展出自主权,我国教育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姚虎雄校长领衔的吴江实验小学的做法体现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珍视每一个学生和教师,倡导自下而上的民主、开放和自由的文化管理,建基于教师和学生的文化自觉,追求教师和学生的“文化幸福”,汇成“生动、大气的教育”。这就是姚虎雄校长和整个吴江实验小学的思想和行动。我特别欣赏“文化幸福”这一理念,它把“爱德”与“求真”化为一体。这真是一个美妙的概念。
惟有美丽的精神才能创造出美妙的概念和行动。让我们祝福姚虎雄校长、吴江实验小学和我国的基础教育!
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姚虎雄校长喜欢哲学家尼采的一句话:“一部教育史就是一部麻醉史。”他认为当下中国的教育对教师和学生的“麻醉”是通过非理性地追逐功利和权力而进行的,这个过程又以最冠冕堂皇的借口和途径而实现——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学习。
率先被“麻醉”的,显然是各级各类学校的校长。没有哪一个时期校长的生存处境,如今日中国这般复杂。当一切社会工作与生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候,学校教育被强行变成提高GDP的手段,于是我们看到,许多学校被盲目扩大规模;一所所经年累月、好不容易培育出自己文化传统的学校被随意搬迁,不是被抛到荒郊野外以拉动房地产“腾飞”,就是被建在工业区以带动工业发展:许多公立学校被强行“转制”,政府轻而易举甩掉经济“包袱”或找到新的“生财之道”;如此等等。而社会越盲目追逐GDP,学校就越片面追求“升学率”。当一切围绕学生的考试成绩对教师实行“绩效管理”的时候,“应试教育”体制就登峰造极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大校长不得不接受各种权力部门的控制和经济领域的制约,与此同时又深陷与同类学校的恶性竞争中。他们疲于奔命,但却很少思考教育本身的问题。权力和功利巨蟒般束缚着广大校长,进而殃及眾多教师。而所有灾难的最后承受者是数以亿计的学生们。诚如姚虎雄校长深刻指出的:“数据、指标、政绩,急功近利的教育,没了生气,没了自我,没了发现。”
我为姚虎雄校长的批判意识和独立人格所折服。像姚虎雄校长一样的一批率先从“麻醉”中觉醒了的校长行走在我国教育改革的最前沿,他们的理念和行动是我国教育民主化进程的宝贵财富。
真正的教师是自由知识分子。教师人格独立和自由的前提是教育意识觉醒。教育意识觉醒的标志是珍视“每一个”。
二
校长和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最容易产生的问题是“关系”的消失或异化。“校长”、“教师”、“学生”均为“关系存在”、“关系范畴”,其间最可宝贵的价值是“关系价值”。即是说这些角色和称谓均是相互依存、彼此融合、谁也离不开谁,他们两两间不存在谁“主”谁“次”、谁“中心”谁“边缘”、谁“主体”谁“客体”、谁“主导”谁“服从”。他们之间是建立在差异基础上的民主关系、对话关系。因他们彼此间是融合的,他们的角色亦可“换位”。这就是为什么巴西伟大教育哲学家把教师角色重建为“称作教师的学生”(teacher-student),学生角色重建为“称作学生的教师”(students-teachers)。同理,校长首先是教师,教师也是教育领导者。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在我国教育中,这种“关系存在”被原子般的“实体存在”所取代,“关系价值”消失了。
失去了“关系价值”的教育最容易被两种异化了的关系所主宰:一为权威与服从的关系;一为加工和被加工的关系。前者是古代君主专制在今日的复演,后者是工业文明和工厂模式给教育打下的印记。我国今日教育依然深陷这两种异化关系的泥沼之中,于是,以强化权威和权力为特点的专制意识与以整齐划一和机械训练为特点的工厂模式随处可见。
追求“关系价值”的教育首先珍视“每一个”,关注独特性。教育思维本质上是一种“独特性思维”。这意味着无论对待每一个人,还是对待一物、一事、一现象、一知识,均关注其独特性。诚如《中庸》所言:“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在这里,“为物不二”就是珍视“每一个”。惟有如此,才能实现事物的创生——“生物不测”。对教育而言,只有懂得欣赏并保护独特性、差异性,才可能有教师和学生的创造能力、健全个性的发展。其次,教育还要珍视“关系性”、“连续性”、“互动性”,这既包括每一个体自身发展的连续性,又包括不同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彼此融合、共生共荣。这意味着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本质上都是一个“学习共同体”。
姚虎雄校长的管理哲学的核心是珍视“每一个”。无论是“每个孩子都有一份‘交友护照”’,还是“每个老师都有一个‘精神家园’”,以及“每个学科都有一份‘考试主权’”,这里凸显的是真正的教育思维——关注独特性的思维;真正的教育价值——“关系价值”。尽管姚校长所在的吴江实验小学有几千名学生、几百个教师,但在姚校长心中,每一个教师和学生都是最可宝贵的。这是姚校长以及整个吴江实验小学所追求的“平等、自由、民主”的教育文化之真谛。
最有利于个性成长的环境不是僵硬、刚性的制度和规范,而是柔软而富有弹性的精神环境和生活方式——学校文化。
三
文化大师梁漱溟曾说:“文化并非别的,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新儒家的重要代表唐君毅亦言:“吾人之意,是视文化现象在根本上乃精神现象,文化即人之精神活动之表现或创造。”我们据此可以得出:文化即是群体基于精神理想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与精神创造。而学校文化则是教师与学生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与精神创造,其精神理想是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学生的学习生活、社团生活样态,教师的专业生活样态。学校文化的基本类型包括学生文化、教师文化,以及课程、教学和管理文化。
姚虎雄校长管理理念和实践的又一核心是崇尚文化管理,用他自己的话说即是“文化经营”。就学生文化而言,他把培养信息时代所特别需要的“善交往、会合作的人”作为重要教育目标,因而创造了“交往、合作的学生文化”,这就是人人都有的那本“交友护照”的价值所在。就教师文化而言,他富有创造性地发展了形形色色的“教师社团”,这不仅完善了教师的生活方式,而且还为教师在自己的“公共领域”里讨论、交流自己的专业理解打下基础。尤其令人敬佩的地方是,他富有勇气和创造性地提出了“教评合一”的主张,教师拥有了评价的自主权,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教师自己的风格来评价学生。在“应试教育”氛围依然紧张的今天,这种归还教师评价权的做法尤为可贵。只有当我国的学校走出了以“中考”、“高考”和形形色色的“统考”为核心的单一的外部评价的渊薮,发展出内部评价的机制和文化,即校长、教师和学生有了评价自身和相互评价的权利,学校才能真正发展出自主权,我国教育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姚虎雄校长领衔的吴江实验小学的做法体现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珍视每一个学生和教师,倡导自下而上的民主、开放和自由的文化管理,建基于教师和学生的文化自觉,追求教师和学生的“文化幸福”,汇成“生动、大气的教育”。这就是姚虎雄校长和整个吴江实验小学的思想和行动。我特别欣赏“文化幸福”这一理念,它把“爱德”与“求真”化为一体。这真是一个美妙的概念。
惟有美丽的精神才能创造出美妙的概念和行动。让我们祝福姚虎雄校长、吴江实验小学和我国的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