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正处在一个极其娱乐化的时代。不是吗?不想像学者一样解释那些深奥的大道理,看着那些满天飞舞的八卦娱乐新闻,就感觉到泛娱乐时代已经来临了。
在很多大陆人眼里,香港是个很“八卦”的城市,而且八卦得低俗。北京难道就不八卦吗?你瞧,京城“的哥”的第一副业就是跟你神侃。只不过香港八卦的对象,不像北京一样围绕着政治主题,而是娱乐圈首当其冲,明星走光、绯闻、拍拖的照片一定摆在报摊最显眼的位置。政界和商界名人也都有人盯着,但多少跟娱乐界沾点边才有卖点。
不信吗?《如果·爱》宣传时,最热辣抢眼的事就是周迅走光照。娱乐圈为什么对周迅走光话题的觊觎远远多过对影片思想内涵、艺术成就的讨论?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记者们,似乎并不真想静下心来观赏一部缅怀过去、讲述真爱的电影,他们需要的是足够劲爆、足够麻辣的“料”。
同样,小天王周杰伦发行新专辑《十一月的肖邦》,对狗仔恨到牙齿痒痒的周董专做一首《打狗歌》以泄心中愤懑。采访中他有一句戏谑:“为什么八卦新闻会一直都有?就是因为有我这样爱看八卦的人在。”这句玩笑话居然被做成了大大的标题——周杰伦其实也爱八卦。
黎明出席上海的记者会,当被问及舒淇是否前来观看演出时,当场翻脸,满脸怒容地说道:“这个问题太次了,你还是留着自己玩吧。”
这问题也同样出在天王刘德华身上,本来他第一个到达今年香港国际电影节开幕式现场,结果被娱记围住后一顿狂问。刘德华不愧久经沙场,他不温不火地以一句“我们不谈私生活好吗?电影节我们还是谈电影”拨正了话题……
看来,八卦已无处不在了。
许多人或许不知道,娱乐八卦新闻其实和香港的其他生意一样,成龙配套地发展起庞大的产业链条来——明星和演艺公司提供原料,狗仔队负责加工生产,街头报贩建立起了遍布全港的流通网络……从生产到流通到最终消费,每个环节都高度商业化,每年为香港GDP贡献多多。这不,今年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会那几天的主题,本来应该是严肃的、学术的、探讨的,可是人们似乎更关注那些花边和八卦新闻,尤其是关于周迅走光的事情。
香港的朋友寄来了实况影碟,我有幸看到了这场八卦的全过程:其实在红地毯上,周迅已经接受过记者采访,提到那身衣服,还特别强调是男友李大齐设计的,甚至问了一句:“漂亮吧?”身旁的一位女记者还真是不客气地说:“挺漂亮的,不过是背面。”当时,记者们明显感觉到周迅的笑容变得尴尬了。不过她的反应还算快,立刻在记者面前转了一下身,展示了她的“漂亮”后背。只是她转身的动作频率稍微慢了些,达不到完全掀开裙角所看到的内部效果。
果然,周迅走光的事情尽人皆知。其实,看到这样的照片真的已经见怪不怪了。说实话,周迅穿了这样的一身,好像无法加穿衬裙和那种男士齐头内裤。在那样隆重的场合,走光的几率已明显增加。要怪只能怪那只掀起裙子的手。就是这只手,撩开了一个头条新闻!
其实,我也和其他人一样,有时挺爱八卦的,觉得闲来无事听些无妨。我经常因为私人关系接触到形形色色的明星、艺术家,他们私下里会传递一些所谓的圈内小道消息。还有几个娱记朋友,也时而向我透露明星们林林总总的秘事。听得越多,我越感觉到困惑:难道这个世界整天充满了黑色幽默?难道娱乐就像现在这样八卦当道?
许多明星们已被搅得不安,原因是他们无法摆脱八卦。面对娱记,面对充满花边新闻的版面,他们说也好,不说也罢;正说也好,反说也罢,总之都会被妙笔生花的记者演绎成“头版新闻”。明星的存在本来就是为了娱人,娱记的天职是让明星的生活更加娱乐。但是除了性、丑闻、谎言之外,他们真的就没有其他东西可以奉献给人民大众了吗?
人们真该静下心来想想,何人何时把这一切都变得这么娱乐?
有一本书,书名惊世骇俗,叫《娱乐至死》,作者是美国批评家尼尔·波兹曼。他在书中疾呼:“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他不是妄言,而是发出了一个危险的信号:在泛娱乐时代,我们的头脑已被斑驳陆离的娱乐事件胶着了,丧失了思考、判断和评价的能力。我们跟着娱乐走出很远,回过头才发现所有的记忆都苍白无力,没有任何价值。
娱乐已成一种生活的常态,一种流行的叙事,一种泛滥于广告、报刊、电视等媒体上的话语方式。娱乐像病毒一样蔓延开来,渗入我们的精神世界,产生一个个泡沫式的愉悦感。当人们在电视机前咧开嘴巴,娱乐的功能就完成了——娱乐流水线生产的任何产品,历来都是如此轻率地拒绝理性——这是泛娱乐时代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