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化共同体生成的跨文化考察

来源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ang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夏最初是一个文化区分的概念,但最终演变成了一个集纳文化的共同体.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它融入了华夏远裔、远方他者和具有姻亲关系的文化群体.在文化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中,有些文化完全融入主流文化,有些文化在与主流文化的碰撞中形成新的文化要素,而有些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边界相对分明.无论哪一种身份,都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或者完全融入自我,或者成为内部他者.从跨文化的角度考察,华夏文化共同体在形成过程中,表现出同化、濡化、理解与冲突等文化现象,而其最终成为群体文化的大成,是基于华夏文化融合生长能力、屈伸变异和承压修复能力、统治者“宣威布德”的文化理想及刻板印象等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说“中华”与“华夏”实际上是一个从空间而文化的转化概念——在转化中,最终从时间和空间上完成了中原之国、中心之国向中国文化之国的转化.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现代教育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小学教学中,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开展信息化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和实践教学价值。  运用信息技术引入现代教学方式  小学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生活经验不足、空间想象能力也有待加强。基于此,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可以帮助我
期刊
学生在初中三年级才开始学习化学,化学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导致不少学生对化学存在畏难心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教师提出,用有趣的化学实验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
随着信息化教学的逐步推进,微课成为职业教育教学的手段之一。据我观察,大多数学生对10分钟以上的微课学习兴趣不大,往往只关注5~8分钟的微课。为此,我针对学生开设了微型学习课程,使之成为和教学内容互为补充的资源。  通过微课进行自我探究和分析  在调研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我制作了一个5分钟微课——《自我探索DISC》。45分钟的课堂学习之旅开启了。  微课之导入式授课 播放片段一:你的
期刊
高校教学管理队伍是人力资源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确保教学机制良好运行、人才培养工作高质量开展的基础保障,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水平直接影响教学管理效果.因此高校在实际发
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原则而构建了科学的民族理论,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与国家观.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结合中国国情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予以创造性
土司制是明清中央政府为治理西北、西南多民族地区而实施的一种职官制度,为维护边疆稳定和巩固王朝统治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和土司制度的日趋完善,以
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检察参与机制的解释论研究旨在回答“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检察参与机制是什么”的问题,其中的“行政争议”是与其他法律争议交叉的法律争议.真正需要实质性
村落文化不同于城市文化,由于它的重复性、经验性和自然性的特点,从而表现出它是一种彼此互惠依赖的集体生活,是一种不同于个体化的整体性的生活.村落文化变迁作为一种被地方
对于资产阶级所建构起来的“人权理想国”,马克思揭露其内在实质与缺陷,在对其继承、批判与超越过程中,最终建成属于自己的科学的“人权观”.显然,马克思不否定、不反对人权,
拉姆群岛作为世界遗产所在地,是肯尼亚濒临印度洋跨族群多元文化交流的典范.拉姆群岛诸文化遗址蕴含着700余年班图、阿拉伯、波斯、印度、中国文化融合的珍贵历史元素,见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