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阳黔森,汉族。1965年10月30日出生,贵州铜仁人。贵州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主席、贵州文学院院长,一级文学创作,贵州省核心专家、国务院津贴专家,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国作家协会七届全委委员。先后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长、中、短篇小说五百余万字。有长篇小说《雄关漫道》《非爱时间》《绝地逢生》《奢香夫人》及中短篇小说集等10部。编剧并任总制片拍摄了《雄关漫道》《绝地逢生》《奢香夫人》《二十四道拐》等电视连续剧,以及《云下的日子》《幸存日》等12部影视作品。作品曾四次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三次获得全国电视“金鹰奖”、三次获得全国电视“飞天奖”、两次获得全军“金星奖”等全国性奖项19个,贵州省文艺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奖50余项。
今年9月9日,欧阳黔森担任总制片人、总编剧的大型抗日连续剧《二十四道拐》在中央电视台八套播出。该剧由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贵州黔北记忆旅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贵州广播电视台、贵州向黔进黔森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贵州日报报业集团黔森影视工作室、王马影视传媒有限公司、上海三元影视有限公司、中共黔西南州委、黔西南州人民政府联合出品;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张玉中执导,庞敏任制片人,刘小锋、甘婷婷、海一天等实力派演员主演。被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列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10部重点展映展播新创作电视剧之一,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黄金时段9月9日首播,以平均收视1.43的优异成绩创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近年来收视率最高点。之后,陆续登陆中央電视台综合频道、贵州卫视,及爱奇艺、腾讯等网络,受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及老百姓、武警部队、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截止10月22日,网络播出点击率达2.2亿,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11月3日《二十四道拐》在第十一届“中美电影节”上获电视剧“金天使奖”。
该剧讲述了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援华美军和侵华日军在晴隆县“二十四道拐”这一咽喉之地展开殊死争杀的故事。二战时期,美国的援华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以后必须经过“二十四道拐”的滇黔线才能送到前线和当时中国的“陪都”重庆。二十四道拐成了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承担着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任务。日军侵略者对它既“封”又“断”,中美联军对它要保“通”护“畅”。一个善于决战疆场刺刀见红的一流军人梅松来到了“二十四道拐”,明处他要防日军轰炸和日军偷渡,暗处他要与日本特务斗智斗勇。该剧内容丰富,既有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又有家族与家族之间的矛盾;既反映了中日之间的敌我关系,又反映了中美之间的美好友谊。让观众看到这段历史不仅是贵州的抗战史,也是世界的抗战史。
音乐时空:《二十四道拐》的主题曲《好花红》取材于贵州布依族的民间歌曲《好花红》。听说,您为了这首主题曲,几经周转,为什么一定要用这首歌曲来作为主题曲呢?
欧阳黔森:《好花红》是一首广泛流行于贵州南部地区的布依族民歌,曲调悠扬短小、旋律优美、歌词朴实,被誉为布依族民歌艺术的经典。贵州是我的家乡,我对家乡有着特别的情结,我希望把更多家乡美好的文化传播给世人。
音乐时空:羽调式的歌曲通常是婉约、抒情的,但是这首羽调式的《好花红》曲调高亢,充满激情。这应该是一种非常大胆的改编吧?
欧阳黔森:《好花红》这首歌反映了人们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精神,也表达了人们抒发自己胸中火热的情感和热切的向往,和《二十四道拐》有着相同的精神追求。在电视剧《二十四道拐》中,我们对《好花红》的曲调进行了改编,使其更能表达战争的壮丽、英雄不屈不饶的精神、中国人的“血性”。刺藜的生命力极强,只要有一点土,它就不畏风霜雨雪,顽强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处处繁衍生息。就像中国人的精神,永远具有星火燎原之势,有着无限的艺术张力。
音乐时空:说到《好花红》,它是布依族世代流传的民间曲调,自1953年,著名作曲家罗宗贤等人赴惠水县采风整理出来后,被改编、翻唱了无数版本,其中不乏布依族歌手的演绎,您对“南彝组合”演唱的这个版本作何评价?
欧阳黔森:演唱得非常好,“好花红来好花红,好花生在刺藜蓬,好花生在刺藜树,哪朵向阳哪朵红,好花鲜来好花鲜,好花生在刺藜尖,好花生在刺藜树,哪朵向阳哪朵鲜,好花生在刺藜树,哪朵向阳哪朵红。”唱出了这首歌的“精气神”。
音乐时空:影片第一集,梅松出场,身体便带着战争的伤害,您将梅松作为该剧的主人公,诠释这段历史有着怎样的期待?
欧阳黔森:梅松是一个充满正义、智慧的军人,无论侵略者如何狡诈,正义必然会战胜邪恶,反法西斯战争必然会取得胜利。梅松身体带着伤害出场,会让整部剧的情节得到延伸,使这个人物的形象显得更加的丰满,就像从“二十四道拐”可以洞察到整个战争的激烈一样。
音乐时空:看完整剧,就给人一种很紧张的战争情景,国民党、共产党、日本特务、土匪等力量汇聚到二十四道拐,在很多抗战题材的电视剧中,很难看到作为大后方的贵州,还有这么激烈的战争场面。这部电视剧应该对贵州、贵州人民,甚至整个抗日战争史来说有着怎样的意义?
欧阳黔森:《二十四道拐》通过保障抗战后勤运输的视角,再现了抗战的悲壮、英烈,实际战争后勤是极为重要的。这部电视剧通过偏居中国黔西南大山里的一段公路传奇和守桥历史,诠释了这段历史不仅是贵州的抗战史,也是世界的抗战史。
音乐时空:您从事文学创作和影视剧创作多年,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您在创作中是怎么选择题材和人物的?
欧阳黔森:历史人物很多,社会事件也很多,但写谁不写谁,写什么不写什么,作为一个作家要有坚定的立场和敏锐的洞察力,人物和事件对现实一定要有指导和借鉴意义!我拍片子一般不考虑市场,只在乎是否符合中华民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战士需要对观众趣味和影视美学进行引导,而不是单纯跟着市场走。作为创作者,我们要有温度,有温度才能写出热血的东西。
音乐时空:您认为作家的责任是什么?作家有怎样的社会担当?怎样理解主旋律创作?
欧阳黔森:作家要有正确的历史观、正确的世界观,我们创作主旋律的作品,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主旋律。主旋律不是只有写地道战这样的创作才是主旋律,主旋律的范围很大,凡是符合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我们历史文化背景,符合老百姓审美需求的都是主旋律。作家的责任说大一点,就是要将核心价值观作为我们理论和内心世界的支撑,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一定要有自信,要以它作为我们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来支撑我们的脊梁,我们才可能有自信,所以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根本立场,作家自己血是热的才能温暖别人,血液中白细胞有足够的免疫杀毒功能,才能抵御文化侵染。归根结底就一句话,我是谁?为了谁?搞清楚这个,一切就都搞清楚了!
音乐时空:能给从事文学创作的年轻人一些建议吗?
欧阳黔森:从事文学创作的年轻人非常多,这是非常好的现象。我没有什么建议,只是把我的一些经验告诉大家,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帮助。我们国家民族优秀题材是挖掘不尽、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我们的爱情题材都能写五千年,所以深扎老百姓生活中去,哪有写得完的东西啊!真情无处不在,温暖无处不在,伟大也无处不在,真正到生活中去,到人民中去,才能真正写出好作品!试想,连稻子是怎么种的,一年几季,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要扶苗,什么时候薅秧,什么时候扬花,什么时候灌浆都不懂,能创作好农村题材的作品吗?为什么很多作品看起来很飘,不像当年赵树理、孙犁的文学是那个时代一种画卷式的、史诗般的描绘,不能反映真实的生活?因为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不知道人们在想什么干什么,就凭空想象地创作,情感便是虚假的。要创作符合时代、反映人民心声的作品需要深扎,需要长时间地、常态化地下基层。
音乐时空:感谢欧阳主席。
欧阳黔森:谢谢你们,文学与音乐有着非常大的整合空间,希望《音乐时空》在文学与音乐间创作更多既有文学性又有艺术性的作品。
今年9月9日,欧阳黔森担任总制片人、总编剧的大型抗日连续剧《二十四道拐》在中央电视台八套播出。该剧由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贵州黔北记忆旅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贵州广播电视台、贵州向黔进黔森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贵州日报报业集团黔森影视工作室、王马影视传媒有限公司、上海三元影视有限公司、中共黔西南州委、黔西南州人民政府联合出品;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张玉中执导,庞敏任制片人,刘小锋、甘婷婷、海一天等实力派演员主演。被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列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10部重点展映展播新创作电视剧之一,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黄金时段9月9日首播,以平均收视1.43的优异成绩创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近年来收视率最高点。之后,陆续登陆中央電视台综合频道、贵州卫视,及爱奇艺、腾讯等网络,受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及老百姓、武警部队、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截止10月22日,网络播出点击率达2.2亿,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11月3日《二十四道拐》在第十一届“中美电影节”上获电视剧“金天使奖”。
该剧讲述了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援华美军和侵华日军在晴隆县“二十四道拐”这一咽喉之地展开殊死争杀的故事。二战时期,美国的援华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以后必须经过“二十四道拐”的滇黔线才能送到前线和当时中国的“陪都”重庆。二十四道拐成了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承担着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任务。日军侵略者对它既“封”又“断”,中美联军对它要保“通”护“畅”。一个善于决战疆场刺刀见红的一流军人梅松来到了“二十四道拐”,明处他要防日军轰炸和日军偷渡,暗处他要与日本特务斗智斗勇。该剧内容丰富,既有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又有家族与家族之间的矛盾;既反映了中日之间的敌我关系,又反映了中美之间的美好友谊。让观众看到这段历史不仅是贵州的抗战史,也是世界的抗战史。
音乐时空:《二十四道拐》的主题曲《好花红》取材于贵州布依族的民间歌曲《好花红》。听说,您为了这首主题曲,几经周转,为什么一定要用这首歌曲来作为主题曲呢?
欧阳黔森:《好花红》是一首广泛流行于贵州南部地区的布依族民歌,曲调悠扬短小、旋律优美、歌词朴实,被誉为布依族民歌艺术的经典。贵州是我的家乡,我对家乡有着特别的情结,我希望把更多家乡美好的文化传播给世人。
音乐时空:羽调式的歌曲通常是婉约、抒情的,但是这首羽调式的《好花红》曲调高亢,充满激情。这应该是一种非常大胆的改编吧?
欧阳黔森:《好花红》这首歌反映了人们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精神,也表达了人们抒发自己胸中火热的情感和热切的向往,和《二十四道拐》有着相同的精神追求。在电视剧《二十四道拐》中,我们对《好花红》的曲调进行了改编,使其更能表达战争的壮丽、英雄不屈不饶的精神、中国人的“血性”。刺藜的生命力极强,只要有一点土,它就不畏风霜雨雪,顽强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处处繁衍生息。就像中国人的精神,永远具有星火燎原之势,有着无限的艺术张力。
音乐时空:说到《好花红》,它是布依族世代流传的民间曲调,自1953年,著名作曲家罗宗贤等人赴惠水县采风整理出来后,被改编、翻唱了无数版本,其中不乏布依族歌手的演绎,您对“南彝组合”演唱的这个版本作何评价?
欧阳黔森:演唱得非常好,“好花红来好花红,好花生在刺藜蓬,好花生在刺藜树,哪朵向阳哪朵红,好花鲜来好花鲜,好花生在刺藜尖,好花生在刺藜树,哪朵向阳哪朵鲜,好花生在刺藜树,哪朵向阳哪朵红。”唱出了这首歌的“精气神”。
音乐时空:影片第一集,梅松出场,身体便带着战争的伤害,您将梅松作为该剧的主人公,诠释这段历史有着怎样的期待?
欧阳黔森:梅松是一个充满正义、智慧的军人,无论侵略者如何狡诈,正义必然会战胜邪恶,反法西斯战争必然会取得胜利。梅松身体带着伤害出场,会让整部剧的情节得到延伸,使这个人物的形象显得更加的丰满,就像从“二十四道拐”可以洞察到整个战争的激烈一样。
音乐时空:看完整剧,就给人一种很紧张的战争情景,国民党、共产党、日本特务、土匪等力量汇聚到二十四道拐,在很多抗战题材的电视剧中,很难看到作为大后方的贵州,还有这么激烈的战争场面。这部电视剧应该对贵州、贵州人民,甚至整个抗日战争史来说有着怎样的意义?
欧阳黔森:《二十四道拐》通过保障抗战后勤运输的视角,再现了抗战的悲壮、英烈,实际战争后勤是极为重要的。这部电视剧通过偏居中国黔西南大山里的一段公路传奇和守桥历史,诠释了这段历史不仅是贵州的抗战史,也是世界的抗战史。
音乐时空:您从事文学创作和影视剧创作多年,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您在创作中是怎么选择题材和人物的?
欧阳黔森:历史人物很多,社会事件也很多,但写谁不写谁,写什么不写什么,作为一个作家要有坚定的立场和敏锐的洞察力,人物和事件对现实一定要有指导和借鉴意义!我拍片子一般不考虑市场,只在乎是否符合中华民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战士需要对观众趣味和影视美学进行引导,而不是单纯跟着市场走。作为创作者,我们要有温度,有温度才能写出热血的东西。
音乐时空:您认为作家的责任是什么?作家有怎样的社会担当?怎样理解主旋律创作?
欧阳黔森:作家要有正确的历史观、正确的世界观,我们创作主旋律的作品,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主旋律。主旋律不是只有写地道战这样的创作才是主旋律,主旋律的范围很大,凡是符合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我们历史文化背景,符合老百姓审美需求的都是主旋律。作家的责任说大一点,就是要将核心价值观作为我们理论和内心世界的支撑,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一定要有自信,要以它作为我们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来支撑我们的脊梁,我们才可能有自信,所以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根本立场,作家自己血是热的才能温暖别人,血液中白细胞有足够的免疫杀毒功能,才能抵御文化侵染。归根结底就一句话,我是谁?为了谁?搞清楚这个,一切就都搞清楚了!
音乐时空:能给从事文学创作的年轻人一些建议吗?
欧阳黔森:从事文学创作的年轻人非常多,这是非常好的现象。我没有什么建议,只是把我的一些经验告诉大家,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帮助。我们国家民族优秀题材是挖掘不尽、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我们的爱情题材都能写五千年,所以深扎老百姓生活中去,哪有写得完的东西啊!真情无处不在,温暖无处不在,伟大也无处不在,真正到生活中去,到人民中去,才能真正写出好作品!试想,连稻子是怎么种的,一年几季,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要扶苗,什么时候薅秧,什么时候扬花,什么时候灌浆都不懂,能创作好农村题材的作品吗?为什么很多作品看起来很飘,不像当年赵树理、孙犁的文学是那个时代一种画卷式的、史诗般的描绘,不能反映真实的生活?因为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不知道人们在想什么干什么,就凭空想象地创作,情感便是虚假的。要创作符合时代、反映人民心声的作品需要深扎,需要长时间地、常态化地下基层。
音乐时空:感谢欧阳主席。
欧阳黔森:谢谢你们,文学与音乐有着非常大的整合空间,希望《音乐时空》在文学与音乐间创作更多既有文学性又有艺术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