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养非洲象腹部水肿的诊疗报告

来源 :野生动物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zm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太原动物园圈养非洲象(Loxodonta sp.)首次出现腹部水肿的病症进行尝试研究和有效治疗。在2020年3—6月对非洲象腹部水肿区域进行B超检查,并采集其血液和粪便进行血液生化指标白蛋白(ALB)、球蛋白(GLB)、总蛋白(TP)含量的测定和寄生虫检测。结果显示:①B超检查,水肿为囊实性,包膜完整、界限清晰的水囊状物,腹腔内含有少量积液;②血液生化检查,ALB含量略低,此外肌酐(CREA)、尿素氮(BUN)等浓度也略低,怀疑存在低蛋白血症;③寄生虫检查,40倍镜视野下偶有1—2个梨形虫卵,有鞭毛,呈
其他文献
使用红外相机技术于2017年2月—2018年4月所获数据对卧龙羚牛(Budorcas taxicolor)及其同域地栖动物进行空间关系分析,建立物种的空间关联网络,旨在探讨羚牛与其群落的关系现状。结果显示:①在研究区域发现的35种动物中,20种构成1个包含羚牛、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等重要物种的空间网络。②海拔、地形、生境类型和植被覆盖度对羚牛分布没有限制作用,表明羚牛分布区可以在不同海拔上下移动。③网络中不存在制
为更好地恢复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栖息地,提高扬子鳄繁殖率,于2017年5—10月对长兴尹家边扬子鳄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野放区的扬子鳄巢位生境及巢内、外温度进行调查记录,并对2014—2019年母鳄的营巢次数、产卵窝数和护巢率进行统计。结果表明:核心区扬子鳄巢外的气温均温和气温波动均显著低于野放区(P<0.05),但核心区扬子鳄巢内平均温度、温度波动与野放区并无显著差异;核心区扬子鳄巢距水源的水平距离及垂直距离均显著低于野放区(P<0.01),核心区扬子鳄巢的最近树距离
2019年7月—2020年5月,应用红外相机技术基于公里网格布设方法首次对天津盘山风景名胜区哺乳动物和鸟类资源进行调查,共布设40台红外相机,总有效监测日为11886 d。结果表明:可确定野生动物的独立有效照片有2936张,其中哺乳动物和鸟类分别为5目8科13属13种和6目16科30属37种。哺乳动物中相对多度指数居前3位的是松鼠(Sciurus vulgaris)、蒙古兔(Lepus tolai)和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鸟类中相对多度指数居前3位的是红嘴蓝鹊(Uroc
动物的玩耍行为有助于其提高自身生存技能,学习群内交流方式,建立社会关系。为探讨玩耍行为在白颊长臂猿(Nomascus leucogenys)幼体发育过程中的表现模式,于2008年8月15日—10月25日,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对广西南宁动物园6只笼养白颊长臂猿幼体(2♀,4♂)的玩耍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打斗式玩耍、拥抱玩耍、运动性玩耍、物品玩耍分别占总玩耍时间的23.31%、5.31%、68.02%、3.36%。白颊长臂猿幼体在玩耍行为上不存在性别、年龄差异,该结果与运动训练假说预测不一致
随机选取湖南石门性成熟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103只(雌性53只,雄性50只),通过测量和比较头体长等16个形态数量性状以及体重等10个重量数量性状,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协方差分析的方法检验该物种所有数量性状的两性差异,并用线性回归法分析其生殖力与体大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棘胸蛙平均体长,雄性为(101.27±1.80)mm,雌性为(101.02±1.18)mm,两性异形指数为0.002,雌雄个体的头体长和体重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他局部性形态数量性状与头体长都呈正相
为提高动物医疗行为训练水平,提升广大民众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针对黑猩猩(Pan troglodytes)开展了医疗行为训练并结合科普讲解进行展示。训练期为6个月,训练动物为圈养成年黑猩猩雌雄各1只,训练包含测额温、触诊、B超检查和采血等项目,训练地点分为室内训练和展厅2个部分。通过桥接食物-哨声配对机制在人-黑猩猩之间建立有效地沟通方式,为后续训练建立基础。经过系统训练后,2只黑猩猩基本完成训练目标,可以向游客展示黑猩猩医疗行为。动物医疗行为训练方便对动物的诊治,可以提升动物福利水平,践行动物保护理念,
海南溪树蛙(Buergeria oxycephala)是中国特有种,处于近危状态,仅分布于海南岛,预测海南溪树蛙潜在适生区可为物种保护与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依据该蛙68个物种位点数据和9个环境因子,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其在海南岛的潜在适生区进行预测,并通过刀切法和单一环境因子的响应曲线分析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海拔、气温季节性变化、坡度和气温年较差这
以陕西省第4次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文献查阅及走访调查,对陕西秦岭地区大熊猫种群数量及扩散、栖息地消长、保护管理现状进行客观分析。结果表明:与第3次调查时相比,大熊猫种群数量增长、种群及栖息地扩散明显;但种群发展及生境威胁尚未解除,仍面临种群分割、内部竞争压力大、遗传压力加剧、栖息地破碎程度加大、潜在栖息地增长缓慢且质量较低、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以及人为干扰等问题。以现状为基础,从实际问题出发,以保护规划的视角提出构建秦岭大熊猫“一心两翼多点”的空间结构保护
【目的】研究新疆北疆冬麦主产区麦田杂草种类组成及群落特征,为制定区域性杂草综合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倒置“W”9点取样法,调查新疆北疆主要小麦种植区域奇台县和额敏县的冬小麦田杂草。【结果】小麦田杂草共计60种,隶属于20科52属,以菊科、豆科、禾本科为主;稗草Echinochloacrusgalli(L.)Beauv.为新疆北疆区域麦田的优势杂草,区域性常见杂草有2种,为灰藜Chenopodiumglaucum L.和卷茎蓼Polygonum convolvulus L.;3个调查区域内杂草的
野生动物疾病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是我国特有湿地物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红色名录将其濒危等级定为野外灭绝(EW)。世界各地现存的麋鹿均为19世纪末保存在英国乌邦寺的18只麋鹿的后代,麋鹿经历了多次遗传瓶颈,遗传多样性较低,其疾病类型具有自身特性;虽然目前麋鹿种群逐渐扩大,但疾病仍是影响麋鹿种群健康和稳定扩大的重要因素。结合日常饲养管理,从细菌、病毒、寄生虫和普通疾病四大类型方面,综述了国内外麋鹿常见的疾病,并给出相应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