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烛照、洞察与雕刻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ylianyangde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新诗中对于灵魂的思考总是不绝如缕。无论是实在的拷问,还是想象的修辞,灵魂都可以在诗人那里得到某种程度的审阅。其原因大概是诗人们一直都在寻找一个能够得以诗意栖居的地方,而寻求这个居所却并非肉体的欲望,其根源仍在于使灵魂安息。应该说,在不同的诗人那里,使灵魂出场的风格是不同的,有的张扬而弥漫,有的内敛而隐匿,有的则带着思辨的风格。诗人野松在他的诗歌中大量书写对灵魂的观察,一方面将他对灵魂思考的经验隐秘地传达出来,使得诗歌在迂回前进中显得更加幽深或缓和;另一方面也凸显出了精神世界的困惑不安,企图在生活中寻找到理想与现实生活的平衡。
  在《生命是孤寂的》的一诗中,诗人首先表达生命的孤寂之感,然而其内心中却是动荡不安的。这其中的缘由无疑乃是“看不到情感的遗址在心之核,在不能砸开的心之核”。那么诗人所谓的“心之核”到底是什么呢?很显然,诗人所谓的“心之核”即是“灵魂的故土”。如今的现实世界,喧嚣异常,对于灵魂的追逐应该说是每一个人都在进行的人生课题。
  然而,这向着灵魂的跋涉终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过,这向着“拯救”之门的历程在诗人看来却“倍感慰藉”。因此,在“裸袒的灵魂”中,我们就看到了这样一个看似矛盾的诗人形象,诗人一方面在为寻求灵魂的故土而煎熬,另一方面也在煎熬中渗透出某些焦灼的“快意”。其实,在诗人的诗篇中,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对于灵魂之思既矛盾又辩证的复杂关系。不过,认真地思考一下我们能发现的是,诗人的这样一种认知并不纯粹是靠情感带来的,它与诗人的精神气息有着莫大关系。从《我一直在无边的空寂中抵抗》这首诗中所言,我们就能够很自然地印证这一点。
  尽管野松将诗集取名为“裸袒的灵魂”,但是他对于灵魂的烛照既不“赤裸”也不直白。相反,他在对灵魂的追索中,得到了更多的人生意義。比如在面对人生的“绝境”——万丈深渊时,诗人并不绝望,而是毅然决然地选择“纵身一跳”(《我不可能给自己留条后路》)。他从中领悟到了决绝的意义。是的,诗人就是以这样激昂的姿态来应对苦难与无助的心境。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这是对生死的超然,但我想诗人更多的可能是对忧惧的消解,是在置之死地而后生之后的一种澄明显露,是激越之后的一种恬淡,是不掺杂迟疑的一种优容。另外,在这首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诗人是借助飞鸟来实现灵魂的飞升的。在诗人的其他诗篇中,我们仍然能够看到“大鸟”这一意象在灵魂升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比如《一只大鸟再次从雪域高原起飞》,从写实的层面看,这是一只高原之上的大鸟。然而,从虚置的诗歌镜像看,这种大鸟却带着典型的英雄气概,是一只具有高蹈精神的大鸟。因为它高举着“灵魂之灯”,照亮了世间一切黑暗。其实,稍微再深入一点,我们似乎也可以做这样一种猜测,那就是:这只大鸟可能也是诗人自己的一个隐喻,是一种精神象征。
  或许正是基于这种对生命精神的“考量”,诗人对于灵魂的关注有时也会脱离出只审视个体自身的小我之境,从而走向了对大我的建构。比如在《冷空气南下》一诗中,诗人怜惜那些被摧毁的生命,于是在诗歌的最后,诗人发出了“不让众多灵魂逸向天外”的宏愿。再如在《瓦斯再次爆炸》中,诗人由衷地发出了对逝去之生命的巨大“感慨”,并且还以哀景映衬出了诗人更加凄凉的心境。当然,这还不是主要目的,在更深一层的现实思考中,诗人是要通过某种对比来达到对不良社会价值取向的一种批判。一直到诗歌的最后,诗人也没有忘记对漠视美好理念的人进行鞭挞。应该说,对于他者灵魂的“介入”,使得诗人对于灵魂的开掘达到了一种现实主义的高境,让人感到既真实,又温暖。
  不过,回归残酷的现实总是人生的不得已。当更多的不安充斥于生活的边界,当无力与无助感陡然翻腾,诗人对于“远方”的梦想便也诞生了。这个让人“梦灭梦生的远方”,我们可以将之看做是诗人心中暗藏的美好桃花源,但也未尝不是诗人对现实的一种规避。从《等待一盏灯》中,我们其实可以看到诗人内心深处的痛点。不过,诗人对于灵魂的自由却又始终是执著的,《那冰河一直在我的梦中》是一首表现诗人精神指向的诗,是诗人灵魂深处的呐喊,它既契合了诗人的高蹈情怀,也深化了诗人对灵魂自由这一文学母题的终极思考。
  赵目珍,诗人,批评家,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访问学者。
其他文献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指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此种内外之辩,讨论了诗歌写作与宇宙人生之间的一种关系,涉及到体验视角与写作效果的承续性问题。当然,此处的内外之分所导致的写作“影响”并无高下,所谓“生气”与“高致”乃是两种不同境界。于王国维言,诗人对于此二者应该兼而有之,才属高境。然而换一个理
日前,莫言带着他的长篇小说系列最新版亮相北京,莫言说:“尽管这几年去过很多地方,参加了很多社会活动,作了很多演讲,但我对文学的梦想依然强烈,一直在做着写经典文学作品的准备。”据莫言介绍,他一直在搜集材料,并到一些地方做了调查和采访。“我正在写新小说,新作品会跟我发表过的所有作品有一种内在联系,因为我自始至终没有改变。但新作品肯定会有新内容,因为时代变了,我也跟著变了。”此前,莫言的《红高粱》《白莲
张忌,1979年生于中国浙江。小说家,人民文学新人奖得主。2003年开始小说创作,先后在《收获》《人民文学》等杂志发表小说近百万字,出版作品有《出家》《搭子》等。2016年其长篇小说《出家》一经出版,即引起广泛关注,是豆瓣年度读书榜单推荐作品之一,并被韩国Sallim出版社高价拍下版权,在韩国上市,另有繁体版即将出版。2017年,张忌和作家格非、阿摩司·奥兹等共同夺得首届京东文学奖。另有《夫妻店》
我和作家王国华认识多年,是老朋友了,很早就读他的作品。作为一个报人,坚持创作这么多年,是十分难得的,况且作品不流于俗,保持思想的先锋性。  王国华的生活经验丰富,闯南走北,不同地域的文化,让他有了与众不同的眼界,对人与事的思考,不囿于小格局。  近日读王国华的《雨骑着风来了》,未读作品的内容,单从文章的题目,就读出作家对这件平常的事情,发现不同于平常的东西,陌生化不是做文字游戏。  什克洛夫斯基提
叶辛的新作《五姐妹》日前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五姐妹》的故事里并不是描写一家五姊妹这样通常的关系,而是讲述了五个同时代女性的命运,随着新中国时代的发展,笔锋从她们青春年少时开始游走,刻画了她们丰富的一生。在五人人生的波澜坎坷之后,涌动着更为宏大的背景——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惊天动地的巨变。叶辛说想写这么一本书已经30多年了,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听说四川会理六姐妹、贵州黔南四姐妹的生活原型时,他
时光流转,又一个夏天如约而至,校园里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穿着学位服合影留念的身影,或嬉笑,或严肃,毕业的喜悦和离别的感伤都交织定格在这一瞬间。有时在办公楼前会“偶遇”照相的同学,落落大方地邀请我一起合影。品味同学们身着学位服的文雅气质,看着年轻脸庞绽放出的奕奕神采,对比几年前入学时的羞涩腼腆、怯手怯脚,我由衷地为你们感到高兴;即使再忙我都会停下脚步欣然应允,能在镜头前站在你们身旁见证你们的成长我非常荣
内容摘要:在日前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英语语言文化教学的过程中要具备与时俱进的观念,运用多元化的教育观,不断进行教学策略改革,从而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英语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多元文化 英语 教学策略 改革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底蕴,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沉淀下来的。多元文化具有较高的包容性,它承认人类群体之间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的不同,提倡不
王跃文近日与绿城读者分享了他的最新作品《无违》。《无违》是王跃文的首部人生随笔集,它将带领读者直抵作者真实的内心世界。围绕“小说创作和个人阅读”的主题,两位嘉宾首先探讨了各自的小说创作,他們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词——“文学的真实”。王跃文认为,文学所谓的真实,未必是我们眼见的真实、发生在生活里的真实,它应该是作家笔下的艺术的真实。他以自己早期作品《国画》为例,“这部小说有50多万字,里面的事情和人
日本文学界重量级奖项芥川奖与直木奖日前揭晓。第160届芥川奖爆出“双黄蛋”,上田岳弘的《猎人号Nimrod》以及町屋良平的《1回合1分34秒》都获得了该项殊荣。《猎人号Nimrod》讲述了一个亦真亦幻的故事。被社长任命为公司新设立的采掘科科长的“我”,在喝得不省人事之际,产生了奇异的幻觉……有读者认为,这本小说展示了现代社会中资本主义式的虚无感、拜金主义的无意义、无价值。探讨了在枯燥的环境下,人为
内容摘要:陈汉的纪实文学作品《八月的足迹——毛泽东1958年河南农村视察纪实》再现了1958年毛主席河南视察的重大历史事件,还原了历史真实面貌,展示了伟人的气度风采;运用艺术加工兼顾了纪实作品的文学可读性。  关键词:纪实 还原 艺术加工  1958年8月6日至8日,毛泽东主席来到河南农村视察工作。他先后走访了新乡、许昌和商丘三地,深入田间指导生产,和农民亲切交流。他肯定了河南农业“大跃进”的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