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饲养活动已成为许多幼儿园重要的课程内容。我们几乎可以在任何一所合格的幼儿园看到规模各异的养殖区(角),养殖区(角)里的各种小动物不仅为幼儿园带来了勃勃生机,更为幼儿接触自然、了解动物、感受生命成长、增进责任意识等提供了资源与机会。正如陈鹤琴所言,“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教材的“活”意味着其教育价值可以不断拓展与深化,意味着饲养活动不能止于喂养——在初步创建了饲养区域、制定了饲养计划和饲养制度之后,引领幼儿“走近生命”的饲养活动可以而且应当体现关注幼儿科学与人文精神发展的深层内涵,从而使其深层的教育价值得以彰显。
一、发掘幼儿园饲养活动的深层教育价值
1.体验最基本的科学方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饲养活动的过程即是对某一动物习性进行研究的过程,只有那些符合动物生长规律、顺应动物生活习性的饲养行为才能获得成功。在幼儿园,几乎所有的饲养活动都伴随着师幼——特别是幼儿——对动物生命特性的“研究”。这种“研究”不仅有助于幼儿积累养殖经验,更有助于幼儿体验科学方法、萌发科学精神。
例如,江苏扬州市邗江区公道中心幼儿园的幼儿发现刚长出两条腿的蝌蚪很容易死亡,于是提出了对死亡原因的多种猜测,基于猜测,他们尝试了多种方法,但都无效。后来他们发现养在放有石头的鱼缸里的蝌蚪生长正常,查阅资料得知蝌蚪在水中时是用腮呼吸的,长出四条腿后是用肺和皮肤呼吸的,因此要在养蝌蚪的鱼缸里放上一些石头或者木块,让它们能经常露出水面来呼吸。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发现问题(蝌蚪不明原因的死亡)→提出假设(猜想蝌蚪的死因)→实验验证(尝试各种解决方法,剔除失败方案)→解决问题(协助蝌蚪出水呼吸)”的过程,符合一般科学研究的基本流程。幼儿在这个饲养活动中体验了基本的科学研究范式,初步感受了实践验证与猜想之间的关系,具有科学启蒙的价值。
2.感受生命的独特、繁多与平等
一个好的饲养区饲养的动物种类一定是丰富的。在这里,幼儿通过对多种动物生长和生命历程的观察,很容易感受到生命的独特性和丰富性。蝴蝶色彩斑斓,蚕蛾通身灰暗,兔子喜欢干燥,蜗牛偏爱潮湿……这种初步的、略显混沌的认识为幼儿将来形成生物多样性的观念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这种对物种独特性与繁多性的粗浅印象,对去除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观念,形成尊重其他物种、尊重自然的情怀具有重要价值。
首先,无论是朝生夕亡的小虫,还是堪称长寿的大龟,它们的存在是平等的。多种类的饲养物为幼儿形成这种观念提供了可能——不管是小蜗牛,还是大白鹅,只要幼儿决定饲养就要负责任地按时喂食、清理、照料,保证它们基本的生存权利,不因它们的外形或习性的差异而厚此薄彼。制定并执行饲养制度,让幼儿通过自己的照料帮助每一个小动物生存、生长甚至繁殖,这些看似平常的环节却蕴含着关爱生命的人文价值。
其次,动物与人类共享周遭环境,在生命权利上动物和人类是平等的。引导幼儿知晓动物与自己同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可促使其体会到人与动物的平等关系。例如,有教师带领幼儿观察草地上的各种小虫,使幼儿意识到这些小虫也是以幼儿园为家的,当我们在草地上玩耍的时候,小虫子也在这里活动,而且大家互不影响。幼儿尊重其他物种的观念即可由此萌芽。
3.建立动植物相互依存的观念
尽管在我们的理论阐述和幼儿园的实践操作中饲养区与种植区一直是分开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是分离的。动物与植物有着天然的依存关系,这种关系是构成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纽带,不应成为幼儿园教育的盲点。由于园内树木葱茏,引来了觅食的鸟儿——这是江苏吴江市金家坝中心幼儿园建设微型生态园、开展养殖活动的缘由。种植促成了饲养,而动物的粪便又可为植物带来充足的养分……这个不断持续的过程体现了动植物之间的共生关系。引导幼儿梳理、理解这层关系,帮助他们建立起物种间相互依存的观念,可以看成是在为幼儿形成生态意识作准备。
4.萌发尊重自然的生态观
引导幼儿形成初步的生态观是幼儿园开展饲养活动最深刻、最长远的价值追求。对幼儿而言,形成最基础的生态观念就是形成按自然规律开展饲养活动的态度。它要求幼儿摆脱对小动物单纯的情感态度,代之以尊重自然规律的理性,并初步知晓怎样的行为是尊重该物种持续发展或生态平衡的行为。这乍看上去难度十分大,远远超过了幼儿的能力,但事实上一些幼儿园正在实践着这种追求。
例如,江苏吴江市金家坝中心幼儿园的幼儿发现蝌蚪掠食同伴、变态后无法家养等现象后,没有去干涉蝌蚪间的同类相残现象,或盲目扩大饲养空间以继续养殖青蛙,而是顺应了蛙类生命中的自然选择,以“袖手旁观”和把变态后的蝌蚪放归野外的方式正确应对了蝌蚪饲养活动中碰到的问题。这种应对尊重了蝌蚪生长的基本规律,尊重了蛙类的自然本性,因而是生态的。我们惊喜地看到,这种生态意识在该园的孩子身上并非灵光乍现。直接将鸭子放到水中远远比想办法创造条件让鸭子自己下水容易得多,但该园的孩子做出的是更尊重鸭子自主性的努力——想办法让它们自己走进水盆。孩子们没有因为自己的控制力远高于动物,就妄图去控制动物。这不正体现了最纯洁、最基本的对生命的尊重吗?
二、拓展幼儿园饲养活动教育价值的基本策略
1.指导幼儿学习规范的饲养、观察、记录方法
要让幼儿在饲养活动中初步学习基本的科学方法,除了要创设开放的探索环境外,还需要教给幼儿规范的方法。教师可通过示范、图示、指导等方法帮助幼儿学习喂养、清理、照管、观察以及记录等方法,示范动作要准确简单,不出现多余动作。饲养活动在一定意义上讲属于科学教育活动,因此保持方法的科学规范是十分有必要的。
2.有序提供饲养的动物
某些幼儿园习惯于随意饲养小动物,能得到什么小动物就养什么小动物,缺少设计。我们强调饲养的动物应当结合本地的自然条件,事先作出尽可能详尽的安排,可按照空间(室内、室外,陆地、水中)、时间(一年四季)、儿童经验特点(大中小班孩子的饲养经验)、动物习性(是否适合幼儿饲养)等不同维度进行计划,并按照一定序列组合呈现给幼儿,以便幼儿在感受物种多样性的同时,借助比较、观察、测量等方法研究小动物。例如,同时呈现蜗牛、螺蛳、扇贝、螃蟹、乌龟等,幼儿的关注点就会自然地集中到这些带壳的动物的共性上。
3.关注饲养与种植活动的关系
不要刻意将饲养活动与种植活动截然划分,而要尽量体现两类活动之间的关系,突出动植物的互生关系。两个区域在空间上要接近。可能的话,可营造幼儿园微型生态系统,将饲养活动与种植活动整合起来。例如,农村幼儿园的养蚕活动能较好地体现饲养和种植两种活动的整合特点,蚕沙可以拿来喂鱼,从鱼池里换出来的水可以作为桑树苗天然的肥料,而桑叶又可以继续用来养蚕。
4.发挥自然环境的作用
一提到幼儿园饲养活动,某些幼儿园往往较多关注“养”的人工成分,而忽视自然环境中丰富的资源。我们认为,饲养活动是帮助幼儿认识动物、关注生命、了解自然的一种途径。拥有相应资源的幼儿园应在保障幼儿安全的前提下,着力开发自然资源,一方面可带领幼儿直接观察、捕捉草丛、树林、田野、池塘中的小动物,取材于自然;另一方面可利用自然环境饲养部分小动物,以充分发挥自然环境的作用。
5.重视饲养活动中的科学探索与发现
很多时候,幼儿对饲养的动物可能会停留在照料和进行一般性观察上,缺少探究和发现。因此,在饲养活动中,要注意激发幼儿多提问、多讨论,让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验证。教师不必担心幼儿没有问题,而是要注意倾听、整理幼儿的提问;不要根据经验或资料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而应给幼儿提供充分的探究时间,把得出答案、揭示自然奥秘的机会留给幼儿。
6.关注饲养活动中的人文问题
饲养活动蕴含着某些人文精神,某些关乎道德伦理价值的问题会很自然地隐藏在饲养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选取一两个有代表性的问题组织幼儿思考,以使饲养活动能更有效地实现某些特定的教育价值。例如,曾有一大班的幼儿说蚯蚓断成两半后可以长成两条蚯蚓,一些幼儿对此表示怀疑,决定用切断蚯蚓的实验来验证,但有幼儿坚决反对做这样的实验,认为这样会伤害到蚯蚓。教师就这个充满道德意味的话题组织幼儿充分讨论,最后大家用查阅资料等方式解决了这一疑问。
一、发掘幼儿园饲养活动的深层教育价值
1.体验最基本的科学方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饲养活动的过程即是对某一动物习性进行研究的过程,只有那些符合动物生长规律、顺应动物生活习性的饲养行为才能获得成功。在幼儿园,几乎所有的饲养活动都伴随着师幼——特别是幼儿——对动物生命特性的“研究”。这种“研究”不仅有助于幼儿积累养殖经验,更有助于幼儿体验科学方法、萌发科学精神。
例如,江苏扬州市邗江区公道中心幼儿园的幼儿发现刚长出两条腿的蝌蚪很容易死亡,于是提出了对死亡原因的多种猜测,基于猜测,他们尝试了多种方法,但都无效。后来他们发现养在放有石头的鱼缸里的蝌蚪生长正常,查阅资料得知蝌蚪在水中时是用腮呼吸的,长出四条腿后是用肺和皮肤呼吸的,因此要在养蝌蚪的鱼缸里放上一些石头或者木块,让它们能经常露出水面来呼吸。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发现问题(蝌蚪不明原因的死亡)→提出假设(猜想蝌蚪的死因)→实验验证(尝试各种解决方法,剔除失败方案)→解决问题(协助蝌蚪出水呼吸)”的过程,符合一般科学研究的基本流程。幼儿在这个饲养活动中体验了基本的科学研究范式,初步感受了实践验证与猜想之间的关系,具有科学启蒙的价值。
2.感受生命的独特、繁多与平等
一个好的饲养区饲养的动物种类一定是丰富的。在这里,幼儿通过对多种动物生长和生命历程的观察,很容易感受到生命的独特性和丰富性。蝴蝶色彩斑斓,蚕蛾通身灰暗,兔子喜欢干燥,蜗牛偏爱潮湿……这种初步的、略显混沌的认识为幼儿将来形成生物多样性的观念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这种对物种独特性与繁多性的粗浅印象,对去除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观念,形成尊重其他物种、尊重自然的情怀具有重要价值。
首先,无论是朝生夕亡的小虫,还是堪称长寿的大龟,它们的存在是平等的。多种类的饲养物为幼儿形成这种观念提供了可能——不管是小蜗牛,还是大白鹅,只要幼儿决定饲养就要负责任地按时喂食、清理、照料,保证它们基本的生存权利,不因它们的外形或习性的差异而厚此薄彼。制定并执行饲养制度,让幼儿通过自己的照料帮助每一个小动物生存、生长甚至繁殖,这些看似平常的环节却蕴含着关爱生命的人文价值。
其次,动物与人类共享周遭环境,在生命权利上动物和人类是平等的。引导幼儿知晓动物与自己同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可促使其体会到人与动物的平等关系。例如,有教师带领幼儿观察草地上的各种小虫,使幼儿意识到这些小虫也是以幼儿园为家的,当我们在草地上玩耍的时候,小虫子也在这里活动,而且大家互不影响。幼儿尊重其他物种的观念即可由此萌芽。
3.建立动植物相互依存的观念
尽管在我们的理论阐述和幼儿园的实践操作中饲养区与种植区一直是分开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是分离的。动物与植物有着天然的依存关系,这种关系是构成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纽带,不应成为幼儿园教育的盲点。由于园内树木葱茏,引来了觅食的鸟儿——这是江苏吴江市金家坝中心幼儿园建设微型生态园、开展养殖活动的缘由。种植促成了饲养,而动物的粪便又可为植物带来充足的养分……这个不断持续的过程体现了动植物之间的共生关系。引导幼儿梳理、理解这层关系,帮助他们建立起物种间相互依存的观念,可以看成是在为幼儿形成生态意识作准备。
4.萌发尊重自然的生态观
引导幼儿形成初步的生态观是幼儿园开展饲养活动最深刻、最长远的价值追求。对幼儿而言,形成最基础的生态观念就是形成按自然规律开展饲养活动的态度。它要求幼儿摆脱对小动物单纯的情感态度,代之以尊重自然规律的理性,并初步知晓怎样的行为是尊重该物种持续发展或生态平衡的行为。这乍看上去难度十分大,远远超过了幼儿的能力,但事实上一些幼儿园正在实践着这种追求。
例如,江苏吴江市金家坝中心幼儿园的幼儿发现蝌蚪掠食同伴、变态后无法家养等现象后,没有去干涉蝌蚪间的同类相残现象,或盲目扩大饲养空间以继续养殖青蛙,而是顺应了蛙类生命中的自然选择,以“袖手旁观”和把变态后的蝌蚪放归野外的方式正确应对了蝌蚪饲养活动中碰到的问题。这种应对尊重了蝌蚪生长的基本规律,尊重了蛙类的自然本性,因而是生态的。我们惊喜地看到,这种生态意识在该园的孩子身上并非灵光乍现。直接将鸭子放到水中远远比想办法创造条件让鸭子自己下水容易得多,但该园的孩子做出的是更尊重鸭子自主性的努力——想办法让它们自己走进水盆。孩子们没有因为自己的控制力远高于动物,就妄图去控制动物。这不正体现了最纯洁、最基本的对生命的尊重吗?
二、拓展幼儿园饲养活动教育价值的基本策略
1.指导幼儿学习规范的饲养、观察、记录方法
要让幼儿在饲养活动中初步学习基本的科学方法,除了要创设开放的探索环境外,还需要教给幼儿规范的方法。教师可通过示范、图示、指导等方法帮助幼儿学习喂养、清理、照管、观察以及记录等方法,示范动作要准确简单,不出现多余动作。饲养活动在一定意义上讲属于科学教育活动,因此保持方法的科学规范是十分有必要的。
2.有序提供饲养的动物
某些幼儿园习惯于随意饲养小动物,能得到什么小动物就养什么小动物,缺少设计。我们强调饲养的动物应当结合本地的自然条件,事先作出尽可能详尽的安排,可按照空间(室内、室外,陆地、水中)、时间(一年四季)、儿童经验特点(大中小班孩子的饲养经验)、动物习性(是否适合幼儿饲养)等不同维度进行计划,并按照一定序列组合呈现给幼儿,以便幼儿在感受物种多样性的同时,借助比较、观察、测量等方法研究小动物。例如,同时呈现蜗牛、螺蛳、扇贝、螃蟹、乌龟等,幼儿的关注点就会自然地集中到这些带壳的动物的共性上。
3.关注饲养与种植活动的关系
不要刻意将饲养活动与种植活动截然划分,而要尽量体现两类活动之间的关系,突出动植物的互生关系。两个区域在空间上要接近。可能的话,可营造幼儿园微型生态系统,将饲养活动与种植活动整合起来。例如,农村幼儿园的养蚕活动能较好地体现饲养和种植两种活动的整合特点,蚕沙可以拿来喂鱼,从鱼池里换出来的水可以作为桑树苗天然的肥料,而桑叶又可以继续用来养蚕。
4.发挥自然环境的作用
一提到幼儿园饲养活动,某些幼儿园往往较多关注“养”的人工成分,而忽视自然环境中丰富的资源。我们认为,饲养活动是帮助幼儿认识动物、关注生命、了解自然的一种途径。拥有相应资源的幼儿园应在保障幼儿安全的前提下,着力开发自然资源,一方面可带领幼儿直接观察、捕捉草丛、树林、田野、池塘中的小动物,取材于自然;另一方面可利用自然环境饲养部分小动物,以充分发挥自然环境的作用。
5.重视饲养活动中的科学探索与发现
很多时候,幼儿对饲养的动物可能会停留在照料和进行一般性观察上,缺少探究和发现。因此,在饲养活动中,要注意激发幼儿多提问、多讨论,让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验证。教师不必担心幼儿没有问题,而是要注意倾听、整理幼儿的提问;不要根据经验或资料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而应给幼儿提供充分的探究时间,把得出答案、揭示自然奥秘的机会留给幼儿。
6.关注饲养活动中的人文问题
饲养活动蕴含着某些人文精神,某些关乎道德伦理价值的问题会很自然地隐藏在饲养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选取一两个有代表性的问题组织幼儿思考,以使饲养活动能更有效地实现某些特定的教育价值。例如,曾有一大班的幼儿说蚯蚓断成两半后可以长成两条蚯蚓,一些幼儿对此表示怀疑,决定用切断蚯蚓的实验来验证,但有幼儿坚决反对做这样的实验,认为这样会伤害到蚯蚓。教师就这个充满道德意味的话题组织幼儿充分讨论,最后大家用查阅资料等方式解决了这一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