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们帮我把这片树林砍掉!”关羽与张飞面面相觑。
“因为它挡住了元直(徐庶)的背影!让我看不见他!”刘备悲痛欲绝地哽咽。
剧中众人动容。深夜荧屏下的我,不禁感慨万千。
少时浮光掠影地看这本书时,对于《三国演义》大力追捧的刘备颇有些逆反心理。除了哭哭啼啼,东求西告,他似乎不会别的什么,不愧是阿斗的爹。而老版电视剧《三国演义》,拍得真好。因为是电视剧,它没有“义务”拘泥于《三国志》的史实,用“演义”的方式将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刘备懦弱寡断,却处处透出深情厚意,基本上能做到用人不疑。
“砍树林”这一节,说的是刘备好不容易得来的军师徐庶,因老母被曹操所擒,曹操帐下谋士模仿徐母字迹修书一封召唤徐庶前去。已经为屡败的刘备出谋划策、而使局面别开的徐庶正得刘备重用,接信后心乱如麻,决定前去曹营以身救母。刘备依依不舍,却不接受营中“聪明人”的建议用知己深情挽留徐庶的建议,更不接受干脆杀掉徐庶的主意,还斥“聪明人”的建议为“不仁不义”之举。此后便是“长亭更短亭”的惜别,刘备发自内心的恸哭,徐庶进退两难的许诺:不为曹操出一谋。
刘备原来是真的仁义。那么多的英雄志士舍命相从,并非全因他是“刘皇叔”的正统一道,而是个人被器重、被关怀的感动使然。我们古代的“士”,是多么容易“为知己者死”啊!即便不用真的赴死,他们也怀了此种“时刻准备着”的真挚热烈的心。徐庶于刘备,亦同此理。故初为刘备谋士即已展露才华的他,被曹操用计诓到曹营后便“一言不发”,基本上无甚建树。而他的母亲更过火了,臭骂儿子一顿“弃明投暗”后便悬梁自尽,以表高洁心志。其实仔细想想,这个看似偏激的母亲藏着一颗为儿子牺牲的心,唯有她死了,才可证明她没写那封信,儿子是被骗来的。在“节义”二字重于生命的当时,这也无异于给了徐庶一条生路。即便一言不发,才华湮没,他依然还有理由活下去。
男人之间的真情谊,有时非常动人。有时是心与心的默契,如高山流水;有时是心对智慧的欣赏,如刘备对徐庶。刘备无奈地看着徐庶驰马而去的背影,当着一大群人的面大哭,无奈而由衷地说“你们帮我把这片树林砍掉”,这只为看到徐庶的背影。然而,这种感动是不能持久的。因刘备欣赏且急切需要的是徐庶的过人谋略。当有另外的人可以提供这种“商品”之时,他听闻徐母自杀、徐庶隐忍无为的境况,虽不至于幸灾乐祸,但也近于无动于衷。
不记得吴宇森的《赤壁》里有无徐庶。尽管徐庶也在赤壁之战的前期亮相,但在战争的关键时期,他申请去另一个地方守城池,曹操应允,故他已逃脱“火烧连营”。真的是他怕死吗?可能。但更可能的情形是,他明知战况如何,明知曹操应如何应对才能取胜,但他不能言说。尽管有种种前因,曹操却也待他不薄,若刘备堪称知己,曹操又怎不是?曹操甚至更宽容,知道他身在曹营心在汉,亦能装聋作哑,且还偶有提升。在这样的情形下,你让徐庶怎样做?进退唯谷的他唯有避开,方能逃脱内心的矛盾。他明白,刘备珍重的是他的才华,曹操也是。前者奉他若神明,恰如对待后来的诸葛孔明;后者对其才学心知肚明,却容忍他的“韬光养晦”。刘备和曹操需要他,都是为了时势,故他不会为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牺牲掉自己的性命。就这样活下去,锥处囊中,一辈子隐忍,会不会难过?换了你,也会。
但他没有办法。砍掉秀于林的心中的树木,是他唯一的选择。而刘备,恐早已忘掉了曾情真意切地说过那句话。政治诡谲,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知己。但他曾经那样欣赏他的智慧,总会有些美好的瞬间留下。
以谋略夺天下定天下的时代早已成为徐庶的背影,砍掉再多树木,也早已消失不见。唯有翻翻古书,那么多满腹经纶、胸怀宏志的人在那里绘声绘色纵横天下,偶然间又露出一点真性情,感觉多美妙。智慧的刀光剑影,高手间的较量,让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利益争夺,也平添几分味道,中国人的味道。
是谁,是谁砍掉了笔底有烟霞的树林,你还是我?时光还是人心?
“因为它挡住了元直(徐庶)的背影!让我看不见他!”刘备悲痛欲绝地哽咽。
剧中众人动容。深夜荧屏下的我,不禁感慨万千。
少时浮光掠影地看这本书时,对于《三国演义》大力追捧的刘备颇有些逆反心理。除了哭哭啼啼,东求西告,他似乎不会别的什么,不愧是阿斗的爹。而老版电视剧《三国演义》,拍得真好。因为是电视剧,它没有“义务”拘泥于《三国志》的史实,用“演义”的方式将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刘备懦弱寡断,却处处透出深情厚意,基本上能做到用人不疑。
“砍树林”这一节,说的是刘备好不容易得来的军师徐庶,因老母被曹操所擒,曹操帐下谋士模仿徐母字迹修书一封召唤徐庶前去。已经为屡败的刘备出谋划策、而使局面别开的徐庶正得刘备重用,接信后心乱如麻,决定前去曹营以身救母。刘备依依不舍,却不接受营中“聪明人”的建议用知己深情挽留徐庶的建议,更不接受干脆杀掉徐庶的主意,还斥“聪明人”的建议为“不仁不义”之举。此后便是“长亭更短亭”的惜别,刘备发自内心的恸哭,徐庶进退两难的许诺:不为曹操出一谋。
刘备原来是真的仁义。那么多的英雄志士舍命相从,并非全因他是“刘皇叔”的正统一道,而是个人被器重、被关怀的感动使然。我们古代的“士”,是多么容易“为知己者死”啊!即便不用真的赴死,他们也怀了此种“时刻准备着”的真挚热烈的心。徐庶于刘备,亦同此理。故初为刘备谋士即已展露才华的他,被曹操用计诓到曹营后便“一言不发”,基本上无甚建树。而他的母亲更过火了,臭骂儿子一顿“弃明投暗”后便悬梁自尽,以表高洁心志。其实仔细想想,这个看似偏激的母亲藏着一颗为儿子牺牲的心,唯有她死了,才可证明她没写那封信,儿子是被骗来的。在“节义”二字重于生命的当时,这也无异于给了徐庶一条生路。即便一言不发,才华湮没,他依然还有理由活下去。
男人之间的真情谊,有时非常动人。有时是心与心的默契,如高山流水;有时是心对智慧的欣赏,如刘备对徐庶。刘备无奈地看着徐庶驰马而去的背影,当着一大群人的面大哭,无奈而由衷地说“你们帮我把这片树林砍掉”,这只为看到徐庶的背影。然而,这种感动是不能持久的。因刘备欣赏且急切需要的是徐庶的过人谋略。当有另外的人可以提供这种“商品”之时,他听闻徐母自杀、徐庶隐忍无为的境况,虽不至于幸灾乐祸,但也近于无动于衷。
不记得吴宇森的《赤壁》里有无徐庶。尽管徐庶也在赤壁之战的前期亮相,但在战争的关键时期,他申请去另一个地方守城池,曹操应允,故他已逃脱“火烧连营”。真的是他怕死吗?可能。但更可能的情形是,他明知战况如何,明知曹操应如何应对才能取胜,但他不能言说。尽管有种种前因,曹操却也待他不薄,若刘备堪称知己,曹操又怎不是?曹操甚至更宽容,知道他身在曹营心在汉,亦能装聋作哑,且还偶有提升。在这样的情形下,你让徐庶怎样做?进退唯谷的他唯有避开,方能逃脱内心的矛盾。他明白,刘备珍重的是他的才华,曹操也是。前者奉他若神明,恰如对待后来的诸葛孔明;后者对其才学心知肚明,却容忍他的“韬光养晦”。刘备和曹操需要他,都是为了时势,故他不会为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牺牲掉自己的性命。就这样活下去,锥处囊中,一辈子隐忍,会不会难过?换了你,也会。
但他没有办法。砍掉秀于林的心中的树木,是他唯一的选择。而刘备,恐早已忘掉了曾情真意切地说过那句话。政治诡谲,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知己。但他曾经那样欣赏他的智慧,总会有些美好的瞬间留下。
以谋略夺天下定天下的时代早已成为徐庶的背影,砍掉再多树木,也早已消失不见。唯有翻翻古书,那么多满腹经纶、胸怀宏志的人在那里绘声绘色纵横天下,偶然间又露出一点真性情,感觉多美妙。智慧的刀光剑影,高手间的较量,让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利益争夺,也平添几分味道,中国人的味道。
是谁,是谁砍掉了笔底有烟霞的树林,你还是我?时光还是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