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模式的研究,关键在于课程衔接的研究。以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三年制中职与江苏理工学院物联网工程专业本科对接中的《C程序设计》课程为例,分析和探讨了“3+4”核心专业课程设置和衔接的相关问题。
[关 键 词] 中职;本科;物联网工程专业;“3+4”核心专业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7-0135-01
一、基本情况介绍
我校与江苏理工学院合作的“3+4”中本衔接物联网工程专业班级目前共三个班级:三年级1403班39人,二年级1502班45人,一年级1602班33人。按原《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1403班在一年级第一学期(每周4课时)和第二学期(每周2课时)开设《VB程序设计》课程,同时在一年级第二学期(每周4课时)和二年级第一学期(每周4课时)开设《C程序设计》课程,两门课程均参加了江苏理工学院组织的核心专业课的考核。
二、《VB程序设计》与《C程序设计》课程的比较
《VB程序设计》与《C程序设计》均为程序设计类课程,但两者区别较大。
首先,就从语言本身特点而言,VB具有完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能力,而C则是典型的面向过程的结构化语言。VB是典型的高级语言,不能对底层进行操作,C则是具有很多低级语言特点的高级语言,一般也可称为中级语言,所以具有很强大的对底层的操作能力,因此能够实现很多高级语言(包括VB)不能实现的功能。也因为如此,操作系统基本上都是用C加汇编写成的,比如Linux\Unix系统,其实也包括Windows的很大部分,所以从技术上说,如果想做底层驱动那么肯定要用C或者汇编。
其次,从两种语言的发展来看,VB在平台开发方面优势不足,目前主流的是.net平台,使用C#开发,单纯使用VB进行系统开发的将越来越少,甚至将被逐步淘汰。而C作为一门程序设计的基础语言,与其他高级语言衔接和融合较好。
再次,就学习者角度而言,C入门相对较难,VB则很容易入门,但是后续的深入学习C会变得相对容易。C可以用来做一些底层的和计算机硬件相关的开发工作,VB在这方面相对较差。
最后,从本专业能力需求来看,《VB程序设计》与物联网工程专业能力的培养关系不大,而《C程序设计》与其关系密切,尤其是与物联网产品开发,芯片级开发、嵌入式开发和应用层软件开发技术方面。
三、课程设置的实时调整
经过中职校和本科院校共同商讨和论证,针对《VB程序设计》与《C程序设计》两门课程的设置作如下调整:
1.从2016级开始,不再开设《VB程序设计》,直接开设《C程序设计》,后续课程为《C#程序设计》。
从两门课程的比较中不难发现,VB虽因可视化界面编程,上手和入門较容易,但由于其语言自身的局限性,将被逐步淘汰,故不再开设《VB程序设计》课程。而C语言因其良好的特性如对底层硬件操作方便、跨平台性和可移植性強等优势明显。
2.将一年级第二学期和二年级第一学期分两个学期每周4课时的《C程序设计》直接在一年级第一学期每周6课时完成,进入高校后继续开设一学期每周5课时的《C程序设计》。
课程衔接的关键是培养目标的衔接,培养目标衔接需要中职、高等学校共同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这是实现两个阶段课程有效衔接的第一步。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将本专业中职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既具有较好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方向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专业实践技能的中级计算机网络应用型人才。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及计算机网络管理技能达到中级工水平。
在进行中职和本科课程衔接的过程中,我们应把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放在一个统一的课程框架内来认识和设置,根据总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同阶段知识技能水平的培养要求,以及学生学习能力水平不同,教学内容应各有所取舍,但要统筹安排,合理分工,有机结合,进行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制定统一、贯通的课程标准,为课程开发提供参考和指导。
由于受人才培养方案总课时的限定,经统筹后,将本课程原总课时124课时压缩至102课时。另外,考虑到在中职阶段每学期均需有一到两门核心专业课程的统考,故直接安排在一年级第一学期每周6课时完成前段课程的学习,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和二年级第一学期安排后续《C#程序设计》课程。
四、结束语
综上,通过对《C程序设计》核心专业课程的设置、衔接、调整的过程性研究,促进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中教学管理的无缝衔接,顺利过渡,从而加快和实现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相信“3+4”中本衔接模式一定能培养出大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学历、高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孟凡华.鲁昕:关键是“衔接”关于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座谈会的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11(18):48-50.
[2]余萍.中职与本科电气自动化专业“3+4”课程衔接的实践研究[J].职教通讯,2015(27):9-10.
[关 键 词] 中职;本科;物联网工程专业;“3+4”核心专业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7-0135-01
一、基本情况介绍
我校与江苏理工学院合作的“3+4”中本衔接物联网工程专业班级目前共三个班级:三年级1403班39人,二年级1502班45人,一年级1602班33人。按原《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1403班在一年级第一学期(每周4课时)和第二学期(每周2课时)开设《VB程序设计》课程,同时在一年级第二学期(每周4课时)和二年级第一学期(每周4课时)开设《C程序设计》课程,两门课程均参加了江苏理工学院组织的核心专业课的考核。
二、《VB程序设计》与《C程序设计》课程的比较
《VB程序设计》与《C程序设计》均为程序设计类课程,但两者区别较大。
首先,就从语言本身特点而言,VB具有完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能力,而C则是典型的面向过程的结构化语言。VB是典型的高级语言,不能对底层进行操作,C则是具有很多低级语言特点的高级语言,一般也可称为中级语言,所以具有很强大的对底层的操作能力,因此能够实现很多高级语言(包括VB)不能实现的功能。也因为如此,操作系统基本上都是用C加汇编写成的,比如Linux\Unix系统,其实也包括Windows的很大部分,所以从技术上说,如果想做底层驱动那么肯定要用C或者汇编。
其次,从两种语言的发展来看,VB在平台开发方面优势不足,目前主流的是.net平台,使用C#开发,单纯使用VB进行系统开发的将越来越少,甚至将被逐步淘汰。而C作为一门程序设计的基础语言,与其他高级语言衔接和融合较好。
再次,就学习者角度而言,C入门相对较难,VB则很容易入门,但是后续的深入学习C会变得相对容易。C可以用来做一些底层的和计算机硬件相关的开发工作,VB在这方面相对较差。
最后,从本专业能力需求来看,《VB程序设计》与物联网工程专业能力的培养关系不大,而《C程序设计》与其关系密切,尤其是与物联网产品开发,芯片级开发、嵌入式开发和应用层软件开发技术方面。
三、课程设置的实时调整
经过中职校和本科院校共同商讨和论证,针对《VB程序设计》与《C程序设计》两门课程的设置作如下调整:
1.从2016级开始,不再开设《VB程序设计》,直接开设《C程序设计》,后续课程为《C#程序设计》。
从两门课程的比较中不难发现,VB虽因可视化界面编程,上手和入門较容易,但由于其语言自身的局限性,将被逐步淘汰,故不再开设《VB程序设计》课程。而C语言因其良好的特性如对底层硬件操作方便、跨平台性和可移植性強等优势明显。
2.将一年级第二学期和二年级第一学期分两个学期每周4课时的《C程序设计》直接在一年级第一学期每周6课时完成,进入高校后继续开设一学期每周5课时的《C程序设计》。
课程衔接的关键是培养目标的衔接,培养目标衔接需要中职、高等学校共同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这是实现两个阶段课程有效衔接的第一步。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将本专业中职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既具有较好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方向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专业实践技能的中级计算机网络应用型人才。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及计算机网络管理技能达到中级工水平。
在进行中职和本科课程衔接的过程中,我们应把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放在一个统一的课程框架内来认识和设置,根据总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同阶段知识技能水平的培养要求,以及学生学习能力水平不同,教学内容应各有所取舍,但要统筹安排,合理分工,有机结合,进行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制定统一、贯通的课程标准,为课程开发提供参考和指导。
由于受人才培养方案总课时的限定,经统筹后,将本课程原总课时124课时压缩至102课时。另外,考虑到在中职阶段每学期均需有一到两门核心专业课程的统考,故直接安排在一年级第一学期每周6课时完成前段课程的学习,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和二年级第一学期安排后续《C#程序设计》课程。
四、结束语
综上,通过对《C程序设计》核心专业课程的设置、衔接、调整的过程性研究,促进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中教学管理的无缝衔接,顺利过渡,从而加快和实现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相信“3+4”中本衔接模式一定能培养出大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学历、高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孟凡华.鲁昕:关键是“衔接”关于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座谈会的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11(18):48-50.
[2]余萍.中职与本科电气自动化专业“3+4”课程衔接的实践研究[J].职教通讯,2015(27):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