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进新疆那拉堤草原,到处传唱着武警8662部队官兵拥政爱民的动人赞歌。他们关爱驻地百姓的感人故事,像吐鲁番的葡萄一串接一串,像天山盛开的雪莲花一瓣连一瓣,在当地农牧民心中留下了款款深情。
要让孩子们上得起学
1998年部队移驻则克台镇,党委“一班人”听说该镇贫困村英那堤村的实际困难后,决定帮助这个村走出低谷。时任部队党委副书记的刘明榜亲自带领工作组,走进了英那堤村。村支部书记努尔兰把党支部工作能力弱、一全村文化水平低等问题一一道了出来。工作组走村串巷,发现看不到孩子的踪影。了解后才知道,由于村子穷,孩子们都上不起学,只好跟随家人游牧在大山深处,过着马背上的生活。这一现象,令党委“一班人”感到忧心忡忡。
“文化水平低是村子穷的关键因素,要想使英那堤村彻底摆脱贫穷,必须从娃娃抓起!”部队党委达成共识后,决定在该村修建一所学校。一年后,一所警民共建“希望小学”跃然矗立在英那堤村。然而,当地牧民认为不识字照样能骑马放牧,对子女的培养教育并不重视。有了学校,却没有学生来上课。面对这种情况,该部党委积极发动村支委做牧民的思想工作,并派人深入蒙古包,讲道理话长远,将90名适龄儿童从马背上拉进了学堂。
“无论哪届党委上任,不管发生什么事,都不能把这所‘希望小学’丢掉,要让孩子们上得起学,接受教育!”部队党委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去做的。原部队长刘明榜、政委鹿丙成因工作需要先后调离。部队长裴新亮、政委曲军胜接过爱心接力棒后,多次看望慰问英那堤村党支部和“希望小学”,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维吾尔族女孩阿古丽,家庭困难无力上学。部队党委得知后,召开了党委会,决定派人深入调查,发现村里还有10多名像阿古丽这样上不起学的孩子。于是,党委“一班人”决定每年从家底费中拿出3万元救济失学儿童。部队官兵得知这一情况后,还自发捐款1万多元,捐物3000多件,捐书2500多册,为英那堤村党支部建起了图书室,并帮助13名家庭贫困的失学儿童走进了“希望小学”。
为草原农牧民筑起“幸福墙”
2004年3月,新源县阿勒玛勒乡连下了几天大雨,加之山上融化的雪水,境内河道全部涨满,两座大桥被冲毁,新那(新源县城至那拉堤镇)公路几处中断,全乡交通陷入瘫痪。部队接到新源县防汛指挥部的紧急呼救,阿勒玛勒乡政府、两所学校、下游400多户居民情况危急!短短15分钟,该部几百名官兵迅速向阿勒玛勒乡疾驰。当时阿勒玛勒乡已被山洪拦腰截断,汹涌的急流直冲新那公路,学校和居民家的房屋随时都有被冲塌的危险。见此情景,部队官兵立即背起沙石袋子跃入急流中,筑起了1米多高的拦水坝。
从高处狂泻而下的山洪越来越凶猛,官兵们筑起的拦水坝很快就有些吃不消了,加上沉积的泥沙,水位越升越高……“不能让山洪再直直地冲下来了,必须马上把公路从中挖断,改水流向,不然下游的居民随时有被冲走的危险。”该部前指果断地进行了判断。“挖路保房!”一声令下,挖掘机把公路从中切断。为防止意外,该部官兵立即采取行动加固原有堤坝。官兵纷纷跳进水中,打桩、接袋、搬石、筑坝,奋战两个多小时,装沙3000多袋,搬石200多吨,筑起了一条宽2米、高2米的牢固堤坝,改流成功。从受命出动到激退洪水,官兵们连续奋战近6个小时,较好地保住了阿勒玛勒乡乡政府、两所学校、派出所、400多户居民以及1000多头牲畜的安全,直接避免经济损失上百万元。
此后,部队党委提出,要认真抓好抗洪抢险准备工作,未雨绸缪。他们结合部队驻地实际,定期参加地方联系会议,与当地气象、水利等部门保持联系,及时搜集相关信息,有的放矢完善预案。他们还围绕抢救被困人员、疏散群众、抢运重要物资、封控事发现场等7个内容,组织实地化演练,部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绳结”记下警民浓浓情深
今年6月,笔者来到部队驻地则克台镇阔克英村,村长艾哈买提从村荣誉室拿出打有两个“绳结”的牧羊鞭,深情地说:“用牧羊鞭做‘绳结’,是我们一种特殊而庄重的记事方式。两个‘绳结’代表着令全村百姓最为感动的两件事。”
维吾尔族村民吾斯曼·木拉提是当地出了名的特困户。为了帮助他渡过难关,2006年5月,该部官兵捐款为其购买了一台割草机。木拉提看不懂使用说明书,三摆两弄把机器折腾趴窝了。木拉提为此十分烦恼,便想把机器变卖掉。部队领导得知后,及时派修理技师帮他修理,但修好的机器交到他手中,还是玩不转。这件事使部队党委感到:没有文化,不仅是当地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拦路虎”,更是制约现代农村经济和建设和谐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
于是,他们从提高农牧民文化素质入手,选派了20多名精通维哈族语言的官兵,组成6个扫盲组,开办了文化夜校,分期分批对村民进行文化辅导和科技知识讲座。同时,他们还指定专人就如何操作使用机器、排除机器故障对木拉提手把手地教。现在,吾斯曼·木拉提摘掉了文盲“帽子”,不但对割草机会用会修,而且每到打草季节,还主动为附近牧民维修机器、收割草料,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户。
来到阔克英村棉花高产试验田,村长艾哈买堤讲起第二个“绳结”的故事。他说:“这些高产棉田的种植,都是武警官兵帮助发展起来的。”
过去,农牧民种植方法原始,管理手段落后,棉花亩产一直在40公斤以下。2003年3月,部队原副政委刘四宝无意中从《新疆科技报》上看到了地膜技术植棉的信息,立马想到当地百姓种植棉花的落后局面。于是,他结合当地百姓文化水平较低的实际,提出“部队先派人前去学习,后帮村民致富”。他们在驻地义务为农牧民办起棉花种植培训班,并首先帮助村民王福海种起了50亩试验田,组成8个辅导技术小组,分赴田间地头,从整地、育苗到田间管理,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示范指导,当年就使王福海创下每亩单产75公斤的历史最高记录。翌年,他们在全村进行了推广,大面积获得丰收。
如今,新的一届党委班子更加重视驻地的村民经济建设,在总结上几届党委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完善村民的致富之路,使驻地村民的生活越来越红火。
责任编辑 李 芸
要让孩子们上得起学
1998年部队移驻则克台镇,党委“一班人”听说该镇贫困村英那堤村的实际困难后,决定帮助这个村走出低谷。时任部队党委副书记的刘明榜亲自带领工作组,走进了英那堤村。村支部书记努尔兰把党支部工作能力弱、一全村文化水平低等问题一一道了出来。工作组走村串巷,发现看不到孩子的踪影。了解后才知道,由于村子穷,孩子们都上不起学,只好跟随家人游牧在大山深处,过着马背上的生活。这一现象,令党委“一班人”感到忧心忡忡。
“文化水平低是村子穷的关键因素,要想使英那堤村彻底摆脱贫穷,必须从娃娃抓起!”部队党委达成共识后,决定在该村修建一所学校。一年后,一所警民共建“希望小学”跃然矗立在英那堤村。然而,当地牧民认为不识字照样能骑马放牧,对子女的培养教育并不重视。有了学校,却没有学生来上课。面对这种情况,该部党委积极发动村支委做牧民的思想工作,并派人深入蒙古包,讲道理话长远,将90名适龄儿童从马背上拉进了学堂。
“无论哪届党委上任,不管发生什么事,都不能把这所‘希望小学’丢掉,要让孩子们上得起学,接受教育!”部队党委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去做的。原部队长刘明榜、政委鹿丙成因工作需要先后调离。部队长裴新亮、政委曲军胜接过爱心接力棒后,多次看望慰问英那堤村党支部和“希望小学”,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维吾尔族女孩阿古丽,家庭困难无力上学。部队党委得知后,召开了党委会,决定派人深入调查,发现村里还有10多名像阿古丽这样上不起学的孩子。于是,党委“一班人”决定每年从家底费中拿出3万元救济失学儿童。部队官兵得知这一情况后,还自发捐款1万多元,捐物3000多件,捐书2500多册,为英那堤村党支部建起了图书室,并帮助13名家庭贫困的失学儿童走进了“希望小学”。
为草原农牧民筑起“幸福墙”
2004年3月,新源县阿勒玛勒乡连下了几天大雨,加之山上融化的雪水,境内河道全部涨满,两座大桥被冲毁,新那(新源县城至那拉堤镇)公路几处中断,全乡交通陷入瘫痪。部队接到新源县防汛指挥部的紧急呼救,阿勒玛勒乡政府、两所学校、下游400多户居民情况危急!短短15分钟,该部几百名官兵迅速向阿勒玛勒乡疾驰。当时阿勒玛勒乡已被山洪拦腰截断,汹涌的急流直冲新那公路,学校和居民家的房屋随时都有被冲塌的危险。见此情景,部队官兵立即背起沙石袋子跃入急流中,筑起了1米多高的拦水坝。
从高处狂泻而下的山洪越来越凶猛,官兵们筑起的拦水坝很快就有些吃不消了,加上沉积的泥沙,水位越升越高……“不能让山洪再直直地冲下来了,必须马上把公路从中挖断,改水流向,不然下游的居民随时有被冲走的危险。”该部前指果断地进行了判断。“挖路保房!”一声令下,挖掘机把公路从中切断。为防止意外,该部官兵立即采取行动加固原有堤坝。官兵纷纷跳进水中,打桩、接袋、搬石、筑坝,奋战两个多小时,装沙3000多袋,搬石200多吨,筑起了一条宽2米、高2米的牢固堤坝,改流成功。从受命出动到激退洪水,官兵们连续奋战近6个小时,较好地保住了阿勒玛勒乡乡政府、两所学校、派出所、400多户居民以及1000多头牲畜的安全,直接避免经济损失上百万元。
此后,部队党委提出,要认真抓好抗洪抢险准备工作,未雨绸缪。他们结合部队驻地实际,定期参加地方联系会议,与当地气象、水利等部门保持联系,及时搜集相关信息,有的放矢完善预案。他们还围绕抢救被困人员、疏散群众、抢运重要物资、封控事发现场等7个内容,组织实地化演练,部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绳结”记下警民浓浓情深
今年6月,笔者来到部队驻地则克台镇阔克英村,村长艾哈买提从村荣誉室拿出打有两个“绳结”的牧羊鞭,深情地说:“用牧羊鞭做‘绳结’,是我们一种特殊而庄重的记事方式。两个‘绳结’代表着令全村百姓最为感动的两件事。”
维吾尔族村民吾斯曼·木拉提是当地出了名的特困户。为了帮助他渡过难关,2006年5月,该部官兵捐款为其购买了一台割草机。木拉提看不懂使用说明书,三摆两弄把机器折腾趴窝了。木拉提为此十分烦恼,便想把机器变卖掉。部队领导得知后,及时派修理技师帮他修理,但修好的机器交到他手中,还是玩不转。这件事使部队党委感到:没有文化,不仅是当地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拦路虎”,更是制约现代农村经济和建设和谐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
于是,他们从提高农牧民文化素质入手,选派了20多名精通维哈族语言的官兵,组成6个扫盲组,开办了文化夜校,分期分批对村民进行文化辅导和科技知识讲座。同时,他们还指定专人就如何操作使用机器、排除机器故障对木拉提手把手地教。现在,吾斯曼·木拉提摘掉了文盲“帽子”,不但对割草机会用会修,而且每到打草季节,还主动为附近牧民维修机器、收割草料,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户。
来到阔克英村棉花高产试验田,村长艾哈买堤讲起第二个“绳结”的故事。他说:“这些高产棉田的种植,都是武警官兵帮助发展起来的。”
过去,农牧民种植方法原始,管理手段落后,棉花亩产一直在40公斤以下。2003年3月,部队原副政委刘四宝无意中从《新疆科技报》上看到了地膜技术植棉的信息,立马想到当地百姓种植棉花的落后局面。于是,他结合当地百姓文化水平较低的实际,提出“部队先派人前去学习,后帮村民致富”。他们在驻地义务为农牧民办起棉花种植培训班,并首先帮助村民王福海种起了50亩试验田,组成8个辅导技术小组,分赴田间地头,从整地、育苗到田间管理,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示范指导,当年就使王福海创下每亩单产75公斤的历史最高记录。翌年,他们在全村进行了推广,大面积获得丰收。
如今,新的一届党委班子更加重视驻地的村民经济建设,在总结上几届党委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完善村民的致富之路,使驻地村民的生活越来越红火。
责任编辑 李 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