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适应教学工作的开展,本文结合茂名市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在山水式校园公共教学组团多维学习综合体的设计实践,对其设计要点进行了分析,以促进其设计水平的提升,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山水式校园;公共教学组团;多维学习综合体;设计
在公共教学组团多维学习综合体设计中,以打造山水校园为目的,有助于生态理念和人本理念的彰显,所以我们需要紧密结合工程的实践需求,切实加强对其的设计和优化。以下笔者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公共教学组团多维学习综合体的设计实践展开分析。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基地外部情况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位于广东省茂名市,茂名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主要特征是夏热冬暖,雨季长,雨量充沛。夏秋之间有台风带来暴雨。西城片区是集产业、文化、居住、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发展片区,为学校发展提供舒适的环境。基地东侧紧邻城市森林公园,生态环境优越。规划学生人数20000人。规划总建筑面积53万㎡。
(二)项目基地内部情况
校区周边已建成道路为北侧茂化快线。基地内现状主要以山地、农地、水塘为主。公共教学组团用地为校区中部岛状山地。基地内有丰富的水系资源,水源丰富,水质较好,规划根据利用价值将水系整合改造为校园景观水系。根据现状GIS分析,校区地貌为典型的山地地形,坡度起伏较大。东侧边界沿线山体为最高点,高程为39.8米,西侧边界沿线为最低点,高程为18.4米,校区内最大高差约20米。公共教学组团内部高差近11米。设计将部分山体进行保留,以减少挖方,节约成本,保护生态环境,其规划总平面图详见下图。
(三)项目基本设计方案
四万平米公共教学区契入场地→沿南北主轴线体量裂变→回应场地空间形态细分→多元空间侵入催化交流→结合四周山水蓝绿渗入。
二、设计要点
(一)依山就势
新校区现状山林茂密、水系丰富。为尊重基地自然肌理,不破坏生态环境,设计充分结合地形,利用场地高差,建筑组团布局随山、水而变化或被山水自然分隔。总体形成依山就势的灵动布局,与传统山水美学思想形成共识。
公共教学组团建设用地范围为岛状山地,山顶及山地之间高差近11米。由于公共教学组团位于整个校区的中轴线前区位置,宜在视觉上形成序列中的第一个焦点;且考虑尽量保留原有场地山体,故主要人员出入口高度选取占据较大面积的区域高度。对山体顶部进行挖方处理,并将其回于较低区域形成大范围的平整场地。整体形成一个大平台及向四面延展的斜坡。校园环路平接岛状用地滨水区,并与主要人员出入口形成6米高差。在主要人员出入口处通过抬高的整个大平台连接建筑群内各建筑单体,并在南北两侧通过缓坡连接校区环路。
公共教学组团建筑群顺应地形的组团式布局造就了简洁大气、主次分明、脉络清晰的布局特征,形成内紧外松、疏密有致的空间格局。
(二)疏山理水
对现状散布的山体和水系进行评价和梳理,对尺度较小,较为孤立的水塘进行回填,增加可建设用地。对规模较大、较集中的水塘进行疏浚或扩大。同时,对高度较高、坡度较大的山体进行保留处理,并进行多层次利用。
用地位于校区地势三个高点连线的三角区域中心位置且四周临水,为整个校区景观最佳区域。连接校区主环路的南北两侧斜坡通过绵延的绿地自然过渡到公共教学楼抬起的大平台,通向主要人流来向。南侧斜坡从公共教学楼主轴端点向东南西三侧坡下,结合原有地势,平面呈五指展开,塑造错落的多标高多层次绿化空间。与地表裂开的缝隙自然地形成地下空间入口。坡面通过局部的硬地交织形成学生及教师平日的逗留空间。斜坡东南侧斜插入单体多功能厅,不仅为其提供周边良好的视野,也丰富了空间层级不致使绿化斜坡过于单调。
公共教学组团的环境营造崇尚“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自然山水文化,結合梳理基地内的山体和水系,构建核心山水空间,使之成为校园的景观中心和“灵气”之所,打造灵动的山水校园。
(三)人车分流
校园礼仪性主校门设于南侧居中的位置,由校园内车行主环路串联各大功能组团。主环道内部则以图书馆和公共教学楼为中心组织功能性步行道和步行广场,依托核心绿脉组织休闲漫步道,实现“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确保校园交通体系的可达性与安全便捷。公共教学区作为学生大量集中场所,在学生主要来往通道及建筑群周边及内院空间均为纯步行区域以保证学生的安全。沿校园环路及出入口分散安排充足的自行车停车空间,有效解决静态交通问题。
(四)蓝绿交织
公共教学楼组团四周环绕水面,并在东北及南侧靠近校园核心绿地两侧的和风湖和丽水湖。隔岸可观望紫薇山、绿榕山和绿林山三面山体,构建起“蓝绿交织、山水融合、依山枕水”的景观环境。
如果南北两侧连接校园主环路的绿坡是公共的开放的,那么内院东西两侧通向滨水空间的绿地则是私密的静谧的。绿地沿水岸蜿蜒,并通过坡地逐渐延伸至大平台。坡地中散落着一个个的阶梯教室盒子跟着地势一同起伏。学生及老师可以在课间进行休憩、交谈,开展课外活动,丰富学生课外活动空间。
绿地开放空间结合山水编织成“带状发散”的绿色网络,并成为建筑组群间的有机隔离,促成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的融合与和谐共存,建构建筑与园林相融的绿色学府。
(五)交流共享
公共教学楼建筑组团吸取中国传统院落空间精髓,强调围合式的功能单元组合,打造开放式核心绿地-半公共组团共享空间-私密院落型围合空间三级交往场所。
各建筑单体之间强调以连廊串联,有利于形成全天候的步行连接空间。各个单体建筑内部还强化中庭、架空、平台、廊道等灰空间,建立起层次丰富的交往空间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设计在公共教学楼组团中轴线引入了内街概念。即在南北主轴线上空塑造大覆盖顶棚限定内街区域,顶棚下各个建筑单体通过交错的连廊及楼梯相连,各层间或插入课室、休息间、电梯、讨论平台、研讨室、演说阶梯、表演区域及卫生间等各类功能或停留区域。使得公共教学楼由集中学生上公共课程的功能性空间转化为多维度的立体学习、展示及休憩空间综合体。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的公共教学组团项目,以打造山水式校园为目的,以多维学习综合体设计为主线,就其设计要点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山水式校园;公共教学组团;多维学习综合体;设计
在公共教学组团多维学习综合体设计中,以打造山水校园为目的,有助于生态理念和人本理念的彰显,所以我们需要紧密结合工程的实践需求,切实加强对其的设计和优化。以下笔者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公共教学组团多维学习综合体的设计实践展开分析。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基地外部情况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位于广东省茂名市,茂名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主要特征是夏热冬暖,雨季长,雨量充沛。夏秋之间有台风带来暴雨。西城片区是集产业、文化、居住、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发展片区,为学校发展提供舒适的环境。基地东侧紧邻城市森林公园,生态环境优越。规划学生人数20000人。规划总建筑面积53万㎡。
(二)项目基地内部情况
校区周边已建成道路为北侧茂化快线。基地内现状主要以山地、农地、水塘为主。公共教学组团用地为校区中部岛状山地。基地内有丰富的水系资源,水源丰富,水质较好,规划根据利用价值将水系整合改造为校园景观水系。根据现状GIS分析,校区地貌为典型的山地地形,坡度起伏较大。东侧边界沿线山体为最高点,高程为39.8米,西侧边界沿线为最低点,高程为18.4米,校区内最大高差约20米。公共教学组团内部高差近11米。设计将部分山体进行保留,以减少挖方,节约成本,保护生态环境,其规划总平面图详见下图。
(三)项目基本设计方案
四万平米公共教学区契入场地→沿南北主轴线体量裂变→回应场地空间形态细分→多元空间侵入催化交流→结合四周山水蓝绿渗入。
二、设计要点
(一)依山就势
新校区现状山林茂密、水系丰富。为尊重基地自然肌理,不破坏生态环境,设计充分结合地形,利用场地高差,建筑组团布局随山、水而变化或被山水自然分隔。总体形成依山就势的灵动布局,与传统山水美学思想形成共识。
公共教学组团建设用地范围为岛状山地,山顶及山地之间高差近11米。由于公共教学组团位于整个校区的中轴线前区位置,宜在视觉上形成序列中的第一个焦点;且考虑尽量保留原有场地山体,故主要人员出入口高度选取占据较大面积的区域高度。对山体顶部进行挖方处理,并将其回于较低区域形成大范围的平整场地。整体形成一个大平台及向四面延展的斜坡。校园环路平接岛状用地滨水区,并与主要人员出入口形成6米高差。在主要人员出入口处通过抬高的整个大平台连接建筑群内各建筑单体,并在南北两侧通过缓坡连接校区环路。
公共教学组团建筑群顺应地形的组团式布局造就了简洁大气、主次分明、脉络清晰的布局特征,形成内紧外松、疏密有致的空间格局。
(二)疏山理水
对现状散布的山体和水系进行评价和梳理,对尺度较小,较为孤立的水塘进行回填,增加可建设用地。对规模较大、较集中的水塘进行疏浚或扩大。同时,对高度较高、坡度较大的山体进行保留处理,并进行多层次利用。
用地位于校区地势三个高点连线的三角区域中心位置且四周临水,为整个校区景观最佳区域。连接校区主环路的南北两侧斜坡通过绵延的绿地自然过渡到公共教学楼抬起的大平台,通向主要人流来向。南侧斜坡从公共教学楼主轴端点向东南西三侧坡下,结合原有地势,平面呈五指展开,塑造错落的多标高多层次绿化空间。与地表裂开的缝隙自然地形成地下空间入口。坡面通过局部的硬地交织形成学生及教师平日的逗留空间。斜坡东南侧斜插入单体多功能厅,不仅为其提供周边良好的视野,也丰富了空间层级不致使绿化斜坡过于单调。
公共教学组团的环境营造崇尚“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自然山水文化,結合梳理基地内的山体和水系,构建核心山水空间,使之成为校园的景观中心和“灵气”之所,打造灵动的山水校园。
(三)人车分流
校园礼仪性主校门设于南侧居中的位置,由校园内车行主环路串联各大功能组团。主环道内部则以图书馆和公共教学楼为中心组织功能性步行道和步行广场,依托核心绿脉组织休闲漫步道,实现“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确保校园交通体系的可达性与安全便捷。公共教学区作为学生大量集中场所,在学生主要来往通道及建筑群周边及内院空间均为纯步行区域以保证学生的安全。沿校园环路及出入口分散安排充足的自行车停车空间,有效解决静态交通问题。
(四)蓝绿交织
公共教学楼组团四周环绕水面,并在东北及南侧靠近校园核心绿地两侧的和风湖和丽水湖。隔岸可观望紫薇山、绿榕山和绿林山三面山体,构建起“蓝绿交织、山水融合、依山枕水”的景观环境。
如果南北两侧连接校园主环路的绿坡是公共的开放的,那么内院东西两侧通向滨水空间的绿地则是私密的静谧的。绿地沿水岸蜿蜒,并通过坡地逐渐延伸至大平台。坡地中散落着一个个的阶梯教室盒子跟着地势一同起伏。学生及老师可以在课间进行休憩、交谈,开展课外活动,丰富学生课外活动空间。
绿地开放空间结合山水编织成“带状发散”的绿色网络,并成为建筑组群间的有机隔离,促成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的融合与和谐共存,建构建筑与园林相融的绿色学府。
(五)交流共享
公共教学楼建筑组团吸取中国传统院落空间精髓,强调围合式的功能单元组合,打造开放式核心绿地-半公共组团共享空间-私密院落型围合空间三级交往场所。
各建筑单体之间强调以连廊串联,有利于形成全天候的步行连接空间。各个单体建筑内部还强化中庭、架空、平台、廊道等灰空间,建立起层次丰富的交往空间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设计在公共教学楼组团中轴线引入了内街概念。即在南北主轴线上空塑造大覆盖顶棚限定内街区域,顶棚下各个建筑单体通过交错的连廊及楼梯相连,各层间或插入课室、休息间、电梯、讨论平台、研讨室、演说阶梯、表演区域及卫生间等各类功能或停留区域。使得公共教学楼由集中学生上公共课程的功能性空间转化为多维度的立体学习、展示及休憩空间综合体。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的公共教学组团项目,以打造山水式校园为目的,以多维学习综合体设计为主线,就其设计要点进行了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