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离开人才的支撑,发展将失去动力。创新人才不是天生的,是培养教育的成果。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必须正确认识影响创新人才培养的几个瓶颈问题。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关键阶段,必须从招生制度、导师队伍建设、培养质量、考核评价等方面,着力加强研究生教育体系改革。
关键词:创新人才;研究生教育;培养;改革
中图分类号:C961;G64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8-0001-02
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关键阶段,必须加强研究生教育体系改革,为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有利平台。
一、正确认识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几个问题
1.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
创新人才的培养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是紧密联系的,教育的发展需要长期稳定的和谐环境。办教育和办工厂不一样,教育需要长期的积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正是因为有了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但毕竟时间还相对较短。因此,加强创新人才培养,首先要致力于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2.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构建合理的投入机制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种只有高投入才能高产出的工程。教育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软肋”,更是制约创新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的瓶颈。值得庆幸的是,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确保教育的投入要占GDP的4%”被明确地写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但仅仅如此还远远不够,更为重要的是应逐步改革传统的政府财政拨款制度,在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目标的基础上,构建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的高等教育投资新体系,逐步建立高等教育发展基金,引导高等学校根据国家利益和社会需求自主办学。
3.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
文化的力量在于“以文化人”,其核心的东西是价值观或价值取向,即崇尚什么,贬抑什么。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围绕“有利于创新”这一宗旨来塑造文化氛围、营造人文环境,其中包括对科学探索(甚至冒险)活动的赞赏,对创新者的褒奖,对探索失败者的宽容,对无私奉献精神的提倡,对追求真理或真知等非功利性活动的支持,允许并鼓励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等等。
4.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社会化的系统工程
人们通常把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原因归咎于学校教育培养层面的问题,而且总是笼统地要求高校着力培养创新人才。其实这里存在几个层面的概念。首先,从纵向来看,创新教育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是一个终身教育培养的问题。其次,从横向看,对创新人才的培养,高校与社会都有责任。高校只是一个人才培养“基地”,而社会才是人才培养的“大熔炉”,只有在学校培养的基础上,再通过社会的终身培养和锤炼,才能培养出更多的杰出创新人才。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社会化的系统工程。
二、研究生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
1. 创新人才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质体现
研究生教育处于教育系统的最高层次,具有区别于本科教育、专科教育的根本属性。它既拥有教育共性即功利性、目的性、文化性的一面,又具有创新性、求异性和高深性等特质。科研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固有的、决定研究生教育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是自研究生教育的产生之初便具备的,不随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层次、培养类型、培养形式变化而改变的稳定属性。可以说,科研能力即创新、创造能力。因此,研究生教育是一种重视培养创造性人格的教育,负有为知识经济下的国家创新体系输送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职责,创新性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属性。培养创新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质体现。
2. 创新人才培养是法律赋予研究生教育的使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博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相应的技能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要“牢固確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因此,无论从国家的法律规定还是中长期人才发展战略规划看,高等教育都具有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而且这一使命应该主要由研究生教育来完成。
3. 创新人才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结构性要求
高校培养的学生有本专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不同的对象,培养目标应该有所区别,绝对不能笼统地要求高校把目标都定位于培养创新人才。对于大量的本专科生而言,主要是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对硕士生来说,最主要的是要通过参与高新科技领域和重要课题的研究,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对于博士生,培养目标就是希望他们搞学问、当科学家,
关键词:创新人才;研究生教育;培养;改革
中图分类号:C961;G64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8-0001-02
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关键阶段,必须加强研究生教育体系改革,为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有利平台。
一、正确认识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几个问题
1.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
创新人才的培养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是紧密联系的,教育的发展需要长期稳定的和谐环境。办教育和办工厂不一样,教育需要长期的积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正是因为有了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但毕竟时间还相对较短。因此,加强创新人才培养,首先要致力于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2.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构建合理的投入机制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种只有高投入才能高产出的工程。教育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软肋”,更是制约创新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的瓶颈。值得庆幸的是,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确保教育的投入要占GDP的4%”被明确地写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但仅仅如此还远远不够,更为重要的是应逐步改革传统的政府财政拨款制度,在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目标的基础上,构建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的高等教育投资新体系,逐步建立高等教育发展基金,引导高等学校根据国家利益和社会需求自主办学。
3.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
文化的力量在于“以文化人”,其核心的东西是价值观或价值取向,即崇尚什么,贬抑什么。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围绕“有利于创新”这一宗旨来塑造文化氛围、营造人文环境,其中包括对科学探索(甚至冒险)活动的赞赏,对创新者的褒奖,对探索失败者的宽容,对无私奉献精神的提倡,对追求真理或真知等非功利性活动的支持,允许并鼓励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等等。
4.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社会化的系统工程
人们通常把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原因归咎于学校教育培养层面的问题,而且总是笼统地要求高校着力培养创新人才。其实这里存在几个层面的概念。首先,从纵向来看,创新教育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是一个终身教育培养的问题。其次,从横向看,对创新人才的培养,高校与社会都有责任。高校只是一个人才培养“基地”,而社会才是人才培养的“大熔炉”,只有在学校培养的基础上,再通过社会的终身培养和锤炼,才能培养出更多的杰出创新人才。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社会化的系统工程。
二、研究生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
1. 创新人才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质体现
研究生教育处于教育系统的最高层次,具有区别于本科教育、专科教育的根本属性。它既拥有教育共性即功利性、目的性、文化性的一面,又具有创新性、求异性和高深性等特质。科研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固有的、决定研究生教育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是自研究生教育的产生之初便具备的,不随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层次、培养类型、培养形式变化而改变的稳定属性。可以说,科研能力即创新、创造能力。因此,研究生教育是一种重视培养创造性人格的教育,负有为知识经济下的国家创新体系输送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职责,创新性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属性。培养创新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质体现。
2. 创新人才培养是法律赋予研究生教育的使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博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相应的技能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要“牢固確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因此,无论从国家的法律规定还是中长期人才发展战略规划看,高等教育都具有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而且这一使命应该主要由研究生教育来完成。
3. 创新人才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结构性要求
高校培养的学生有本专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不同的对象,培养目标应该有所区别,绝对不能笼统地要求高校把目标都定位于培养创新人才。对于大量的本专科生而言,主要是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对硕士生来说,最主要的是要通过参与高新科技领域和重要课题的研究,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对于博士生,培养目标就是希望他们搞学问、当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