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教学语言是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合乎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行业交际语言。课堂教学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更是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途径。吕叔湘先生曾说: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那么,作为语文教学重要要素之一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不仅应具有科学性,同时应具有艺术性。追求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应永无止境。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在运用语言时应有哪些技巧呢?综合诸多优秀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特色,笔者以为主要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爱——追求艺术性的前提
一个合格的教师关注学生是否听懂了,而一个优秀教师关注的不仅是学生是否听懂,而且更关心学生是否被语文的魅力感染,是否在美的渐染中获得智慧和启迪。前者体现了教师的责任心,而后者表达了一位教师的爱: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语文的挚爱,对学生的关爱。惟其有爱的指引,优秀教师才会看重一堂语文课的质量与效率,才会看重一堂语文课对学生的影响。其实,教师对课堂语言艺术的追求即是对责任与爱的执著。试想,一个不喜欢本职工作,不懂得关爱学生的教师怎会关心课堂质量的高低呢?面对毫无生气、言之无味、不会欣赏自己的老师,学生上课时又怎会不无精打采、无所事事呢?所以只有先拥有一颗责任心和爱心,才会真正去追求教学的精益求精。爱,是追求教学语言艺术性的首要前提。
二、准——追求艺术性的基石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教学语言的准确性,是语言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最低标准。语文教师既是母语教学的实施者,更是学生掌握规范性语言的直接影响者——学生规范性语言的习得将以语文教师为典范。因此,教师课堂语言质量不仅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语言的发展水平。教师授课时语言要规范正确,不仅要使用标准普通话,还要纠正学生的方言、土语、各种口头禅。教师吐字发音清晰,文理通顺,句子结构流畅完整,推理严密,明白晓畅,不晦涩艰深。通过精心备课,准确把握授课的重点难点,一步接一步,一环扣一环地征服学生,为学生学习语言率先垂范。吐字不准、发音不清、喋喋不休、词汇贫乏的教师无法吸引学生,也就无法保证课堂学习的质量。
三、情——追求语言艺术的关键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情感,永远是课堂的主旋律。课堂语言除做到词能达意,还应追求言能传情。教学中教师应以饱满的激情授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用一颗易感的情感化学生易感的心。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人类智慧与情感的载体,真善美也好,假丑恶也罢,都需要借助语言深入学生的心灵,“情自肺腑出,方能入肺腑。”有声的语言因情的渗透实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
四、趣——追求语言艺术的助力
幽默,是智慧的闪现。风趣的老师总是备受学生的欢迎,而风趣的教师一定是语言的“杂”家和“博”家。古语有:其启蒙而引其趣。具有趣味、生动、可感的教学语言能更好地引起学生对语文的欣赏与喜爱。生动、形象、活泼的语言可给人快乐,而干瘪的语言只能令人心理产生压抑。如何化抽象为具体,寓深奥于形象,变枯燥为有趣,开启学生想象的翅膀,具有良好修养和广博兴趣爱好的教师会博采众长,把和教材相关的笑话、典故、格言、成语、诗词、故事等引入课堂,引喻取譬,出言有章,让学生在轻松活跃,新奇多趣的课堂中获得知识,增长智慧。
五、韵——语言艺术的飞跃
韵者,既为声韵,亦为情韵。鲁迅在《汉文学纲要》中曾指出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语音虽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但它不仅具有音响美的因素,而且教师可借此提高语言的感染力。动听的、具有流动美的声音传入学生耳畔,学生沐浴于艺术美的春光中,情感在潜移默化,道德之花静静开放。好的教学语言忌平铺直叙、滥用高音,平淡无奇、缺乏变化的语调总是催人欲眠、倦怠乏味。韵味十足、引人入胜、充满音乐美的语言总给人美的享受。课堂教学语言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不同发生变化和调整:或高低起伏,抑扬顿挫;或跌宕变化,疾徐有间;或长短结合,快慢适宜;或错落有致,绘声绘色;或循循善诱,娓娓动听。叙事时则有板有眼,徐徐道来,如三月春风,拂面不寒;议论时则慷慨激昂,铿锵有力,如疾风骤雨,振聋发聩;抒情时则情真意切,声情并茂,如涓涓清泉,沁人心脾。充满节奏感与韵律美的语言和谐动听,学生自觉津津有味、余音绕梁,其兴奋点一旦被调动,教学效果则不言而喻。
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不仅是有声语言的艺术,还包括书面教学语言、体态教学语言、无声教学语言等诸多方面的技巧。春风化雨,润物有声。艺术的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才情与人格魅力的体现,更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泉源。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在新课程改革星火燎原的今天,教师势必要关注课堂语言艺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让语文课堂语言艺术这朵奇葩常开不败。
一、爱——追求艺术性的前提
一个合格的教师关注学生是否听懂了,而一个优秀教师关注的不仅是学生是否听懂,而且更关心学生是否被语文的魅力感染,是否在美的渐染中获得智慧和启迪。前者体现了教师的责任心,而后者表达了一位教师的爱: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语文的挚爱,对学生的关爱。惟其有爱的指引,优秀教师才会看重一堂语文课的质量与效率,才会看重一堂语文课对学生的影响。其实,教师对课堂语言艺术的追求即是对责任与爱的执著。试想,一个不喜欢本职工作,不懂得关爱学生的教师怎会关心课堂质量的高低呢?面对毫无生气、言之无味、不会欣赏自己的老师,学生上课时又怎会不无精打采、无所事事呢?所以只有先拥有一颗责任心和爱心,才会真正去追求教学的精益求精。爱,是追求教学语言艺术性的首要前提。
二、准——追求艺术性的基石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教学语言的准确性,是语言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最低标准。语文教师既是母语教学的实施者,更是学生掌握规范性语言的直接影响者——学生规范性语言的习得将以语文教师为典范。因此,教师课堂语言质量不仅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语言的发展水平。教师授课时语言要规范正确,不仅要使用标准普通话,还要纠正学生的方言、土语、各种口头禅。教师吐字发音清晰,文理通顺,句子结构流畅完整,推理严密,明白晓畅,不晦涩艰深。通过精心备课,准确把握授课的重点难点,一步接一步,一环扣一环地征服学生,为学生学习语言率先垂范。吐字不准、发音不清、喋喋不休、词汇贫乏的教师无法吸引学生,也就无法保证课堂学习的质量。
三、情——追求语言艺术的关键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情感,永远是课堂的主旋律。课堂语言除做到词能达意,还应追求言能传情。教学中教师应以饱满的激情授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用一颗易感的情感化学生易感的心。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人类智慧与情感的载体,真善美也好,假丑恶也罢,都需要借助语言深入学生的心灵,“情自肺腑出,方能入肺腑。”有声的语言因情的渗透实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
四、趣——追求语言艺术的助力
幽默,是智慧的闪现。风趣的老师总是备受学生的欢迎,而风趣的教师一定是语言的“杂”家和“博”家。古语有:其启蒙而引其趣。具有趣味、生动、可感的教学语言能更好地引起学生对语文的欣赏与喜爱。生动、形象、活泼的语言可给人快乐,而干瘪的语言只能令人心理产生压抑。如何化抽象为具体,寓深奥于形象,变枯燥为有趣,开启学生想象的翅膀,具有良好修养和广博兴趣爱好的教师会博采众长,把和教材相关的笑话、典故、格言、成语、诗词、故事等引入课堂,引喻取譬,出言有章,让学生在轻松活跃,新奇多趣的课堂中获得知识,增长智慧。
五、韵——语言艺术的飞跃
韵者,既为声韵,亦为情韵。鲁迅在《汉文学纲要》中曾指出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语音虽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但它不仅具有音响美的因素,而且教师可借此提高语言的感染力。动听的、具有流动美的声音传入学生耳畔,学生沐浴于艺术美的春光中,情感在潜移默化,道德之花静静开放。好的教学语言忌平铺直叙、滥用高音,平淡无奇、缺乏变化的语调总是催人欲眠、倦怠乏味。韵味十足、引人入胜、充满音乐美的语言总给人美的享受。课堂教学语言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不同发生变化和调整:或高低起伏,抑扬顿挫;或跌宕变化,疾徐有间;或长短结合,快慢适宜;或错落有致,绘声绘色;或循循善诱,娓娓动听。叙事时则有板有眼,徐徐道来,如三月春风,拂面不寒;议论时则慷慨激昂,铿锵有力,如疾风骤雨,振聋发聩;抒情时则情真意切,声情并茂,如涓涓清泉,沁人心脾。充满节奏感与韵律美的语言和谐动听,学生自觉津津有味、余音绕梁,其兴奋点一旦被调动,教学效果则不言而喻。
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不仅是有声语言的艺术,还包括书面教学语言、体态教学语言、无声教学语言等诸多方面的技巧。春风化雨,润物有声。艺术的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才情与人格魅力的体现,更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泉源。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在新课程改革星火燎原的今天,教师势必要关注课堂语言艺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让语文课堂语言艺术这朵奇葩常开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