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注重读写结合,结合课文进行小练笔,通过从“积累”到“运用”,最后到“归纳提升”的过程,既降低了写作台阶,又使语言的组织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
【关键词】读写结合点;课堂小练笔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堂不仅要有“读”的实践,更要有“开口说”和“动笔写”的实践。在阅读教学中注重读写结合,依据教材特点从作文指导方面衔接,使阅读与写作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结合课文教学进行小练笔,让教材(人教版小学语文)成为一篇篇习作的范文。
一、诵读佳句,丰富语言,降低写的起点
没有一定阅读量、没有一定的阅读积累,让学生对写作心生惧怕。如果为提高写作水平而一味地一篇两篇写下去,仅在写作方法、技巧上做文章,不去做读的积累,写作水平的提高便会成了“无源之水”。课外大量阅读在此文暂且不提。笔者认为,单单在课堂内老师针对阅读积累就可以做大量的文章。因此,以读促写的作文教学方法,还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我们都知道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会收到明显的效果。
(一)记语段摹文貌
在一篇课文教学第二课时的最后5分钟,可由老师选择一个片段。花3分钟记忆后,合上书用2分钟写一写刚才看过的内容。时间到大家公示结果,评比谁写的内容和原文最像为冠军。这种语言片段需要考虑的是要有一定逻辑顺序,比如说写外貌的、写动作有特点的、按顺序写景等类型的语段为宜。
如五年级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中对骆驼咀嚼的样子的描写,从脸到牙到大鼻孔到白沫子到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读着读着学生都忍不住发出会心的微笑,这样语段不仅学生积累过后写,更会在后来自己的作文中常出现类似的语言。
《祖父的园子》的第17节:“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看似内容很多,其实句子是有规律的,摸准了规律来写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二)学语段仿其神
仿写,其实是在给那些一时找不着话说的孩子一个向上攀爬的把手,也是在给那些已有一定语言组织运用能力的孩子提出新的挑战,可以对照原文给自己提出进一步的要求。
如五年级上册《梅花魂》中写爷爷教我读古诗的片段,虽然不是文章中最重要的段落,却很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因此也可作为仿写的素材。
又如五年级下册《一件运动衫》中的:“我在街角抱着鞋站了一会儿,好像看到老人在小屋里赤脚等着我。我瞥了一眼这双老人穿得不能再穿的破鞋子,心想这双鞋子可能是他最亲近的东西了。”模仿上面一段话的写法,来写一写老人做出用小狗换运动衫时的心理活动(展开合理想象,直接补写横线上老人的心理活动):“当我抱着旧鞋站在城里的街角时,康威老先生也正抱着小狗坐在自己的小屋里,老人好像 。”
进行仿写,所取材料首先应贴近孩子的生活,其次还有能够比较清晰的可参考的原文段落,学生才好动笔学写。
二、体悟文本,学以致用,丰富写的内容
根据课文特色,巧设练笔形式,精心选择文章的读写结合点,有效地进行小练笔训练,明确每次练笔的目标。
(一)寓言类的文章,深刻体悟文本后创编
寓言故事往往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给人以积极的教育。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寓意的教育性设计创编寓言故事的教学环节。通过对课文思想内容透彻的领悟,对课文中的写作因素深入挖掘,唤起学生乐于写作的主动性。
在理解了寓意以后,可以让学生对精悍的原文进行扩展和生发,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故事,表达寓意,这种练习也能起到启迪思维的作用。例如徐俊老师对《陶罐和铁罐》一课的教学,采用了“读、演、改编、评价、贯穿”框架式的课堂设计,因为简化了课堂环节的设计,给学生留下了许多空间来感受、理解、欣赏,进而再创造。课堂上写寓言故事:要求想好一个道理写故事,可供参考题目“小溪和大海”“黑猫和白猫”“雪花和梅花”“骆驼和羊”,也可自拟题目。既引导学生内化了语言,又充满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因此更是受益终身。
(二)小说节选类的文章,续编后与原文比照,从而激发阅读全书的兴趣
通过阅读提高写作能力,表面上看这是个漫长的过程,实际上它是最经济、最有效、最省心的办法。因为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自参与,阅读实质上就构成了儿童对生活的参与性。陶行知先生就曾建议把《红楼梦》当作语文教材来使用。那么我们在课堂上可以做的就是用一个“点”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五年级下册《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从小嘎子和胖墩儿特别典型的摔跤动作中体会到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后,向学生提出了小练笔的要求:根据你对小嘎子的了解,抓住嘎子的动作和心理,请你接下去写你心目中的第二次摔跤的片断。学生作文相互交流、互评后,把原文和自己写的作比较。
《孔明智退司马懿》的课堂最后的小结:要求学生依据对课文已有的了解,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句:
“得知真相,司馬懿 。”
课堂上学生妙语连连,然后老师又出示原文中的句子。如果想要更多地了解诸葛亮这一人物,可以去看《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九、四十三、八十四、九十四章节。
(三)科普类知识的内容,学会处理并应用文中信息 很多时候,学生按照要求搜集了许多信息,但到了最后只能照本宣科,使得所获信息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因此可以有意识地在课堂上让学生获得如何处理已有信息的能力。四年级下册《自然之道》一课中的第一、二两段中对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上的太平洋绿海龟的生活习性进行介绍,而课文中的生物学家向导,面对我们发出救那只幼龟的要求时,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里的学习小伙伴提出了一个问题:“向导为什么这樣说?”因此,依据本文的特点,设计了小练笔:请借助原文中 1—2段的内容,来写一段话“假如你是那位生物学家向导员,可以怎样跟游客们解释说明”。
(四)诗歌、散文类文章,理清框架后仿写
诗歌、散文的美对我们的影响无须多言,语文老师各个都能心领神会。课堂上学习的诗文,我们首先就需要带领学生去读出韵味,感受诗中的“音乐”美;其次是,披文入情来联想语言中的画面,感受诗中的“画面”美;最后回归到对诗文结构的把握,确立自己要写的主题,特别要选用一些便于分析、可以模仿的诗歌。
如四年级上册的选读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课文最后就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在诗歌中人的感受,可以用一些具体的意象来表达。让我们也来当当小诗人,多年后你长大了,回顾自己的小学生活(模仿课文中的第1、2、6节的表达方法,写一篇小诗歌,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不局限这样三段式的框架)。
《×××,我把你追寻》
像……,
在追寻……;
像……,
在追寻……。
追寻你,……,
追寻你,……,
追寻你,……,
追寻你,……。
啊!……,我把你追寻,
追寻……;
追寻……;
追寻……!
三、归纳共性,专题指导,提升写的质量
(一)赏析题目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除了重视课文学习之外,还要重视文章题目的品读鉴赏。做到三个清楚:弄清作者这样命题的原因,弄清这样命题的妙处在哪儿,最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需要弄清楚文章题目类别。准确理解文章题目,对理解文章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四年级上册《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题目本身的意思就是为人处世要辩证、客观地看问题;《给予是快乐的》,非常直白的意思就是帮助别人会快乐自己;四年级下册“尊严与道德”单元的开篇课文《尊严》以及《全神贯注》等这些课文题目都是对全文的高度凝练,学生完全可以积累这些题目内容,仿写身边小事。例如当学生相处发生矛盾的故事,“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这个题目就再贴切不过了。
(二)领悟写法
课文写了什么很明显,但更重要的是知道怎么写的,老师要让学生发现写法上的规律与奥秘,并能够积累与运用。
例如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人生感悟的几篇文章,写法上各有千秋。《匆匆》《顶碗少年》表达感悟的方式是含蓄的,《桃花心木》《手指》表达的方式就比较直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静心思考。例如《顶碗少年》让学生畅谈令自己微微感动的是什么。再朗读原文结尾,体会含蓄表达感悟的妙处,再练习写观看运动会短跑比赛当时的画面与感悟,使得读与写一气呵成。
(三)活用材料
课文的选材方式是很值得研究与使用的,通过分析实践能够很好地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例如四年级《搭石》,通过分析得出“以小见大”的取材方式,可以反观自己的生活实际,引申到邻里间的相处之道。
充分用好课文来教作文,特别是小练笔的形式,可以让学生有话想写、有话可写,最终重要的是能让课文学习和语言表达无缝对接,使得过程是流畅的、氛围是和谐的,让作文教学难度降低,课文学习效率提高。
参考文献
[1]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主张(管建刚作文教学系列)[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2]肖伟.浅谈阅读教学与课堂练笔的有机结合[J].新课程(小学),2010(12).
[3]应赛华.教材中的小练笔——阅读和习作的奠基石[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9).
(编辑:张驰)
【关键词】读写结合点;课堂小练笔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堂不仅要有“读”的实践,更要有“开口说”和“动笔写”的实践。在阅读教学中注重读写结合,依据教材特点从作文指导方面衔接,使阅读与写作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结合课文教学进行小练笔,让教材(人教版小学语文)成为一篇篇习作的范文。
一、诵读佳句,丰富语言,降低写的起点
没有一定阅读量、没有一定的阅读积累,让学生对写作心生惧怕。如果为提高写作水平而一味地一篇两篇写下去,仅在写作方法、技巧上做文章,不去做读的积累,写作水平的提高便会成了“无源之水”。课外大量阅读在此文暂且不提。笔者认为,单单在课堂内老师针对阅读积累就可以做大量的文章。因此,以读促写的作文教学方法,还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我们都知道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会收到明显的效果。
(一)记语段摹文貌
在一篇课文教学第二课时的最后5分钟,可由老师选择一个片段。花3分钟记忆后,合上书用2分钟写一写刚才看过的内容。时间到大家公示结果,评比谁写的内容和原文最像为冠军。这种语言片段需要考虑的是要有一定逻辑顺序,比如说写外貌的、写动作有特点的、按顺序写景等类型的语段为宜。
如五年级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中对骆驼咀嚼的样子的描写,从脸到牙到大鼻孔到白沫子到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读着读着学生都忍不住发出会心的微笑,这样语段不仅学生积累过后写,更会在后来自己的作文中常出现类似的语言。
《祖父的园子》的第17节:“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看似内容很多,其实句子是有规律的,摸准了规律来写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二)学语段仿其神
仿写,其实是在给那些一时找不着话说的孩子一个向上攀爬的把手,也是在给那些已有一定语言组织运用能力的孩子提出新的挑战,可以对照原文给自己提出进一步的要求。
如五年级上册《梅花魂》中写爷爷教我读古诗的片段,虽然不是文章中最重要的段落,却很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因此也可作为仿写的素材。
又如五年级下册《一件运动衫》中的:“我在街角抱着鞋站了一会儿,好像看到老人在小屋里赤脚等着我。我瞥了一眼这双老人穿得不能再穿的破鞋子,心想这双鞋子可能是他最亲近的东西了。”模仿上面一段话的写法,来写一写老人做出用小狗换运动衫时的心理活动(展开合理想象,直接补写横线上老人的心理活动):“当我抱着旧鞋站在城里的街角时,康威老先生也正抱着小狗坐在自己的小屋里,老人好像 。”
进行仿写,所取材料首先应贴近孩子的生活,其次还有能够比较清晰的可参考的原文段落,学生才好动笔学写。
二、体悟文本,学以致用,丰富写的内容
根据课文特色,巧设练笔形式,精心选择文章的读写结合点,有效地进行小练笔训练,明确每次练笔的目标。
(一)寓言类的文章,深刻体悟文本后创编
寓言故事往往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给人以积极的教育。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寓意的教育性设计创编寓言故事的教学环节。通过对课文思想内容透彻的领悟,对课文中的写作因素深入挖掘,唤起学生乐于写作的主动性。
在理解了寓意以后,可以让学生对精悍的原文进行扩展和生发,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故事,表达寓意,这种练习也能起到启迪思维的作用。例如徐俊老师对《陶罐和铁罐》一课的教学,采用了“读、演、改编、评价、贯穿”框架式的课堂设计,因为简化了课堂环节的设计,给学生留下了许多空间来感受、理解、欣赏,进而再创造。课堂上写寓言故事:要求想好一个道理写故事,可供参考题目“小溪和大海”“黑猫和白猫”“雪花和梅花”“骆驼和羊”,也可自拟题目。既引导学生内化了语言,又充满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因此更是受益终身。
(二)小说节选类的文章,续编后与原文比照,从而激发阅读全书的兴趣
通过阅读提高写作能力,表面上看这是个漫长的过程,实际上它是最经济、最有效、最省心的办法。因为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自参与,阅读实质上就构成了儿童对生活的参与性。陶行知先生就曾建议把《红楼梦》当作语文教材来使用。那么我们在课堂上可以做的就是用一个“点”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五年级下册《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从小嘎子和胖墩儿特别典型的摔跤动作中体会到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后,向学生提出了小练笔的要求:根据你对小嘎子的了解,抓住嘎子的动作和心理,请你接下去写你心目中的第二次摔跤的片断。学生作文相互交流、互评后,把原文和自己写的作比较。
《孔明智退司马懿》的课堂最后的小结:要求学生依据对课文已有的了解,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句:
“得知真相,司馬懿 。”
课堂上学生妙语连连,然后老师又出示原文中的句子。如果想要更多地了解诸葛亮这一人物,可以去看《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九、四十三、八十四、九十四章节。
(三)科普类知识的内容,学会处理并应用文中信息 很多时候,学生按照要求搜集了许多信息,但到了最后只能照本宣科,使得所获信息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因此可以有意识地在课堂上让学生获得如何处理已有信息的能力。四年级下册《自然之道》一课中的第一、二两段中对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上的太平洋绿海龟的生活习性进行介绍,而课文中的生物学家向导,面对我们发出救那只幼龟的要求时,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里的学习小伙伴提出了一个问题:“向导为什么这樣说?”因此,依据本文的特点,设计了小练笔:请借助原文中 1—2段的内容,来写一段话“假如你是那位生物学家向导员,可以怎样跟游客们解释说明”。
(四)诗歌、散文类文章,理清框架后仿写
诗歌、散文的美对我们的影响无须多言,语文老师各个都能心领神会。课堂上学习的诗文,我们首先就需要带领学生去读出韵味,感受诗中的“音乐”美;其次是,披文入情来联想语言中的画面,感受诗中的“画面”美;最后回归到对诗文结构的把握,确立自己要写的主题,特别要选用一些便于分析、可以模仿的诗歌。
如四年级上册的选读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课文最后就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在诗歌中人的感受,可以用一些具体的意象来表达。让我们也来当当小诗人,多年后你长大了,回顾自己的小学生活(模仿课文中的第1、2、6节的表达方法,写一篇小诗歌,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不局限这样三段式的框架)。
《×××,我把你追寻》
像……,
在追寻……;
像……,
在追寻……。
追寻你,……,
追寻你,……,
追寻你,……,
追寻你,……。
啊!……,我把你追寻,
追寻……;
追寻……;
追寻……!
三、归纳共性,专题指导,提升写的质量
(一)赏析题目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除了重视课文学习之外,还要重视文章题目的品读鉴赏。做到三个清楚:弄清作者这样命题的原因,弄清这样命题的妙处在哪儿,最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需要弄清楚文章题目类别。准确理解文章题目,对理解文章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四年级上册《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题目本身的意思就是为人处世要辩证、客观地看问题;《给予是快乐的》,非常直白的意思就是帮助别人会快乐自己;四年级下册“尊严与道德”单元的开篇课文《尊严》以及《全神贯注》等这些课文题目都是对全文的高度凝练,学生完全可以积累这些题目内容,仿写身边小事。例如当学生相处发生矛盾的故事,“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这个题目就再贴切不过了。
(二)领悟写法
课文写了什么很明显,但更重要的是知道怎么写的,老师要让学生发现写法上的规律与奥秘,并能够积累与运用。
例如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人生感悟的几篇文章,写法上各有千秋。《匆匆》《顶碗少年》表达感悟的方式是含蓄的,《桃花心木》《手指》表达的方式就比较直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静心思考。例如《顶碗少年》让学生畅谈令自己微微感动的是什么。再朗读原文结尾,体会含蓄表达感悟的妙处,再练习写观看运动会短跑比赛当时的画面与感悟,使得读与写一气呵成。
(三)活用材料
课文的选材方式是很值得研究与使用的,通过分析实践能够很好地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例如四年级《搭石》,通过分析得出“以小见大”的取材方式,可以反观自己的生活实际,引申到邻里间的相处之道。
充分用好课文来教作文,特别是小练笔的形式,可以让学生有话想写、有话可写,最终重要的是能让课文学习和语言表达无缝对接,使得过程是流畅的、氛围是和谐的,让作文教学难度降低,课文学习效率提高。
参考文献
[1]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主张(管建刚作文教学系列)[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2]肖伟.浅谈阅读教学与课堂练笔的有机结合[J].新课程(小学),2010(12).
[3]应赛华.教材中的小练笔——阅读和习作的奠基石[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9).
(编辑:张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