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及文革时期城市文学在文学史中的叙述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sc702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常来讲,十七年及文革时期的以城市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并不被纳入到“城市文学”这一极有标出性的讨论之中。但是这些文本的确又带有题材上的一致性,在“农村”、“革命历史”等鲜明的题材分类之下,显得无所依附。笔者试图借鉴张鸿生教授将1949—1976年纳入城市文学的说法,选取了《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当代文学史》三个较为特殊的叙述表现,来探讨这一特殊年代下特殊题材的文学史书写,以及由此反映出的文学史视角与立场。
  【关键词】:文学史叙述;十七年及文革时期城市文学;阶级性;现代性;历史情境
  一、阶级视角下对城市资本主义性质的警惕
  《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作为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部颁教材,显示出了新时期过渡階段的复杂状态,而涉及到城市文学的叙述时,则表明了鲜明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和阶级分析视角。
  例如涉及到《我们夫妇之间》这一作品时,《初稿》的评价显现出了与五十年代批评视角的亲近。它虽然肯定“力图探索从多方面来表现工农兵、反映更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创作方式,但是却以“往往流露出一些小资产阶级的情趣”[1]作结。
  新时期对为工农兵服务的准则进行了重新定义:“在今天,为工农兵服务,就是包括科学技术人员、知识分子和干部在内的一切体力和脑力劳动者服务,为全体人民服务。”[2]这一泛化的概念最先出自周扬1962年为纪念“讲话”的《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社论,在1980年人民日报的《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中也得以延续。因此,在回顾《我们夫妇之间》这篇作品时,论者将其看作对以往长期被忽略的知识分子表现的补充,是对工农兵书写多面性的尝试,却对城市书写的“小资产阶级情趣”持有否定态度。这说明,城市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及对抗革命叙事的日常化书写,在《初稿》看来仍然是需要批判的对象。
  《初稿》对《百炼成钢》的推崇主要在于其对工业建设表现的成功,以及对于工人阶级正面形象的叙述。而对《上海的早晨》,则立足于阶级分析立场,对其题材及作者世界观合法性进行了追认,这种阶级分析的视角,在对《霓虹灯下的哨兵》等话剧的论述中更加明显。
  在《初稿》看来,对待城市的不同态度,其实反映了作者不同的阶级思想。靠拢城市的一方,带有小资产阶级趣味而受到批评;改造城市的一方,因表现出了正确的阶级对立而受到推崇。作为一部和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有着高度一致的部颁教材,这实际上反映出,在新时期的转折之时,城市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依然受到警惕,如何书写城市,避免被城市改造而坚持自身的无产阶级的纯洁性,依然是一个充满疑虑的问题。
  二、现代性视角下城市文学的缺失
  当阶级分析立场瓦解,城市文学丧失了体现无产阶级优势地位的合法性,他们不能被当作“反衬革命力量的强大”或教育下一代如何延续革命传统的例子,又因其文学价值、创作数量以及影响力处于整个文学史之中的薄弱地位,因此也无法获得与农村、革命历史题材相当的关注。
  许多文学史书写都提出了这样一个现象:十七年及文革时期,对于城市经验的表达基本处于断裂状态。
  例如2005年董建等“再起炉灶”,重新编订的《初稿》,起名为《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他们希望抛除历史(主要是政治)所带来的阴影,以理性批判的精神去分析,与《初稿》与政治的亲近态度显然不同。在论及《我们夫妇之间》时,《新稿》进入历史语境,它提出了当代文学中城市文学缺失的原因:
  城市已被改造得不再具有城市的功能、品格,在精神上甚至更有农耕文化的色彩。此为大陆当代文学反现代性的特征之一。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当然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文学。直到80年代初,城市开始恢复生机,城市文学才开始重现。[3]
  《新稿》将城市与现代性相联结,实际上是立足于城市现代性角度进行审视的结果。而此处的现代性,也就是所谓“城市的功能、品格”,所谓不同于自给自足的封闭式的“农耕文化色彩”,最为突出的当是城市的物质、消费、娱乐、日常性等特征。被农村改造过的城市,丧失了城市的“资本增值为目的”的生产属性、日常生活属性,而被纳入到了消除城乡差别的国家统一体进程中,自此,“城市被排除掉了它的多重功能,而被简约为国家大工业的引领和政治领导的功用”[4]。
  因此,除了《我们夫妇之间》涉及到城市文学之外,《新稿》在80年代前的文学中,没有再提及与城市相关的作品。它以现代性立场排除了改造后城市的现代性,而宣告了这一时期城市文学的终结。
  三、靠近历史情境:对城市文学的整合与梳理
  对这一段时间的城市文学的表述并非都处于缺席状态,但大多数都被肢解在了“工业题材文学”“文革文学”“文学批判运动”之中。在现行的文学史中,洪子诚的《当代文学史》一书,将都市小说与工业题材小说列为一节,则是看到了它们共同拥有的城市背景。
  他在这一短小章节,梳理了新感觉派、张爱玲、苏青等都市经验表达的脉络,进而通过五六十年代对《我们夫妇之间》的批判、对《霓虹灯下的哨兵》中抵制城市经验的分析,以及对新感觉派张爱玲的清除,提出了城市文学在五十年代之后丧失合法性的原因。
  同时,他将城市的书写作为一种分类,作为“被压抑小说”的一类归纳起来。这一分类实际上体现出了洪子诚文学史叙述的这一观念:文学作品在一体化进程中,受到社会环境、文学体制的影响而得以构建。在洪本的文学史叙述中,“当代文学是特定的时期概念,指的是毛泽东的文学规范全面确立到它的离散、解体的过程。”[5]对城市日常经验的文学史书写,同样是在这一语境之下完成的,不过其被当成“被压抑”的一方,成为主流一体化之外的存在。
  总地来说,洪本将这一时期的城市文学归类,并在分析中突出对城市本身生活经验、图景的描写,弥补了《初稿》对城市文学阶级视角与分裂叙述的局限性,也填上了现代性视角下城市文学的空白,从而展现出了文学史叙述进入历史语境后的中肯。事实上,无论是对于文学现实,还是对于文学史现象的评价与判断,他常常都是“进入历史而勾勒出某种问题脉络而展开的”[6],以历史的情境,冲淡史观的中心化的焦点叙事,从而展现出了某种融合与宽容。
  注释:
  [1]郭志刚等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12月第1版,第118页。
  [2]郭志刚等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12月第1版,第9页。
  [3]董健、西帆、王彬彬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08月第1版,第88页。
  [4]张鸿声:《文化的缺失——中国当代都市文学论略》,《理论与创作》,2005年第4期。
  [5]王万森、刘新锁编:《文学历史的跟踪:198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著史料辑》,人民出版社:2014年7月,第274页。
  [6]贺桂梅著:《思想中国:批判的当代视野》,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4月,第224页。
其他文献
【摘要】:学校要管理,班级要管理,对于我们每个教师来说,在教学当中,要对学生进行管理,尤其是课堂的管理。能否管理好学生,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教学成绩。现在的学生见多识广,尤其是一些双差生,课堂上很不好管理,如果管理不好,影响教师的讲课,影响学生的听课,影响我们的教学质量。究竟什 么能有利于我们对学生的管理,怎样做有利于我们的管理,一直是我们在探索的问题。本文,就学生管理,谈一下我的一些看法,与大家共同
期刊
【摘要】:秦统一全国后,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学界对此多有研究。但是有的问题研究尚有可商榷之处,例如徙十二万户于咸阳,咸阳究竟方圆几何?十年后移民云阳和郦邑,是为工程建设;其移民还有一定的随意性。  【关键词】:秦始皇;移民;政策  学术回顾  吕克由认为秦汉之时的移民,首要是为了强干弱枝。移民的政策,最根本的是要调剂土地与人口的关系。在进行移民时,统治集团会给民众一些优惠。移民的结果会造成当地风俗
期刊
一、“古风”审美:自古而来  “古风”一词,较早出现于《论语》中,孔子曰: “先进、后进,谓仕先后辈也。礼乐因世损益,后进与礼乐俱得时之中,斯君子矣。先进有古风,斯野人也。将移风易俗,归之淳素,先进犹近古风,故从之。”此处的“古风”,指的是前朝礼乐制度背后蕴含的风俗习惯和风骨精神。可见,对于“古风”的追求,在古代社会便已经出现了。  在中国传统审美观念里,儒、道、禅三者都是构建在“和谐”和“适度”
期刊
【摘要】:可视化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通过直观可见的方式认识一个事物,新闻可视化的兴起让读者阅读新闻更加直观易懂且具有趣味性,但同时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针对新闻二维可视化的创作,谈谈其编码方式和技巧。  【关键词】:新闻可视化;图表新闻;二维可视化  一、二维可视化新闻概述  “二维可视化”指的是通过处理文字格式或者使用图片图表来将内容可视化的过程。实质上来说,二维可视化追求的是将复
期刊
【摘要】: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作为学校基础工作之一,对促进学校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增强档案管理意识,加大档案管理建设的力度方面,本文提出了加强我国高校管理工作的方法对策,以期能对促进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高校;档案管理;改进;研究  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是高校对本身档案管理工作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包括设置机构、规范职能、制
期刊
【摘要】:一部纪录片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几个主要因素,其中一个就是编导意识。编导意识对纪录片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首先分析记录片创作中编导意识的重要性,进而分析在纪录片创作中编导意识的体现,最后讨论在纪录片创作中表达编导意识的原则。  【关键词】:纪录片;编导意识;创作  一、纪录片创作中编导意识的重要性  1.编导意识体现了纪录片创作中编导的情感价值  不同于其他题材的作品,纪录片更加强故事
期刊
【摘要】:一直以来,意象教学都是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学习与考试的重点内容。正因为次由于学生们学习吸收能力的不同对这方面也颇为抵触,高中语文教师便从诗词鉴赏的教授方式进行思考改善,以便易于学生理解吸收。诗词因为自身的特性,意象就是它的中心思想若学生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充分理解掌握其中的意象,就能很好的把我诗词的真正内涵。随着近年来的教育改革,语文教学的内容与侧重点逐渐清晰,教师们对古文诗词的教学效果也有
期刊
豫剧《香魂女》是笔者从小就很喜爱的一部豫剧现代戏,它的唱腔超越了传统的豫剧演唱形式,以一种新颖的演唱方法,向观众表达出音乐的真谛,大气不乏细腻,粗犷又不失委婉。其表演突破了古往今来传统戏曲的程式化,借鉴了话剧的表演形式,使得舞台动作更加真实且接近生活,这也是较吸引笔者之处,本文所选择的豫剧《香魂女》乃是汪荃珍倾注全身心血的一部戏,该戏洋溢出了中原乡土的气息,腔美、景美、韵美而引起了当时的轰动,取得
期刊
每个小朋友都喜欢做梦,我一直喜欢做关于远方的梦,于是我去过很多地方,北京的大小胡同出现过我的身影,八达岭的山野中回荡过我登上长城时的欢呼;爸爸陪我骑马在康西草原上飞驰,妈妈带我荡舟在杭州西湖上看风景;我奔跑在武汉大学青春激昂的赛道上,漫步在大理古城岁月沉淀的旧宅陈巷间。我是如此的热爱旅行,旅行总是让人不知疲倦,留连忘返,旅行令我着迷,使我陶醉;旅行带我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知晓了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期刊
一、高师钢琴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一)基础性  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担负着从事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培养任务。高师钢琴基础课程是培养高师综合型人才的重点课程,它不仅服务于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也能服务于社会音乐基础事业,可以提高全民文化艺术素养。在高师音乐教育中,钢琴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钢琴作为一种工具性乐器来教授,学生不仅要求具备全面、熟练的钢琴技术和正確的演奏方法,更被要求具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