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侠V5,环球旅行家,签约摄影师,自由撰稿人。
宏村、西递名声在外,查济倒成了皖南古村的一枚遗珍。有人说查济是一个典藏在深山幽谷中的璞玉,岁月的浸润使它变得灰白、雅致;四座大山像巨掌环绕着它,而它就是手掌中的一件修炼千年的珍宝。也有人把它看作是一位恬淡隐忍的老者,虚怀若谷,敦厚朴实,不与世俗争锋,怡然自得。在我看来,这座散发着古朴典雅气息的古村落,以其独特的魅力,区别于我所习惯的、熟知的江南水乡的魅力,一下子攫住了我的心,引我深入。
图说:
01. 夕阳下的建筑,愈发显得精致、古朴典雅
02. 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这样巧妙的建筑,不禁令人感叹
在千年古村闲庭信步,每一块石板都是记忆
从生活的城市苏州乘坐长途大巴,约四个小时到达查济古村所在的泾县,然后在泾县汽车站换乘乡村巴士前往查济。
查济的“查”念“zhā”,而不是“chá”,这是我到了当地后才知道的。相传唐朝之前,这里本无村庄可言,唐朝时兼任宣州、池州两州刺史的查文熙,由于往返两地必经查济,他看到此处深山合围,溪流奔涌,土地肥沃,甚为喜爱,所以就决计卸任以后在此定居。从查文熙定居后,查济逐渐由一个荒僻小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大村落。根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依山傍水而建的徽派民居,绵延数十里,这里的查姓人氏最多的時候有7万多人,而且名人辈出,仅明清两朝,查济村就出了129个七品以上官宦士子。
此时正值四月清明,查济村中百花盛开,清新的杏花、妖娆的桃花、淡雅的白玉兰以及满目的绿意,扑鼻而来的清香在无形之中让这个千年古村弥漫着无限的生气。“十里查村九里烟,三溪汇流万户间。祠庙亭台塔影下,小桥流水杏花天。”这是明朝时,村人查绛所描绘的查济情景。如今在查济闲庭信步,依然能够感受到古村在全盛时期的那番景象。
村中民居均为典型的徽式建筑——粉壁黛瓦马头墙。民居的分布格局巧妙地运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借景、对景等手法,形成“门外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的“天人合一”的格局。房屋间有街巷相通,岑河、许河、石河三水合一的查济河逶迤穿村而流,石渠绕每家每户而过。清澈的河水安静平缓地流淌,沿河错落有致地建有多道拱石桥、板石桥、洞石桥,将两岸民居相连。一座座饱经沧桑的石桥,藤萝缠绕,与两岸的建筑遥相呼应。穿行在村中,脚下清一色的石板路被踩磨得溜光锃亮,记录着村落古老的历史。
走进徽派建筑,品味叹为观止的“三雕”
对于古村的游览,我从来都不会朝来暮去,把行程安排得匆忙,我喜欢在古村住上几天,慢慢地感受古村古往今来的生活风貌和历史印记。我想,通过观察古建筑,了解特定的建筑艺术语言,应该是走近查济千年历史的方式。
据记载,查济村最辉煌的时候,有钟秀、平岭、石门、巴山四门,有巴山、青山、如松三塔,有108座桥梁、108座庙宇、108座祠堂。中国人凡事图个吉利,“108”这个数字亦有讲究。
后来太平天国的战火和当代的人为因素让村庄损毁严但人们“依山建屋、临水结村、推窗见重,如今的查济村虽历经百年风雨沧桑,不复有往日风采,河、开门走桥”的总体格局并没有改变。现存的140余幢明清古民居,红楼、天申、灵芝等15座桥和10余座祠堂、庙宇,以及唯一的元代建筑——德公厅,让这个中国乡村时代辉煌村落的架子还在,其中从规模较大的宝公祠、洪公祠、二甲祠中的镏金飞檐、雕梁画栋中不难想见查济村的昔日风貌。
查济的老式民居是清一色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绝对是集徽派建筑风格之大成。古宅的门框大多为花岗石,屋内进深和开间都很大,屋内有“一”字形或“四”字形天井,窗子极少,多在高处,但采光通风都很好。
在查济,素有“奇葩三雕,交相辉映”之说。三雕就是用在建筑上的木雕、砖雕和石雕。不仅仅是在德公厅,寻常百姓人家的门窗扇格的木雕、厅堂柱础的石雕、门楼上的砖雕,都有精美的雕饰,玲珑剔透、画面各异,或花草、或禽兽、或人物,无一不栩栩如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于生活物件的讲究、建造时的敬业精神,还有对于美的不懈追逐。
当地民风淳朴,可到居民家中参观
这是我第一次到访查济,这片静卧了1300多年的古村鲜有游客,从天申桥的桥头冲出来几个小孩,用诧异的眼光打量我这个外来者后便四散跑去。红楼桥下的姨婆们各自忙活着手上的活儿,洗菜、洗衣共用一池水。天气好时,村民都把各自家里腌制的食材拿出来风干,这种景致大概是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的童年记忆。在以前,一些地方的城市化还没那么充分的时候,也常见到溪边洗衣的妇人、窗口晾着咸鱼的景象。
查济的步调仿佛比其他地方慢了几十年,让人感到久违的熟悉和亲切。不管外部格局如何变化,查济依然保持着静默、整洁的美感。
相比西递和宏村,这里少了商业的嘈杂,多了几许安静闲适。村中民风古朴,家家门户大开,即使出门也只随手将门虚掩。游人可以迈过高高的门槛,到居民家中随意参观,夜不闭户的当地人已经习惯了好奇的游人,他们会给你一个善意的微笑。若是主动攀谈,他们会与你聊天。
走在青石街道上,感觉村中一景一物无不透射出它的久远、古老,置身村中恍如隔世。在查济,除了有人居住的民居之外,现存的遗迹主要是祠堂和牌坊,它们都被深深地打上了氏族时代里彰显孝道和祖先崇拜的烙印。查姓人从一千三百余年前开始繁衍生息,支系丛生,一旦某一支系发达,后人就会建祠堂以光宗耀祖、鞭策后人,祠堂在当地族人心中地位崇高,所以保存也较为完好。
查济的夜晚是最值得享受的,这里并不像有些古村落,到了晚间歌舞升平或者一片漆黑。这里的小桥流水旁都有昏黄的路灯,可以大胆散步,听水声、虫鸣和自己的脚步声一唱一和;如果想热闹,在村子入口处有新建的街道,可以与一帮好友就着古意,在烧烤摊喝酒到天亮。
图说:
06. 房间里堪称“古董”的摆件
07. 俯瞰古村的屋舍
08. 古巷中散落的画具
09. 原汁原味的老桥、不加修葺的老屋,让这里充满原始的情调
“艺术作坊”里,感受如画般的慢生活
在查济,我住在村里的一间民宅中。每天晨起,推开窗,阳光照射进来,让人心生暖意。披上外套迫不及待地爬上民宅的三楼阳台,享受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晨光照射下的査济古村如同一幅画,泛着金黄。不远处的阁楼,逆着晨光,妇人在整理昨夜被风吹乱的珠帘,有一种如诗如画的美。
这里可以俯瞰古村全貌,此时大多数村民已经在忙碌着,妇人们在小溪里洗着衣服,男人们在小道上挑着担子,拉着板车,真是一幅日出而作的画卷。白墙黑瓦的屋顶上,还有一群叽叽喳喳的麻雀,飞来飞去。再望去,炊烟袅袅,东边的太阳也渐渐地升起来了,整个场景甚是让人喜欢。从高处俯瞰査济民居群,更能感受它厚重的历史与人文底蕴。老式的民居鳞次栉比,黝黑的屋瓦、浅灰的马头墙连成一片,巷道纵横交错,而在巷道行走的人们仿佛是穿行在迷宫一般。当然,可能现在很少有人对此兴趣,所以即使在清明假期,这里也少有游人的拥挤与喧闹,保持其一贯古朴以及宁静。
饭后在村里散步,雾气还未散尽,还能感受到空气中的潮气,叶子上的露水微微颤抖,忽然觉得,只有连绵的雾气才和古村相配,水汽氤氲中的查济有着更为沉静的美。走在路上,不时看到有许多拿着画本坐在地上的艺术生,他们或一个人,或二三结伴,散落在古村的各个角落,看着他们在画板上恣意泼墨,用另一种写实的手法诠释着这个隐世古村,竟有些让人如痴如醉。
漫无目的地走在洒落着晨光的巷道,也许身不由己成为了画中人,情不自禁地生出许多浪漫的情怀。
宏村、西递名声在外,查济倒成了皖南古村的一枚遗珍。有人说查济是一个典藏在深山幽谷中的璞玉,岁月的浸润使它变得灰白、雅致;四座大山像巨掌环绕着它,而它就是手掌中的一件修炼千年的珍宝。也有人把它看作是一位恬淡隐忍的老者,虚怀若谷,敦厚朴实,不与世俗争锋,怡然自得。在我看来,这座散发着古朴典雅气息的古村落,以其独特的魅力,区别于我所习惯的、熟知的江南水乡的魅力,一下子攫住了我的心,引我深入。
图说:
01. 夕阳下的建筑,愈发显得精致、古朴典雅
02. 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这样巧妙的建筑,不禁令人感叹
在千年古村闲庭信步,每一块石板都是记忆
从生活的城市苏州乘坐长途大巴,约四个小时到达查济古村所在的泾县,然后在泾县汽车站换乘乡村巴士前往查济。
查济的“查”念“zhā”,而不是“chá”,这是我到了当地后才知道的。相传唐朝之前,这里本无村庄可言,唐朝时兼任宣州、池州两州刺史的查文熙,由于往返两地必经查济,他看到此处深山合围,溪流奔涌,土地肥沃,甚为喜爱,所以就决计卸任以后在此定居。从查文熙定居后,查济逐渐由一个荒僻小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大村落。根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依山傍水而建的徽派民居,绵延数十里,这里的查姓人氏最多的時候有7万多人,而且名人辈出,仅明清两朝,查济村就出了129个七品以上官宦士子。
此时正值四月清明,查济村中百花盛开,清新的杏花、妖娆的桃花、淡雅的白玉兰以及满目的绿意,扑鼻而来的清香在无形之中让这个千年古村弥漫着无限的生气。“十里查村九里烟,三溪汇流万户间。祠庙亭台塔影下,小桥流水杏花天。”这是明朝时,村人查绛所描绘的查济情景。如今在查济闲庭信步,依然能够感受到古村在全盛时期的那番景象。
村中民居均为典型的徽式建筑——粉壁黛瓦马头墙。民居的分布格局巧妙地运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借景、对景等手法,形成“门外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的“天人合一”的格局。房屋间有街巷相通,岑河、许河、石河三水合一的查济河逶迤穿村而流,石渠绕每家每户而过。清澈的河水安静平缓地流淌,沿河错落有致地建有多道拱石桥、板石桥、洞石桥,将两岸民居相连。一座座饱经沧桑的石桥,藤萝缠绕,与两岸的建筑遥相呼应。穿行在村中,脚下清一色的石板路被踩磨得溜光锃亮,记录着村落古老的历史。
走进徽派建筑,品味叹为观止的“三雕”
对于古村的游览,我从来都不会朝来暮去,把行程安排得匆忙,我喜欢在古村住上几天,慢慢地感受古村古往今来的生活风貌和历史印记。我想,通过观察古建筑,了解特定的建筑艺术语言,应该是走近查济千年历史的方式。
据记载,查济村最辉煌的时候,有钟秀、平岭、石门、巴山四门,有巴山、青山、如松三塔,有108座桥梁、108座庙宇、108座祠堂。中国人凡事图个吉利,“108”这个数字亦有讲究。
后来太平天国的战火和当代的人为因素让村庄损毁严但人们“依山建屋、临水结村、推窗见重,如今的查济村虽历经百年风雨沧桑,不复有往日风采,河、开门走桥”的总体格局并没有改变。现存的140余幢明清古民居,红楼、天申、灵芝等15座桥和10余座祠堂、庙宇,以及唯一的元代建筑——德公厅,让这个中国乡村时代辉煌村落的架子还在,其中从规模较大的宝公祠、洪公祠、二甲祠中的镏金飞檐、雕梁画栋中不难想见查济村的昔日风貌。
查济的老式民居是清一色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绝对是集徽派建筑风格之大成。古宅的门框大多为花岗石,屋内进深和开间都很大,屋内有“一”字形或“四”字形天井,窗子极少,多在高处,但采光通风都很好。
在查济,素有“奇葩三雕,交相辉映”之说。三雕就是用在建筑上的木雕、砖雕和石雕。不仅仅是在德公厅,寻常百姓人家的门窗扇格的木雕、厅堂柱础的石雕、门楼上的砖雕,都有精美的雕饰,玲珑剔透、画面各异,或花草、或禽兽、或人物,无一不栩栩如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于生活物件的讲究、建造时的敬业精神,还有对于美的不懈追逐。
当地民风淳朴,可到居民家中参观
这是我第一次到访查济,这片静卧了1300多年的古村鲜有游客,从天申桥的桥头冲出来几个小孩,用诧异的眼光打量我这个外来者后便四散跑去。红楼桥下的姨婆们各自忙活着手上的活儿,洗菜、洗衣共用一池水。天气好时,村民都把各自家里腌制的食材拿出来风干,这种景致大概是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的童年记忆。在以前,一些地方的城市化还没那么充分的时候,也常见到溪边洗衣的妇人、窗口晾着咸鱼的景象。
查济的步调仿佛比其他地方慢了几十年,让人感到久违的熟悉和亲切。不管外部格局如何变化,查济依然保持着静默、整洁的美感。
相比西递和宏村,这里少了商业的嘈杂,多了几许安静闲适。村中民风古朴,家家门户大开,即使出门也只随手将门虚掩。游人可以迈过高高的门槛,到居民家中随意参观,夜不闭户的当地人已经习惯了好奇的游人,他们会给你一个善意的微笑。若是主动攀谈,他们会与你聊天。
走在青石街道上,感觉村中一景一物无不透射出它的久远、古老,置身村中恍如隔世。在查济,除了有人居住的民居之外,现存的遗迹主要是祠堂和牌坊,它们都被深深地打上了氏族时代里彰显孝道和祖先崇拜的烙印。查姓人从一千三百余年前开始繁衍生息,支系丛生,一旦某一支系发达,后人就会建祠堂以光宗耀祖、鞭策后人,祠堂在当地族人心中地位崇高,所以保存也较为完好。
查济的夜晚是最值得享受的,这里并不像有些古村落,到了晚间歌舞升平或者一片漆黑。这里的小桥流水旁都有昏黄的路灯,可以大胆散步,听水声、虫鸣和自己的脚步声一唱一和;如果想热闹,在村子入口处有新建的街道,可以与一帮好友就着古意,在烧烤摊喝酒到天亮。
图说:
06. 房间里堪称“古董”的摆件
07. 俯瞰古村的屋舍
08. 古巷中散落的画具
09. 原汁原味的老桥、不加修葺的老屋,让这里充满原始的情调
“艺术作坊”里,感受如画般的慢生活
在查济,我住在村里的一间民宅中。每天晨起,推开窗,阳光照射进来,让人心生暖意。披上外套迫不及待地爬上民宅的三楼阳台,享受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晨光照射下的査济古村如同一幅画,泛着金黄。不远处的阁楼,逆着晨光,妇人在整理昨夜被风吹乱的珠帘,有一种如诗如画的美。
这里可以俯瞰古村全貌,此时大多数村民已经在忙碌着,妇人们在小溪里洗着衣服,男人们在小道上挑着担子,拉着板车,真是一幅日出而作的画卷。白墙黑瓦的屋顶上,还有一群叽叽喳喳的麻雀,飞来飞去。再望去,炊烟袅袅,东边的太阳也渐渐地升起来了,整个场景甚是让人喜欢。从高处俯瞰査济民居群,更能感受它厚重的历史与人文底蕴。老式的民居鳞次栉比,黝黑的屋瓦、浅灰的马头墙连成一片,巷道纵横交错,而在巷道行走的人们仿佛是穿行在迷宫一般。当然,可能现在很少有人对此兴趣,所以即使在清明假期,这里也少有游人的拥挤与喧闹,保持其一贯古朴以及宁静。
饭后在村里散步,雾气还未散尽,还能感受到空气中的潮气,叶子上的露水微微颤抖,忽然觉得,只有连绵的雾气才和古村相配,水汽氤氲中的查济有着更为沉静的美。走在路上,不时看到有许多拿着画本坐在地上的艺术生,他们或一个人,或二三结伴,散落在古村的各个角落,看着他们在画板上恣意泼墨,用另一种写实的手法诠释着这个隐世古村,竟有些让人如痴如醉。
漫无目的地走在洒落着晨光的巷道,也许身不由己成为了画中人,情不自禁地生出许多浪漫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