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天死一个皇嗣,几月死一位嫔妃的残酷宫斗剧总能让人看得心惊胆战,百转千回但却欲罢不能。2018年播出的清宫剧《如懿传》,最初不被人看好,但却后劲十足,精彩纷呈。而同时期另一风格的清宫剧《延禧攻略》收视率更是居高不下。电视剧代表的虽然不是正史,但仔细观察,也能发现有趣的地方。
奇葩后宫
古往今来,后宫嫔妃的主要任务都是延绵子嗣。为了让后宫佳丽圆满完成这项任务,皇帝的辅佐大臣和太后在选秀女之时,都殚精竭虑、费尽心思。后宫之人,除了出身显赫、血统纯正之外,往往还要年轻漂亮,身材窈窕,更重要的是“要好生养”。“质量好、数量多”是封建后宫的一大特色。一批批旧人随风而去,一批批新人乘风而来,亦是宫里的一大常态。
不过,细心挑选的“精英嫔妃群”貌似并没有很好地完成繁衍子嗣的任务。虽然各嫔妃“质量好、数量多”,可是皇帝的子嗣却并未如所预想的那样,呈现出“质量好、数量多”的欣欣向荣的景象。反之,含着金汤匙出生的皇子、皇孙总是多灾多难,短命得很。眼看《如懿传》里乾隆皇帝的儿女被那些居心叵测的嫔妃一个接一个地毒害暗杀,每个人的后脊梁都会飕飕生出一阵凉风来。
不说其他嫔妃,光他那几任皇后的儿女就死得让人惊心动魄。他的第一任皇后,孝贤纯皇后仅有两个儿子,死时一个年仅8岁,一个不到2岁。孝贤纯皇后还有两个女儿,一个出生时就死了。这位可怜的皇后一共生育了四个孩子,最后却只留下了一个女儿。乾隆的继皇后,即《如懿传》里的如懿更可怜。她有过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一个儿子在出生时就死了,一个女儿没活过6岁,另外一个儿子最长命,也只活了20多岁。到最后,这位继皇后一点儿骨血都没剩下。乾隆的最后一任皇后,《如懿传》中最遭人恨的,手段毒辣的令贵妃生了四个儿子,但有两个也是刚出生不久就死了。
《如懿传》精彩地演绎了这些皇子死去的原因,即皇嗣是后宫争宠的牺牲品。当然,剧情的真实性有待商榷,但结果却是确定无疑的,因为历史上乾隆皇帝的确失去了这些亲生骨肉。不幸的小皇子、小皇女们确实早年夭折。
封建王朝的掌权者向来重视嫡子,但重视的态度反倒加速了皇嗣的死亡速度。若计算皇后们的嫡子死亡率,则更加让人瞠目结舌。孝贤纯皇后和继皇后的嫡子死亡率是100%,最后一任皇后的嫡子死亡率也达到了50%。而这个死亡率下降恐怕也和乾隆年迈,皇后宿敌数量急剧减少有很大关系。争夺资源的人少,天天想着毒害别人子嗣的人自然就少,这极大提高了子嗣存活率。
后宫生活过于艰险,但不意外,这非常符合自然规律,可以稱之为后宫的“鸡群效应”。了解“鸡群效应”有助于帮我们解开后宫子嗣稀少的谜团。
“鸡群效应”
美国普渡大学生物进化学家威廉·缪尔早年为了提高鸡的生产率,做了一个对照实验。
首先,他选择了一群普通鸡,放在一起养了六代,是个“普通鸡群”。随后,他将鸡群中繁殖能力最强的鸡挑了出来,创建了第二个“超级鸡”的鸡群。在这个鸡群里,威廉·缪尔只挑繁殖能力最强、体型强壮、最能抢食的那一类型的鸡。他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达到每一代鸡都比上一代更强的目的。
然而,结果却很出人意料。“普通鸡群”中的鸡都表现得还不错,它们羽翼丰满、身体结实,鸡蛋产量持续增加。可是,“超级鸡群”却只剩下了三只鸡。最能抢食的三只最强的鸡将其他鸡都啄死了。
这是威廉·缪尔刻意筛选的可悲后果。与“性情温和”的“普通鸡”群相比,“超级鸡”群中的成员都显得特别好斗,因为它们具备太过强烈的竞争意识。最终,这让威廉·缪尔的多产计划泡了汤。
封建皇帝建立庞大的“质量高、数量多”的后宫群的初衷和威廉·缪尔的想法极其相似,结果也没啥区别:封建皇帝的皇嗣并没有一代比一代更多、更强。
实际上,“鸡群效应”不仅存在于封建后宫,也存在于当今社会的各个角落。许多人都被灌输了竞争思想,认为只有不断竞争才能走向成功,但最后和“鸡群效应”一样,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完全不顾大局的、妄想垄断资源的竞争者不仅让团队协作失调,而且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使不良风气在团队中盛行,从而让团队效率变得十分低下。
降低后宫嫔妃的数量,是对抗“鸡群效应”,真正提高子嗣的质量和数量的好方法。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在文献皇后独孤伽罗在世时,常专宠她一人,后宫空荡,但子嗣数量却比肩乾隆。文献皇后为他生了5个儿子,无一夭亡,存活率100%。
现代社会中,顶尖公司的社会资本已经替代了竞争。社会资本指一个人通过与他人或团体互惠互利,建立坚固的联系,从而带来更广泛的资源。它与鸡群效应相反,推崇一种互相促进的文化。
对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封建帝王来说,缩减后宫嫔妃数量会很难,因为无法彰显帝王的富贵与权力,但是,对于在社会上工作的人,做出改变却相对简单。忘记工作中的“鸡群效应”,放弃独自为大的竞争想法,加强协作,才是更快、更好地实现目标的方法哦。
奇葩后宫
古往今来,后宫嫔妃的主要任务都是延绵子嗣。为了让后宫佳丽圆满完成这项任务,皇帝的辅佐大臣和太后在选秀女之时,都殚精竭虑、费尽心思。后宫之人,除了出身显赫、血统纯正之外,往往还要年轻漂亮,身材窈窕,更重要的是“要好生养”。“质量好、数量多”是封建后宫的一大特色。一批批旧人随风而去,一批批新人乘风而来,亦是宫里的一大常态。
不过,细心挑选的“精英嫔妃群”貌似并没有很好地完成繁衍子嗣的任务。虽然各嫔妃“质量好、数量多”,可是皇帝的子嗣却并未如所预想的那样,呈现出“质量好、数量多”的欣欣向荣的景象。反之,含着金汤匙出生的皇子、皇孙总是多灾多难,短命得很。眼看《如懿传》里乾隆皇帝的儿女被那些居心叵测的嫔妃一个接一个地毒害暗杀,每个人的后脊梁都会飕飕生出一阵凉风来。
不说其他嫔妃,光他那几任皇后的儿女就死得让人惊心动魄。他的第一任皇后,孝贤纯皇后仅有两个儿子,死时一个年仅8岁,一个不到2岁。孝贤纯皇后还有两个女儿,一个出生时就死了。这位可怜的皇后一共生育了四个孩子,最后却只留下了一个女儿。乾隆的继皇后,即《如懿传》里的如懿更可怜。她有过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一个儿子在出生时就死了,一个女儿没活过6岁,另外一个儿子最长命,也只活了20多岁。到最后,这位继皇后一点儿骨血都没剩下。乾隆的最后一任皇后,《如懿传》中最遭人恨的,手段毒辣的令贵妃生了四个儿子,但有两个也是刚出生不久就死了。
《如懿传》精彩地演绎了这些皇子死去的原因,即皇嗣是后宫争宠的牺牲品。当然,剧情的真实性有待商榷,但结果却是确定无疑的,因为历史上乾隆皇帝的确失去了这些亲生骨肉。不幸的小皇子、小皇女们确实早年夭折。
封建王朝的掌权者向来重视嫡子,但重视的态度反倒加速了皇嗣的死亡速度。若计算皇后们的嫡子死亡率,则更加让人瞠目结舌。孝贤纯皇后和继皇后的嫡子死亡率是100%,最后一任皇后的嫡子死亡率也达到了50%。而这个死亡率下降恐怕也和乾隆年迈,皇后宿敌数量急剧减少有很大关系。争夺资源的人少,天天想着毒害别人子嗣的人自然就少,这极大提高了子嗣存活率。
后宫生活过于艰险,但不意外,这非常符合自然规律,可以稱之为后宫的“鸡群效应”。了解“鸡群效应”有助于帮我们解开后宫子嗣稀少的谜团。
“鸡群效应”
美国普渡大学生物进化学家威廉·缪尔早年为了提高鸡的生产率,做了一个对照实验。
首先,他选择了一群普通鸡,放在一起养了六代,是个“普通鸡群”。随后,他将鸡群中繁殖能力最强的鸡挑了出来,创建了第二个“超级鸡”的鸡群。在这个鸡群里,威廉·缪尔只挑繁殖能力最强、体型强壮、最能抢食的那一类型的鸡。他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达到每一代鸡都比上一代更强的目的。
然而,结果却很出人意料。“普通鸡群”中的鸡都表现得还不错,它们羽翼丰满、身体结实,鸡蛋产量持续增加。可是,“超级鸡群”却只剩下了三只鸡。最能抢食的三只最强的鸡将其他鸡都啄死了。
这是威廉·缪尔刻意筛选的可悲后果。与“性情温和”的“普通鸡”群相比,“超级鸡”群中的成员都显得特别好斗,因为它们具备太过强烈的竞争意识。最终,这让威廉·缪尔的多产计划泡了汤。
封建皇帝建立庞大的“质量高、数量多”的后宫群的初衷和威廉·缪尔的想法极其相似,结果也没啥区别:封建皇帝的皇嗣并没有一代比一代更多、更强。
实际上,“鸡群效应”不仅存在于封建后宫,也存在于当今社会的各个角落。许多人都被灌输了竞争思想,认为只有不断竞争才能走向成功,但最后和“鸡群效应”一样,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完全不顾大局的、妄想垄断资源的竞争者不仅让团队协作失调,而且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使不良风气在团队中盛行,从而让团队效率变得十分低下。
降低后宫嫔妃的数量,是对抗“鸡群效应”,真正提高子嗣的质量和数量的好方法。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在文献皇后独孤伽罗在世时,常专宠她一人,后宫空荡,但子嗣数量却比肩乾隆。文献皇后为他生了5个儿子,无一夭亡,存活率100%。
现代社会中,顶尖公司的社会资本已经替代了竞争。社会资本指一个人通过与他人或团体互惠互利,建立坚固的联系,从而带来更广泛的资源。它与鸡群效应相反,推崇一种互相促进的文化。
对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封建帝王来说,缩减后宫嫔妃数量会很难,因为无法彰显帝王的富贵与权力,但是,对于在社会上工作的人,做出改变却相对简单。忘记工作中的“鸡群效应”,放弃独自为大的竞争想法,加强协作,才是更快、更好地实现目标的方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