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和方向。目标越清晰,达成目标的路径也就越明晰。制定教学目标,对于一节课的教学是否有效至关重要。本文就语文教学目标阐述了需要关注的四个“点”。
关键词:语文素养;教学目标;学情;逻辑体系
拿到一篇课文,我们大致会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要编排在这一册、这一单元?这篇课文隐藏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哪些可能因子?对这些问题有了一个相对深入的思考,便会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笔者综合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注文本特点
文本有什么特点?这是备课首先要思考的。备课的时候,教师首先要细读文本,因为只有把文本研究深透了,才会深刻把握文本的规律,制定出切合文本特点的教学目标。例如,课文《盘古开天辟地》,从文体上说,这是一篇神话故事;从结构来说,文章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条理非常清楚;从文字来说,文章语言凝练准确,形象生动。本文的魅力,体现在故事的神奇和语言的魅力上,两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而无论是语言的魅力还是故事本身的魅力,都是需要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和品味的。
因此,笔者在制定这一课教学目标的时候,提出了“通过想象朗读,品味语言,初步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魅力和故事叙述方式的独特魅力,感受盘古的创造精神,激发对神话这一特殊文学样式的浓厚兴趣”的目标。这个目标,既有过程与方法的描述(想象朗读、品味语言),又有价值观的描述(感受盘古的创造精神,激发对神话这一特殊文学样式的浓厚兴趣),更有知识能力的描述(初步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魅力和故事叙述方式的独特魅力)。
二、关涉学习起点
制定教学目标,还有一个重要的维度,那就是对学情的把握。如果把整个小学语文学习的过程比做一次长长的旅行的话,那么,教师必须要随时了解学生从何处起步,他们在总体到达了什么地方,他们将继续往哪个地方前进?所以,教师要对学生曾经掌握了什么和将要掌握什么,已经有了哪些本领和将要练习哪些本领,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如神话故事,学生还是刚开始接触,而在今后的学习中,他们还会接触一些神话故事和其他类型的民间故事。初次接触神话故事,教师不可草草过场,而要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让他们初步感受神话的美好,进而在自己的心里种下一颗热爱神话故事的种子,让学生对这种文学样式继续保持探究的欲望和兴趣。因此,在《盘古开天辟地》教学目标的描述中,笔者特意加了个“初步感受”“激发兴趣”的字样。只有学生对语文保有浓厚的兴趣,才会快乐地享受语文。
三、关乎编写基点
制订教学目标,还有很重要的一个维度,就是要努力研究编者的逻辑起点。一篇文章,选入教材,它便不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而是整个语文大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不能打着“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这个幌子,对教材进行随意解读和处理,置整个语文教材逻辑体系于不顾,曲解编者的意图和教材本身具有的“例子”功能。
在《盘古开天辟地》这课教学目标的制订过程中,笔者特别注意了课后题和教材中的旁注。因为这些内容本身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只有仔细分析这些内容才能理解编者思考的基点。课后题中有“我能讲述这个故事”一题,这其实就是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关于复述,学生以前练得不多,因此,笔者在描述中,指出“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会”。而教材中,则有“我发现了这段话中有好多反义词”“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这两个旁注,这其实就是提示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的表达形式,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语言,要通过想象、朗读来再现课文的内容。
四、关照课标落点
制定教学目标,还要充分考虑课标的落脚点。课标是一个标杆,而课文则是达成这个标杆的载体。教学目标的制订要紧紧扣住课程标准。语文新课程理念是在对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总结之上,根据现代语文教学的要求提出来的。它体现了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强调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凸显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制订教学目标,要充分考虑语文素养的全面性。因此,在整个教学目标的制订中要全面考虑,既要突出主导目标,又要兼顾其他目标,努力让一节课的学习体现本篇课文的个性,又要凸显本学段的共性。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着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生动情境,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如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来满足学生发展语文素养的需要,让学生在课内、课外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素养;教学目标;学情;逻辑体系
拿到一篇课文,我们大致会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要编排在这一册、这一单元?这篇课文隐藏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哪些可能因子?对这些问题有了一个相对深入的思考,便会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笔者综合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注文本特点
文本有什么特点?这是备课首先要思考的。备课的时候,教师首先要细读文本,因为只有把文本研究深透了,才会深刻把握文本的规律,制定出切合文本特点的教学目标。例如,课文《盘古开天辟地》,从文体上说,这是一篇神话故事;从结构来说,文章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条理非常清楚;从文字来说,文章语言凝练准确,形象生动。本文的魅力,体现在故事的神奇和语言的魅力上,两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而无论是语言的魅力还是故事本身的魅力,都是需要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和品味的。
因此,笔者在制定这一课教学目标的时候,提出了“通过想象朗读,品味语言,初步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魅力和故事叙述方式的独特魅力,感受盘古的创造精神,激发对神话这一特殊文学样式的浓厚兴趣”的目标。这个目标,既有过程与方法的描述(想象朗读、品味语言),又有价值观的描述(感受盘古的创造精神,激发对神话这一特殊文学样式的浓厚兴趣),更有知识能力的描述(初步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魅力和故事叙述方式的独特魅力)。
二、关涉学习起点
制定教学目标,还有一个重要的维度,那就是对学情的把握。如果把整个小学语文学习的过程比做一次长长的旅行的话,那么,教师必须要随时了解学生从何处起步,他们在总体到达了什么地方,他们将继续往哪个地方前进?所以,教师要对学生曾经掌握了什么和将要掌握什么,已经有了哪些本领和将要练习哪些本领,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如神话故事,学生还是刚开始接触,而在今后的学习中,他们还会接触一些神话故事和其他类型的民间故事。初次接触神话故事,教师不可草草过场,而要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让他们初步感受神话的美好,进而在自己的心里种下一颗热爱神话故事的种子,让学生对这种文学样式继续保持探究的欲望和兴趣。因此,在《盘古开天辟地》教学目标的描述中,笔者特意加了个“初步感受”“激发兴趣”的字样。只有学生对语文保有浓厚的兴趣,才会快乐地享受语文。
三、关乎编写基点
制订教学目标,还有很重要的一个维度,就是要努力研究编者的逻辑起点。一篇文章,选入教材,它便不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而是整个语文大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不能打着“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这个幌子,对教材进行随意解读和处理,置整个语文教材逻辑体系于不顾,曲解编者的意图和教材本身具有的“例子”功能。
在《盘古开天辟地》这课教学目标的制订过程中,笔者特别注意了课后题和教材中的旁注。因为这些内容本身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只有仔细分析这些内容才能理解编者思考的基点。课后题中有“我能讲述这个故事”一题,这其实就是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关于复述,学生以前练得不多,因此,笔者在描述中,指出“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会”。而教材中,则有“我发现了这段话中有好多反义词”“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这两个旁注,这其实就是提示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的表达形式,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语言,要通过想象、朗读来再现课文的内容。
四、关照课标落点
制定教学目标,还要充分考虑课标的落脚点。课标是一个标杆,而课文则是达成这个标杆的载体。教学目标的制订要紧紧扣住课程标准。语文新课程理念是在对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总结之上,根据现代语文教学的要求提出来的。它体现了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强调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凸显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制订教学目标,要充分考虑语文素养的全面性。因此,在整个教学目标的制订中要全面考虑,既要突出主导目标,又要兼顾其他目标,努力让一节课的学习体现本篇课文的个性,又要凸显本学段的共性。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着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生动情境,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如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来满足学生发展语文素养的需要,让学生在课内、课外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