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所占比重较大,但一堂课中是否提问越多,效果越好呢?事实并非如此。善教者,必善问。好的提问,能够在一堂课中起着引趣、导思等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教师在不同的节点上提问,设置好的思维问题,将能引导学生突破困境。在高年级应用题教学中,良好的思维设问显得分外重要。
【思维一】在没有疑问处追问问题
在应用题教学中,经常会有教师这样进行课堂教学:按照课本的固定模式照本宣科,每个环节都非常顺利,几乎一路畅通进入下一个环节,但在整个过程中却难以进行有效的提问。学生精神状态不好,缺乏好奇心,昏昏欲睡。整个人被教师的思路牵着走,自己的脑筋并没有转起来。这时候教师该怎么做呢?笔者有次听课,看到有位教师在讲授应用题的等量关系分析时,并没有直接做未知分析,而是在已知环节进行追问,让学生从毫无疑问的地方寻找突破口,慢慢思考和分析,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某家公司要生产电脑54万台,前10天每天生产1.5万台,其余的要在20天内完成,平均每天要生产多少万台?”追问:“为什么这里要说前10天每天生产1.5万台这句话?”学生开始思考并从中寻找等量关系,发现从第二句中就能知道已经生产的数量等于1.5乘以10,据此便可以找到等量关系。
【思维二】在受到阻挡处引出思考
分数应用题对于小学生来说,存在相当大的难度,原因在于学生的思维在进入狭长地段时就会出现一筹莫展的为难情绪。在情绪的影响之下,学生会对分数或者百分数应用题越来越担心、害怕,觉得这一类的应用题很难做。教师该如何引导呢?首先要从语言上多鼓励,进行适当的点拨,教师的一句引问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使学生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其次,还要多进行引问模式的引导,让学生学会思考。例如分数应用题“某工厂机组男职工比女职工多1/5,女职工比男职工少5人,女职工有多少人?”这道题因为数字没有直接给出来,就显得非常抽象,学生不知道如何解答。考虑到学生会在“男职工到底有多少人”这个问题上纠缠,所以可设置思维问题,引问:“如果男职工用一个线段来表示,那么女职工的线段怎么画?如何表示多出来的1/5?”这样学生就学会使用线段来分析分数应用题,养成寻找单位“1”的思维模式,找到最终的解决办法。
[女职工][男职工][比女职工多][?人][“1”][][][]
【思维三】在错误认知后导问方向
在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思维误区,就是教师会在课堂中引导并暗示学生:所有给出来的数字都是有用的,都要使用到解决问题的计算中来。这样做其实恰恰降低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不利于思维的发展。针对这样的问题,可以采用导问的方式,让学生从问题的错误认知入手,导问思考方向。例如分数应用题中学生非常容易混淆的两道题:(1)一根绳子8米,剪去1/4,还剩多少米?(2)一根绳子8米,剪去1/4米,还剩多少米?通过对比,导问:“1/4和1/4米是同一个意思吗?为什么呢?”这样可以使学生明白(1)中的1/4表示分率,而(2)中的1/4米表示数量,两者不能混淆,从而引导学生从错误认知中走出来,突出重围。
【思维四】在犹豫不决时探问思路
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常常会有些学生明明有自己的答案,但却犹豫不决拿不准对错。这时候我会采用探问的方法,在难点设置思维问题,帮助其理清楚思路。例如(1)少年宫舞蹈队有23人。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3倍多15人。合唱队有多少人?(2)少年宫合唱队有84人,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3倍多15人。舞蹈队有多少人?这两道题非常相似,但仔细比对之后,要让学生明确两道题的差异和解法上的区别,这时候就要探问:“(1)中的倍数是已知的吗?请找到对应关系。(2)中的倍数关系是未知还是已知?能找到对应关系吗?”通过对学生的设置探问,使得学生能够在比较分析之后,确定求解的方式:(1)用算术解;(2)用方程解。最终突出重围。
【思维五】在问题重点处妙问方案
中高年级的应用题对学生使用发散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有很大的用处。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从各种方向、不同途径去引导学生探索和思考,让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联想训练以及一题多解训练。如,饲养白鸡和黑鸡共18只,黑鸡数量是白鸡的1/5。请问白鸡和黑鸡各有多少只?这道题其实很简单,但教师在设置时就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比如设置妙问:“白鸡和黑鸡都是未知的,可以用哪些方法求?方程法、比例分配法、分数法、归一法可以吗?”让学生灵活思维,找到解题的多种方法。
总之,小学中高级应用题教学中,教师的有效设问是培养学生有效思维较为重要的环节。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就此问题进入深入研究,尤其是在方程应用题和分数百分数问题上更要多加探讨。
【思维一】在没有疑问处追问问题
在应用题教学中,经常会有教师这样进行课堂教学:按照课本的固定模式照本宣科,每个环节都非常顺利,几乎一路畅通进入下一个环节,但在整个过程中却难以进行有效的提问。学生精神状态不好,缺乏好奇心,昏昏欲睡。整个人被教师的思路牵着走,自己的脑筋并没有转起来。这时候教师该怎么做呢?笔者有次听课,看到有位教师在讲授应用题的等量关系分析时,并没有直接做未知分析,而是在已知环节进行追问,让学生从毫无疑问的地方寻找突破口,慢慢思考和分析,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某家公司要生产电脑54万台,前10天每天生产1.5万台,其余的要在20天内完成,平均每天要生产多少万台?”追问:“为什么这里要说前10天每天生产1.5万台这句话?”学生开始思考并从中寻找等量关系,发现从第二句中就能知道已经生产的数量等于1.5乘以10,据此便可以找到等量关系。
【思维二】在受到阻挡处引出思考
分数应用题对于小学生来说,存在相当大的难度,原因在于学生的思维在进入狭长地段时就会出现一筹莫展的为难情绪。在情绪的影响之下,学生会对分数或者百分数应用题越来越担心、害怕,觉得这一类的应用题很难做。教师该如何引导呢?首先要从语言上多鼓励,进行适当的点拨,教师的一句引问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使学生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其次,还要多进行引问模式的引导,让学生学会思考。例如分数应用题“某工厂机组男职工比女职工多1/5,女职工比男职工少5人,女职工有多少人?”这道题因为数字没有直接给出来,就显得非常抽象,学生不知道如何解答。考虑到学生会在“男职工到底有多少人”这个问题上纠缠,所以可设置思维问题,引问:“如果男职工用一个线段来表示,那么女职工的线段怎么画?如何表示多出来的1/5?”这样学生就学会使用线段来分析分数应用题,养成寻找单位“1”的思维模式,找到最终的解决办法。
[女职工][男职工][比女职工多][?人][“1”][][][]
【思维三】在错误认知后导问方向
在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思维误区,就是教师会在课堂中引导并暗示学生:所有给出来的数字都是有用的,都要使用到解决问题的计算中来。这样做其实恰恰降低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不利于思维的发展。针对这样的问题,可以采用导问的方式,让学生从问题的错误认知入手,导问思考方向。例如分数应用题中学生非常容易混淆的两道题:(1)一根绳子8米,剪去1/4,还剩多少米?(2)一根绳子8米,剪去1/4米,还剩多少米?通过对比,导问:“1/4和1/4米是同一个意思吗?为什么呢?”这样可以使学生明白(1)中的1/4表示分率,而(2)中的1/4米表示数量,两者不能混淆,从而引导学生从错误认知中走出来,突出重围。
【思维四】在犹豫不决时探问思路
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常常会有些学生明明有自己的答案,但却犹豫不决拿不准对错。这时候我会采用探问的方法,在难点设置思维问题,帮助其理清楚思路。例如(1)少年宫舞蹈队有23人。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3倍多15人。合唱队有多少人?(2)少年宫合唱队有84人,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3倍多15人。舞蹈队有多少人?这两道题非常相似,但仔细比对之后,要让学生明确两道题的差异和解法上的区别,这时候就要探问:“(1)中的倍数是已知的吗?请找到对应关系。(2)中的倍数关系是未知还是已知?能找到对应关系吗?”通过对学生的设置探问,使得学生能够在比较分析之后,确定求解的方式:(1)用算术解;(2)用方程解。最终突出重围。
【思维五】在问题重点处妙问方案
中高年级的应用题对学生使用发散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有很大的用处。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从各种方向、不同途径去引导学生探索和思考,让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联想训练以及一题多解训练。如,饲养白鸡和黑鸡共18只,黑鸡数量是白鸡的1/5。请问白鸡和黑鸡各有多少只?这道题其实很简单,但教师在设置时就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比如设置妙问:“白鸡和黑鸡都是未知的,可以用哪些方法求?方程法、比例分配法、分数法、归一法可以吗?”让学生灵活思维,找到解题的多种方法。
总之,小学中高级应用题教学中,教师的有效设问是培养学生有效思维较为重要的环节。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就此问题进入深入研究,尤其是在方程应用题和分数百分数问题上更要多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