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动统计作为国民经济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政府和企业进行科学决策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企业劳动统计入手,探讨当前企业劳动统计工作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加强企业劳动统计工作提供借鉴。
劳动统计的内涵及意义
1.劳动统计的内涵
劳动统计,又称为劳动工资统计,是通过具体的数据指标对企业的劳动资源配置、劳动力结构及分布和劳动报酬等劳动关系情况进行综合反映的统计工作。《劳动统计报表制度》指出,劳动统计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单位就业人数及劳动报酬的状况,反映就业、生产成本和经济运行情况;反映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基本情况和变化,为科学制定分配政策和社会保障相关政策提供重要依据,以评估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市场竞争力。企业参照本地区、本行业的平均水平制定工资标准。劳动统计按统计对象可分为非私营单位劳动统计和私营单位劳动统计。非私营单位的劳动统计由各级统计局组织实施,而私营单位劳动统计则依据企业的规模采用不同的调查方式。如,对规模在100人及以上的企业采取全面调查,规模在20-99人的企业采取抽样调查,更小规模则根据相关资料并结合典型调查进行推算,不进行直接调查。
2.企业劳动统计的意义
劳动统计是国民经济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政府制定劳动就业政策,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提供了决策依据。劳动统计可以反映国家经济的运行与收入分配情况。当国家经济总体运行较好,国民收入分配较为公平时,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总体呈上涨趋势,且各行业的工资水平比例变化差异不大;反之,则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可能呈停滞发展状态,甚至会有所下降,各行业间的比例差异也会拉大。因此,劳动统计对于判断国家经济运行和收入分配情况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劳动统计作为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能为企业提供重要的人事管理和决策依据。企业在进行人员招聘和确定岗位薪酬时,需要了解最低工资标准和平均工资数据。为了能够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就要求企业必须对所处地区、行业的薪资水平熟悉掌握,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用最经济的成本延揽到最优秀的人才,助力企业更好发展。
当前企业劳动统计的现状及问题
1.劳动统计意识淡薄
劳动统计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统计部门对企业劳动统计的重视程度不够。因为企业相对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存在分布散乱不均、规模大小不一、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现象,所以劳动统计比较困难。再加上联系和沟通的不畅,导致统计部门也缺乏对企业进行劳动统计的意愿和热情,导致统计部门长期对企业的劳动统计重视程度不够,有时为了应付上级部门检查,就随便找几家大企业应付一下。二是企业自身对劳动统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很多企业忙于自身的生产经营管理,认为统计工作既不是自己的职责,又对自己的利润增长也没有任何帮助,所以对劳动统计工作不重视、不配合,导致劳动统计难以开展。
2.缺乏健全的统计制度
由于思想上缺乏相应的认识和重视,很多企业只是将劳动统计做为应付政府检查的一项临时工作,并未建立健全的劳动统计制度。一些企业未建立劳动统计台帐,原始记录、数据不清、缺失,导致统计数据缺乏原始依据不准确、误差较大,经常出现数据打架等自相矛盾的情况。有的企业干脆就随便编造一些数据交差了事;有的企业对劳动统计只是敷衍了事,在统计人员的安排上不科学、不合理,兼职统计、无证上岗等现象严重,其统计质量可想而知。
3.统计方法落后,统计数据质量难以保障
统计工作涉及的数据量多、数据处理难度大、工作任务重,必须注意每个微小的细节,某个数据的微小错误都会导致整个统计结果的不准确性,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然而,很多企业目前仍然是采取落后的人工数据采集、分析和整理,数据的信息化水平和自动化水平较低,数据库尚未建立或不完善。一些企业的统计报表仍然采用手工填写、纸质报表等方式,报表处理流程不严密,缺乏审核环节,导致数据出错难以及时发现等,这些都对数据统计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导致数据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在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的情况下还容易出错,可谓事倍功半甚至是徒劳无功。
4.统计人员素质较低
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管理分工的日益精细化和科学化,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统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统计知识,能够进行统计数据的采集、筛选、汇总、分析等,还需要对统计数据所呈现出来的情况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分析,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以体现数据统计的真正价值。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普及,也对统计人员电算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普遍存在企业不重视、统计人员素质不高、培训力度不强等现象。许多企业的统计人员统计知识缺乏、法律意识淡薄,在数据采集和整理过程中随意性大,统计数据准确性和真实性大打折扣。
加强企业劳动统计工作的对策建议
1.提高对劳动统计的认识
首先,统计部门应增强对企业劳动统计的重视程度,转变过去对企业劳动统计可有可无、嫌麻烦的观念。要认识到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主体,其劳动统计能够为国家和政府衡量经济运行情况、制定劳动人事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等提供决策依据。统计部门应加强对企业的劳动统计,尤其是私营企业的劳动统计,通过定期进行统计、增加统计样本等方式,摸清企业的劳动关系状况。其次,企业应增强对自身劳动统计的认识,意识到劳动统计作为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关系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对规范企业劳动用工行为、增强劳动力引力优势具有重要意义,提高员工对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增强统计员工的统计热情和执行力,以保障企业统计工作能够有效开展。
2.健全劳动统计制度
首先,企业可以在内部设立独立的统计机构,配备专门的统计工作人员,以保障统计工作的开展和独立性。劳动统计涉及部门多、数据处理量大、专业要求高,没有独立的统计机构和人员,很难对各部门利益进行协调,很难完成大量数据的采集、筛选、整理、汇总和分析等,导致统计失去意义。其次,企业应健全劳动统计制度,建立统计台帐,规范统计原始记录的登记、保存等,避免原始记录丢失或模糊不清。企业应建立科学合理的统计流程,加强对劳动统计的审核,避免统计数据出现打架、自相矛盾等情况。
3.创新统计方法,改善统计工作环境
当前网络化和信息化程度较高,为创新统计方法和手段带来了机遇。企业可以加强内部的信息化建设,通过网络信息化加强统计数据的采集、筛选、整理、汇总和分析的自动化、信息化、电子化的处理过程,减轻统计人员的工作量,减少人为处理的细节失误。企业还可以着手构建统一的数据库和数据管理平台,加强对企业内部经济数据的管理,以更好的分析企业经济行为,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
4.加强统计人员素质培养
企业应提高对统计工作和统计人员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对统计人员的素质培养,以帮助统计人员熟练掌握相应的统计知识和统计技能,适应企业劳动统计的工作需求。企业应加大对统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定期组织开展统计培训,同时选派优秀的员工进行深造学习,加强对统计人才的培养。同时,企业应做好统计人才的招聘工作,吸收和选拔优秀的统计人才进入企业,以充实统计队伍,满足企业的统计需求。另外,企业还应加强对统计队伍的职业道德培训,培养统计人员的职业精神和法律意识。
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管理需求的提高,劳动统计也面临新的挑战。企业应增强劳动统计意识,健全劳动统计制度,加强信息化建设和队伍建设,以更好的完成劳动统计工作。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
劳动统计的内涵及意义
1.劳动统计的内涵
劳动统计,又称为劳动工资统计,是通过具体的数据指标对企业的劳动资源配置、劳动力结构及分布和劳动报酬等劳动关系情况进行综合反映的统计工作。《劳动统计报表制度》指出,劳动统计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单位就业人数及劳动报酬的状况,反映就业、生产成本和经济运行情况;反映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基本情况和变化,为科学制定分配政策和社会保障相关政策提供重要依据,以评估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市场竞争力。企业参照本地区、本行业的平均水平制定工资标准。劳动统计按统计对象可分为非私营单位劳动统计和私营单位劳动统计。非私营单位的劳动统计由各级统计局组织实施,而私营单位劳动统计则依据企业的规模采用不同的调查方式。如,对规模在100人及以上的企业采取全面调查,规模在20-99人的企业采取抽样调查,更小规模则根据相关资料并结合典型调查进行推算,不进行直接调查。
2.企业劳动统计的意义
劳动统计是国民经济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政府制定劳动就业政策,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提供了决策依据。劳动统计可以反映国家经济的运行与收入分配情况。当国家经济总体运行较好,国民收入分配较为公平时,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总体呈上涨趋势,且各行业的工资水平比例变化差异不大;反之,则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可能呈停滞发展状态,甚至会有所下降,各行业间的比例差异也会拉大。因此,劳动统计对于判断国家经济运行和收入分配情况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劳动统计作为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能为企业提供重要的人事管理和决策依据。企业在进行人员招聘和确定岗位薪酬时,需要了解最低工资标准和平均工资数据。为了能够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就要求企业必须对所处地区、行业的薪资水平熟悉掌握,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用最经济的成本延揽到最优秀的人才,助力企业更好发展。
当前企业劳动统计的现状及问题
1.劳动统计意识淡薄
劳动统计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统计部门对企业劳动统计的重视程度不够。因为企业相对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存在分布散乱不均、规模大小不一、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现象,所以劳动统计比较困难。再加上联系和沟通的不畅,导致统计部门也缺乏对企业进行劳动统计的意愿和热情,导致统计部门长期对企业的劳动统计重视程度不够,有时为了应付上级部门检查,就随便找几家大企业应付一下。二是企业自身对劳动统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很多企业忙于自身的生产经营管理,认为统计工作既不是自己的职责,又对自己的利润增长也没有任何帮助,所以对劳动统计工作不重视、不配合,导致劳动统计难以开展。
2.缺乏健全的统计制度
由于思想上缺乏相应的认识和重视,很多企业只是将劳动统计做为应付政府检查的一项临时工作,并未建立健全的劳动统计制度。一些企业未建立劳动统计台帐,原始记录、数据不清、缺失,导致统计数据缺乏原始依据不准确、误差较大,经常出现数据打架等自相矛盾的情况。有的企业干脆就随便编造一些数据交差了事;有的企业对劳动统计只是敷衍了事,在统计人员的安排上不科学、不合理,兼职统计、无证上岗等现象严重,其统计质量可想而知。
3.统计方法落后,统计数据质量难以保障
统计工作涉及的数据量多、数据处理难度大、工作任务重,必须注意每个微小的细节,某个数据的微小错误都会导致整个统计结果的不准确性,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然而,很多企业目前仍然是采取落后的人工数据采集、分析和整理,数据的信息化水平和自动化水平较低,数据库尚未建立或不完善。一些企业的统计报表仍然采用手工填写、纸质报表等方式,报表处理流程不严密,缺乏审核环节,导致数据出错难以及时发现等,这些都对数据统计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导致数据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在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的情况下还容易出错,可谓事倍功半甚至是徒劳无功。
4.统计人员素质较低
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管理分工的日益精细化和科学化,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统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统计知识,能够进行统计数据的采集、筛选、汇总、分析等,还需要对统计数据所呈现出来的情况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分析,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以体现数据统计的真正价值。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普及,也对统计人员电算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普遍存在企业不重视、统计人员素质不高、培训力度不强等现象。许多企业的统计人员统计知识缺乏、法律意识淡薄,在数据采集和整理过程中随意性大,统计数据准确性和真实性大打折扣。
加强企业劳动统计工作的对策建议
1.提高对劳动统计的认识
首先,统计部门应增强对企业劳动统计的重视程度,转变过去对企业劳动统计可有可无、嫌麻烦的观念。要认识到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主体,其劳动统计能够为国家和政府衡量经济运行情况、制定劳动人事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等提供决策依据。统计部门应加强对企业的劳动统计,尤其是私营企业的劳动统计,通过定期进行统计、增加统计样本等方式,摸清企业的劳动关系状况。其次,企业应增强对自身劳动统计的认识,意识到劳动统计作为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关系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对规范企业劳动用工行为、增强劳动力引力优势具有重要意义,提高员工对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增强统计员工的统计热情和执行力,以保障企业统计工作能够有效开展。
2.健全劳动统计制度
首先,企业可以在内部设立独立的统计机构,配备专门的统计工作人员,以保障统计工作的开展和独立性。劳动统计涉及部门多、数据处理量大、专业要求高,没有独立的统计机构和人员,很难对各部门利益进行协调,很难完成大量数据的采集、筛选、整理、汇总和分析等,导致统计失去意义。其次,企业应健全劳动统计制度,建立统计台帐,规范统计原始记录的登记、保存等,避免原始记录丢失或模糊不清。企业应建立科学合理的统计流程,加强对劳动统计的审核,避免统计数据出现打架、自相矛盾等情况。
3.创新统计方法,改善统计工作环境
当前网络化和信息化程度较高,为创新统计方法和手段带来了机遇。企业可以加强内部的信息化建设,通过网络信息化加强统计数据的采集、筛选、整理、汇总和分析的自动化、信息化、电子化的处理过程,减轻统计人员的工作量,减少人为处理的细节失误。企业还可以着手构建统一的数据库和数据管理平台,加强对企业内部经济数据的管理,以更好的分析企业经济行为,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
4.加强统计人员素质培养
企业应提高对统计工作和统计人员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对统计人员的素质培养,以帮助统计人员熟练掌握相应的统计知识和统计技能,适应企业劳动统计的工作需求。企业应加大对统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定期组织开展统计培训,同时选派优秀的员工进行深造学习,加强对统计人才的培养。同时,企业应做好统计人才的招聘工作,吸收和选拔优秀的统计人才进入企业,以充实统计队伍,满足企业的统计需求。另外,企业还应加强对统计队伍的职业道德培训,培养统计人员的职业精神和法律意识。
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管理需求的提高,劳动统计也面临新的挑战。企业应增强劳动统计意识,健全劳动统计制度,加强信息化建设和队伍建设,以更好的完成劳动统计工作。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