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丁卫军,简约语文的倡导者,正高级教师,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全国中语学术先锋人物,首届全国中语教改新星,南通市学科带头人、科技拔尖人才,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特聘硕导,北京大学“国培计划”指导专家组核心成员。著有《小丁教语文》《走向内在的丰富和诗意:简约语文课堂》《丁卫军教写作》,发表文章200余篇,主编《二十位语文名师经典课例实证研究》。《语文教学通讯》《作文教学研究》等封面人物。
丁卫军老师倡导的简约语文,“立足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以精心提炼的有用、精要、好懂的语文知识要点作为支架,充分发掘、合理协调、科学使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手段,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完成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活动的落实以及教学结果的评价,通过聚集、选择、整合等策略,建构一种实在灵动、素朴本真、高效丰美的语文课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负担,增强学生语文能力,发展语文素养。”辨析简约语文课堂,不难发现,本真、丰富、智慧、诗意是丁卫军的教学关键词,自由、充实、灵动、欢悦是他的课堂景象,指点人生,滋养灵魂,助力生命,提升素养是他的教育目标,而让语文课堂拥有丰富、美丽的质地,则是他的不懈追求:“以简约化的路径实现学生语文人生的丰美,达成学生生活的丰美,生命的丰美。”简约与丰美的相宜相生,造就了丁卫军润泽生命的语文课堂,成就了他惠泽心灵的教育理想。
简约语文在“简”上做文章,但又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读文本,单纯地说重点,一味地找答案,而是“力求以少胜多,以简驭繁”,其基本特征为:教学目标简明,教学内容简洁,教学过程简化,教学语言简练,媒体运用简便——不单薄,弃芜杂,不炫示,重内核,课堂轻盈而不虚脱,厚实而不沉重。简约语文孜孜以求的“约”,追逐着三重境界:精约之境、博约之境、雅约之境。精约课堂“精于心而约于形”,着意于教学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强调课堂的“精致圆润,畅达自然”;博约课堂要求把文本读“厚”,把文本教“薄”,追求独特见解,力求课堂的“纵横捭阖,视野开阔”;雅约课堂重在引领学生读文察意,悟理赏美,彰显课堂的“廣度、深度和诗意”,让语文教育直抵心灵,垫高灵魂,丰富生命。三重境界,重心有异,却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关注、成就课堂里的人,让他们的视野由狭变广,认知由浅入深,性情远丑近美。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教师追求的课堂境界受限或得益于自身的眼界、心意、志趣,丁卫军所倡导的超越知识、连通生活、瞩目生命的简约语文,因为契合了生命的成长,尽管境界有分别,质地却是同样美丽的。
语文教育的美幻之境,在于教师引领学生把玩语言,鉴赏生活,识人性之善,促人生向美,获艺术熏陶,享心灵成长。让语文的美好质地彰显,需要借助文本解读这一路径,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简约语文主张“文本细读”,倡导“文本拓展”。细读可以从内涵到形式,也可以由细节到结构,以“品咂字里行间的滋味”,能借他人文字识自己心绪,获得生命启示。拓展可以从作者到背景,由重点到语言,也可以从难点至心灵,由留白到生活,不管涉及哪一层面,其可贵之处都在于强调“有边界的丰富”,主动规避将研讨变成考据,把教学异化为钻牛角尖的课堂行为。
打造简约语文课堂,关键策略是以聚焦为前提,守正语文的核心素养,在智慧选择的基础上,斟酌取舍,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凸显文本教学的核心价值。所有的策略都要指向效率。简约语文追求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益的最大化。提升效率,需要瞩望核心素养,消解应试之殇,优化教学过程,举一反三训练,实现课堂与生活的对接,促成文本与生命的激荡。从这一角度来说,简约语文追求的效率不是高分优绩,而是课堂的大有乐趣,生命的富含韵味。
语文教学改革的终端不是“模式化”的达成,一个优秀语文教师自然也不应该陷在一种样式中孤芳自赏,简约语文课堂就是在不断探寻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样式中达成的。“菜单式”教学不是简单的呈现,而是在读懂学生的基础上,达成对学的真正关注。当下的课堂里,关注常常有,但程度有别,真假有异,学的结果也就大相径庭。交流“明白的”,探究“不明白的”,让学生自己去思辨,去发现,去建构,简约语文实现了真正的生命关怀,对教学效果的追寻也就水到渠成。“板块式”教学旨在窥探“小魔方里的神奇世界”,各教学板块自我独立,又连成一个整体,教学环节有所侧重,又相互衔接,学生可以在由点及面的分析中形成总体认知。“主问题式”教学能有效避免课堂的散与乱,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围绕主问题层层追问,能将难点分解,更能达成渐次深入的课堂对话,增添语文课堂的美感。“线式教学”凸显的是一线串珠的美丽。课堂上的千条线,需要一根针连接,找到这根针,靠教师对教材的准确理解,更仰仗教师的教学智慧。
作为新生代卓有成就的语文教师,丁卫军建构的简约语文课堂,意在洗尽课堂的铅华,摒弃教学的功利,创建生态的课堂,而他追求的本真写作,让他的简约课堂仪态万方,风情万种,语文教学走向了内在的丰富和诗意。
丁卫军老师追求的本真写作,强调“构建真实而完整的写作教学体系,让写作教学看得见”。研讨他的写作课堂,分析他的写作主张,我们不难发现,“丰美”一词有着多重含义:丰富,丰满,丰腴,美丽,美艳,美妙,深刻,优雅,洒脱,指向学生人生、生命的丰美。简约与丰美,看似风格殊异,其实品质相同,意趣一致,它们的结合所创造出的美感,彰显的其实是简约语文课堂的活力与魅力。正如郑宝琴老师在研读他的写作课例时所言:“情境之真,引导之善,生成之美,此三味……为简约语文之真味。”
丁卫军的写作主张和课堂实践相得益彰:重本真,尚立意,求简约,忌浮华,拓视野,写生活,最终目标是丰富写作经历,积累作文经验,激发想象力,培养创造力。以“回归本真”阐释“写作教学的应然之义”,建立自己的“写作教学序列”,是丁卫军的写作教学策略,也是他的作文课堂追求:由“入格”,掌握规范,学会审题,懂得立意,巧妙选材,到出“格”,跳出规范,走向自由,突出个性,关注生活,注视心灵,再到升“格”,综合训练,追求情趣,增加意趣,向往理趣。不同时段对于“格”的把控与调适,目的在于促成学生写出抒展性灵、意趣盎然的文字。 让学生写出有趣的文字,只教技法远远不够,毕竟,愉人悦己的文章需要丰厚的底蕴、充沛的情感和娴熟的驾文驭字能力。认识到这一点,丁卫军就开始了他的课堂与课外相互辉映的操作:用经典阅读垫高灵魂,精心指导为学生的写作搭建脚手架,以评改效率提升写作效率,用丰富的活动拓展写作空间。生活天天有,写作次次难,是因为学生人在场,眼里空,心缺席。读懂学生的心,理解他们的难,丁卫军努力让写作教学回归生活,回归自我,回归常识,引导学生从“熟悉的地方寻找风景”,“我手当写我心”,“从原点出发向远方”,鼓励他们在寻常的生活中发现事物价值,在素材的筛选中提炼事件意义,在研判人生的过程中渐次领悟生命真谛。也许,经历了三年的初中生活,学生对人生的认知依然片面,对生命的态度还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但有我在,有思考在,未来就更加可期。
避浮华,远虚假,学生的写作必须立足在生活的肥土中。再现生活而不致文章空泛,必然要有细节来支撑。要知道,细节里“蕴藏着写作的精彩”,唯有精细的描述,才能让人物有情,让文章有味,让文字有力。当然,写生活,并不是实录照搬,而是以生活为蓝本的再创造。毕竟,人脑不是摄像机,笔端是用来倾诉思想的,倘若唯“真”是求,不许增一分,不容减一寸,只能自我局限,局促学生的思维,狭窄学生的视域,甚至可能熄灭学生的精神之光。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丁卫军才在课堂里告诫学生:写真绘实固然必要,但不能跌倒在真实的鸿沟里;只有经过必要梳理和真情点缀的文字,才更有质感,更具美感,更见丰腴。
写作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进程,自生活始,并不至成文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会学生修改,比教给他们写法更重要。不知自己文字的优与劣,只在不断地重复既往,学生的写作只有可见的产出,却无可观的收益,是因为他们为文章画上了句号后,写作也就“大功告成”,文字被弃之如敝屣。忽视了对已成文字的再度审视,缺乏对思虑想法的仔细推敲,学生的写作也就步入了低效的轮回中。丁卫军“把修改作文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我的评点自我的修改中提高,”可以说是找到了走出低效写作的正确路径。“作文自我诊断单”的设计,修改角度和方向的指点,修改文章方法的指导,促成了学生的自我体悟,实现了作文助益人生的教育目标。
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可以炫目,也可能黯然,精彩也好,平淡也罢,检验的是教师教学积淀的多寡和教育智慧的有无。积淀丰厚,益他,更利我,智慧卓然,惠人,更光彩自己。积淀与智慧,显于课堂,得于课外。丰富积淀,生成智慧,需要阅读、思考、研究、创新,咬定课堂不放松,矢志教学不移易。如此,教师精神富足,人格得以生长。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初入教坛时,丰厚的专业知识和满腔的教育热情是其成长的双足,也是腾飞的翅翼。
当然,世上永远不会有毫无准备的惊艳。惊艳只会奖予勤奋的人,而丁卫军的惊艳,就源于他不断吸纳知识、持续储备情感、渐次丰富智慧所形成的强大的内驱力和深刻的思辨力。
丁卫军老师深厚的语文功底的形成,得益于他广泛的阅读、深刻的思辨和理性的总结。专业期刊,语文专著,哲学经典,美学理论,丰厚了底蕴,富裕了精神,也给了他寻求突破的勇气,让他在教育修行的道路上走得越發从容、自信。丁卫军的成功,还受益于他的游学和交友。游学有主题,交友有选择,促成了他的视野开阔和思维敏捷,也让他将精力限定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到台湾学语文,察国文精粹,与挚友论课堂,致课堂明亮,让他的语文教学道路越走越宽,语文教育人生越走越高。而对课堂的阅读,对生命的研究,更让他的课堂富有内涵,鲜活灵动,流淌美丽,让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饴,坐拥幸福。
“我很瘦,但浓缩就是精华!”初见面时,丁老师的自我评价就给学生施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调侃也好,自嘲也罢,都是自信的外显。而他要教给学生的,正是平等、自由的人文思想,以及语文学习的快乐和生命成长的自信。面对写日记的要求,施宇并不特别在意,甚至以为自己的满纸都是字,可以换来褒扬,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丁老师的批语竟是特别严厉:“苍白的纸加上你的笔墨显得更加苍白,情感在哪里?!”丁老师还在日记里画了很多横线,那是提醒他应该浓墨重写却被忽略了的生活细节。有质问,有引领,严厉后面的爱,让施宇心悦诚服。施宇在毕业十多年后回忆起初中时跟着丁老师学语文的三年时光依旧充满着美好与感动。当写日记成为一种习惯,对文字的眷恋已经深入骨髓的时候,美好的愿景也就成了美丽的现实:学生对生活的观察细致入微,对材料的取舍游刃有余,对人生的思考深刻有力……最重要的是,生命在一回回与文字的耳鬓厮磨中,由单薄走向丰满,由干瘪步入丰腴。
刘彦彤同学在她的文章里这样描述:这就是我和丁老师学到的语文。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语文”,不是那一本几百页的教科书,它是有血有肉的生活,是文字与符号的艺术,是能深入骨髓的精神力量。一个人的全部气质与内涵,皆来自语文。你的文凭、证书就像装饰品,也许可以给你加分,但最终打动别人的,你的内在、你的品格,都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语文素养。
在儿子丁一的眼里,丁卫军集父、母、师于一身,可谓亲与严相济,情与爱共生。做父亲的学生,丁一激动又忐忑。那一次,进了办公室,看到父亲“难看”的脸,胆怯了,心乱了,只敢说“不好”,却不知错在哪里。父亲也不客气:“你是心静不下来呀!”一语中的,更让少年激动的是,父亲为他准备了一封信。那一次,父亲在厨房里“系着围裙,手握铲刀,卖力地翻炒着,满头大汗。”品尝爱的滋味,浸润在情的氛围里,丁一由衷地感叹:“我爱我的语文,语文课,语文老师,更爱我的父亲和生活。”
陈思佳的《小丁印象》,刘叶的《听小丁老师讲作文》,讲述了丁老师的课堂,且不说记之详,情之真,单是文字深处透出来的平等与亲切,敬佩与感恩,就让人对简约语文课堂心生向往。应该说,在孩子们的笔下,“小丁”不光不小,还大度,更大气!
我与丁卫军老师见过几面,均是相视一笑。其中一次,江苏省名师发展共同体走进了新沂,我在钟吾中学上了一节观摩课。课后,他朝我竖起了大拇指。虽然只是瞬间的交流,但那一刻的温暖与感动,长时间印在我的记忆里。
(作者单位:江苏新沂市阿湖中学)
责任编辑 李 淳
丁卫军老师倡导的简约语文,“立足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以精心提炼的有用、精要、好懂的语文知识要点作为支架,充分发掘、合理协调、科学使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手段,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完成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活动的落实以及教学结果的评价,通过聚集、选择、整合等策略,建构一种实在灵动、素朴本真、高效丰美的语文课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负担,增强学生语文能力,发展语文素养。”辨析简约语文课堂,不难发现,本真、丰富、智慧、诗意是丁卫军的教学关键词,自由、充实、灵动、欢悦是他的课堂景象,指点人生,滋养灵魂,助力生命,提升素养是他的教育目标,而让语文课堂拥有丰富、美丽的质地,则是他的不懈追求:“以简约化的路径实现学生语文人生的丰美,达成学生生活的丰美,生命的丰美。”简约与丰美的相宜相生,造就了丁卫军润泽生命的语文课堂,成就了他惠泽心灵的教育理想。
简约语文在“简”上做文章,但又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读文本,单纯地说重点,一味地找答案,而是“力求以少胜多,以简驭繁”,其基本特征为:教学目标简明,教学内容简洁,教学过程简化,教学语言简练,媒体运用简便——不单薄,弃芜杂,不炫示,重内核,课堂轻盈而不虚脱,厚实而不沉重。简约语文孜孜以求的“约”,追逐着三重境界:精约之境、博约之境、雅约之境。精约课堂“精于心而约于形”,着意于教学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强调课堂的“精致圆润,畅达自然”;博约课堂要求把文本读“厚”,把文本教“薄”,追求独特见解,力求课堂的“纵横捭阖,视野开阔”;雅约课堂重在引领学生读文察意,悟理赏美,彰显课堂的“廣度、深度和诗意”,让语文教育直抵心灵,垫高灵魂,丰富生命。三重境界,重心有异,却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关注、成就课堂里的人,让他们的视野由狭变广,认知由浅入深,性情远丑近美。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教师追求的课堂境界受限或得益于自身的眼界、心意、志趣,丁卫军所倡导的超越知识、连通生活、瞩目生命的简约语文,因为契合了生命的成长,尽管境界有分别,质地却是同样美丽的。
语文教育的美幻之境,在于教师引领学生把玩语言,鉴赏生活,识人性之善,促人生向美,获艺术熏陶,享心灵成长。让语文的美好质地彰显,需要借助文本解读这一路径,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简约语文主张“文本细读”,倡导“文本拓展”。细读可以从内涵到形式,也可以由细节到结构,以“品咂字里行间的滋味”,能借他人文字识自己心绪,获得生命启示。拓展可以从作者到背景,由重点到语言,也可以从难点至心灵,由留白到生活,不管涉及哪一层面,其可贵之处都在于强调“有边界的丰富”,主动规避将研讨变成考据,把教学异化为钻牛角尖的课堂行为。
打造简约语文课堂,关键策略是以聚焦为前提,守正语文的核心素养,在智慧选择的基础上,斟酌取舍,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凸显文本教学的核心价值。所有的策略都要指向效率。简约语文追求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益的最大化。提升效率,需要瞩望核心素养,消解应试之殇,优化教学过程,举一反三训练,实现课堂与生活的对接,促成文本与生命的激荡。从这一角度来说,简约语文追求的效率不是高分优绩,而是课堂的大有乐趣,生命的富含韵味。
语文教学改革的终端不是“模式化”的达成,一个优秀语文教师自然也不应该陷在一种样式中孤芳自赏,简约语文课堂就是在不断探寻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样式中达成的。“菜单式”教学不是简单的呈现,而是在读懂学生的基础上,达成对学的真正关注。当下的课堂里,关注常常有,但程度有别,真假有异,学的结果也就大相径庭。交流“明白的”,探究“不明白的”,让学生自己去思辨,去发现,去建构,简约语文实现了真正的生命关怀,对教学效果的追寻也就水到渠成。“板块式”教学旨在窥探“小魔方里的神奇世界”,各教学板块自我独立,又连成一个整体,教学环节有所侧重,又相互衔接,学生可以在由点及面的分析中形成总体认知。“主问题式”教学能有效避免课堂的散与乱,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围绕主问题层层追问,能将难点分解,更能达成渐次深入的课堂对话,增添语文课堂的美感。“线式教学”凸显的是一线串珠的美丽。课堂上的千条线,需要一根针连接,找到这根针,靠教师对教材的准确理解,更仰仗教师的教学智慧。
作为新生代卓有成就的语文教师,丁卫军建构的简约语文课堂,意在洗尽课堂的铅华,摒弃教学的功利,创建生态的课堂,而他追求的本真写作,让他的简约课堂仪态万方,风情万种,语文教学走向了内在的丰富和诗意。
丁卫军老师追求的本真写作,强调“构建真实而完整的写作教学体系,让写作教学看得见”。研讨他的写作课堂,分析他的写作主张,我们不难发现,“丰美”一词有着多重含义:丰富,丰满,丰腴,美丽,美艳,美妙,深刻,优雅,洒脱,指向学生人生、生命的丰美。简约与丰美,看似风格殊异,其实品质相同,意趣一致,它们的结合所创造出的美感,彰显的其实是简约语文课堂的活力与魅力。正如郑宝琴老师在研读他的写作课例时所言:“情境之真,引导之善,生成之美,此三味……为简约语文之真味。”
丁卫军的写作主张和课堂实践相得益彰:重本真,尚立意,求简约,忌浮华,拓视野,写生活,最终目标是丰富写作经历,积累作文经验,激发想象力,培养创造力。以“回归本真”阐释“写作教学的应然之义”,建立自己的“写作教学序列”,是丁卫军的写作教学策略,也是他的作文课堂追求:由“入格”,掌握规范,学会审题,懂得立意,巧妙选材,到出“格”,跳出规范,走向自由,突出个性,关注生活,注视心灵,再到升“格”,综合训练,追求情趣,增加意趣,向往理趣。不同时段对于“格”的把控与调适,目的在于促成学生写出抒展性灵、意趣盎然的文字。 让学生写出有趣的文字,只教技法远远不够,毕竟,愉人悦己的文章需要丰厚的底蕴、充沛的情感和娴熟的驾文驭字能力。认识到这一点,丁卫军就开始了他的课堂与课外相互辉映的操作:用经典阅读垫高灵魂,精心指导为学生的写作搭建脚手架,以评改效率提升写作效率,用丰富的活动拓展写作空间。生活天天有,写作次次难,是因为学生人在场,眼里空,心缺席。读懂学生的心,理解他们的难,丁卫军努力让写作教学回归生活,回归自我,回归常识,引导学生从“熟悉的地方寻找风景”,“我手当写我心”,“从原点出发向远方”,鼓励他们在寻常的生活中发现事物价值,在素材的筛选中提炼事件意义,在研判人生的过程中渐次领悟生命真谛。也许,经历了三年的初中生活,学生对人生的认知依然片面,对生命的态度还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但有我在,有思考在,未来就更加可期。
避浮华,远虚假,学生的写作必须立足在生活的肥土中。再现生活而不致文章空泛,必然要有细节来支撑。要知道,细节里“蕴藏着写作的精彩”,唯有精细的描述,才能让人物有情,让文章有味,让文字有力。当然,写生活,并不是实录照搬,而是以生活为蓝本的再创造。毕竟,人脑不是摄像机,笔端是用来倾诉思想的,倘若唯“真”是求,不许增一分,不容减一寸,只能自我局限,局促学生的思维,狭窄学生的视域,甚至可能熄灭学生的精神之光。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丁卫军才在课堂里告诫学生:写真绘实固然必要,但不能跌倒在真实的鸿沟里;只有经过必要梳理和真情点缀的文字,才更有质感,更具美感,更见丰腴。
写作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进程,自生活始,并不至成文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会学生修改,比教给他们写法更重要。不知自己文字的优与劣,只在不断地重复既往,学生的写作只有可见的产出,却无可观的收益,是因为他们为文章画上了句号后,写作也就“大功告成”,文字被弃之如敝屣。忽视了对已成文字的再度审视,缺乏对思虑想法的仔细推敲,学生的写作也就步入了低效的轮回中。丁卫军“把修改作文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我的评点自我的修改中提高,”可以说是找到了走出低效写作的正确路径。“作文自我诊断单”的设计,修改角度和方向的指点,修改文章方法的指导,促成了学生的自我体悟,实现了作文助益人生的教育目标。
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可以炫目,也可能黯然,精彩也好,平淡也罢,检验的是教师教学积淀的多寡和教育智慧的有无。积淀丰厚,益他,更利我,智慧卓然,惠人,更光彩自己。积淀与智慧,显于课堂,得于课外。丰富积淀,生成智慧,需要阅读、思考、研究、创新,咬定课堂不放松,矢志教学不移易。如此,教师精神富足,人格得以生长。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初入教坛时,丰厚的专业知识和满腔的教育热情是其成长的双足,也是腾飞的翅翼。
当然,世上永远不会有毫无准备的惊艳。惊艳只会奖予勤奋的人,而丁卫军的惊艳,就源于他不断吸纳知识、持续储备情感、渐次丰富智慧所形成的强大的内驱力和深刻的思辨力。
丁卫军老师深厚的语文功底的形成,得益于他广泛的阅读、深刻的思辨和理性的总结。专业期刊,语文专著,哲学经典,美学理论,丰厚了底蕴,富裕了精神,也给了他寻求突破的勇气,让他在教育修行的道路上走得越發从容、自信。丁卫军的成功,还受益于他的游学和交友。游学有主题,交友有选择,促成了他的视野开阔和思维敏捷,也让他将精力限定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到台湾学语文,察国文精粹,与挚友论课堂,致课堂明亮,让他的语文教学道路越走越宽,语文教育人生越走越高。而对课堂的阅读,对生命的研究,更让他的课堂富有内涵,鲜活灵动,流淌美丽,让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饴,坐拥幸福。
“我很瘦,但浓缩就是精华!”初见面时,丁老师的自我评价就给学生施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调侃也好,自嘲也罢,都是自信的外显。而他要教给学生的,正是平等、自由的人文思想,以及语文学习的快乐和生命成长的自信。面对写日记的要求,施宇并不特别在意,甚至以为自己的满纸都是字,可以换来褒扬,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丁老师的批语竟是特别严厉:“苍白的纸加上你的笔墨显得更加苍白,情感在哪里?!”丁老师还在日记里画了很多横线,那是提醒他应该浓墨重写却被忽略了的生活细节。有质问,有引领,严厉后面的爱,让施宇心悦诚服。施宇在毕业十多年后回忆起初中时跟着丁老师学语文的三年时光依旧充满着美好与感动。当写日记成为一种习惯,对文字的眷恋已经深入骨髓的时候,美好的愿景也就成了美丽的现实:学生对生活的观察细致入微,对材料的取舍游刃有余,对人生的思考深刻有力……最重要的是,生命在一回回与文字的耳鬓厮磨中,由单薄走向丰满,由干瘪步入丰腴。
刘彦彤同学在她的文章里这样描述:这就是我和丁老师学到的语文。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语文”,不是那一本几百页的教科书,它是有血有肉的生活,是文字与符号的艺术,是能深入骨髓的精神力量。一个人的全部气质与内涵,皆来自语文。你的文凭、证书就像装饰品,也许可以给你加分,但最终打动别人的,你的内在、你的品格,都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语文素养。
在儿子丁一的眼里,丁卫军集父、母、师于一身,可谓亲与严相济,情与爱共生。做父亲的学生,丁一激动又忐忑。那一次,进了办公室,看到父亲“难看”的脸,胆怯了,心乱了,只敢说“不好”,却不知错在哪里。父亲也不客气:“你是心静不下来呀!”一语中的,更让少年激动的是,父亲为他准备了一封信。那一次,父亲在厨房里“系着围裙,手握铲刀,卖力地翻炒着,满头大汗。”品尝爱的滋味,浸润在情的氛围里,丁一由衷地感叹:“我爱我的语文,语文课,语文老师,更爱我的父亲和生活。”
陈思佳的《小丁印象》,刘叶的《听小丁老师讲作文》,讲述了丁老师的课堂,且不说记之详,情之真,单是文字深处透出来的平等与亲切,敬佩与感恩,就让人对简约语文课堂心生向往。应该说,在孩子们的笔下,“小丁”不光不小,还大度,更大气!
我与丁卫军老师见过几面,均是相视一笑。其中一次,江苏省名师发展共同体走进了新沂,我在钟吾中学上了一节观摩课。课后,他朝我竖起了大拇指。虽然只是瞬间的交流,但那一刻的温暖与感动,长时间印在我的记忆里。
(作者单位:江苏新沂市阿湖中学)
责任编辑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