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非洲猪瘟的实验病理学研究

来源 :畜牧兽医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_liuyun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旨在通过对非洲猪瘟临床病理学和组织病理学的研究,探讨病理学变化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关系及其病理机制.选用体重20 kg左右的长白猪13头,肌内注射非洲猪瘟病毒毒株Pig/HLJ/18,剂量102 HAD50·mL-1.试验期间的死亡猪,全部进行系统剖检和取材,制备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建立病理学评价标准,病变(无序分类变量)用频率和百分比表示,病变程度(有序分类变量)按各组织器官的不同病变进行分级和评分.结果表明,发病猪符合非洲猪瘟急性、热性、高传染性等临床特征,发病率100%,病死率100%.病死猪表现败血症典型特征,尸体易腐败,血凝不良或溶血,尸僵不全.主要病理损伤为出血性坏死性淋巴结炎、急性炎性脾肿(败血脾)、脑水肿、肺水肿和肺实变等.脾和淋巴结是非洲猪瘟病毒攻击的靶器官,病变最为显著,出现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发生频率最高.病理变化以血液循环障碍尤为突出,包括水肿、充血、淤血、出血、梗死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多种病理表现,出血性病变为其最主要的特征.非洲猪瘟病毒引发的以淋巴细胞渗出为主的炎症反应贯穿始终,在病程的中后期表现更为明显.结果提示,急性非洲猪瘟的主要病理过程为典型的免疫/炎症级联反应和严重的全身血液循环障碍,共同导致急性非洲猪瘟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
其他文献
旨在获得产气荚膜梭菌β毒素(C PB)的重组突变体,并评价其毒力及免疫保护性.对已知的产气荚膜梭菌C PB编码基因进行优化设计,同时引入4个氨基酸突变位点,分别是第212位的精氨
旨在探究大熊猫粪便中微生物组成以及耐药基因和寄生虫的真实情况.采集6只健康成年大熊猫的新鲜粪便,利用宏转录组学测序技术分析大熊猫粪便微生物组成及功能、耐药基因种类
随着社会的进步,网络已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带给人类的便利不言而喻,许多重要的电子信息都可以储存在电脑当中,通过网络邮件的形式,我们可以直接将这些电子信息传达给指
根据目前情况来看,网络系统已经在医院各个科室中广泛应用,医院的各科室和各种业务工作对计算机信息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给医院创建了便利条件,同时也带来了非常大的危害.
本研究旨在探讨三氧化二砷(ATO)对鸡肝脏氧化应激和蛋氨酸亚砜还原酶(Msrs)表达的影响.将32只1日龄雏鸡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低剂量组(1 mg·kg-1 ATO溶液)、中剂量组(3 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