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建筑形态学的角度来分析红岭实验小学的校园建筑形态,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建筑形态学的理论进行全面深入分析,包括:建筑风格、空间形态特征、群体建筑空间形态、建筑与环境等多方面;其次,基于建筑形态学的分析方法,对建筑、景观、室内等空间艺术的外在特征(形状、大小、色彩和材质)进行分析;最后,从它们所蕴含其中的内在特性(如设计的意图、价值、相互关系与人的嗜好等)分析红岭实验小学建筑形态涵义。
关键词:校园建筑;建筑形态学;内在特征;外在特征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
在《现代建筑理论》②一书中刘先觉曾提出,形态学是“研究人体、动、植物的形式和结构的科学”。其观察研究的对象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对事物的形式和结构的规律。从而揭示建筑背后现象的形式和建筑结构的内在规律。形态学将世间万物分为概念和现实两种基本形态,其中现实形态是人为和自然两种形态的结合,而建筑就是现实形态中的典型代表。
综上所述,对建筑形态学的研究要把握住建筑在构建过程中动态与静态的平衡,以及建筑空间与人情感的相互关系所产生的意境与神韵,由浅入深地从三维空间的建筑转化为四维立体时空。
二、深圳城市形态
深圳,一个高速度和高密度发展的城市。有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③的城市化发展轨迹和发展速度。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深圳市的福田区有着工业空间占比低、商业与居民居住空间占比高的特点,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使得福田区成为了新一轮城市化提升的重点城市。红岭实验小学建设的传承与再造不仅是对传统校园建设的革新,更是一个在巨幅“城市画卷”之上描述如何构建能够启发、培育儿童沟通与学习能力的微型世界的社会文化议题。
三、红岭实验小学建筑形态特征分析
建筑形态的研究分析,其重点主要突出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建筑形式的生成与构成之间的关系,这是对其结构的研究。第二个方面是形态与涵义的关系,就是建筑的深层次结构。
3.1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深圳红岭实验小学是位于福田区的一座小山上,叫做安托山。这座小山在当地所熟知,正因为安托山给当地填海扩张提供了花岗岩土石方,而且在不断的挖掘之后,山体基本被削平,剩下的成为小学西侧的一座小山包。红岭实验小学的建设用地约10000平方米,原本计划建设24个班,后因某种原因而增至36个班,所以目前的建筑面积差不多为原来建筑的两倍。
深圳红岭实验小学的校园建筑分为东、西两个部分,几乎把可以建造的土地给覆盖了。从平面图来看,是一个相互链接的镜像E形,使西半部的教室与教室之间必须创建一个有两个弯曲边界的“山谷”庭院用来间隔。庭院部分位于地下,结合整个建筑边界的绿色植物、花园,使地下体育设施和食堂空间得到充分的照明和自然通风。
3.2建筑与空间之间的关系
教室,是每个校园不可缺少的一个学习空间,是学生学习和交流的基本空间和细胞单元,所以教室作为学习单元,是整个校园建筑的核心,需要从不同的方面去进行分析。红岭小学校园建筑的“学习单元”相对于传统的教室形态有非常大的不同:是根据深圳的相应气候在各个楼层的整体平面上构建了组合形式的鼓形学习单元,红岭小学的教室形态从一直以来固定的矩形平面变为鼓形平面,并且把行列式的桌椅变为可变式的桌椅,可以进行组合、拆分,根据不同的学习课程进行不同的组合排列,其目的为的是避免连排桌椅过度排列从而阻隔自然通风。鼓形平面展现出的灵活性和自由度比传统矩形学习单元更大,这更有利于师生的多样化学习和教学模式,最重要的是具有弹性的可变空间可以根据各种不同的课堂和活动进行不同的摆设,形成聚集的形式。教室朝外的墙体隔断也从单一的开窗形式,变为具备功能性的、有厚度的、类似于细胞状的有机结构。并且在细胞结构中设置了展示结构、收纳空间等,以及每个单元的外侧墙体都设置了一个与室外空间进行交流沟通的门户和格窗装置。正是这个门、窗装置设定,从某种意义上奠定了校园之“家”的基础。
鼓形学习单元两两组合,单元与单元之间,有可以折叠、移动的墙体,既可以由一个小的单元组织组合形成了一个多边形的具有一定功能的功能单元,又可以由多边形单元拆分为两个独立的鼓形空间,不仅为两个学习单元提供了更多的组织和交往的可能,还为整个空间提供了多样性的环境。因此,由两个“鼓形”结构组合形成了校园学习单元。形成了类似于城市中的街道和展示橱窗的景象,从而构建成了校园建筑的二级空间。
3.3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关系
由于校园建设的密度越来越大,很多地方的校园设计与建设为了设计与建造的便捷性,大多教学建筑都在向空中发展,局部突破24米的限高策略,被很多中小学广泛采用。校园建筑下的地景儿童乐园是由建筑北侧庭院中的缓坡和露天阶梯与架空层地面相互连接而成。校园建筑的东半区第三层有200米环形跑道和运动场,并且与西侧建筑的第三层层面互相连接,这样就有利于在二、三、四楼上课的学生到了课间休息的时候能快速到达运动区域活动交流。东半区的运动场下方是一个可以容纳将近300人的小礼堂,其旁边还有一个悬挂于地景乐园中的半户外游泳池。教学楼南侧的学习单元和教师办公室分别位于四层和五层,而学校的农艺园则在整个教学楼的顶层,让这个环境与建筑相融合,让孩子们在高密度的城市中也能感受自然的气息。南北楼相互连接的绿廊,相互交错,形成了一个儿童活动场所,同时在绿廊的两端有种植不同的植被,为的是营造出一个绿化与光影交织的自然景象。校园的西半区是五、六年级的教学单元、特殊教室和老师的办公室,它们分别位于4层、5层、6层。校园六层楼顶上还有一个屋顶花园。在屋顶花园上,可以看到东半区的运动场全貌。
四、结论
根据建筑形态研究的方法,分析从深圳城市形态到红岭小学校园建筑特征,再从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建筑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关系这三个方面系统研究。其建筑的形态分为内外两个层面,一是空间营造,二是外部造型的艺术,空间营造属于内部呈现,造型艺术是外部体现,同时,建筑的形态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取决于建筑与环境的融合程度。本文分析其外部空间呈现出的特点,对其所位于的区域自然环境,是否与周边环境和谐相生,做出了一定的阐述,总结了红岭小学校园建筑形态的整体特征。校园空间是孩子们的学习尝场所,更是孩子们的成长的重要区域,所以校园的环境、设施、建筑形态的规划显得尤为重要,而且校园的环境营造更加需要根据当地的文化特征、区域性质。
作者简介
刘俊成(1994年-),男,汉族,湖南,研究生,湖南科技大学,411201,环境艺术与景观设计方向。
参考文献
[1]许彤:《刍议建筑形态学对建筑设计的启示》,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年10期。
[2]郭春燕、卫大可:《建筑设计中的形态学思考——以大庆市万宝初级中学校舍方案设计为例》,华中建筑,2007年02期。
[3]李明、王芳、刘阳:《从基本建筑形态学到"未来建筑"——托馬斯·赫尔佐格建筑设计理论及作品分析》,建筑与环境,2008年06期。
[4]李德锋:《浅谈建筑形态学对建筑设计的启示》,山西建筑,2010年28期。
注释
①作者: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研究生
②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第36页。
③[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关键词:校园建筑;建筑形态学;内在特征;外在特征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
在《现代建筑理论》②一书中刘先觉曾提出,形态学是“研究人体、动、植物的形式和结构的科学”。其观察研究的对象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对事物的形式和结构的规律。从而揭示建筑背后现象的形式和建筑结构的内在规律。形态学将世间万物分为概念和现实两种基本形态,其中现实形态是人为和自然两种形态的结合,而建筑就是现实形态中的典型代表。
综上所述,对建筑形态学的研究要把握住建筑在构建过程中动态与静态的平衡,以及建筑空间与人情感的相互关系所产生的意境与神韵,由浅入深地从三维空间的建筑转化为四维立体时空。
二、深圳城市形态
深圳,一个高速度和高密度发展的城市。有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③的城市化发展轨迹和发展速度。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深圳市的福田区有着工业空间占比低、商业与居民居住空间占比高的特点,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使得福田区成为了新一轮城市化提升的重点城市。红岭实验小学建设的传承与再造不仅是对传统校园建设的革新,更是一个在巨幅“城市画卷”之上描述如何构建能够启发、培育儿童沟通与学习能力的微型世界的社会文化议题。
三、红岭实验小学建筑形态特征分析
建筑形态的研究分析,其重点主要突出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建筑形式的生成与构成之间的关系,这是对其结构的研究。第二个方面是形态与涵义的关系,就是建筑的深层次结构。
3.1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深圳红岭实验小学是位于福田区的一座小山上,叫做安托山。这座小山在当地所熟知,正因为安托山给当地填海扩张提供了花岗岩土石方,而且在不断的挖掘之后,山体基本被削平,剩下的成为小学西侧的一座小山包。红岭实验小学的建设用地约10000平方米,原本计划建设24个班,后因某种原因而增至36个班,所以目前的建筑面积差不多为原来建筑的两倍。
深圳红岭实验小学的校园建筑分为东、西两个部分,几乎把可以建造的土地给覆盖了。从平面图来看,是一个相互链接的镜像E形,使西半部的教室与教室之间必须创建一个有两个弯曲边界的“山谷”庭院用来间隔。庭院部分位于地下,结合整个建筑边界的绿色植物、花园,使地下体育设施和食堂空间得到充分的照明和自然通风。
3.2建筑与空间之间的关系
教室,是每个校园不可缺少的一个学习空间,是学生学习和交流的基本空间和细胞单元,所以教室作为学习单元,是整个校园建筑的核心,需要从不同的方面去进行分析。红岭小学校园建筑的“学习单元”相对于传统的教室形态有非常大的不同:是根据深圳的相应气候在各个楼层的整体平面上构建了组合形式的鼓形学习单元,红岭小学的教室形态从一直以来固定的矩形平面变为鼓形平面,并且把行列式的桌椅变为可变式的桌椅,可以进行组合、拆分,根据不同的学习课程进行不同的组合排列,其目的为的是避免连排桌椅过度排列从而阻隔自然通风。鼓形平面展现出的灵活性和自由度比传统矩形学习单元更大,这更有利于师生的多样化学习和教学模式,最重要的是具有弹性的可变空间可以根据各种不同的课堂和活动进行不同的摆设,形成聚集的形式。教室朝外的墙体隔断也从单一的开窗形式,变为具备功能性的、有厚度的、类似于细胞状的有机结构。并且在细胞结构中设置了展示结构、收纳空间等,以及每个单元的外侧墙体都设置了一个与室外空间进行交流沟通的门户和格窗装置。正是这个门、窗装置设定,从某种意义上奠定了校园之“家”的基础。
鼓形学习单元两两组合,单元与单元之间,有可以折叠、移动的墙体,既可以由一个小的单元组织组合形成了一个多边形的具有一定功能的功能单元,又可以由多边形单元拆分为两个独立的鼓形空间,不仅为两个学习单元提供了更多的组织和交往的可能,还为整个空间提供了多样性的环境。因此,由两个“鼓形”结构组合形成了校园学习单元。形成了类似于城市中的街道和展示橱窗的景象,从而构建成了校园建筑的二级空间。
3.3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关系
由于校园建设的密度越来越大,很多地方的校园设计与建设为了设计与建造的便捷性,大多教学建筑都在向空中发展,局部突破24米的限高策略,被很多中小学广泛采用。校园建筑下的地景儿童乐园是由建筑北侧庭院中的缓坡和露天阶梯与架空层地面相互连接而成。校园建筑的东半区第三层有200米环形跑道和运动场,并且与西侧建筑的第三层层面互相连接,这样就有利于在二、三、四楼上课的学生到了课间休息的时候能快速到达运动区域活动交流。东半区的运动场下方是一个可以容纳将近300人的小礼堂,其旁边还有一个悬挂于地景乐园中的半户外游泳池。教学楼南侧的学习单元和教师办公室分别位于四层和五层,而学校的农艺园则在整个教学楼的顶层,让这个环境与建筑相融合,让孩子们在高密度的城市中也能感受自然的气息。南北楼相互连接的绿廊,相互交错,形成了一个儿童活动场所,同时在绿廊的两端有种植不同的植被,为的是营造出一个绿化与光影交织的自然景象。校园的西半区是五、六年级的教学单元、特殊教室和老师的办公室,它们分别位于4层、5层、6层。校园六层楼顶上还有一个屋顶花园。在屋顶花园上,可以看到东半区的运动场全貌。
四、结论
根据建筑形态研究的方法,分析从深圳城市形态到红岭小学校园建筑特征,再从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建筑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关系这三个方面系统研究。其建筑的形态分为内外两个层面,一是空间营造,二是外部造型的艺术,空间营造属于内部呈现,造型艺术是外部体现,同时,建筑的形态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取决于建筑与环境的融合程度。本文分析其外部空间呈现出的特点,对其所位于的区域自然环境,是否与周边环境和谐相生,做出了一定的阐述,总结了红岭小学校园建筑形态的整体特征。校园空间是孩子们的学习尝场所,更是孩子们的成长的重要区域,所以校园的环境、设施、建筑形态的规划显得尤为重要,而且校园的环境营造更加需要根据当地的文化特征、区域性质。
作者简介
刘俊成(1994年-),男,汉族,湖南,研究生,湖南科技大学,411201,环境艺术与景观设计方向。
参考文献
[1]许彤:《刍议建筑形态学对建筑设计的启示》,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年10期。
[2]郭春燕、卫大可:《建筑设计中的形态学思考——以大庆市万宝初级中学校舍方案设计为例》,华中建筑,2007年02期。
[3]李明、王芳、刘阳:《从基本建筑形态学到"未来建筑"——托馬斯·赫尔佐格建筑设计理论及作品分析》,建筑与环境,2008年06期。
[4]李德锋:《浅谈建筑形态学对建筑设计的启示》,山西建筑,2010年28期。
注释
①作者: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研究生
②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第36页。
③[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