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历史教学部分内容设置过于枯燥,教学易受教材的束缚。激活学生思维,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过程的实施、情境的创设、知识的迁移、问题的拓展、活动的安排、练习的设计等多个环节上,始终处于内容鲜活化。
关键字新课程;高中历史;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123-02
激活学生思维现行高中历史教材的部分内容设置深奥而缺乏趣味性;部分内容设置过于枯燥;教学易受教材的束缚。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首先应抓住同学们的心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将更多更丰富的内容引入课堂,不要将学生认为“冗长”和“缺乏生动感”的结论、结果告诉他们,应通过讲故事、看图片、史料介绍等方式给他们展示更多的历史现象,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并得出结论。
1改革教材内容呈现方式,提高教学实效
教学中,用联系今天讲述昨天的方式,结合时事热点将历史课上的前卫而具有现代气息的观点介绍给学生,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充满兴趣和了解的欲望、才能使历史课程符合时代的需求。教师对课堂训练进行点拨讲评时也要讲究科学性和有效性。既不能面面俱到,每条题目都逐一讲解,浪费学生大量时间,也不能仅仅是报答案,不做任何解释。而应当对一些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注意分析原因、点拨解题方法,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个别学生的个别性错误,可以个别辅导。当然对训练中出现的问题,也可让学生自己分析,查找原因,培养学生自我纠错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训练中捕捉信息,发现问题,及时弥补,提高训练的有效性。
2利用研究性学习,提高教学实效
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研究性学习不同于真正的科学研究,它强调的是学生对研究过程的一种感受和体验。另外,由于学生受个人文化知识积累程度的制约,搜寻资料来源也有限,学生之间必须团结协作,将信息资源共享。如在研究“近代中国的中美关系”时,笔者组织了几乎一个班的学生来参与。因为近代中国100多年的历史,仅几个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搜集到详备的资料,在确立好课题后,学生进行了分工,一组搜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资料,二组搜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资料,小组长在每个组下面又分设几个小组,如二组的三个小组中,A组搜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年)资料,B组搜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年)资料,B组下又有小组分别负责“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和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组员们在厚重的历史中,翻找着一丝一缕,在浩淼的历史尘埃中,捕获着一点一滴。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从零碎、散乱的资料中摸到了主线,理顺了脉络,再次体验到研究的快乐,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3合理利用插图,提高教学实效
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历史课中的许多插图是课本重要内容的体现,这些插图刺激性强、变化性大、形象有趣,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妨用图来突出重点。如《外交事业的发展》一课,讲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中美关系改善、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建交等,但是,单凭这些文字资料,学生很难真切地感受外交事业的巨大发展。
笔者引导学生看课文中的三幅图“毛泽东会见尼克松”、“五星红旗在联合国大厦前飘扬”、“1972年毛泽东会见日本首项田中角荣”,并用语言加以渲染。从这三幅图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外交事业蓬勃发展的气息。
4灵活选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实效
所以“高效”就成了選择历史教学模式和方法的首选。要达到教学的有效,教师在选择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时候,必须依据教师自身优点给予判断,以长补短。内容决定着模式和方法采用的效果。如在讲授“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这一节时,实践证明效果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辩论法。教师先将战国时期的背景及各自的观点以材料的方式展现,让学生分以下几个角度去辩论诸子的思想。①最受中下层人民关注的派别。②最被统治者看中的派别。③对我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远的派别。通过这种形式,绝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它既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辩论能力,而且对知识的记忆和运用的效果极好。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过程的实施、情境的创设、知识的迁移、问题的拓展、活动的安排、练习的设计等多个环节上,始终处于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问题探究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的良好状态,激发学生从多个层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5运用“史论结合法”,提高教学实效
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图文材料类试题比较多,这类试题能够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判断能力和分析表达等多种能力,而且有较好的区分度,如2008年高考试卷20道选择题中有12题涉及图文材料,2009年高考试卷20题中有10题涉及,每道题都要求考生从图文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寻找最佳答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增加启发学生思考的内容,多些“论从史出”,少些结论的灌输,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例如,高三复习课《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这节课的高考考点是“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特征”,教材关于四点历史背景教材的叙述是:辛亥革命的推动、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思潮的促进、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促进、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三点特征是: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是在轻工业方面、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民族资本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以前在处理这个考点时是采用让学生在教材中找出来然后再让学生背下来的方法,学生可能很快就会背下来,但学生对每条背景是机械记忆,他们并不理解这些结论。在处理这个考点时我搜集了一些资料并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问题。例如:
阅读课本“历史背景”结合材料概括发展原因
材料一:奖励和保护工商业,鼓励人民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立实业,各省成立实业公司,废除清朝的苛捐杂税。
——摘自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
材料二:解除对民间兴办工商业的限制;对新办企业予以优惠政策,对民族工业品及其原料减免捐款。
——摘自1912-1916年北京政府颁布的条例
材料三:(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成为当时并存的两大思潮。爱国心的驱使和利润的刺激,促使民族资产阶级投资新式工业。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
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分析三段材料分别得出结论:辛亥革命的推动、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思潮的促进。
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分析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背景的材料等,既掌握了处理各类历史资料的方法,又理解了这个考点。
总之,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不断激活学生思维,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过程的实施、情境的创设、知识的迁移、问题的拓展、活动的安排、练习的设计等多个环节上,始终处于内容鲜活化,我们的教学效率就会大大的提高。
关键字新课程;高中历史;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123-02
激活学生思维现行高中历史教材的部分内容设置深奥而缺乏趣味性;部分内容设置过于枯燥;教学易受教材的束缚。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首先应抓住同学们的心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将更多更丰富的内容引入课堂,不要将学生认为“冗长”和“缺乏生动感”的结论、结果告诉他们,应通过讲故事、看图片、史料介绍等方式给他们展示更多的历史现象,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并得出结论。
1改革教材内容呈现方式,提高教学实效
教学中,用联系今天讲述昨天的方式,结合时事热点将历史课上的前卫而具有现代气息的观点介绍给学生,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充满兴趣和了解的欲望、才能使历史课程符合时代的需求。教师对课堂训练进行点拨讲评时也要讲究科学性和有效性。既不能面面俱到,每条题目都逐一讲解,浪费学生大量时间,也不能仅仅是报答案,不做任何解释。而应当对一些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注意分析原因、点拨解题方法,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个别学生的个别性错误,可以个别辅导。当然对训练中出现的问题,也可让学生自己分析,查找原因,培养学生自我纠错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训练中捕捉信息,发现问题,及时弥补,提高训练的有效性。
2利用研究性学习,提高教学实效
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研究性学习不同于真正的科学研究,它强调的是学生对研究过程的一种感受和体验。另外,由于学生受个人文化知识积累程度的制约,搜寻资料来源也有限,学生之间必须团结协作,将信息资源共享。如在研究“近代中国的中美关系”时,笔者组织了几乎一个班的学生来参与。因为近代中国100多年的历史,仅几个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搜集到详备的资料,在确立好课题后,学生进行了分工,一组搜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资料,二组搜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资料,小组长在每个组下面又分设几个小组,如二组的三个小组中,A组搜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年)资料,B组搜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年)资料,B组下又有小组分别负责“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和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组员们在厚重的历史中,翻找着一丝一缕,在浩淼的历史尘埃中,捕获着一点一滴。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从零碎、散乱的资料中摸到了主线,理顺了脉络,再次体验到研究的快乐,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3合理利用插图,提高教学实效
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历史课中的许多插图是课本重要内容的体现,这些插图刺激性强、变化性大、形象有趣,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妨用图来突出重点。如《外交事业的发展》一课,讲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中美关系改善、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建交等,但是,单凭这些文字资料,学生很难真切地感受外交事业的巨大发展。
笔者引导学生看课文中的三幅图“毛泽东会见尼克松”、“五星红旗在联合国大厦前飘扬”、“1972年毛泽东会见日本首项田中角荣”,并用语言加以渲染。从这三幅图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外交事业蓬勃发展的气息。
4灵活选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实效
所以“高效”就成了選择历史教学模式和方法的首选。要达到教学的有效,教师在选择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时候,必须依据教师自身优点给予判断,以长补短。内容决定着模式和方法采用的效果。如在讲授“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这一节时,实践证明效果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辩论法。教师先将战国时期的背景及各自的观点以材料的方式展现,让学生分以下几个角度去辩论诸子的思想。①最受中下层人民关注的派别。②最被统治者看中的派别。③对我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远的派别。通过这种形式,绝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它既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辩论能力,而且对知识的记忆和运用的效果极好。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过程的实施、情境的创设、知识的迁移、问题的拓展、活动的安排、练习的设计等多个环节上,始终处于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问题探究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的良好状态,激发学生从多个层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5运用“史论结合法”,提高教学实效
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图文材料类试题比较多,这类试题能够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判断能力和分析表达等多种能力,而且有较好的区分度,如2008年高考试卷20道选择题中有12题涉及图文材料,2009年高考试卷20题中有10题涉及,每道题都要求考生从图文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寻找最佳答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增加启发学生思考的内容,多些“论从史出”,少些结论的灌输,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例如,高三复习课《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这节课的高考考点是“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特征”,教材关于四点历史背景教材的叙述是:辛亥革命的推动、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思潮的促进、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促进、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三点特征是: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是在轻工业方面、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民族资本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以前在处理这个考点时是采用让学生在教材中找出来然后再让学生背下来的方法,学生可能很快就会背下来,但学生对每条背景是机械记忆,他们并不理解这些结论。在处理这个考点时我搜集了一些资料并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问题。例如:
阅读课本“历史背景”结合材料概括发展原因
材料一:奖励和保护工商业,鼓励人民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立实业,各省成立实业公司,废除清朝的苛捐杂税。
——摘自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
材料二:解除对民间兴办工商业的限制;对新办企业予以优惠政策,对民族工业品及其原料减免捐款。
——摘自1912-1916年北京政府颁布的条例
材料三:(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成为当时并存的两大思潮。爱国心的驱使和利润的刺激,促使民族资产阶级投资新式工业。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
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分析三段材料分别得出结论:辛亥革命的推动、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思潮的促进。
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分析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背景的材料等,既掌握了处理各类历史资料的方法,又理解了这个考点。
总之,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不断激活学生思维,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过程的实施、情境的创设、知识的迁移、问题的拓展、活动的安排、练习的设计等多个环节上,始终处于内容鲜活化,我们的教学效率就会大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