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ATM网络体系结构及MAC层协议研究

来源 :电脑知识与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wer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无线ATM网络作为宽带多媒体通信的一种解决方案,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基于高速率、高可靠性的光纤信道的ATM网络扩展到无线环境面临着许多问题。本文介绍了无线ATM网络体系结构、协议栈、应用特点和关键技术,并重点讨论了无线ATM网络的MAC层协议。
  关键词:无线ATM;媒体访问控制;时分多址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03-10691-02
  
  1 引言
  
  基于光纤传输信道的ATM网络具有良好的QoS保证、吞吐量大、支持综合业务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实时多媒体通信和军事通信领域之中。随着便携式多媒体计算机、个人数字助理(PDA)、Internet和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在无线环境尤其是移动环境下向用户提供多媒体通信业务,已成为通信技术发展的新方向。无线ATM网络是以现有ATM骨干网为基础,增加无线寻址接入功能、移动管理功能,为用户提供高速实时多媒体业务传输能力。WATM可在无线环境下支持多媒体业务对QoS的要求。目前WATM技术作为解决宽带无线多媒体通信的一种手段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首先讨论了无线ATM网络的特点及应用领域,进而分析了网络的体系结构、协议栈和关键技术,并重点讨论了无线ATM网络的MAC层协议。
  
  2 无线ATM网络特点及应用
  
  2.1 无线ATM网络的应用
  由于宽带的有线骨干网技术尤其是ATM技术日臻完善,无线ATM网络的目的就是在ATM骨干网的基础上实现端到端的ATM连接,以提供质量可保证的各种服务,如ABR、VBR、CBR和UBR等。无线ATM技术可以作为有线主干网络的无线接入手段,终端通过无线方式接入到固定的ATM骨干网络,终端可以是便携或手持式的移动小型设备,也可以是一台固定的工作站、PC机或其它宽带终端。图1给出了无线ATM终端接入ATM骨干网的示意图。
  图1 无线ATM终端接入ATM骨干网
  2.2 无线ATM网络的特点
  宽带无线ATM接入网的主要目标是使无线终端在一定QoS(服务质量)保证下具有高速数据和多媒体业务传输的能力(数据率一般超过2Mbit/s),同时具有速度受限的移动通信能力。宽带的有线骨干网技术尤其是ATM技术日臻完善,为无线终端开发宽带高速业务提供了参考和依据。其次,移动通信以及个人通信近年来得到了飞速发展,它在无线网络结构、移动性支持、多址方式、无线传输等方面为宽带无线接入网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小型、可靠、高性能的便携式PC、个人数字助理(PDA)的出现为移动多媒体通信的实现提供了可能的通信终端。基于无线ATM接入网的移动多媒体通信系统应该具有下述特征:
  (1)为方便互联,无线ATM信元与传统ATM信元应具有简单映射关系;
  (2)提供服务质量可保证的各种多媒体业务,传输速率应至少在2Mbit/s~156Mbit/s;
  (3)用户可以无线移动方式接入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ATM骨干网络;
  (4)系统可以采用分布式组网,也可以采用蜂窝式组网,用户之间通信可以采用直接方式,也可采用通过基站转接方式。
  
  3 无线ATM网络协议栈
  
  无线ATM网络协议栈具有三个平面,如图2所示:
  3.1 控制平面
  提供信令处理功能,有呼叫和连接控制功能,为有效利用无线信道,基站设置无线信道控制器,无线控制支持无线接入层的控制功能、支持与ATM网的结合;
  3.2 用戶平面
  用来传送用户数据、流量控制、差错控制和其他用户功能信息。
  3.3 管理平面
  提供层管理和平面管理两种不同的功能。层管理执行与各层实体中的资源和参数有关的管理功能,平面管理则执行与系统整体有关的管理功能,协调各平面之间的关系。平面管理不分层次。这两种管理共同完成整个网路的维护和运行功能。
  由于无线ATM网络采用的无线传输信道与ATM骨干网所采用的光纤传输信道具有很大的差异,一些新的问题,如介质共享性、广播性、较长的传输延时、较高的信道误比特率以及信道衰落的影响等等,必须加以解决。因而无线ATM除了具有与ATM相同的ATM层、AAL层以及信令部分外,还要增加与无线通信有关的无线物理层(PHY)、介质访问控制层(MAC)、数据链路控制层(DLC),以及相应的无线控制功能,这样才能在无线网络中实现ATM服务。另外,无线ATM通信网要支持移动用户,因此网络应具有移动管理功能。当无线ATM通信网采用微蜂窝小区形式的网络结构时,越区切换控制就成为移动管理的一项关键技术。除了协议分层和参考模型外,目前对无线ATM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差错控制、越区切换等几个方面。
  
  4 WATM MAC层协议
  
  由于无线链路的共享性、广播性,以及无线ATM网络需要支持多种业务的综合传输与交换,设计性能优异、可保证各种业务(如ABR、VBR、CBR和UBR)端到端服务质量(QoS)的多址访问协议(MAC)显得十分重要。同时,无线ATM的MAC协议还需具有较高的频谱利用率和较小的处理延迟。目前,已提出的MAC协议有多种,一般说来,无线ATM的MAC协议都采用了信道动态分配算法来支持业务速率的可变。在经典的蜂窝式无线ATM网络中,MAC层协议的选用与实际系统的物理层(PHY)数据传输方式紧密相联。扩频通信技术在无线通信领域具有较多优势,无线ATM网络的物理层也可以采用扩频通信方式,但是扩频通信需要很宽的频谱,使得用户峰值速率受到限制,所以基于CDMA的MAC协议较少采用。目前无线ATM网络中使用较多的是基于时分多址(TDMA)接入的MAC层协议。基于时分多址接入技术的MAC层协议,可以采用两种复用方式TDD和FDD方式。采用TDD复用方式的系统中,移动台和基站之间通信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分别使用相同的载波频率和不同的时隙;采用FDD方式的系统,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分别使用不同的载波频率。
  
  5 WATM其他关键技术
  
  5.1 差错控制技术
  ATM骨干网络是基于高传输速率和低误码率的光纤信道而设计的,无线ATM网络接入是基于无线信道的。无线信道具有多径和时变特性限制了无线链路中的传输速率,误码率高且呈突发型分布,差错控制的目的是在信元传送到ATM层之前采用纠错编码技术,减少无线信道对信元差错率的影响,因此来提高物理层的传输性能。同时,由于无线ATM需要支持多种业务,而各种业务对差错率的要求各不相同,例如话音业务对延时比较敏感,但对BER的要求不高;而数据业务对BER的要求很高,但对延时不敏感。因此,无线ATM的差错控制应针对不同的业务采用不同的方式。目前采用的差错控制技术有信元头差错控制(HEC)、正向纠错(FEC)、交织纠错、自动请求重发(ARQ)等技术。
  5.2 越区切换技术
  无线ATM通信网要支持移动用户,因此网络应具有移动管理功能。当无线ATM通信网采用微蜂窝小区(pico、micro-cellular)形式的网络结构时,越区切换控制就是移动管理的一项关键技术。无线ATM网与现有的移动通信系统(如GSM)相比具有一些不同的特点。例如,无线ATM网可支持多种类型的业务(话音、数据、图象等)以及多速率业务的通信,越区切换时需保证各种业务的服务质量(QoS)不恶化;ATM信元字头没有序号字段,越区切换时可能出现信元次序混乱,造成信元丢失;现有的ATM网络采用固定VP/VC连接方式(即固定路由),而越区切换需更新原来的连接,重建路由等等。这些变化要求必须研究适用于无线ATM网络的切换控制方案。总的来说,在无线ATM网络中进行越区切换时,应尽量减小越区切换对多媒体业务服务质量(信元丢失率、延时等)的影响,使多媒体业务的QoS在越区切换时仍然能得到保证。
  
  6 结束语
  
  本文讨论了无线ATM网络的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并对无线ATM网络的MAC层协议进行了重点讨论。无线ATM局域网技术是标准ATM的一种扩展,是正在发展中的技术。目前无线ATM局域网技术已经从概念走向研究开发的阶段,并逐步实现产品化和标准化。ATM具有良好的QoS保证、吞吐量大、支持综合业务等一系列优点,实现ATM技术和无线技术的结合,即无线ATM(WATM)技术,在解决无线宽带多媒体通信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JAIME. Sanchez, RALPH. Martinez. A Survey of MAC Protocols Proposed for Wireless ATM [J].IEEE Network November/December 1997:52-62
  [2]STEPHEN F.Bush, SUNIL. Jagannath. A Control and Management Network for Wireless ATM Systems[J].Journal of Wireless Networks August 1997:267-283.
  [3]S.K. Biswas, R. Yuan and D. Raychaudhuri, A Signaling and Control Architecture for Mobility Support in Wireless ATM Networks [J]. Proceedings of ICC '96 , June 1996 :478-484.
  [4]吴晓文,吴诗其. 无线ATM技术及其最新进展[J].移动通信技术,1999(4).
  [5]李研. 移动多媒体业务中的无线ATM网络[J]. 通信世界, 2003(12).
  [6]陈浩. ATM无线传输[J]. 信息产业部第七研究所期刊, 2000(4).
  [7]孙震强. 无线宽带使移动多媒体通信梦想成真[J]. 中国电信专题论坛,2002(12).
  [8]谢希仁. 计算机网络(第3版)[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摘要:DEP是微软公司新推出的一项硬件安全技术,它能够有效地防范缓冲区溢出攻击。本文在简单介绍了windows缓冲区溢出攻击的基础上,对DEP技术的基本原理、软硬件支持情况、使用方法等方面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并指出DEP技术和一般的防病毒软件的区别。  关键词:DEP;缓冲区;溢出攻击;堆栈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03-10665-02   
期刊
摘要:随着宽带业务的迅速发展,传统IP技术和路由协议已经不能满足用户对网络可靠性的需要。在IP城域网的MPLS域中,使用流量分担和网络备份、MPLS快速重路由方法,加快了网络故障恢复的时间,为用户提供了一个高可靠性的骨干网平台。  关键词:MPLS;OSPF;快速重路由;BFD协议  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03-10695-02    1 引言  
期刊
摘要:本文详细地介绍采用ASP.NET来编写数据驱动的Web应用程序的相关技术,包括体系结构、前台网页开发技术和数据访问技术,并给出了开发的思路。  关键词:数据驱动;Web应用程序;ASP.NET;ADO.NET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03-10650-02    1 引言    随着Internet的普及,网站的应用和建设也成为一个备受关
期刊
摘要:针对TIC6000系列DSP网络开发工具NDK进行研究,结合TMS320DM642芯片详细描述了NDK的结构,讲述了利用NDK开发DSP网络应用程序的一般过程和实际应用中要注意的问题,并给出了NDK网络性能的测试分析,对于开发基于DSP的网络程序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DSP;TMS320DM642;NDK;TCP/IP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
期刊
摘要:数据仓库系统是在学校各部门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内部存储的数据来自于事务处理的各个系统和外部数据源。因为学校的业务系统是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面对不同应用、不同开发人员等各种客观前提下建立的,其数据结构、存储平台、系统平台均存在很大的异构性,所以学校各种源数据缺少统一的标准,数据难以转化为有用的信息,原始数据的不一致导致决策时可信度的降低。本论文着重介绍了在数据仓库中利用数据转换服务(D
期刊
摘要:本文深入的分析了SIM卡中的COS系统的体系结构,从安全操作系统的角度剖析了COS中的安全体系。  关键词:COS;安全体系  中图分类号:TP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03-10708-01    1 引言    SIM卡是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的缩写,即用户识别模块,用来标识一个特定移动用户的网络连接。SIM卡的主要功能是来
期刊
摘要:本文系统地介绍了GAP技术的工作原理、功能及安全优势,分析了校园网安全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GAP技术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GAP技术;校园网;网络安全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03-10713-02    1 引言    GAP技术源于英文的“Air GAP技术",它是一种通过专用硬件和相关软件使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网络在
期刊
摘要:ADSL(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现在越来越成为家庭用户接入Internet的首选,本文通过对ADSL的简要介绍,以及对网卡特征和ADSL调制解调器的研究,重点解决了多台电脑共用一个账号单独上网或同时上网的难题。  关键词:ADSL;网卡MAC;IP地址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03-1068
期刊
摘要:在移动Ad Hoc研究中,QoS研究重要方面,虽然在传统网络中多路径的路由协议研究已相当成熟,但是大多数Ad Hoc路由协议都是基于单路由的,而且并不能很好的支持QoS约束。本文对现有DSR的协议的基础上,加入多径使其满足一定的延时约束,提出了一种移路径QoS路由协议,并给出了正确性验证及复杂性分析,并在NS2平台下对该改进后的协议进行了仿真实验和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该路由协议减少了路由重建
期刊
摘要:介绍上位机与下位机的串行通信的实现。下位机利用ARM技术,上位机用VC来编写串行通信程序。详细介绍了ARM自带的UART的工作原理及与计算机串行口的连接方法。利用WIN32 API函数在VC下实现了串行通信程序.并给出了部分代码实例。  关键词:ARM;串行通信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03-10705-01    1 引言    目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