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少中职生觉得写作是一种较为沉重的负担,存在着“作文难、作文烦”的心理障碍,因而形成“越怕写越不想写,越不想写越怕写”的恶性循环。这些同学非常渴望获知作文的写法。诚然,作文是语文学习目标中最具有综合性和难度较大的一项内容,学习写好一篇文章,从审题立意到选择素材,从安排结构到推敲语言,无处不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富有创造性的劳动。同学们由于受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的制约,许多方面的积累和储备还不足,要想下笔成文,一挥而就,确非易事。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作文难是一个客观的事实。然而同学们对写作也大可不必抱有神秘感。依笔者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来看,灵验的作文“写法”固然不可能存在,但学习写作仍是有规律可循的,循序渐进地学会模仿、借鉴与创造,便是其中之一。
一、模仿——借人葫芦,装我烧酒
模仿,就是仿照范文的立意、布局、结构、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作文,即所谓按照“葫芦文”依样“画葫芦”。古人曾说过,读书如销铜,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而成。“随模铸器”说的正是模仿作文。
就我的教学体会,学会模仿是消除“作文难”心理障碍的最为现实、最为便捷的有效方法之一。练习写作离不开模仿作文,由于所模仿的范文层次可以随着写作水平长进而不断提高,模仿既可以引导初学写作者入门,也可以帮助习作者进一步提高。比如我们在中职语文课本中学习了记人、状物等范文,便可依此模仿写出习作。
我曾设计过这样一个练习,要求不改变例句所表达的中心意思,仿造出新的表述,其中一个例句为:
我们既热爱关汉卿和曹雪芹,也欣赏莎士比亚和托尔斯泰。
许多同学各展其能,有从饮食方面人手的:“我们既要吃烤鸭、喝龙井,也要尝牛排、饮咖啡”;有从衣著方面人手的:“我们既要穿旗袍、中山装,也要穿西服、牛仔裤”;有从建筑方面入手的:“我们既惊叹于故宫的庄严,也沉醉于卢浮宫的华丽”;有从舞台艺术人手的:“我们既爱听京剧,又爱看芭蕾”:有从医学方面人手的:“我们既不能丢掉‘望闻问切’,也要学‘透视扫描’”等等。这些句子虽然只是对例句的模仿,又都和例句表述着同一思想:我们既要发扬民族的传统,又要吸收外国的好东西,显得精彩纷呈。可见,即便是借人葫芦,也可装进有我特色的好酒。
当然模仿也要注意对原文的正确领会,老舍先生曾经举过一个生动的例子,他说:唐人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给人们展示出多美的画面啊,如果不去领会这名句中的内在意蕴,一味模仿形式,也仿写两句:“两只母鸡跳上树,一行麻雀飞上天”,那可就诗意全无,大煞风景了。
二、借鉴——触发联想,融合改造
借鉴是一种吸收与扬弃,就是把他人的可以为我所用的形式、语言等批判地吸收过来,成为我的东西,而抛弃一些不适合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对范文文意的理解融进自己的思考和体验,在学习范文的基础上引起某种联想,在原文的启发下抒发自己的情感。古人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使用这种方法。例如:唐代诗人徐凝《忆扬州》诗中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奈是扬州”的诗句;而宋代词人叶清臣在《贺圣朝·留别》词中有“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的词句;后来的宋代词作大家苏轼在《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有“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的词句。这三位作者的诗词中虽然都把事物分成三份来加以表达,但表述的情感和角度各不相同。徐凝的诗句着意赞美扬州的明月,叶清臣的词句表达风雨伤春的愁怀,苏轼的词句表达的则是爱惜杨花的感情。
三、创造——巧妙生发,翻出新意
创造是在批判地借鉴其它文章形式、语言的基础上,糅合进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思考与判断,也就是说,我们首先要把范文或前人名作的字、词、句、篇中的单项知识、整体运思谋篇知识,甚至技巧,都作为写作中的知识储存起来,武装自己,积蓄多了,就能适时应用,恰到好处。在此基础上,如果再有自己独特的思维与联想,独到的观察与判断,那你的文章便跳出了原文的圈子,是原文的提高了。
例如,宋代欧阳修的散文《秋声赋》是千古传诵的名作,现代作家峻青写了篇《秋色赋》,在铺叙风物,抒情、歌咏,讲究文采、使用散文手法等方面与欧阳修的散文有相似特点。但是欧阳修把“秋”写成肃杀凄凉,他笔下的秋天是人生易老的象征。峻青在文中有意识地比照说:“在我看来,花木灿烂的春光固然可爱,然而瓜果遍地的秋色却更加使人欣喜。”他笔下的秋天则是繁荣昌盛的标志。秋天,已不再是旧时文人悲秋的题材,而成了社会主义作家笔下赞颂欢乐的象征。同是以“秋”发端,对“秋”作赋,为何如此截然不同呢?原因是时代不同了。峻青的《秋色赋》行文如同江河奔腾,自然流畅,文中几处引用欧阳修《秋声赋》中的原句,但立意不同。这种文意上的“反其意而用之”,正是作者的创新。
总之,具有广博的知识和一定的文化素养,重视生活实践的积累,是培养创造力、写出高水平文章的基础。只要我们多读好书勤练笔,善于思考敢写作,从模仿借鉴起步,有意识地训练创造性思维,我们不仅能走出“无话可写”的困境,更能做到“能写善写”。
单位:湖北襄樊职业技术学院
一、模仿——借人葫芦,装我烧酒
模仿,就是仿照范文的立意、布局、结构、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作文,即所谓按照“葫芦文”依样“画葫芦”。古人曾说过,读书如销铜,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而成。“随模铸器”说的正是模仿作文。
就我的教学体会,学会模仿是消除“作文难”心理障碍的最为现实、最为便捷的有效方法之一。练习写作离不开模仿作文,由于所模仿的范文层次可以随着写作水平长进而不断提高,模仿既可以引导初学写作者入门,也可以帮助习作者进一步提高。比如我们在中职语文课本中学习了记人、状物等范文,便可依此模仿写出习作。
我曾设计过这样一个练习,要求不改变例句所表达的中心意思,仿造出新的表述,其中一个例句为:
我们既热爱关汉卿和曹雪芹,也欣赏莎士比亚和托尔斯泰。
许多同学各展其能,有从饮食方面人手的:“我们既要吃烤鸭、喝龙井,也要尝牛排、饮咖啡”;有从衣著方面人手的:“我们既要穿旗袍、中山装,也要穿西服、牛仔裤”;有从建筑方面入手的:“我们既惊叹于故宫的庄严,也沉醉于卢浮宫的华丽”;有从舞台艺术人手的:“我们既爱听京剧,又爱看芭蕾”:有从医学方面人手的:“我们既不能丢掉‘望闻问切’,也要学‘透视扫描’”等等。这些句子虽然只是对例句的模仿,又都和例句表述着同一思想:我们既要发扬民族的传统,又要吸收外国的好东西,显得精彩纷呈。可见,即便是借人葫芦,也可装进有我特色的好酒。
当然模仿也要注意对原文的正确领会,老舍先生曾经举过一个生动的例子,他说:唐人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给人们展示出多美的画面啊,如果不去领会这名句中的内在意蕴,一味模仿形式,也仿写两句:“两只母鸡跳上树,一行麻雀飞上天”,那可就诗意全无,大煞风景了。
二、借鉴——触发联想,融合改造
借鉴是一种吸收与扬弃,就是把他人的可以为我所用的形式、语言等批判地吸收过来,成为我的东西,而抛弃一些不适合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对范文文意的理解融进自己的思考和体验,在学习范文的基础上引起某种联想,在原文的启发下抒发自己的情感。古人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使用这种方法。例如:唐代诗人徐凝《忆扬州》诗中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奈是扬州”的诗句;而宋代词人叶清臣在《贺圣朝·留别》词中有“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的词句;后来的宋代词作大家苏轼在《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有“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的词句。这三位作者的诗词中虽然都把事物分成三份来加以表达,但表述的情感和角度各不相同。徐凝的诗句着意赞美扬州的明月,叶清臣的词句表达风雨伤春的愁怀,苏轼的词句表达的则是爱惜杨花的感情。
三、创造——巧妙生发,翻出新意
创造是在批判地借鉴其它文章形式、语言的基础上,糅合进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思考与判断,也就是说,我们首先要把范文或前人名作的字、词、句、篇中的单项知识、整体运思谋篇知识,甚至技巧,都作为写作中的知识储存起来,武装自己,积蓄多了,就能适时应用,恰到好处。在此基础上,如果再有自己独特的思维与联想,独到的观察与判断,那你的文章便跳出了原文的圈子,是原文的提高了。
例如,宋代欧阳修的散文《秋声赋》是千古传诵的名作,现代作家峻青写了篇《秋色赋》,在铺叙风物,抒情、歌咏,讲究文采、使用散文手法等方面与欧阳修的散文有相似特点。但是欧阳修把“秋”写成肃杀凄凉,他笔下的秋天是人生易老的象征。峻青在文中有意识地比照说:“在我看来,花木灿烂的春光固然可爱,然而瓜果遍地的秋色却更加使人欣喜。”他笔下的秋天则是繁荣昌盛的标志。秋天,已不再是旧时文人悲秋的题材,而成了社会主义作家笔下赞颂欢乐的象征。同是以“秋”发端,对“秋”作赋,为何如此截然不同呢?原因是时代不同了。峻青的《秋色赋》行文如同江河奔腾,自然流畅,文中几处引用欧阳修《秋声赋》中的原句,但立意不同。这种文意上的“反其意而用之”,正是作者的创新。
总之,具有广博的知识和一定的文化素养,重视生活实践的积累,是培养创造力、写出高水平文章的基础。只要我们多读好书勤练笔,善于思考敢写作,从模仿借鉴起步,有意识地训练创造性思维,我们不仅能走出“无话可写”的困境,更能做到“能写善写”。
单位:湖北襄樊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