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始兴于明末,兴盛于清代,并延续至今,形成了构图饱满、题材丰富、色彩鲜艳的艺术风格。八仙,是杨家埠木版年画中较为常见的形象,多作为附属仙众出现在祈福纳祥的题材之中,涵盖了民间对于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山东大学博物馆藏8套八仙雕版,均单独成套,张幅较大,造型精美、线条精细,既可作为家堂年画的系列配轴画张贴悬掛,亦可单独成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杨家埠年画;八仙;山东大学博物馆;年画雕版
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始兴于明末,兴盛于清代,历经400余年历史,发展至今,形成了构图饱满、题材丰富、造型拙雅、色彩鲜艳的艺术风格。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无数年画艺人根据市场和文化需求,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以驱凶辟邪、祈福纳祥、戏曲传说、喜庆装饰、生活风俗等为主要题材分类的年画体系。祈福纳祥题材中,以“八仙”形象较为常见。
山东大学博物馆作为一座藏品丰富的高校综合性博物馆,曾于20世纪90年代初入藏一批清代晚期至民国初年的杨家埠木版年画雕版。该批雕版,系我校刘敦愿等先生1996年从潍坊杨家埠同顺德画店第19代传人杨洛书老先生处,以有偿捐赠形式获得,后入藏我馆。其中,尤以一组8套的八仙年画雕版保存最为完好,且人物单独成版,十分有特点,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清末杨家埠木版年画的雕版工艺水平。
该套八仙年画雕版,由8套单独人物雕版组成,每一套都由1块墨线线版和2块色版组成。所有雕版均正反面雕刻,以节省木材用料成本(图1)。各线版尺寸相同,长32.4、宽30厘米。颜色包括黑、黄、紫、红、大红、绿6种。雕版所使用木材为当地产棠梨木。
8套雕版组成一套完整系列画,且均有榜题,依次为:“洞宾背剑清风客”(图2)、“钟离磐石把扇摇”(图3)、“相子花兰献蟠桃”(图4)、“拐李先生道德高”(图5)、“果老骑驴羡凤毛”(图6)、“国舅手持云杨版”(图7)、“仙姑送来长生酒”(图8)、“采荷吹笛引凤来”(图9)。
传统的八仙年画中,八仙多与主仙同时出现,作为画面中的附属,对称分布于主仙两侧,且形体相对较小。如杨家埠年画中典型的《八仙庆寿灶王》中,灶神位于画面中心,其他众神,如寿星、文武财神等,以上下左右对称排列,八仙则位于画面两侧,呈拱卫众神之态。再如常见的《蟠桃会》中,王母端坐在画面中间,八仙则手持法宝,同鹤、鹿等仙灵立于画面两侧。由此可知,其地位相对较低。
我馆所藏该套八仙雕版经鉴定,始刻于清光绪年间。其应为当地除夕夜请家堂时使用的祈福画,作为家堂年画的配轴张贴,竖向排列,一侧张贴四位神仙,以显示对祖先和逝去亲人的尊敬,也是健在之人的一种精神寄托。可见,其仍然是作为主体画面的附属出现。
较为不同的是,该套八仙没有像常见年画中形体较小、偏居于画面两侧边缘,而是均独自成版,张幅较大,线条雕刻精细,人物形态轻盈、逼真,且均有榜题,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画面。即使不用做家堂年画的配轴,亦可根据需要调整版面顺序和排版方向,单独印刷,自成主题,年画的观赏性和实用性也能得到较高的提升。更为可贵的是,这套雕版虽历经多次社会和文化动乱,但仍保存非常完好,对研究清代末期杨家埠木版年画的雕刻工艺、内容布局和艺术设计理念等,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为更好地保护传统文化遗产、让更多人了解杨家埠木版年画及其雕刻、制作工艺,山东大学博物馆在青岛校区博物馆中,设置了专区,拟将包括八仙在内的19种22套年画题材雕版进行集中展示,同时复原年画制作流程,以期能更好地为杨家埠年画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资料参考和参观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殿英著:《杨家埠木版年画》,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
[2]李红星:《论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的题材性》,《民族文艺》,2013年5期。
[3]李玥:《杨家埠年画中的八仙图像视觉表现探究》,《戏剧之家》,2016年16期。
作者简介:王焕(1988-),男,山东济宁人,山东大学考古系硕士研究生,山东大学博物馆助理馆员,单位:山东大学博物馆。
【关键词】杨家埠年画;八仙;山东大学博物馆;年画雕版
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始兴于明末,兴盛于清代,历经400余年历史,发展至今,形成了构图饱满、题材丰富、造型拙雅、色彩鲜艳的艺术风格。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无数年画艺人根据市场和文化需求,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以驱凶辟邪、祈福纳祥、戏曲传说、喜庆装饰、生活风俗等为主要题材分类的年画体系。祈福纳祥题材中,以“八仙”形象较为常见。
山东大学博物馆作为一座藏品丰富的高校综合性博物馆,曾于20世纪90年代初入藏一批清代晚期至民国初年的杨家埠木版年画雕版。该批雕版,系我校刘敦愿等先生1996年从潍坊杨家埠同顺德画店第19代传人杨洛书老先生处,以有偿捐赠形式获得,后入藏我馆。其中,尤以一组8套的八仙年画雕版保存最为完好,且人物单独成版,十分有特点,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清末杨家埠木版年画的雕版工艺水平。
该套八仙年画雕版,由8套单独人物雕版组成,每一套都由1块墨线线版和2块色版组成。所有雕版均正反面雕刻,以节省木材用料成本(图1)。各线版尺寸相同,长32.4、宽30厘米。颜色包括黑、黄、紫、红、大红、绿6种。雕版所使用木材为当地产棠梨木。
8套雕版组成一套完整系列画,且均有榜题,依次为:“洞宾背剑清风客”(图2)、“钟离磐石把扇摇”(图3)、“相子花兰献蟠桃”(图4)、“拐李先生道德高”(图5)、“果老骑驴羡凤毛”(图6)、“国舅手持云杨版”(图7)、“仙姑送来长生酒”(图8)、“采荷吹笛引凤来”(图9)。
传统的八仙年画中,八仙多与主仙同时出现,作为画面中的附属,对称分布于主仙两侧,且形体相对较小。如杨家埠年画中典型的《八仙庆寿灶王》中,灶神位于画面中心,其他众神,如寿星、文武财神等,以上下左右对称排列,八仙则位于画面两侧,呈拱卫众神之态。再如常见的《蟠桃会》中,王母端坐在画面中间,八仙则手持法宝,同鹤、鹿等仙灵立于画面两侧。由此可知,其地位相对较低。
我馆所藏该套八仙雕版经鉴定,始刻于清光绪年间。其应为当地除夕夜请家堂时使用的祈福画,作为家堂年画的配轴张贴,竖向排列,一侧张贴四位神仙,以显示对祖先和逝去亲人的尊敬,也是健在之人的一种精神寄托。可见,其仍然是作为主体画面的附属出现。
较为不同的是,该套八仙没有像常见年画中形体较小、偏居于画面两侧边缘,而是均独自成版,张幅较大,线条雕刻精细,人物形态轻盈、逼真,且均有榜题,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画面。即使不用做家堂年画的配轴,亦可根据需要调整版面顺序和排版方向,单独印刷,自成主题,年画的观赏性和实用性也能得到较高的提升。更为可贵的是,这套雕版虽历经多次社会和文化动乱,但仍保存非常完好,对研究清代末期杨家埠木版年画的雕刻工艺、内容布局和艺术设计理念等,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为更好地保护传统文化遗产、让更多人了解杨家埠木版年画及其雕刻、制作工艺,山东大学博物馆在青岛校区博物馆中,设置了专区,拟将包括八仙在内的19种22套年画题材雕版进行集中展示,同时复原年画制作流程,以期能更好地为杨家埠年画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资料参考和参观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殿英著:《杨家埠木版年画》,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
[2]李红星:《论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的题材性》,《民族文艺》,2013年5期。
[3]李玥:《杨家埠年画中的八仙图像视觉表现探究》,《戏剧之家》,2016年16期。
作者简介:王焕(1988-),男,山东济宁人,山东大学考古系硕士研究生,山东大学博物馆助理馆员,单位:山东大学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