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鉴·造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tianfuq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少中职生觉得写作是一种较为沉重的负担,存在着“作文难、作文烦”的心理障碍,因而形成“越怕写越不想写,越不想写越怕写”的恶性循环。这些同学非常渴望获知作文的写法。诚然,作文是语文学习目标中最具有综合性和难度较大的一项内容,学习写好一篇文章,从审题立意到选择素材,从安排结构到推敲语言,无处不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富有创造性的劳动。同学们由于受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的制约,许多方面的积累和储备还不足,要想下笔成文,一挥而就,确非易事。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作文难是一个客观的事实。然而同学们对写作也大可不必抱有神秘感。依笔者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来看,灵验的作文“写法”固然不可能存在,但学习写作仍是有规律可循的,循序渐进地学会模仿、借鉴与创造,便是其中之一。
  
  一、模仿——借人葫芦,装我烧酒
  
  模仿,就是仿照范文的立意、布局、结构、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作文,即所谓按照“葫芦文”依样“画葫芦”。古人曾说过,读书如销铜,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而成。“随模铸器”说的正是模仿作文。
  就我的教学体会,学会模仿是消除“作文难”心理障碍的最为现实、最为便捷的有效方法之一。练习写作离不开模仿作文,由于所模仿的范文层次可以随着写作水平长进而不断提高,模仿既可以引导初学写作者入门,也可以帮助习作者进一步提高。比如我们在中职语文课本中学习了记人、状物等范文,便可依此模仿写出习作。
  我曾设计过这样一个练习,要求不改变例句所表达的中心意思,仿造出新的表述,其中一个例句为:
  我们既热爱关汉卿和曹雪芹,也欣赏莎士比亚和托尔斯泰。
  许多同学各展其能,有从饮食方面人手的:“我们既要吃烤鸭、喝龙井,也要尝牛排、饮咖啡”;有从衣著方面人手的:“我们既要穿旗袍、中山装,也要穿西服、牛仔裤”;有从建筑方面入手的:“我们既惊叹于故宫的庄严,也沉醉于卢浮宫的华丽”;有从舞台艺术人手的:“我们既爱听京剧,又爱看芭蕾”:有从医学方面人手的:“我们既不能丢掉‘望闻问切’,也要学‘透视扫描’”等等。这些句子虽然只是对例句的模仿,又都和例句表述着同一思想:我们既要发扬民族的传统,又要吸收外国的好东西,显得精彩纷呈。可见,即便是借人葫芦,也可装进有我特色的好酒。
  当然模仿也要注意对原文的正确领会,老舍先生曾经举过一个生动的例子,他说:唐人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给人们展示出多美的画面啊,如果不去领会这名句中的内在意蕴,一味模仿形式,也仿写两句:“两只母鸡跳上树,一行麻雀飞上天”,那可就诗意全无,大煞风景了。
  
  二、借鉴——触发联想,融合改造
  
  借鉴是一种吸收与扬弃,就是把他人的可以为我所用的形式、语言等批判地吸收过来,成为我的东西,而抛弃一些不适合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对范文文意的理解融进自己的思考和体验,在学习范文的基础上引起某种联想,在原文的启发下抒发自己的情感。古人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使用这种方法。例如:唐代诗人徐凝《忆扬州》诗中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奈是扬州”的诗句;而宋代词人叶清臣在《贺圣朝·留别》词中有“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的词句;后来的宋代词作大家苏轼在《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有“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的词句。这三位作者的诗词中虽然都把事物分成三份来加以表达,但表述的情感和角度各不相同。徐凝的诗句着意赞美扬州的明月,叶清臣的词句表达风雨伤春的愁怀,苏轼的词句表达的则是爱惜杨花的感情。
  
  三、创造——巧妙生发,翻出新意
  
  创造是在批判地借鉴其它文章形式、语言的基础上,糅合进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思考与判断,也就是说,我们首先要把范文或前人名作的字、词、句、篇中的单项知识、整体运思谋篇知识,甚至技巧,都作为写作中的知识储存起来,武装自己,积蓄多了,就能适时应用,恰到好处。在此基础上,如果再有自己独特的思维与联想,独到的观察与判断,那你的文章便跳出了原文的圈子,是原文的提高了。
  例如,宋代欧阳修的散文《秋声赋》是千古传诵的名作,现代作家峻青写了篇《秋色赋》,在铺叙风物,抒情、歌咏,讲究文采、使用散文手法等方面与欧阳修的散文有相似特点。但是欧阳修把“秋”写成肃杀凄凉,他笔下的秋天是人生易老的象征。峻青在文中有意识地比照说:“在我看来,花木灿烂的春光固然可爱,然而瓜果遍地的秋色却更加使人欣喜。”他笔下的秋天则是繁荣昌盛的标志。秋天,已不再是旧时文人悲秋的题材,而成了社会主义作家笔下赞颂欢乐的象征。同是以“秋”发端,对“秋”作赋,为何如此截然不同呢?原因是时代不同了。峻青的《秋色赋》行文如同江河奔腾,自然流畅,文中几处引用欧阳修《秋声赋》中的原句,但立意不同。这种文意上的“反其意而用之”,正是作者的创新。
  总之,具有广博的知识和一定的文化素养,重视生活实践的积累,是培养创造力、写出高水平文章的基础。只要我们多读好书勤练笔,善于思考敢写作,从模仿借鉴起步,有意识地训练创造性思维,我们不仅能走出“无话可写”的困境,更能做到“能写善写”。
  
  单位:湖北襄樊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在《阿Q正传》一文中,鲁迅为何要用一百多字详尽地写阿Q画圆的过程?有人认为鲁迅这样写是因为圆滑是中国国民性特征之一;有人认为阿Q所画的圆圈,不是一个普通的圆圈,而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有人认为阿Q精神勝利法,就是国民希求圆满的象征。  我认为鲁迅写阿Q画圆圈时的心理和一系列言行,其目的在于运用细节描写揭示国民的精神麻木、愚昧和至死不觉醒,“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  鲁迅为何要写阿Q画圆呢?一方面,
种植水稻,養殖家畜  一年一年,野猪的獠牙越来越短  不再闪光,却肥胖而可爱  慢慢,这里集聚起世俗的生活  所谓人类文明这样的词汇  他们的字典里并不存在  甚至字典这样的物质也不存在  石器可以切割鹿肉,也被用做耕犁  日子很长,水肥土沃  他们有大把大把的时间修建城池  王手持玉钺,站在高高的大殿  以满意的目光打量他的子民,甚至  顺着河道,眺望遥远的太湖流域  独木舟载来胜利的消息  有
昨日的星星流下了眼泪  无人理解的孤寂  只有那满树的海棠  用梳洗后的露珠闪亮着清晨  不大不小的哀思,若隐若现  海棠果红了,秋天吻过的羞涩  那一帘秋风在隐喻中跳舞  卷落了海棠,一颗颗掉落树下的音符  鸟儿飞走了,它忘记了海棠的花语  做了背叛者,转身投入深秋  篱笆卷着秋菊在海棠身边怒放  它们在辩论花与果的逻辑  土地是最终的决裁者,它沉默  深沉的后背,扛起了无言的结局  风仍在继续
听着朴树的《那些花儿》,让我想起了曾同居502宿舍的那群姐妹。为了珍藏美好往事,我决定一一记下,让我的记忆有一个归宿,也让那段最纯真的友谊永远如鲜花般娇艳!  先写谁呢?我就不以姓氏笔画为序了,而从进门的床位开始吧。称呼呢,用姓的叠音吧,这样既亲切又不侵权!  宿舍共10 1个人,这多出的一个下面再作解释吧。首先看到的是肖肖,她是宿舍的寝室长,也是我的死党。三年时间同进同出,出双入对,让我们有了老
若干年后,窗外那棵白兰树  会替我活在世上  它就像一面挂在窗外的时钟  迈绿步的叶子就是秒分时针  清晨它会准时响起鸟鸣的闹铃  替枕边人叫醒沉睡的席梦思  深夜它会用沙沙的声音报时  催眠床头柜上的台灯  晨去夜来,春去秋来  它一直是当初的样子  怀揣着生物钟坚守在窗外  如果北风吹落叶子吹停了时间  也要换上一块春风电池让时间复活  用今生,来世,再来世  剪裁着一窗灯火和一对母子的  光
夜里起来  像挑选遗言的字句一样  拾起碗具  层层叠放  一滴一滴  水的悲伤触及手  一滴一滴  血的苦惱 水感受着  知晓悲伤与苦恼的水滴  刺着指尖  托起滴答着水珠的  碗的脑子  像废宅的门扉哐当哐当响  瑟瑟抖动的水的眼帘  跃向的天空  轻轻升腾又破灭  拈着哆嗦的指尖 天空  红彤彤地膨胀起来  四面八方旋转着  深度不一的  水的  漩涡  像触及光的黑暗一样  我在边界上  
葛莱茜拉·马图罗(Graciela Maturo) 1928年生于阿根廷桑塔菲。著名诗人、作家、美洲文化研究学者,曾任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文学系教授,并在多所高校任教,为阿莱西亚诗歌研究中心创始人。出版有《鸟之风》《面庞》《回声中的海》《请来到我们之间》《尤丽狄丝的歌》《用你的名字呼唤大海》《后世的记忆》《生于词中》《水之歌》《高空的航行》《阿隆德拉森林》《沙的花园》等多部诗集、《阿根廷文学中的超现
爬满枯藤的老屋   像岁月深处煨熟了的浆果   酸酸甜甜,余味深远   黄叶纷飞的屋顶,月光下   一欢绿眼睛,也许是家猫或野猫   旧瓦片,偶尔的断裂,宁静的夜   划出儿道深深的伤口   窗棂上,蜘蛛们行色匆匆   不为果腹,只为苍茫的夜色   断瓦上,砖缝里,草丛中   父亲的咳嗽,像春天涨潮的溪水   影子一样,挥之不去   压弯母亲脊背的   不仅有炊烟;还有儿女离乡的背影和   门前弯
一个村子眼晴  盛满清亮  倒影着一个村子的四季早晚  村子成了两座  岁月成了双重  夏月的荷花  每一株都成了并蒂  打从有荷塘就是村中共有  藕断年年丝不断  爱这莲荷  投进去的眼光  投进去的爱抚  能托起塘中的清冽  这清冽又漏出满塘鲜艳  荷塘的安静是村子的安静  静静的荷叶不仅掩水  还掩着村中的清爽  一阵荷风起叶下  溜进村子的门庭  荷塘为家家撑了把绿伞  葡萄园  这园子生
在桥上,今夜无风  先锋河依然平静。  来自内陆的波涌  迟迟没有到来。  为何如此深邃  如梦的刻度。  为何寂静  接近于铁。  夜深时,我们终将  回到闹市,与生活对峙。  终将不再提起年少  在宁围镇,向世界问好。  启示  银色水壶在深色的桌上煮着水,里面传出  坠落的声音,就像我的骨头,失落在山坡上。  而她在窄小的厨房里洗蔬菜,准备夏季的晚餐。  她的腰不再属于姑娘,像吞下巨大云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