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那年暑假带着儿子弋舟去美东旅游,好友玲住在波士顿,家离哈佛不远,我们就顺便在哈佛校园呆了一天。我们坐在哈佛铜像前的草坪上歇脚,先后过来几拨中国团,大家都忙着拍照、挤到铜像前摸脚,然后赶下一个景点。据说摸了铜像的左脚孩子就能上哈佛,所以铜像的左脚被摸得锃亮。这景象很像如今牵着孩子赶各种考试的家长们,辛苦地守在各种补习班、蹲坑班、考场外面,贴钱、贴力地拖着自己的孩子往前挤,希望帮他挤进名校、尤其是欧美名校。
恢复高考以后,全社会意识到知识的重要,上北大、清华成为许多家庭的理想,当时这个理想自然地和百废待兴的国家的发展连在一起。记得八十年代刚上中学的我和姐姐去看电影《青春万岁》,我们找来王蒙的小说,在家里大声朗读“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 /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我们有时间,有力量,有燃烧的信念,/我们渴望生活,渴望在天上飞。”我们豪情满怀、信心满满,唱着“八十年代的新一辈”读书、考大学。
一想到大学生活我不禁转用抒情的笔调,这段生活也是我的人生中到目前为止最鲜亮的片段。88年一进大学,图书馆、大学老师、社会就为我打开了一个个让思想不断经受震荡、熔炼、洗涤的新世界,我的身体虽然在拥挤的宿舍、肃穆的校园,可心靈真的总在天上飞。大一那年我们集体走在大街上,我相信我的同学心里也都唱着:“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天也新,地也新,春光更明媚。城市乡村处处增光辉。”我们用另外一种特别的热情表达对祖国、对民族的关爱,这种大爱在今天的孩子身上很少能看到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中华民族文化中从来不曾间断过的大爱精神在许多人身上变成一种虚假的唱高调。在网上看到萧愚的文章《哈佛女孩刘亦婷进入哈佛的真相》,文中对推荐人拉瑞赏识刘亦婷的原因分析是有道理的。美国学者欣赏学生的“不寻常的优秀素质和综合能力”,大多时候并不是考察你对专业知识掌握多少,美国人以为这些知识谁都可以学,他考察你对事物不同凡响的观察力和见解。
萧文分析刘亦婷能够打动拉瑞靠的是现在很多中国孩子都已学会的唱高调。中国孩子在公开场合小大人一样的表演对中国人自己来说已经司空见惯了。刘亦婷在美国做的一个电视访谈节目中出语惊人:“我不准备到美国上大学。因为我认为一个人应该先学好自己国家的文化,然后再去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 我计划将来搞经济工作。不过,我想做经济工作并不是因为自己想挣很多钱,而是因为我的祖国还有很多人需要帮助, 比如说,在贫困地区还有很多孩子因为没有钱而不能上学,我希望自己将来有能力帮助他们。”拉瑞先生对刘的精彩表演大声欢呼着:“太棒了!太棒了!我为我的选择感到骄傲!” (《哈佛女孩刘亦婷》)确实,表面看来,这个中国青年很了不起,在美国孩子“还是只知道吃巧克力冰淇淋的年龄”,这个中国青年“已经在思考自己国家的问题,思考自己对人类的责任…… ”事实却是当年她既没有拒绝上哈佛,还利用上哈佛的经历让自己火了一把;十多年后她也没有选择回国帮助穷人,而是网上贴着她和美国人结婚的照片。不可否认,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的自由,可嘴里宣扬着一种生活,做的又是另一套,这不能不令人怀疑她当初言语的诚信度了。
二
我也听说过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为了让女儿上北大,先制造事端让女儿出名,继而被北大当作有思想的“杰出青年”破格录取的故事。为了能够招收到有创造性思维的孩子,不管美国还是中国,高校招生中都有一些灵活的制度,可一些家长却利用这些制度把孩子特殊进大学。
这些年尽管社会贫富差距加大、官员贪污腐败严重,可普通家庭仍对社会抱有希望,因为高考制度是公平的。中国父母爱孩子,只要孩子能有好的前途,自己吃糠腌菜也愿意。刘亦婷这类孩子在社会的走红,很大程度上因为中国孩子学习太苦,考北大、清华对资质平常的孩子来说比登天还难。可媒体对刘亦婷的包装、宣传,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负面效应,而且这个效应对中国未来社会的发展会产生致命性的打击,就是媒体引诱大众相信洋名校比本土名校的教育好,洋名校毕业以后更有前途。《哈佛女孩刘亦婷》开始改变了许多家长对孩子前途的设计方向,去哈佛,去美国名校几乎成为这些年中国家庭教育的主潮。
中国父母为了帮孩子实现哈佛梦,付出的代价是老美难以想象的。北京现在国际学校越办越多,价钱也越来越高,可还是生意兴隆。早些年一所双语学校一年学费万把块钱,现在一般都得十万块。在美国旅游,到处可以看到中国孩子。在洛杉矶,接待我们的大姐说许多华人都在办家庭旅馆,帮助照顾这些小留学生。玲说高学历、金饭碗是所有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捧上的。为了让孩子上到好的学校,他们特意在波士顿最贵的学区买房。和玲交往的一对北京的夫妇,为了孩子长期分居,母亲在美国照顾孩子,父亲在国内挣钱支付高昂的学费。
我没有作调查,中国人每年通过各种方式输送到美国的教育费用是多少。再加上这些家庭付给国内私立学校的费用,数目一定大得惊人。早几年是官员把国库里的钱偷出来送自己的孩子去美国,现在全中国人恨不能把举家族的财富都拿出来送孩子去美国。在山西大同旅行的时候,大同工人对我说大同的煤老板把地底下都挖空了,空气也污染了,挣了钱都跑到北京住去了;现在我们过分消耗国内资源、破坏自己的环境,把祸害国家的钱都扔到了美国。煤老板把家搬到北京,还是把钱放在国内消费;而中国人通过教育把钱撒到了美国,把一个正在饱受过分掠夺的国土留给一群心理不平衡的同胞。我们这几代人对祖先留给我们的土地都做了些什么?我们毁了子孙后代的家园,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了别人的国家,这样做是基于什么心理?那些躲在别人家里的孩子就能幸福了吗?
三
这些年社会向商业化转型让我们社会失去了许多良性发展的机制,其中受到最大冲击的就是教育。我们现在的教育理念和社会整体氛围一样,很功利,目的性很强。我不是教育学家,只能从一个普通妈妈的角度说说这个问题。
在美国遇到一个江苏老乡,他在国内也是一所大学的教授,如今老伴去世了,两个孩子都在美国,他有了绿卡,一半时间回老家,一半时间在美国。他跟我总结孩子出去是“三不”,上不利于国,下不利于家,对自己的发展也不见得有多好。他问弋舟的理想,弋舟说上哈佛。老教授说我们都把孩子送到了美国,家里就空了。中国现在空巢家庭太多了,父母老了,孩子却在为美国作贡献,这对国家、家庭来说都是一种悲哀。
中国父母对孩子的爱往往让他们忽略了孩子应该承担的社会、家庭责任。我听许多父母说过类似的话,“将来我们不用你管,只要你自己过好就行了。”学校也只鼓励孩子好好学习,而品德的培养、人格的塑造全是些假大空的教条。孩子读了中学以后,一些家庭都意识不到这孩子是个中国人,只关心他学英语,准备将来参加SAT、TOFEL考试。我就听一个家长说还教孩子爱什么国,何苦给孩子添那么大的负担?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教育首先应该图谋国家、民族未来的发展。高端人才的大规模移民必将带来未来国家科技水平落后、民众整体素质降低、劳动力匮乏等一系列问题。八十年代看《北京人在纽约》《上海人在东京》,我们为国家人才流失担忧的时候,那时留学还是少数精英的事。现在全国人民有点能耐就要把孩子送出国,美其名曰培养世界公民,实则在蛀空我们国家未来建设的人才大厦。
从孩子个人的发展来说,一个孩子如果为去哈佛而读书、为得到一个美国名校的学位而读书,这样的书呆子在美国社会并不受欢迎。为了培养孩子们的社会责任,美国家庭和学校都要求孩子们参加各种社会实践。走在美国大街上,常看到孩子们站在路边卖东西、募集捐款。美国大学生中存在着看不出的等级,最上层的一定是奥巴马那样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只会读书的孩子会受到同学的歧视。早些年出去的留学生现在很多回来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在美国呆下去很难,一是美国社会本来就瞧不起黄色人,黄人就业机会少;二是中国人在竞争中能力往往是单向度的,缺乏主动拓展发展空间的能力。
在父母过分干预孩子对未来选择的成长模式中,孩子們拼搏人生的能力退化了。我曾听一个同事说,她女儿学习完了以后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这个孩子一直都被我们当作智力超常的孩子,只要参加比赛就拿第一的那种。得第一是可以让孩子获得成就感,可生活要比得第一广阔得多。父母成为孩子飞翔的翅膀,结果是孩子根本就长不出翅膀。或许有的父母把孩子们的幸福放在了未来,以为上了名校、成了社会成功人士就幸福了。可是一个长期内心冰冷的孩子、一个精神全靠人扶持的孩子,长大了还有能力寻找幸福吗?
库尔特·冯内古特作品《重入樊笼》中提到了一群关在监狱里的哈佛学生,说在社会生活中,哈佛不代表什么。在美国文凭就是一张纸,职场中老板需要的是你的才干。所以比尔·盖茨选择从哈佛退学。奥巴马政府搞的教育改革,要求教育和社会需要挂钩,鼓励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掌握一项谋生技能。对在美国学习的中国孩子来说,未来就业空间的窄小逼着他们去做美国人做不了或不愿做的事情,他们只能去挑战技术最前沿或者彻底沦落到社会最底层。许多在美国谋生的华人都知道,这些年如果不是中国的经济发展了,他们通过开旅馆、搞旅游、教汉语等工作挣点中国的钱,在美国的生活真令人担忧。中国的父母如果爱自己的孩子,就不要让孩子在外面成为别人的二等甚至下等公民。如果大家都觉得美国是乐土,那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就有责任把中国也建设成这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