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儿期是培养道德意识、道德情感、传授正确道德行为的要害期,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对幼儿社会性的培养一定要持之以恒,使幼兒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品质,成为善于适应环境变化、协调与他人关系、活泼开朗的现代人。
关键词:幼儿;社会发展;能力
幼儿期是培养道德意识、道德情感、传授正确道德行为的要害期,因为这个阶段的幼儿很轻易接受正确的、美好的、规范的刺激,这对他们养成习惯至关重要。那么我们先来看看当今社会在社会领域教育中遇到的问题有哪些?
一、社会领域教育地位边缘化
反观我们当下的教育不难发现,它明显呈现出“唯知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倾向,从而使教育的目的并不落在成“人”而是落在成“材”、成“器”上。在功利化价值取向的教育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单向度的人”的培养,而看不到一个“完整的人”的存在。现行的教育体制普遍重智育,轻德育;重视幼儿知识的获得、技能的训练,忽视幼儿适宜的社会行为和良好的品德习惯的养成。因为,在许多人看来,社会性教育不能给幼儿获得将来立足于社会的知识、能力,也不能帮助幼儿很快获得金钱、权利等实质性的利益,因此,被判定为“无用”,在教育中不予重视。很多家长迫于社会竞争的压力,更关心孩子在幼儿园认了几个字,做了几道算术题,而不太在意孩子的行为是否得体,与同伴相处是否融洽。
二、社会领域教育内容窄化
社会领域教育内容窄化表现为许多有价值的内容并未引起教育者充分的关注,有些内容甚至被划在社会领域教育的范畴之外。比如,礼仪教育,生命教育,感恩教育,自然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幼儿生活技能和良好习惯的培养,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自信心、自我判断力、自主性、承受挫折的能力、责任心),尊重他人、团结协作、与他人共同生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生存能力的培养……其实很多生存技能的培养就是从扣纽扣、系鞋带开始的,是从学习自我服务开始的。
三、社会领域教育的随机性、整体性、持久性体现不够
在实践中,许多教师没有充分意识到社会领域教育的特殊性,具体表现为:1.仅仅期望通过专门的社会领域教学活动来达到教育效果,而忽视渗透在其他领域和一日生活中的随机教育。随机性是社会领域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但实践中教师往往过分强调计划性和系统性,幼儿只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按预设的进度和内容“参与”一番。这样做事实上忽视了专门的教育活动之外的生活环节中的教育机会以及一些潜在因素的影响(如教师本身某些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负面影响的言行等),容易造成社会领域教育与幼儿社会行为和社会生活相脱节的现象。2.仅仅期望通过幼儿园组织的教学活动来达到教育效果,忽视家庭和社区的教育,各种教育资源之间没能协调地共同发挥作用。社会领域教育是一个整体教育,存在于幼儿园、家庭、社区等方方面面,与其他领域教育相比,更需要依靠家园合作。
我们要如何帮助孩子来完成这些目标呢:
(一)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的言行
讲文明、有礼貌的语言与行为习惯,是靠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训练而形成的。家长的言行要给孩子以示范,即要求孩子不说的,自己首先不说;要求孩子不做的,自己率先不做。家长应随时随地教孩子一些文明礼貌常用语,并通过一些具体事例向孩子讲明白要这样或不这样做的道理,让孩子懂事理而乐意接受。比如:要孩子不说脏话,不恶语伤人,因为那样侮辱了别人的人格,容易引起事端,发生争斗,产生不良后果。
(二)培养孩子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
要使孩子将来成为合格公民,就必须从小进行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和训练,并使之逐步养成习惯要教育孩子注意养成保持公共卫生的习惯;要教育孩子明白交通安全信号,养成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习惯;要教育孩子养成爱护公共财物、爱护花草树木的习惯,养成见义勇为,敢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的良好品质。
(三)培养孩子诚实的优秀品质
对孩子来说,应该要求他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做错了事情要勇于承认,不可因隐瞒而错上加错,不可私自拿别人的东西,尤其是当孩子首次拿别人的东西因担心挨打而说谎时,家长应坚持正面教育,讲明道理,启发并鼓励孩子说实话。家长对敢于承认错误的行为应予以表扬,进而促使孩子逐步养成诚实的品质。家长切忌用严厉训斥或打骂的办法,那样做的结果只能是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更易促使孩子说谎。
(四)培养孩子孝亲敬长的品质
现代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往往因家长的溺爱,使孩子养成唯我独尊的性格,在精神与物质生活上养尊处优,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必然缺乏关心疼爱人的思想和孝亲敬长的行为。所以,家长必须从小教育孩子不自私,不挑不穿,不与人攀比,家中有了好吃的,要请老人、父母先吃,要关心帮助亲朋邻友。当然,父母首先要孝敬老人。
(五)培养孩子勤劳节俭的品质
现代孩子大多因长期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现成生活易养成好逸恶劳甚至奢侈浪费的不良习气,因此,须尽早培养孩子勤劳节俭的思想和行为。家长应多提供机会让孩子大胆实践,平日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多参加学校的简易劳动以及一些社会劳动实践活动。孩子们有了爱劳动的习惯就会随之热爱学习,反之,大凡不爱劳动的孩子也多不爱学习。家长还可通过讲类似“寒号鸟”的故事,让孩子明白好吃懒做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家长还应多加鼓励,帮孩子树立起成功意识,在孩子因自己亲手劳动创造了成果、或其他方面(如参加各类竞赛或作品发表)取得成功时,开个家庭庆功会,给孩子表示祝贺。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经过个体和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对幼儿社会性的培养一定要持之以恒,使幼儿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品质,成为善于适应环境变化、协调与他人关系、活泼开朗的现代人。
参考文献
[1]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坚定立场 关注细节 提升经验》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明天出版社
关键词:幼儿;社会发展;能力
幼儿期是培养道德意识、道德情感、传授正确道德行为的要害期,因为这个阶段的幼儿很轻易接受正确的、美好的、规范的刺激,这对他们养成习惯至关重要。那么我们先来看看当今社会在社会领域教育中遇到的问题有哪些?
一、社会领域教育地位边缘化
反观我们当下的教育不难发现,它明显呈现出“唯知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倾向,从而使教育的目的并不落在成“人”而是落在成“材”、成“器”上。在功利化价值取向的教育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单向度的人”的培养,而看不到一个“完整的人”的存在。现行的教育体制普遍重智育,轻德育;重视幼儿知识的获得、技能的训练,忽视幼儿适宜的社会行为和良好的品德习惯的养成。因为,在许多人看来,社会性教育不能给幼儿获得将来立足于社会的知识、能力,也不能帮助幼儿很快获得金钱、权利等实质性的利益,因此,被判定为“无用”,在教育中不予重视。很多家长迫于社会竞争的压力,更关心孩子在幼儿园认了几个字,做了几道算术题,而不太在意孩子的行为是否得体,与同伴相处是否融洽。
二、社会领域教育内容窄化
社会领域教育内容窄化表现为许多有价值的内容并未引起教育者充分的关注,有些内容甚至被划在社会领域教育的范畴之外。比如,礼仪教育,生命教育,感恩教育,自然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幼儿生活技能和良好习惯的培养,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自信心、自我判断力、自主性、承受挫折的能力、责任心),尊重他人、团结协作、与他人共同生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生存能力的培养……其实很多生存技能的培养就是从扣纽扣、系鞋带开始的,是从学习自我服务开始的。
三、社会领域教育的随机性、整体性、持久性体现不够
在实践中,许多教师没有充分意识到社会领域教育的特殊性,具体表现为:1.仅仅期望通过专门的社会领域教学活动来达到教育效果,而忽视渗透在其他领域和一日生活中的随机教育。随机性是社会领域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但实践中教师往往过分强调计划性和系统性,幼儿只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按预设的进度和内容“参与”一番。这样做事实上忽视了专门的教育活动之外的生活环节中的教育机会以及一些潜在因素的影响(如教师本身某些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负面影响的言行等),容易造成社会领域教育与幼儿社会行为和社会生活相脱节的现象。2.仅仅期望通过幼儿园组织的教学活动来达到教育效果,忽视家庭和社区的教育,各种教育资源之间没能协调地共同发挥作用。社会领域教育是一个整体教育,存在于幼儿园、家庭、社区等方方面面,与其他领域教育相比,更需要依靠家园合作。
我们要如何帮助孩子来完成这些目标呢:
(一)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的言行
讲文明、有礼貌的语言与行为习惯,是靠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训练而形成的。家长的言行要给孩子以示范,即要求孩子不说的,自己首先不说;要求孩子不做的,自己率先不做。家长应随时随地教孩子一些文明礼貌常用语,并通过一些具体事例向孩子讲明白要这样或不这样做的道理,让孩子懂事理而乐意接受。比如:要孩子不说脏话,不恶语伤人,因为那样侮辱了别人的人格,容易引起事端,发生争斗,产生不良后果。
(二)培养孩子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
要使孩子将来成为合格公民,就必须从小进行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和训练,并使之逐步养成习惯要教育孩子注意养成保持公共卫生的习惯;要教育孩子明白交通安全信号,养成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习惯;要教育孩子养成爱护公共财物、爱护花草树木的习惯,养成见义勇为,敢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的良好品质。
(三)培养孩子诚实的优秀品质
对孩子来说,应该要求他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做错了事情要勇于承认,不可因隐瞒而错上加错,不可私自拿别人的东西,尤其是当孩子首次拿别人的东西因担心挨打而说谎时,家长应坚持正面教育,讲明道理,启发并鼓励孩子说实话。家长对敢于承认错误的行为应予以表扬,进而促使孩子逐步养成诚实的品质。家长切忌用严厉训斥或打骂的办法,那样做的结果只能是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更易促使孩子说谎。
(四)培养孩子孝亲敬长的品质
现代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往往因家长的溺爱,使孩子养成唯我独尊的性格,在精神与物质生活上养尊处优,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必然缺乏关心疼爱人的思想和孝亲敬长的行为。所以,家长必须从小教育孩子不自私,不挑不穿,不与人攀比,家中有了好吃的,要请老人、父母先吃,要关心帮助亲朋邻友。当然,父母首先要孝敬老人。
(五)培养孩子勤劳节俭的品质
现代孩子大多因长期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现成生活易养成好逸恶劳甚至奢侈浪费的不良习气,因此,须尽早培养孩子勤劳节俭的思想和行为。家长应多提供机会让孩子大胆实践,平日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多参加学校的简易劳动以及一些社会劳动实践活动。孩子们有了爱劳动的习惯就会随之热爱学习,反之,大凡不爱劳动的孩子也多不爱学习。家长还可通过讲类似“寒号鸟”的故事,让孩子明白好吃懒做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家长还应多加鼓励,帮孩子树立起成功意识,在孩子因自己亲手劳动创造了成果、或其他方面(如参加各类竞赛或作品发表)取得成功时,开个家庭庆功会,给孩子表示祝贺。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经过个体和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对幼儿社会性的培养一定要持之以恒,使幼儿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品质,成为善于适应环境变化、协调与他人关系、活泼开朗的现代人。
参考文献
[1]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坚定立场 关注细节 提升经验》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明天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