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攀钢系的现金选择权吸引了银行理财产品的注意力。
为了实现整体上市,攀枝花钢铁公司欲对其拥有的攀钢钢钒、攀渝钛业、长城股份3家上市公司进行重组,为此,攀钢集团面向小股东提出了现金选择权实施方案。
根据攀钢集团公布的重组方案,攀钢钢钒将拟新增3.33亿股股份吸收合并攀渝钛业,拟新增6.18亿股股份吸收合并长城股份。同时,根据攀钢钢钒与鞍钢集团的协议,对按照程序申报全部或部分行使现金选择权的“攀钢系”3公司拥有现金选择权的股东,鞍钢集团将分别按照人民币9.59元/股、14.14元,股和6.50元/股的价格向攀钢钢钒、攀渝钛业、长城股份行使现金选择权的股东支付现金对价。
如果3家公司股票的股东放弃首次行权,将可以自动获得第二次现金选择权。“第二次现金选择权”这个独特的设计也给银行理财带来了机遇。
二次现金选择权的诱惑
据悉,首次现金选择权申报时间为2009年4月9日至4月23日。攀钢钢钒的首次现金选择权价格为9.59元/股,攀渝钛业的首次现金选择权价格为14.14元,股,长城股份的首次现金选择权价格为6.50元/股。
但据深交所数据显示,截至4月21日,攀渝钛业没有任何股东申报现金选择权;长城股份只有3名股东申报了现金选择权,数量仅为7700股;攀钢钢钒略多,共有73名股东269.5万股申报现金选择权,与可申报现金选择权的股份总量相比依然微乎其微。业内人士认为,由于二次现金选择权的年收益率达到5%左右,高于同期债券,这会使大部分投资者放弃第一次行权而选择第二次行权。
这对于已拥有攀钢钢钒、攀渝钛业和长城股份3家公司股票的股东而言,若放弃首次行权,便可自动获得第二次现金选择权。第二次现金选择权的行权价格分别为:原攀钢钢钒股东获得的行权价格为10.55元/股,原攀渝钛业的股东和原长城股份的股东获得的行权价格均为8.73元/股。
这样的溢价对于3家公司的股东而言魅力无限,自然也会吸引银行理财产品的介入。据悉,目前它们募集资金已接近84亿元。只要攀钢钢钒的股价低于现金选择权价格甚至还可以稍高0.01至0.04元,这些理财产品就会不停的吸筹,2年以后行使第二次现金选择权之际便可获得约5%的年收益。
近来,3家公司的股价水涨船高,与银行理财资金的推涨不无关系,反过来,走高的股价也促现有股东不愿行使第一次现金选择权。业内认为,拥有攀渝钛业和长城股份二次现金选择权的资金可能是冲着新攀钢钢钒2年后的价格而来,现在他们已基本锁定了8.73元的成本,并且可以在未来2年内低买高卖以降低成本,他们赌的是2年后新攀钢钢钒价格达到10.55元,这样他们可获得20%的最大收益。当然,这一切要取决于未来新攀钢钢钒的股价走势。
“攀钢系”难得的银行涉股理财
正是这一个独特的设计给银行理财产品带来了创新机会,有4家银行理财产品针对第二次现金选择权的获利空间,设计发行了自己的理财产品。
建行发行的利得盈09年第1期现金选择权、中行的智富0901期理财计划、光大银行的“T计划”2009年第7期产品、工行“理财金账户”专属人民币理财产品均瞄准攀钢系的现金选择权计划,4款产品预计年收益率在4.5%-5.2%之间,其中前3款产品的期限都是2年左右,最后1款产品的期限仅为6个月。
“现金选择权”是指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股票卖出价格的选择权。投资者购买了现金选择权,可以在2年后以一个约定的价格,出售给上市公司大股东。如果上市公司的股票买入价格都低于此约定的价格,投资者不仅可以从中获得一个比较固定的收益,期间,还能享受到上市公司股票在此期间的分红、派息。
4家银行的“现金选择权”产品均通过信托计划实现募资程序,产品结构大致相同,略有差异。
其中光大银行的产品为,向投资者募集资金,成立攀钢钢钒的现金选择权信托计划,在二级市场以不高于9.63元的价格买人攀钢钢钒股票,并在2年后以10.55元的约定价格卖给鞍山钢铁集团。若鞍钢集团到期按约定价格回收股票,投资者将有8%-10.95%的收益。
建设银行的产品设计与光大类似,也有差异。它通过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有限公司设立资金信托,购买“攀钢钢钒”的股票,未足额购买股票的部分,由外贸信托以其名义向鞍钢集团发放信托贷款,或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银行存款等低风险、高流动性的金融资产。
工行的合作对象是中海信托,与建行单单购买“攀钢钢钒”的股票不同,工行同时参与了攀钢钢钒、攀渝钛业、长城股份3支股票的申购。同样,在2011年4月25日-2011年4月29日到期回购日,通过第二次现金选择权的方式回购上述股票。此外,这款产品也投资于债券、信托贷款、以及存款等,其中信托贷款的借款人为鞍钢集团。
中国银行的产品的结构和运作机理与工行类似。
值得注意的是,在产品的存续期内,若出现股票市价高于股票买入价的情况,理财计划也可选择出售股票赚取差价,这算是理财产品的提前中止功能。
若把4家银行的“现金选择权产品”进行比较,建行、中行、光大银行3款产品的投资期限长,流动性很差。所以,投资者必须注意的是,如果未来2年攀钢股票价格始终维持在10元以上,则没有套利空间,投资者的收益可能小于预期,甚至可能为零,甚至发生本金损失。
与直接购买股票相比,这类理财产品的优势很明显。“现金选择权”产品相当于采用了“股票资产+看跌期权”的保护型投资策略。在股票价格下跌时,通过行使看跌期权对冲由此造成的损失;在股票价格上涨时,通过放弃行使期权获得由此带来的收益。
据悉,建行的“现金选择权”的预期年收益为45%,工行的为5%,中行的为49%。
风险很小的产品
普益财富研究员分析,假设理财产品现在所拥有的股票价格为首次现金选择权价格,不考虑分红和各项费税,如果理财产品行使了第二次现金选择权,则参与攀钢钢钒现金选择权的年收益率为5.05%,参与攀渝钛业现金选择权的年收益率为4.50%,参与长城股份的现金选择权的年收益率为4.50%。再加上分配标准不低于每10股派发1.2元的现金红利,因此这3款理财产品的预期年收益率水平应该在4.5%以上。
业内人士分析说,二次现金选择权具备了多种金融产品的特征。首先,由于第二次现金选择权价格现在已经确定,并且攀钢集团也出具了保证现金分红的承诺。投资者若选择持有到期的话,等于是购买了在未来2年每年支付约5%固定收益的债券产品。其次,二次现金选择权是一种权利,若2年后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形势好转,钢铁行业重新进入景气周期,A股指数和攀钢股价有可能先于实体经济出现反转,继续持有攀钢钢钒股份的投资者将进一步获得分享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机会,以高于二次现金选择权的价格获得相当可观的资本利得。同时,它还具有了可转换债券的特点,还类似于商业银行提供的结构化保底收益理财产品。
本刊特约理财师提醒投资者,“现金选择权”理财是银行第一次使用的产品设计方式。对投资者而言,这类产品均属于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最大的风险在于本金亏损。而造成本金亏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鞍钢是否能按照与公众的约定,2年后提供现金选择权,或者信托贷款是否逾期。
不过,中诚信国际等信用机构评定鞍钢集团长期信用级别为AAA,属于最高级别,因此鞍钢集团违约的概率很小。同时,这类产品比较适合有5万元以上闲置资金且具备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与购买股票的道理一样,购买这类产品的时候,需关注上市公司本身。
过去一年中,由于股市波动剧烈,涉股理财产品风险居高不下,目前涉股理财产品不多,此次巧借现金选择权设计产品,看得出银行越来越善于捕捉股市投资机会,但涉股理财产品大量出现的可能性仍然不大。
为了实现整体上市,攀枝花钢铁公司欲对其拥有的攀钢钢钒、攀渝钛业、长城股份3家上市公司进行重组,为此,攀钢集团面向小股东提出了现金选择权实施方案。
根据攀钢集团公布的重组方案,攀钢钢钒将拟新增3.33亿股股份吸收合并攀渝钛业,拟新增6.18亿股股份吸收合并长城股份。同时,根据攀钢钢钒与鞍钢集团的协议,对按照程序申报全部或部分行使现金选择权的“攀钢系”3公司拥有现金选择权的股东,鞍钢集团将分别按照人民币9.59元/股、14.14元,股和6.50元/股的价格向攀钢钢钒、攀渝钛业、长城股份行使现金选择权的股东支付现金对价。
如果3家公司股票的股东放弃首次行权,将可以自动获得第二次现金选择权。“第二次现金选择权”这个独特的设计也给银行理财带来了机遇。
二次现金选择权的诱惑
据悉,首次现金选择权申报时间为2009年4月9日至4月23日。攀钢钢钒的首次现金选择权价格为9.59元/股,攀渝钛业的首次现金选择权价格为14.14元,股,长城股份的首次现金选择权价格为6.50元/股。
但据深交所数据显示,截至4月21日,攀渝钛业没有任何股东申报现金选择权;长城股份只有3名股东申报了现金选择权,数量仅为7700股;攀钢钢钒略多,共有73名股东269.5万股申报现金选择权,与可申报现金选择权的股份总量相比依然微乎其微。业内人士认为,由于二次现金选择权的年收益率达到5%左右,高于同期债券,这会使大部分投资者放弃第一次行权而选择第二次行权。
这对于已拥有攀钢钢钒、攀渝钛业和长城股份3家公司股票的股东而言,若放弃首次行权,便可自动获得第二次现金选择权。第二次现金选择权的行权价格分别为:原攀钢钢钒股东获得的行权价格为10.55元/股,原攀渝钛业的股东和原长城股份的股东获得的行权价格均为8.73元/股。
这样的溢价对于3家公司的股东而言魅力无限,自然也会吸引银行理财产品的介入。据悉,目前它们募集资金已接近84亿元。只要攀钢钢钒的股价低于现金选择权价格甚至还可以稍高0.01至0.04元,这些理财产品就会不停的吸筹,2年以后行使第二次现金选择权之际便可获得约5%的年收益。
近来,3家公司的股价水涨船高,与银行理财资金的推涨不无关系,反过来,走高的股价也促现有股东不愿行使第一次现金选择权。业内认为,拥有攀渝钛业和长城股份二次现金选择权的资金可能是冲着新攀钢钢钒2年后的价格而来,现在他们已基本锁定了8.73元的成本,并且可以在未来2年内低买高卖以降低成本,他们赌的是2年后新攀钢钢钒价格达到10.55元,这样他们可获得20%的最大收益。当然,这一切要取决于未来新攀钢钢钒的股价走势。
“攀钢系”难得的银行涉股理财
正是这一个独特的设计给银行理财产品带来了创新机会,有4家银行理财产品针对第二次现金选择权的获利空间,设计发行了自己的理财产品。
建行发行的利得盈09年第1期现金选择权、中行的智富0901期理财计划、光大银行的“T计划”2009年第7期产品、工行“理财金账户”专属人民币理财产品均瞄准攀钢系的现金选择权计划,4款产品预计年收益率在4.5%-5.2%之间,其中前3款产品的期限都是2年左右,最后1款产品的期限仅为6个月。
“现金选择权”是指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股票卖出价格的选择权。投资者购买了现金选择权,可以在2年后以一个约定的价格,出售给上市公司大股东。如果上市公司的股票买入价格都低于此约定的价格,投资者不仅可以从中获得一个比较固定的收益,期间,还能享受到上市公司股票在此期间的分红、派息。
4家银行的“现金选择权”产品均通过信托计划实现募资程序,产品结构大致相同,略有差异。
其中光大银行的产品为,向投资者募集资金,成立攀钢钢钒的现金选择权信托计划,在二级市场以不高于9.63元的价格买人攀钢钢钒股票,并在2年后以10.55元的约定价格卖给鞍山钢铁集团。若鞍钢集团到期按约定价格回收股票,投资者将有8%-10.95%的收益。
建设银行的产品设计与光大类似,也有差异。它通过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有限公司设立资金信托,购买“攀钢钢钒”的股票,未足额购买股票的部分,由外贸信托以其名义向鞍钢集团发放信托贷款,或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银行存款等低风险、高流动性的金融资产。
工行的合作对象是中海信托,与建行单单购买“攀钢钢钒”的股票不同,工行同时参与了攀钢钢钒、攀渝钛业、长城股份3支股票的申购。同样,在2011年4月25日-2011年4月29日到期回购日,通过第二次现金选择权的方式回购上述股票。此外,这款产品也投资于债券、信托贷款、以及存款等,其中信托贷款的借款人为鞍钢集团。
中国银行的产品的结构和运作机理与工行类似。
值得注意的是,在产品的存续期内,若出现股票市价高于股票买入价的情况,理财计划也可选择出售股票赚取差价,这算是理财产品的提前中止功能。
若把4家银行的“现金选择权产品”进行比较,建行、中行、光大银行3款产品的投资期限长,流动性很差。所以,投资者必须注意的是,如果未来2年攀钢股票价格始终维持在10元以上,则没有套利空间,投资者的收益可能小于预期,甚至可能为零,甚至发生本金损失。
与直接购买股票相比,这类理财产品的优势很明显。“现金选择权”产品相当于采用了“股票资产+看跌期权”的保护型投资策略。在股票价格下跌时,通过行使看跌期权对冲由此造成的损失;在股票价格上涨时,通过放弃行使期权获得由此带来的收益。
据悉,建行的“现金选择权”的预期年收益为45%,工行的为5%,中行的为49%。
风险很小的产品
普益财富研究员分析,假设理财产品现在所拥有的股票价格为首次现金选择权价格,不考虑分红和各项费税,如果理财产品行使了第二次现金选择权,则参与攀钢钢钒现金选择权的年收益率为5.05%,参与攀渝钛业现金选择权的年收益率为4.50%,参与长城股份的现金选择权的年收益率为4.50%。再加上分配标准不低于每10股派发1.2元的现金红利,因此这3款理财产品的预期年收益率水平应该在4.5%以上。
业内人士分析说,二次现金选择权具备了多种金融产品的特征。首先,由于第二次现金选择权价格现在已经确定,并且攀钢集团也出具了保证现金分红的承诺。投资者若选择持有到期的话,等于是购买了在未来2年每年支付约5%固定收益的债券产品。其次,二次现金选择权是一种权利,若2年后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形势好转,钢铁行业重新进入景气周期,A股指数和攀钢股价有可能先于实体经济出现反转,继续持有攀钢钢钒股份的投资者将进一步获得分享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机会,以高于二次现金选择权的价格获得相当可观的资本利得。同时,它还具有了可转换债券的特点,还类似于商业银行提供的结构化保底收益理财产品。
本刊特约理财师提醒投资者,“现金选择权”理财是银行第一次使用的产品设计方式。对投资者而言,这类产品均属于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最大的风险在于本金亏损。而造成本金亏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鞍钢是否能按照与公众的约定,2年后提供现金选择权,或者信托贷款是否逾期。
不过,中诚信国际等信用机构评定鞍钢集团长期信用级别为AAA,属于最高级别,因此鞍钢集团违约的概率很小。同时,这类产品比较适合有5万元以上闲置资金且具备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与购买股票的道理一样,购买这类产品的时候,需关注上市公司本身。
过去一年中,由于股市波动剧烈,涉股理财产品风险居高不下,目前涉股理财产品不多,此次巧借现金选择权设计产品,看得出银行越来越善于捕捉股市投资机会,但涉股理财产品大量出现的可能性仍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