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构思这篇短文的时候,正值伦敦奥运会即将开幕,我突然想到我们的教育太像奥运会了。每次考试,要分出“前十名”“后十名”:每项活动,要分出三六九等、高低上下。我们试图以此激发学生的昂扬斗志,“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殊不知,这个做法会带来问题的另一面,那就是,学生会在同伴中寻找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中考、高考“励志”口号“提高一分,干掉千人”就是这一现象的残酷写照。要知道,当教育变成“赢者通吃”的时候,教育就不成其为教育了!在这一白热化的竞争中,整个“教育”过程布满了“速度主义”的雾障,充斥了对“赢”的追逐和对“终点”的迷信;在这一白热化的竞争中,学生心态慢慢扭曲,“平和”“淡定”渐行渐远。一女孩考了100分,回家大哭,妈妈好奇地问:“你考得这么好,哭个啥呀?”女孩说:“我班上还有一个同学也考了100分。”着实让人无语!
中小学12年,学生日复一日地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名为“同学”,实为“对手”甚至是“敌手”,成绩好的学生孤傲,瞧不起成绩差的“同学”;成绩差的学生自卑感强烈,不敢高攀成绩好的“同学”;中等生两头不靠。相比于一些国家实行的“走班制”的教学组织形式,我们的学生基本上被固定在一个行政班里,与他们朝夕相处的,不过是一个四五十人或五六十人的小圈子而已。就是这么可怜的一个小圈子,还人为地“撕裂”,“老死不相往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人们曾用最美的语言形容过的同学情谊今天看来越来越淡了。我们常说,“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细胞”,班级不和谐,何谈建设和谐校园;学校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影响源,学校不和谐,又何谈建设和谐社会?
我们来看两则国外材料,我绝对无意说“月亮都是人家的圆”,但“他山之石”或许可以多多少少给我们一些启发。
在芬兰,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从本质上来讲,是鼓舞人心的,是支持性的”,评估完全是诊断性的,“目的是找出在不同的学习结果中,以及整个学校体系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因此,学校和学生能集中精力学习,而没有被互相比较的压力”。
在国外一些中小学校,学生各项活动多以团队为单位进行评价,他们有意回避对个体业绩做过多的渲染,甚至都不太愿意提及与竞争相关的字眼,而是更多地把合作挂在嘴边。他们也开运动会,但比赛项目都是集体项目,如拔河、集体舞、团体操、“两人三脚”(直至“30人31脚”)、接力等。像“红白接力对抗”,每班选出四名短跑最快的同学,分别代表红队、白队参赛,接力从一年级开始,一直传递到六年级。
教育不是选拔赛,不能像世界杯、奥运会那样,什么活动都得分出一二三名、冠亚季军、金银铜牌,我们不要把“竞争”泛化,把市场经济的竞争过早地带到学校教育中。今天的社会,远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任何一个大的工程、大的项目,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兵团式作战的结果。前些年,人们都在热谈“硬实力”“软实力”,其实,有比软硬实力更重要的一个力,那就是“合作力”!现在,从社会整体层面来看,我们的软硬实力都在增强,但“合作力”却未必有多大提升。究其原因,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从小没有重视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所以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学校的各项活动甚至是评比竞赛,应更多地采用“达标”的方式,即设置条件和标准,学生只要达到这个标准,就能获得奖励。这样,就可以鼓励学生与“标准”竞赛,不断地挑战与超越自我,而不是非得在同伴中寻找“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
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不断推进孩子们的社会化。社会化是具体的,找到同伴并成为日后踏入社会的同盟者或志同道合的朋友,正是教育的本义之一。杜威一句“教育即生长”,道尽了教育的几多美丽,你看,在阳光的照映下,在雨露的滋润中,大树、灌木、小草错落有致,各得其所,自然自由自在地生长,这种状态,想想都是令人愉悦的。我们要教育学生尊重个性,包容差异,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育学生赶超标准,挑战自我,真诚合作,理性竞争。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人关爱集体,人人被集体所关爱”的和谐、温馨的集体。置身其中,大家才能心情舒畅,其乐融融,这样的校园生活,才能让学生终身留恋,回味无穷。
中小学12年,学生日复一日地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名为“同学”,实为“对手”甚至是“敌手”,成绩好的学生孤傲,瞧不起成绩差的“同学”;成绩差的学生自卑感强烈,不敢高攀成绩好的“同学”;中等生两头不靠。相比于一些国家实行的“走班制”的教学组织形式,我们的学生基本上被固定在一个行政班里,与他们朝夕相处的,不过是一个四五十人或五六十人的小圈子而已。就是这么可怜的一个小圈子,还人为地“撕裂”,“老死不相往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人们曾用最美的语言形容过的同学情谊今天看来越来越淡了。我们常说,“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细胞”,班级不和谐,何谈建设和谐校园;学校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影响源,学校不和谐,又何谈建设和谐社会?
我们来看两则国外材料,我绝对无意说“月亮都是人家的圆”,但“他山之石”或许可以多多少少给我们一些启发。
在芬兰,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从本质上来讲,是鼓舞人心的,是支持性的”,评估完全是诊断性的,“目的是找出在不同的学习结果中,以及整个学校体系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因此,学校和学生能集中精力学习,而没有被互相比较的压力”。
在国外一些中小学校,学生各项活动多以团队为单位进行评价,他们有意回避对个体业绩做过多的渲染,甚至都不太愿意提及与竞争相关的字眼,而是更多地把合作挂在嘴边。他们也开运动会,但比赛项目都是集体项目,如拔河、集体舞、团体操、“两人三脚”(直至“30人31脚”)、接力等。像“红白接力对抗”,每班选出四名短跑最快的同学,分别代表红队、白队参赛,接力从一年级开始,一直传递到六年级。
教育不是选拔赛,不能像世界杯、奥运会那样,什么活动都得分出一二三名、冠亚季军、金银铜牌,我们不要把“竞争”泛化,把市场经济的竞争过早地带到学校教育中。今天的社会,远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任何一个大的工程、大的项目,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兵团式作战的结果。前些年,人们都在热谈“硬实力”“软实力”,其实,有比软硬实力更重要的一个力,那就是“合作力”!现在,从社会整体层面来看,我们的软硬实力都在增强,但“合作力”却未必有多大提升。究其原因,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从小没有重视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所以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学校的各项活动甚至是评比竞赛,应更多地采用“达标”的方式,即设置条件和标准,学生只要达到这个标准,就能获得奖励。这样,就可以鼓励学生与“标准”竞赛,不断地挑战与超越自我,而不是非得在同伴中寻找“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
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不断推进孩子们的社会化。社会化是具体的,找到同伴并成为日后踏入社会的同盟者或志同道合的朋友,正是教育的本义之一。杜威一句“教育即生长”,道尽了教育的几多美丽,你看,在阳光的照映下,在雨露的滋润中,大树、灌木、小草错落有致,各得其所,自然自由自在地生长,这种状态,想想都是令人愉悦的。我们要教育学生尊重个性,包容差异,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育学生赶超标准,挑战自我,真诚合作,理性竞争。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人关爱集体,人人被集体所关爱”的和谐、温馨的集体。置身其中,大家才能心情舒畅,其乐融融,这样的校园生活,才能让学生终身留恋,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