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个人意识的形成阶段,这一阶段对培养他们正确的健康观和良好的体育习惯以及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运动激情
一是要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提高他们对体育的认识。在学校,要通过体育课、课间操、眼保健操和各种课外活动,尽量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体育意识、体育习惯、体育能力,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强烈体育意识的人会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这种兴趣并不随求知欲得以满足和客观条件的改变而减弱或消失,反而会使有关兴趣更加丰富和深化。事实上,学生能否快乐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先行设计。如:高年级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来自文化课的压力,相比之下体育课的压力就小得多了。因此,如果教师能設计一些有趣的体育活动,使学生从中获得快乐、获得参与的满足感,学生就能在活动中将文化课的压力加以释放。如果教师能使学生在多年的体育学习中找到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不管当时学生有没有意识到体育对他个人成长的真正意义,他们都会不知不觉地接受,进而把运动兴趣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二是要丰富体育课的组织形式。教师在体育课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练习手段上,要力求新颖多变,从而使学生产生新鲜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进行上肢力量练习时,单纯的练习形式会使学生感到乏味。为此,我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立卧撑”“俯卧撑”对抗赛,累计各组完成次数的总和来评定胜负,以此激发他们的练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
习惯是长时间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和倾向,而体育习惯更是一种自发的、能使人从中获得快乐的行为。因此,教师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
一是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二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实现。因此,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使学生逐步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
三、提高学生的锻炼能力
由于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要将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除了技术教学外,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他们的运动兴趣,促进他们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同时,在学生独立锻炼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他们对运动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的自我调控能力,从而主动积极地进行锻炼,使体育锻炼成为他们的自主活动,使他们的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健康发展。这样,可以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他们终生受益。
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仅限于思想和认识上的主观引导,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在客观实践中能主动建立对体育的正确认识、意向和看法。我坚信,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注意趣味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给学生“制造”快乐,让学生学会自己愉悦自己,就能把体育课上成“育体”课,从而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一、激发学生的运动激情
一是要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提高他们对体育的认识。在学校,要通过体育课、课间操、眼保健操和各种课外活动,尽量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体育意识、体育习惯、体育能力,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强烈体育意识的人会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这种兴趣并不随求知欲得以满足和客观条件的改变而减弱或消失,反而会使有关兴趣更加丰富和深化。事实上,学生能否快乐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先行设计。如:高年级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来自文化课的压力,相比之下体育课的压力就小得多了。因此,如果教师能設计一些有趣的体育活动,使学生从中获得快乐、获得参与的满足感,学生就能在活动中将文化课的压力加以释放。如果教师能使学生在多年的体育学习中找到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不管当时学生有没有意识到体育对他个人成长的真正意义,他们都会不知不觉地接受,进而把运动兴趣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二是要丰富体育课的组织形式。教师在体育课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练习手段上,要力求新颖多变,从而使学生产生新鲜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进行上肢力量练习时,单纯的练习形式会使学生感到乏味。为此,我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立卧撑”“俯卧撑”对抗赛,累计各组完成次数的总和来评定胜负,以此激发他们的练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
习惯是长时间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和倾向,而体育习惯更是一种自发的、能使人从中获得快乐的行为。因此,教师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
一是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二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实现。因此,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使学生逐步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
三、提高学生的锻炼能力
由于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要将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除了技术教学外,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他们的运动兴趣,促进他们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同时,在学生独立锻炼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他们对运动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的自我调控能力,从而主动积极地进行锻炼,使体育锻炼成为他们的自主活动,使他们的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健康发展。这样,可以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他们终生受益。
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仅限于思想和认识上的主观引导,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在客观实践中能主动建立对体育的正确认识、意向和看法。我坚信,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注意趣味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给学生“制造”快乐,让学生学会自己愉悦自己,就能把体育课上成“育体”课,从而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