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跨世纪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历史赋予学校教育的重任。作为一名教师有责任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融洽、宽松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意识的发展,实现21世纪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数学姓“数”,它的核心是思维。数学教学说到底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和学。数学课堂通过学生的探索活动,对数学知识进行了“再创造”、“再加工”,使学生弄清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会了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获得了成功的情感体验。
一、创设问题情境,开启创新思维意识
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欲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过程的快乐,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例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设计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3、30、300后添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学生感到很新奇,议论纷纷。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后,就是3米=30分米=300厘米,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后,就是3元=30角=300分。为进一步调动学生深入思考,教师提出能否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经学生激烈争论后得出:3元=3.0元=3.00元、3米=3.0米=3.00米。此时,教师点明对于这几个数之间是否相等的问题,就是我们要学习研究的小数的性质。这样创设情境,形成悬念,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兴趣和学习知识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培养创新思维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教师就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让学生成为新知探索的主体,使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展。
我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预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动手拼一拼,看看都能拼成什么样子的图形。学生经过动手拼摆,很快就发现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行的高就是原梯形的高,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原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于是推导出了公式: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是否还有别的方法?我的话音刚落,一个学生便讲出自己独特的推导方法,即用一个梯形沿高(中位线)剪开,拼成一个平形四边形后,也可以推导出梯形面積的计算公式。还有一个学生说可以沿对角线剪开,分成两个三角形后,同样可以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我对学生的推导给予了充分肯定。学生们在我一次次的肯定和鼓励中,发现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彰显,学生的探索新知的兴趣得到进一步激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从各种角度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开启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潜能,不断产生创造性见解。
三、质疑问难,开发创新思维潜能
作为教师不仅要善于设置问题,而且还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把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提出来并和同学们共同探讨,使学生们在交流讨论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创新思维,让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从而达到创新思维的目的。因此,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不仅能让课堂充满情趣和活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和创新思维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请看这样一个例子:在学习圆的认识后,教师启发学生:“同学们还有什么疑惑?”一个学生就提出问题:“老师,请问汽车上的里程表记载行驶的千米数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呢?”。这位学生显然是受教师在引入新课时设疑“车的轮子为什么是圆的?”这个问题得到启发后而想到的。经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把里程表、车轮与圆的周长联系起来,找出圆的周长使问题得到了解决。
通过质疑问难,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质疑问难的过程中得到了提高。
四、教给探索方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受人一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益”。因此, 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教给学生有效的探索方法和思维技巧,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和创新思维奠定基础。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可以自主去探索,多思维、多角度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提高理性感知水平,从而体验获取新知识的快乐。学习中不断取得的成就将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热情,学生感到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检验自己的方法和思维是否合理的一个过程。学习不再是老师的事,而是自己的事,这样才能让学生快乐地进行自主探索活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教学“圆的面积”,我是这样做的:我启发学生提出了两个探索性的问题,一个是“以前怎样求图形的面积?”,另一个是“今天又会怎样求圆的面积?”。对于这两个问题的探索,教师必须做好“引导”,使学生明确:第一个问题的探索方向是怎样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第二个问题的方向是怎样推导出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
在学生探索圆的面积公式的来源时,教给他们探究、思维的方法:1、猜想圆接近学过的什么图形;2、动手操作,将圆切拼成学过的图形。学生如果能够学会“转化”的方法,并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应用,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进一步提高;3、寻找发现拼成的图形与圆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内在联系,推导出公式。4、总结实践探索的学习方法。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有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在探索新知和质疑问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给学生思维探索的方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一、创设问题情境,开启创新思维意识
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欲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过程的快乐,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例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设计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3、30、300后添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学生感到很新奇,议论纷纷。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后,就是3米=30分米=300厘米,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后,就是3元=30角=300分。为进一步调动学生深入思考,教师提出能否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经学生激烈争论后得出:3元=3.0元=3.00元、3米=3.0米=3.00米。此时,教师点明对于这几个数之间是否相等的问题,就是我们要学习研究的小数的性质。这样创设情境,形成悬念,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兴趣和学习知识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培养创新思维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教师就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让学生成为新知探索的主体,使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展。
我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预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动手拼一拼,看看都能拼成什么样子的图形。学生经过动手拼摆,很快就发现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行的高就是原梯形的高,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原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于是推导出了公式: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是否还有别的方法?我的话音刚落,一个学生便讲出自己独特的推导方法,即用一个梯形沿高(中位线)剪开,拼成一个平形四边形后,也可以推导出梯形面積的计算公式。还有一个学生说可以沿对角线剪开,分成两个三角形后,同样可以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我对学生的推导给予了充分肯定。学生们在我一次次的肯定和鼓励中,发现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彰显,学生的探索新知的兴趣得到进一步激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从各种角度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开启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潜能,不断产生创造性见解。
三、质疑问难,开发创新思维潜能
作为教师不仅要善于设置问题,而且还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把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提出来并和同学们共同探讨,使学生们在交流讨论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创新思维,让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从而达到创新思维的目的。因此,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不仅能让课堂充满情趣和活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和创新思维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请看这样一个例子:在学习圆的认识后,教师启发学生:“同学们还有什么疑惑?”一个学生就提出问题:“老师,请问汽车上的里程表记载行驶的千米数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呢?”。这位学生显然是受教师在引入新课时设疑“车的轮子为什么是圆的?”这个问题得到启发后而想到的。经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把里程表、车轮与圆的周长联系起来,找出圆的周长使问题得到了解决。
通过质疑问难,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质疑问难的过程中得到了提高。
四、教给探索方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受人一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益”。因此, 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教给学生有效的探索方法和思维技巧,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和创新思维奠定基础。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可以自主去探索,多思维、多角度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提高理性感知水平,从而体验获取新知识的快乐。学习中不断取得的成就将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热情,学生感到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检验自己的方法和思维是否合理的一个过程。学习不再是老师的事,而是自己的事,这样才能让学生快乐地进行自主探索活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教学“圆的面积”,我是这样做的:我启发学生提出了两个探索性的问题,一个是“以前怎样求图形的面积?”,另一个是“今天又会怎样求圆的面积?”。对于这两个问题的探索,教师必须做好“引导”,使学生明确:第一个问题的探索方向是怎样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第二个问题的方向是怎样推导出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
在学生探索圆的面积公式的来源时,教给他们探究、思维的方法:1、猜想圆接近学过的什么图形;2、动手操作,将圆切拼成学过的图形。学生如果能够学会“转化”的方法,并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应用,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进一步提高;3、寻找发现拼成的图形与圆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内在联系,推导出公式。4、总结实践探索的学习方法。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有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在探索新知和质疑问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给学生思维探索的方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