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形容,主动探索和积极学习是开发智力的金钥匙,而这把金钥匙就是游戏铸造出来的。可见游戏在幼儿生活或生长发展中的重要性,它是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形式。结构游戏也是幼儿游戏中的一种,它是利用各种结构材料来反映幼儿周围生活的游戏。
在幼儿自主游戏的世界里,孩子们主动的、独立的、创造性的表达与表现,在教师的支持下,游戏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对幼儿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当游戏结束时,也正因为有了教师的组织与参与,游戏后的分享活动让孩子们有机会交流一下游戏中的体会,分享游戏中的快乐与经验,讨论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使游戏后的分享成为了有意义的活动。因此,游戏后的分享活动的指导与教学活动的指导有着很大的不同。以下是我个人在实践后的一些所得。
一、分享活动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
游戏后的分享活动的本质是分享快乐。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是我们幼儿园的发展目标中重要的一条,游戏后的分享活动也必须遵循这个宗旨,为幼儿带来快乐的体验。
在游戏的过程中,有的幼儿得到了满足,有的幼儿产生了困惑,有的幼儿发现了问题……,游戏后的分享活动满足了幼儿自我表现、自我肯定、解除困惑、解决问题的需要,而需要的满足为幼儿带来了快乐。
有些教师把对幼儿游戏的评价权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孩子们只有围绕着教师的指挥棒转的份,这样的分享活动俨然变成了又一次的集体教学活动,毫无快乐可言,完全忽略了孩子的体验。
随着观念的转变,教师们渐渐地把关注的重心转移到了孩子的身上,让孩子们尽情分享在游戏中的体会、快乐、经验、遇到的问题、不解的困惑,让孩子们获得了极大的满足,而满足又为孩子们带来了快乐,这种良好的情绪体验进一步支持和促进了幼儿的游戏,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二、不同的交流方式促进幼儿发展。
同一年龄段的孩子他们有着相似的年龄特征,而作为个体的他们,又有着不尽相同的特点。我们必须通过不同的方法让不同能力的孩子都有机会在游戏分享中获得快乐和成功。
1、引导幼儿进行表述
孩子进入中班后,词汇开始丰富起来,逐渐能清晰的谈话,独立的讲述日常
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但由于还不能记清事物现象和行为之间的联系,有时讲话会断断续续。
1)对于讲述能力较弱的幼儿,在介绍前给予明确的提示
幼儿从小班刚刚升入中班时,描述事物的能力还比较弱,对于自己的作品不知如何进行介绍,教师如果在这是完全放手,任其自由发挥的话,结果往往是说的幼儿支支吾吾,听的幼儿一头雾水。这是教师可在介绍前给予幼儿一些间明确的提示,如:你可以从下往上介绍,或者从外往里介绍,还可以用颜色来告诉大家。并在幼儿讲述的过程中帮助其整理语句。这样较具体的语言,能够帮助幼儿进行梳理,顺利地进行描述。
2)对于表述能力较强的幼儿,应给予充分的自主性,明确的指向性。
随着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建构水平不断提高,他们对按顺序或按颜色进行讲述的方法已不再满足,教师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指导方法,不再硬性要求一定要讲清作品每个部位的名称,应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性。例如:林林搭了一艘轮船,教师不再要求孩子一定要按顺序说出船的各个部位的名称,而直接引导孩子:“请你介绍一下,你的轮船上有什么特别有趣的地方。”这样同时引起了讲述者和倾听者的兴趣。在指导语中教师也可给与幼儿明确的指向性,让幼儿能抓住重点进行讲述。
2、关注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中班年龄的幼儿在游戏中逐渐形成伙伴的关系,但由于交往技能的不足,容易发生争执。因此在游戏过程中促进幼儿的合作与交往是老师指导游戏的一大目标。
教师要善于捕捉发生在幼儿之间的合作、交往的苗子,及时加以引导,发现合作的、交往的现象,要及时加以肯定和发扬。
《宽宽的本领》
随着孩子们建构水平的提高,孩子们的作品越来越多了,他们开始热衷于为自己的作品起好名字后把这个名字贴在作品上。于是,每天都会有一两个孩子来请我们帮忙,为他们写名字。
宽宽是个永远站在别人身后的孩子,没有特别要好的朋友,看人的眼神总是怕怕的,但他有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本领,那就是会写许多字。
今天,丞丞忙了几天的“游乐城”终于完工了,他兴奋的向周围的朋友们介绍着,不一会,他拿着一张纸和一支笔走向我,我知道他是来让我帮忙写作品的名字的。这时,我看到宽宽正在一个人玩着学花片,显得很孤单。于是,我故意坐在洋洋的身边,开始和他一起游戏。“刘老师,你能帮我写个名字吗?”
“呀,我现在正好要帮洋洋,没有空。”丞丞一听,刚想走,我马上接着说:“那我们班有没有会写字的小朋友?你可以请他帮忙呀。”听我这么一说,丞丞马上转身走到宽宽的面前,没一会,宽宽就帮他写好了名字。
在分享活动中,我特意请宽宽和丞丞一起上来,请他们介绍了今天合作的事。并告诉孩子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本领。如:找积木、写字类似的本领都可以帮助别人,都是合作的好伙伴。看到丞丞自信的笑脸和宽宽红红的,埋在下面暗喜的脸,我希望宽宽的朋友会越来越多。
孩子们在游戏中寻找的合作或各班往往是能力较强或比较善于交际的孩子。像宽宽这样内向的孩子往往缺少合作者,他们自己也不太善于自己去找合作者。通过这次的游戏的分享活动,教师为孩子拓宽了合作的对象让孩子们知道了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本领,不一定建构能力很强的人才能做合作伙伴。同时为宽宽带来了自信心,满足感,促使有需要孩子主动找宽宽帮忙,增加了他的人际交往。
3、帮助幼儿解决技能技巧的难点
中班的幼儿不但爱玩,而且会玩了。此时的幼儿动作发展更加完善,手指动作更加灵活了,能够完成穿插积木这一类的精细动作了。而且动作的质量明显提高,既能灵活操作,又能坚持较长时间。正因为如此,孩子们建构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随之而来的是在建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碰到一些技能技巧上的難点。教师也有必要在本班的幼儿出现类似的问题时,进行必要的指导,使孩子们越过这一技能技巧上的瓶颈,让他们的建构需求得到满足,激发出孩子们更大的游戏兴趣,在游戏中得到更多的快乐。 1)以比较的方法找出问题所在。
在建构游戏中,孩子们在搭建时常常会遇到一些共性的问题,如:房子地基的四条边有长短;房子造得松松垮垮的,一碰就坏;所有的房子都是相同的材料建成的……遇到这些情况时,比较的方法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老师可以提供成功的作品和存在问题的作品,让孩子们通过对看看摸摸,自己找出问题所在,如果仅靠老师教条式说教,往往起不到效果。
2)形象生动的语言帮助幼儿理解。
中班的孩子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因此在解决建构时的难点时,
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易于幼儿理解,如果教师的语言抽象、生硬,不但幼儿难于理解,而且不易引起幼儿的兴趣,失去建构的愿望。
3)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帮助幼儿理解。
边讲述边演示的方法是作为教师最常用的方法,但这并不是唯一的方法。有时小小的积木在教师的手上并不利于坐在下面的孩子们看清楚,有时抽象的话语不能让孩子们听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那我们就可以借助别的手段让孩子们看清楚,弄明白。比如我们可以用画画的方法;把建构的难点用拍照的方法记录下来,展示在教室让孩子们自己去观察、去模仿,去解决。相信还有更多的方法能帮助我们的孩子们,让他们轻轻松松,快快乐乐的解决他们建构上的问题。
《饼干房子》
进入中班后,孩子们对用“乐高”积木搭建房子充满了兴趣。孩子们的房子越造越大,越造越高,班中的“烂尾楼”也越来越多。许多房子的墙壁都是用堆高的方法建造起来的,没造几层楼,房子就开了花,没法再往上造了。孩子们对建造房子好像也慢慢地失去了原有的热情,因为等待他们的往往是失败。
一天,展示台上又多了一幢“烂尾楼”,这该怎么办呢?于是,我在大班借来一幢房子,和“烂尾楼”放在了一起。
师:这幢房子可真漂亮,可我不敢进去玩。
幼:这个墙壁坏的。
师:对呀,这个墙壁像饼干一样的,一碰就散架了。
这时,我把大班孩子大的房子放了出来。
师:这幢房子怎么造得这么牢固呢?
幼:这个墙壁没有缝的,连在一起的。
这时,我拿出事前准备好的纸和笔,把这两种墙壁不同的建构方法边画边说了出来。
師:原来用直直的往上造的方法会造出饼干房子,用手拉手的方法造出的房子就不会变成危房,才可以造的更高更大。
从孩子们与我的互动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已经理解了这两种搭建方法哪种方法更牢固,更容易造出大而高的房子了。
4)幼儿间的相互模仿,解决难点。
孩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一个孩子常常就是另一个孩子的
最近发展区,当一个孩子摘到了自己想要的苹果的时候,就是另一个孩子快要成功的时候了。
这时,作为教师首要的任务是要密切观察,并帮助幼儿进行梳理经验,
当这些经验变成孩子自己的语言后,有许多的孩子能从中得益,而第一个摘到这个苹果的孩子,将获得最大的成功感。
三、分享交流,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中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小班的幼儿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由于还不能记清事物现象和行为动作之间的联系,说话会断断续续。因此,在中班还是以集体形式的分享交流为主。
1、表达能力较弱的幼儿教师共同参与交流。
2、鼓励胆怯的幼儿在游戏进行时,在小范围内进行分享。
3、引导幼儿以角色的身份进行交流。
4、能力较强的幼儿自主交流分享活动,教师帮助梳理思路。
分享交流这把金钥匙,让每个孩子们在心理上得到了满足,得到了快乐。作为教师,我们要关注到每个孩子,激发孩子们的潜能,在快乐中成长。
在幼儿自主游戏的世界里,孩子们主动的、独立的、创造性的表达与表现,在教师的支持下,游戏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对幼儿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当游戏结束时,也正因为有了教师的组织与参与,游戏后的分享活动让孩子们有机会交流一下游戏中的体会,分享游戏中的快乐与经验,讨论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使游戏后的分享成为了有意义的活动。因此,游戏后的分享活动的指导与教学活动的指导有着很大的不同。以下是我个人在实践后的一些所得。
一、分享活动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
游戏后的分享活动的本质是分享快乐。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是我们幼儿园的发展目标中重要的一条,游戏后的分享活动也必须遵循这个宗旨,为幼儿带来快乐的体验。
在游戏的过程中,有的幼儿得到了满足,有的幼儿产生了困惑,有的幼儿发现了问题……,游戏后的分享活动满足了幼儿自我表现、自我肯定、解除困惑、解决问题的需要,而需要的满足为幼儿带来了快乐。
有些教师把对幼儿游戏的评价权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孩子们只有围绕着教师的指挥棒转的份,这样的分享活动俨然变成了又一次的集体教学活动,毫无快乐可言,完全忽略了孩子的体验。
随着观念的转变,教师们渐渐地把关注的重心转移到了孩子的身上,让孩子们尽情分享在游戏中的体会、快乐、经验、遇到的问题、不解的困惑,让孩子们获得了极大的满足,而满足又为孩子们带来了快乐,这种良好的情绪体验进一步支持和促进了幼儿的游戏,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二、不同的交流方式促进幼儿发展。
同一年龄段的孩子他们有着相似的年龄特征,而作为个体的他们,又有着不尽相同的特点。我们必须通过不同的方法让不同能力的孩子都有机会在游戏分享中获得快乐和成功。
1、引导幼儿进行表述
孩子进入中班后,词汇开始丰富起来,逐渐能清晰的谈话,独立的讲述日常
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但由于还不能记清事物现象和行为之间的联系,有时讲话会断断续续。
1)对于讲述能力较弱的幼儿,在介绍前给予明确的提示
幼儿从小班刚刚升入中班时,描述事物的能力还比较弱,对于自己的作品不知如何进行介绍,教师如果在这是完全放手,任其自由发挥的话,结果往往是说的幼儿支支吾吾,听的幼儿一头雾水。这是教师可在介绍前给予幼儿一些间明确的提示,如:你可以从下往上介绍,或者从外往里介绍,还可以用颜色来告诉大家。并在幼儿讲述的过程中帮助其整理语句。这样较具体的语言,能够帮助幼儿进行梳理,顺利地进行描述。
2)对于表述能力较强的幼儿,应给予充分的自主性,明确的指向性。
随着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建构水平不断提高,他们对按顺序或按颜色进行讲述的方法已不再满足,教师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指导方法,不再硬性要求一定要讲清作品每个部位的名称,应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性。例如:林林搭了一艘轮船,教师不再要求孩子一定要按顺序说出船的各个部位的名称,而直接引导孩子:“请你介绍一下,你的轮船上有什么特别有趣的地方。”这样同时引起了讲述者和倾听者的兴趣。在指导语中教师也可给与幼儿明确的指向性,让幼儿能抓住重点进行讲述。
2、关注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中班年龄的幼儿在游戏中逐渐形成伙伴的关系,但由于交往技能的不足,容易发生争执。因此在游戏过程中促进幼儿的合作与交往是老师指导游戏的一大目标。
教师要善于捕捉发生在幼儿之间的合作、交往的苗子,及时加以引导,发现合作的、交往的现象,要及时加以肯定和发扬。
《宽宽的本领》
随着孩子们建构水平的提高,孩子们的作品越来越多了,他们开始热衷于为自己的作品起好名字后把这个名字贴在作品上。于是,每天都会有一两个孩子来请我们帮忙,为他们写名字。
宽宽是个永远站在别人身后的孩子,没有特别要好的朋友,看人的眼神总是怕怕的,但他有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本领,那就是会写许多字。
今天,丞丞忙了几天的“游乐城”终于完工了,他兴奋的向周围的朋友们介绍着,不一会,他拿着一张纸和一支笔走向我,我知道他是来让我帮忙写作品的名字的。这时,我看到宽宽正在一个人玩着学花片,显得很孤单。于是,我故意坐在洋洋的身边,开始和他一起游戏。“刘老师,你能帮我写个名字吗?”
“呀,我现在正好要帮洋洋,没有空。”丞丞一听,刚想走,我马上接着说:“那我们班有没有会写字的小朋友?你可以请他帮忙呀。”听我这么一说,丞丞马上转身走到宽宽的面前,没一会,宽宽就帮他写好了名字。
在分享活动中,我特意请宽宽和丞丞一起上来,请他们介绍了今天合作的事。并告诉孩子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本领。如:找积木、写字类似的本领都可以帮助别人,都是合作的好伙伴。看到丞丞自信的笑脸和宽宽红红的,埋在下面暗喜的脸,我希望宽宽的朋友会越来越多。
孩子们在游戏中寻找的合作或各班往往是能力较强或比较善于交际的孩子。像宽宽这样内向的孩子往往缺少合作者,他们自己也不太善于自己去找合作者。通过这次的游戏的分享活动,教师为孩子拓宽了合作的对象让孩子们知道了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本领,不一定建构能力很强的人才能做合作伙伴。同时为宽宽带来了自信心,满足感,促使有需要孩子主动找宽宽帮忙,增加了他的人际交往。
3、帮助幼儿解决技能技巧的难点
中班的幼儿不但爱玩,而且会玩了。此时的幼儿动作发展更加完善,手指动作更加灵活了,能够完成穿插积木这一类的精细动作了。而且动作的质量明显提高,既能灵活操作,又能坚持较长时间。正因为如此,孩子们建构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随之而来的是在建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碰到一些技能技巧上的難点。教师也有必要在本班的幼儿出现类似的问题时,进行必要的指导,使孩子们越过这一技能技巧上的瓶颈,让他们的建构需求得到满足,激发出孩子们更大的游戏兴趣,在游戏中得到更多的快乐。 1)以比较的方法找出问题所在。
在建构游戏中,孩子们在搭建时常常会遇到一些共性的问题,如:房子地基的四条边有长短;房子造得松松垮垮的,一碰就坏;所有的房子都是相同的材料建成的……遇到这些情况时,比较的方法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老师可以提供成功的作品和存在问题的作品,让孩子们通过对看看摸摸,自己找出问题所在,如果仅靠老师教条式说教,往往起不到效果。
2)形象生动的语言帮助幼儿理解。
中班的孩子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因此在解决建构时的难点时,
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易于幼儿理解,如果教师的语言抽象、生硬,不但幼儿难于理解,而且不易引起幼儿的兴趣,失去建构的愿望。
3)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帮助幼儿理解。
边讲述边演示的方法是作为教师最常用的方法,但这并不是唯一的方法。有时小小的积木在教师的手上并不利于坐在下面的孩子们看清楚,有时抽象的话语不能让孩子们听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那我们就可以借助别的手段让孩子们看清楚,弄明白。比如我们可以用画画的方法;把建构的难点用拍照的方法记录下来,展示在教室让孩子们自己去观察、去模仿,去解决。相信还有更多的方法能帮助我们的孩子们,让他们轻轻松松,快快乐乐的解决他们建构上的问题。
《饼干房子》
进入中班后,孩子们对用“乐高”积木搭建房子充满了兴趣。孩子们的房子越造越大,越造越高,班中的“烂尾楼”也越来越多。许多房子的墙壁都是用堆高的方法建造起来的,没造几层楼,房子就开了花,没法再往上造了。孩子们对建造房子好像也慢慢地失去了原有的热情,因为等待他们的往往是失败。
一天,展示台上又多了一幢“烂尾楼”,这该怎么办呢?于是,我在大班借来一幢房子,和“烂尾楼”放在了一起。
师:这幢房子可真漂亮,可我不敢进去玩。
幼:这个墙壁坏的。
师:对呀,这个墙壁像饼干一样的,一碰就散架了。
这时,我把大班孩子大的房子放了出来。
师:这幢房子怎么造得这么牢固呢?
幼:这个墙壁没有缝的,连在一起的。
这时,我拿出事前准备好的纸和笔,把这两种墙壁不同的建构方法边画边说了出来。
師:原来用直直的往上造的方法会造出饼干房子,用手拉手的方法造出的房子就不会变成危房,才可以造的更高更大。
从孩子们与我的互动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已经理解了这两种搭建方法哪种方法更牢固,更容易造出大而高的房子了。
4)幼儿间的相互模仿,解决难点。
孩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一个孩子常常就是另一个孩子的
最近发展区,当一个孩子摘到了自己想要的苹果的时候,就是另一个孩子快要成功的时候了。
这时,作为教师首要的任务是要密切观察,并帮助幼儿进行梳理经验,
当这些经验变成孩子自己的语言后,有许多的孩子能从中得益,而第一个摘到这个苹果的孩子,将获得最大的成功感。
三、分享交流,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中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小班的幼儿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由于还不能记清事物现象和行为动作之间的联系,说话会断断续续。因此,在中班还是以集体形式的分享交流为主。
1、表达能力较弱的幼儿教师共同参与交流。
2、鼓励胆怯的幼儿在游戏进行时,在小范围内进行分享。
3、引导幼儿以角色的身份进行交流。
4、能力较强的幼儿自主交流分享活动,教师帮助梳理思路。
分享交流这把金钥匙,让每个孩子们在心理上得到了满足,得到了快乐。作为教师,我们要关注到每个孩子,激发孩子们的潜能,在快乐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