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思维问题”,让学生“突出数学重围”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en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所占比重较大,但一堂课中是否提问越多,效果越好呢?事实并非如此。善教者,必善问。好的提问,能够在一堂课中起着引趣、导思等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教师在不同的节点上提问,设置好的思维问题,将能引导学生突破困境。在高年级应用题教学中,良好的思维设问显得分外重要。
  【思维一】在没有疑问处追问问题
  在应用题教学中,经常会有教师这样进行课堂教学:按照课本的固定模式照本宣科,每个环节都非常顺利,几乎一路畅通进入下一个环节,但在整个过程中却难以进行有效的提问。学生精神状态不好,缺乏好奇心,昏昏欲睡。整个人被教师的思路牵着走,自己的脑筋并没有转起来。这时候教师该怎么做呢?笔者有次听课,看到有位教师在讲授应用题的等量关系分析时,并没有直接做未知分析,而是在已知环节进行追问,让学生从毫无疑问的地方寻找突破口,慢慢思考和分析,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某家公司要生产电脑54万台,前10天每天生产1.5万台,其余的要在20天内完成,平均每天要生产多少万台?”追问:“为什么这里要说前10天每天生产1.5万台这句话?”学生开始思考并从中寻找等量关系,发现从第二句中就能知道已经生产的数量等于1.5乘以10,据此便可以找到等量关系。
  【思维二】在受到阻挡处引出思考
  分数应用题对于小学生来说,存在相当大的难度,原因在于学生的思维在进入狭长地段时就会出现一筹莫展的为难情绪。在情绪的影响之下,学生会对分数或者百分数应用题越来越担心、害怕,觉得这一类的应用题很难做。教师该如何引导呢?首先要从语言上多鼓励,进行适当的点拨,教师的一句引问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使学生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其次,还要多进行引问模式的引导,让学生学会思考。例如分数应用题“某工厂机组男职工比女职工多1/5,女职工比男职工少5人,女职工有多少人?”这道题因为数字没有直接给出来,就显得非常抽象,学生不知道如何解答。考虑到学生会在“男职工到底有多少人”这个问题上纠缠,所以可设置思维问题,引问:“如果男职工用一个线段来表示,那么女职工的线段怎么画?如何表示多出来的1/5?”这样学生就学会使用线段来分析分数应用题,养成寻找单位“1”的思维模式,找到最终的解决办法。
  [女职工][男职工][比女职工多][?人][“1”][][][]
  【思维三】在错误认知后导问方向
  在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思维误区,就是教师会在课堂中引导并暗示学生:所有给出来的数字都是有用的,都要使用到解决问题的计算中来。这样做其实恰恰降低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不利于思维的发展。针对这样的问题,可以采用导问的方式,让学生从问题的错误认知入手,导问思考方向。例如分数应用题中学生非常容易混淆的两道题:(1)一根绳子8米,剪去1/4,还剩多少米?(2)一根绳子8米,剪去1/4米,还剩多少米?通过对比,导问:“1/4和1/4米是同一个意思吗?为什么呢?”这样可以使学生明白(1)中的1/4表示分率,而(2)中的1/4米表示数量,两者不能混淆,从而引导学生从错误认知中走出来,突出重围。
  【思维四】在犹豫不决时探问思路
  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常常会有些学生明明有自己的答案,但却犹豫不决拿不准对错。这时候我会采用探问的方法,在难点设置思维问题,帮助其理清楚思路。例如(1)少年宫舞蹈队有23人。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3倍多15人。合唱队有多少人?(2)少年宫合唱队有84人,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3倍多15人。舞蹈队有多少人?这两道题非常相似,但仔细比对之后,要让学生明确两道题的差异和解法上的区别,这时候就要探问:“(1)中的倍数是已知的吗?请找到对应关系。(2)中的倍数关系是未知还是已知?能找到对应关系吗?”通过对学生的设置探问,使得学生能够在比较分析之后,确定求解的方式:(1)用算术解;(2)用方程解。最终突出重围。
  【思维五】在问题重点处妙问方案
  中高年级的应用题对学生使用发散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有很大的用处。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从各种方向、不同途径去引导学生探索和思考,让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联想训练以及一题多解训练。如,饲养白鸡和黑鸡共18只,黑鸡数量是白鸡的1/5。请问白鸡和黑鸡各有多少只?这道题其实很简单,但教师在设置时就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比如设置妙问:“白鸡和黑鸡都是未知的,可以用哪些方法求?方程法、比例分配法、分数法、归一法可以吗?”让学生灵活思维,找到解题的多种方法。
  总之,小学中高级应用题教学中,教师的有效设问是培养学生有效思维较为重要的环节。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就此问题进入深入研究,尤其是在方程应用题和分数百分数问题上更要多加探讨。
其他文献
繁重的学习生活令人疲惫,这不,国庆佳节到来了,我们为你准备了好多趣味智力题,等着你一显身手。准备好了吗?快来闯关吧!  第一关:智力魔方(背面猜字)  一个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写着:“祝”“国”“庆”“节”“快” “乐”。现在请你根据下面三幅图来推想“祝”“国”“庆”三字背面各是什么字。  第二关:脑筋急转弯  1.什么门永远关不上?  2.什么书你不可能在书店里买到?  3.什么水永远用不完? 
期刊
他是你用爱播种,用感谢收获的田地。  他是你的饮食,也是你的炉火。  因为你饥渴地奔向他,你向他寻求平安。  当你的朋友向你倾吐胸臆的时候,你不要怕说出心中的“否”,也不要瞒住你心中的“可”;当他静默的时候,你的心仍要倾听他的心;  因为在友谊里,不用言语,一切的思想,一切的愿望,一切的希冀,都在无声的欢乐中发生而共享了。  当你与朋友别离的时候,不要忧伤;  因为你感到他的最可爱之点,当他不在时
期刊
有一次放学的时候,下起了大雨。我望着哗哗的大雨发愁:没带伞,这可怎么办呀?“别怕,我带伞了,咱们来打一把伞。快走吧。” 赖雯举着伞朝我走来,微笑着叫住了我。她和我共用一把伞,挤进了雨里。为了不让我淋雨,她把伞使劲往我这边倾,等到了托管班,她的半个身子已经被淋透了。赖雯给予我的帮助还有很多。一次,我忘了戴红领巾,她用自己的钱帮我买了一条。如果我忘记带本子文具什么的,她总是热心地帮我借。平时,只要碰到
期刊
【原文亮相】  听,爸爸的声音多美  冬天的早晨格外冷。有一天,我又睡过了头。眼看就要迟到了,我心急如焚,跑到爸爸的房间敲了敲门。但转念一想:爸爸每天工作很累了,还是让他多休息会儿吧。于是,我迈开步子准备往外冲。  谁知还是吵醒了爸爸,他追出来急切地问:“是不是又要迟到了?走,我送你去。”沙哑的声音满是疲惫。话音刚落,爸爸就转身到屋里,快速穿好羽绒服出来后,对我说:“儿子,书本和文具都要拿好了,千
期刊
后台朋友  林语堂  莎士比亚说:“人生如舞台。”  人的一生有前台,也有后台。前台是粉墨登场的所在,费尽心思化好了妆,穿好了戏服,准备好了台词,端起了架势,调匀了呼吸,一步步踱出去,使出浑身解数:该唱的,唱得五音不乱;该说的,说得字正腔圆;该演的,演得淋漓尽致,于是博得满堂彩,名利双收,踌躇满志而归。  然而,当他回到后台,脱下戏服,卸下妆彩,露出疲惫发黄的脸部时,后台有没有一个朋友在等他,和他
期刊
发明家燕七七虽然聪明绝顶,但是再聪明的人也会生病,比如最近,他就整天犯牙疼。忍无可忍之下,他来到了萧九九的诊所。  “牙被虫子蛀了,必须拔掉。”萧九九说。  “大夫,能不拔吗?我……我怕疼。”燕七七可怜兮兮地问。  “你的牙已经被蛀成马蜂窝了,不立即拔掉,别的牙也会坏掉的。”  燕七七只好闭上眼睛,躺在治疗椅上。萧九九给他打上麻药,虽然不怎么疼,但拔牙的过程太难受了。付账的时候,他不禁叹气道:“唉
期刊
第一棒(龙头):魏桢  我们班,也就是五(3)班新换了一位班主任,姓包名耿天,模样十分古怪。长着鹰钩鼻,鼻梁上本该架副眼镜,这样看上去还会显书卷气,可他偏偏要戴隐形眼镜,还挑副蓝颜色的,多大的人啦,一点都不保守!一个长着皱纹的凸额头下面,有两颗凹陷的眼球,可那黑洞洞的眼珠子好像随时都会整个儿凸出来,把你盯得浑身战栗——就像一个诡异的巫师。  不过,他真如有特别神奇的法术似的,全班同学——不管是“七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为他们提供主动探索、创新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应允许学生标新立异,敢于发表个人意见,敢于在课堂上争辩,逐渐养成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可以讨论、可以发问、可以争辩,使学生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以我教学北
期刊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笔者听了两节数学课,教学内容分别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乘法”和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分数与除法”。两节课都是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教学流程为“个体自学——明确目标——小组合作——汇报展示——当堂训练”。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两节课都设计了导学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导学问题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汇报。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乘法”一课的导学问题:1.认真
期刊
不可否认,地域差异、城乡差异以及教育教学水平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一线教师绝对不能等闲视之,而应当因地制宜,顺应农村小学的特点,改变传统小学数学课外作业“统一、单一、划一”的模式,采用 “多层、多样、多元”的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对作业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有效作业,从而提升数学素养。  一、从统一的作业改为多层次作业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数学教师应给每个学生挑选适合于他的问题,不催促学生,不追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