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学风格。红色经典小说《林海雪原》中“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两结合的创作叙事方法,中国特色风土人情的描写,中国传统章回小说形式这三个方面,都浸润着较为特别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本文将以此为基础进行分析。
关键词:林海雪原;中国作风;中国气派
曲波在《北京日报》(1957年)上谈《林海雪原》写作过程时,说过“在写作的时候,我力求在结构上、语言上、故事组织上、人物表现手法上、情与景的结合上都接近于民族风格。”[1]作者自觉有意识地在创作中增加民族风格,这部小说是怎样凸显“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呢?本文将从“两结合”的创作叙事方法、中国特色风土人情的描写、中国传统章回小说的形式这三个方面,来阐述《林海雪原》中浸润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一、“两结合”的创作方法
创作“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作品最好的方法是“两结合”的创作方法。即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这一方法也是毛泽东同志提出来的。曲波是这一方法成功的实践者,他创作的《林海雪原》小说扉页上就写到“以最深敬意献给我的英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正如作者所言“这是《林海雪原》全书的第一句,也是我怀念战友的赤诚的一颗心”。从创作意图来看《林海雪原》是作者为了缅怀牺牲战友,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创作的一部记录历史事实的作品。即曲波于1946年冬,亲自带领一支小分队,深入东北林海雪原地区,与在牡丹江一带的国民党残匪周旋,经过将近半年艰苦奋斗,歼灭以张乐山为头目的顽匪团伙,为了东北人民的彻底解放而做出贡献的这一段现实生活经历。这和《林海雪原》中所讲述的剿匪故事内容大致吻合[2]。书中对解放战争历史和现实生活人物的再现和还原,充分展示了此文本现实主义的风范。就《林海雪原》的革命浪漫主义而言,书本主人公少剑波和白茹的爱情时隐时现,亦真;亦幻贯穿全篇始终。作者笔下的少剑波是文武双全年轻才俊的指挥员,白茹是聪慧美丽年少纯洁的“万马军中小白鸽”。这种中国传统小说中英雄美人模式的再现,这段断断续续朦朦胧胧的爱情为文章增加了不少浪漫主义色彩。而他们的爱情也是与他们为之奋斗的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这一宏大目标有机统一结合在一起的,因此也具有革命浪漫主义色彩。
二、中国特色风土人情
曲波用中国古典文学通俗雅致的语言,对中国特色地域环境、中国侠义英雄人物、中国民间多种话语(土匪黑话道士行话政治话语)进行了生动形象富有传奇性的描绘。在突显中国特色风土人情下,无形中也增强了文本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在刻画自然环境时,作者选择了一个新奇又“特异”的背景,即拥有白山黑水、莽莽林海正值冬季的中国东北地区。在东北,既有春天里连绵的荒火,夏天中汹涌的山洪,秋天里铺天盖地的虫灾,冬天时凛冽刺骨的“穿山风”,也有奇险俊逸的石壁沟,鬼斧神工的奶头山,天造地设的通天洞,返老还童的天乳泉等等,都充满了浓厚的“中国风”[3],描绘出一幅富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壮美锦绣山河图。
在人物形象刻画上,曲波成功地将侠客义气和英雄气概集结在剿匪小分队的战士身上,塑造出神态各异的侠义英雄典型。《林海雪原》里面侠义英雄人物的典型便是“儒将”少剑波和“英雄全才”杨子荣。剿匪小分队队长少剑波,文化知识和军事才能兼备,温文尔雅心思缜密,是整个队伍的核心人物,行动的策划者和谋略者,并且深得众心,拥有着极高的威望。再加上人物之间各种独特的民间话语形式,民间通俗语言。还有民谣(“人参当茶叶,貂皮多如毛”等等)都更增加了《林海雪原》的“中國作风和中国气派”。
三、中国传统章回小说形式
众所周知,明清章回小说可谓是中国之国粹,在形式上本身就具有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曲波在创作《林海雪原》时也采取了章回体的形式,再现中国传统小说的风采。全书共三十八章。每一回故事都讲究有头有尾,脉络清楚,上下接连,前后呼应。
书中大故事套着小故事,采用传统“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手法把每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曲折连续的编织在一起。令读者听者身临其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人心的效果。此外,章回体小说对人物进行外貌描写时,更讲究人物神情意志的刻画,强调“绘形”和“传神”。《林海雪原》中作者对人物的刻画时也是抓住人主要特征,运用白描的手法言简意赅的为人物造型,这有区别于西方小说中的描写人物的做法[4],从而也加深了人物形象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四、结语
纵观文学史,世界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独具民族特色和民族风范的民族史诗。在中国,曲波创作的这一部《林海雪原》把沉重严肃的中国战争历史轻松乐观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以民族艺术形式展现独具传奇特色的中国社会风貌。就本文依次举出的论点可以看出《林海雪原》是赋有鲜明“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红色经典小说。诚然本文仅是初步探讨,文笔思路幼稚,下一步需要对毛泽东提出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的具体内容、真实意图要有更深的理解。另外,曲波本人是怎样接受这种观点的,《林海雪原》为什么出现这种特征,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对小说的艺术效果有何意义,与当时的整个文学发展有何关联,这样的小说创作是否存在问题,存在怎样的问题等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分析,这样才能更好地审视《林海雪原》的创作问题。
参考文献:
[1]曲波.卑中情——我的第一篇小说《林海雪原》[J].山西文学,1983(06).
[2]顾育豹.《林海雪原》小说初稿发掘记[J].世纪桥,2006(04).
[3]姚丹.“事实契约”与“虚构契约”:从作者角度谈《林海雪原》与“历史真实”[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03).
[4]曲波.关于林海雪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关键词:林海雪原;中国作风;中国气派
曲波在《北京日报》(1957年)上谈《林海雪原》写作过程时,说过“在写作的时候,我力求在结构上、语言上、故事组织上、人物表现手法上、情与景的结合上都接近于民族风格。”[1]作者自觉有意识地在创作中增加民族风格,这部小说是怎样凸显“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呢?本文将从“两结合”的创作叙事方法、中国特色风土人情的描写、中国传统章回小说的形式这三个方面,来阐述《林海雪原》中浸润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一、“两结合”的创作方法
创作“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作品最好的方法是“两结合”的创作方法。即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这一方法也是毛泽东同志提出来的。曲波是这一方法成功的实践者,他创作的《林海雪原》小说扉页上就写到“以最深敬意献给我的英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正如作者所言“这是《林海雪原》全书的第一句,也是我怀念战友的赤诚的一颗心”。从创作意图来看《林海雪原》是作者为了缅怀牺牲战友,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创作的一部记录历史事实的作品。即曲波于1946年冬,亲自带领一支小分队,深入东北林海雪原地区,与在牡丹江一带的国民党残匪周旋,经过将近半年艰苦奋斗,歼灭以张乐山为头目的顽匪团伙,为了东北人民的彻底解放而做出贡献的这一段现实生活经历。这和《林海雪原》中所讲述的剿匪故事内容大致吻合[2]。书中对解放战争历史和现实生活人物的再现和还原,充分展示了此文本现实主义的风范。就《林海雪原》的革命浪漫主义而言,书本主人公少剑波和白茹的爱情时隐时现,亦真;亦幻贯穿全篇始终。作者笔下的少剑波是文武双全年轻才俊的指挥员,白茹是聪慧美丽年少纯洁的“万马军中小白鸽”。这种中国传统小说中英雄美人模式的再现,这段断断续续朦朦胧胧的爱情为文章增加了不少浪漫主义色彩。而他们的爱情也是与他们为之奋斗的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这一宏大目标有机统一结合在一起的,因此也具有革命浪漫主义色彩。
二、中国特色风土人情
曲波用中国古典文学通俗雅致的语言,对中国特色地域环境、中国侠义英雄人物、中国民间多种话语(土匪黑话道士行话政治话语)进行了生动形象富有传奇性的描绘。在突显中国特色风土人情下,无形中也增强了文本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在刻画自然环境时,作者选择了一个新奇又“特异”的背景,即拥有白山黑水、莽莽林海正值冬季的中国东北地区。在东北,既有春天里连绵的荒火,夏天中汹涌的山洪,秋天里铺天盖地的虫灾,冬天时凛冽刺骨的“穿山风”,也有奇险俊逸的石壁沟,鬼斧神工的奶头山,天造地设的通天洞,返老还童的天乳泉等等,都充满了浓厚的“中国风”[3],描绘出一幅富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壮美锦绣山河图。
在人物形象刻画上,曲波成功地将侠客义气和英雄气概集结在剿匪小分队的战士身上,塑造出神态各异的侠义英雄典型。《林海雪原》里面侠义英雄人物的典型便是“儒将”少剑波和“英雄全才”杨子荣。剿匪小分队队长少剑波,文化知识和军事才能兼备,温文尔雅心思缜密,是整个队伍的核心人物,行动的策划者和谋略者,并且深得众心,拥有着极高的威望。再加上人物之间各种独特的民间话语形式,民间通俗语言。还有民谣(“人参当茶叶,貂皮多如毛”等等)都更增加了《林海雪原》的“中國作风和中国气派”。
三、中国传统章回小说形式
众所周知,明清章回小说可谓是中国之国粹,在形式上本身就具有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曲波在创作《林海雪原》时也采取了章回体的形式,再现中国传统小说的风采。全书共三十八章。每一回故事都讲究有头有尾,脉络清楚,上下接连,前后呼应。
书中大故事套着小故事,采用传统“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手法把每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曲折连续的编织在一起。令读者听者身临其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人心的效果。此外,章回体小说对人物进行外貌描写时,更讲究人物神情意志的刻画,强调“绘形”和“传神”。《林海雪原》中作者对人物的刻画时也是抓住人主要特征,运用白描的手法言简意赅的为人物造型,这有区别于西方小说中的描写人物的做法[4],从而也加深了人物形象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四、结语
纵观文学史,世界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独具民族特色和民族风范的民族史诗。在中国,曲波创作的这一部《林海雪原》把沉重严肃的中国战争历史轻松乐观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以民族艺术形式展现独具传奇特色的中国社会风貌。就本文依次举出的论点可以看出《林海雪原》是赋有鲜明“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红色经典小说。诚然本文仅是初步探讨,文笔思路幼稚,下一步需要对毛泽东提出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的具体内容、真实意图要有更深的理解。另外,曲波本人是怎样接受这种观点的,《林海雪原》为什么出现这种特征,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对小说的艺术效果有何意义,与当时的整个文学发展有何关联,这样的小说创作是否存在问题,存在怎样的问题等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分析,这样才能更好地审视《林海雪原》的创作问题。
参考文献:
[1]曲波.卑中情——我的第一篇小说《林海雪原》[J].山西文学,1983(06).
[2]顾育豹.《林海雪原》小说初稿发掘记[J].世纪桥,2006(04).
[3]姚丹.“事实契约”与“虚构契约”:从作者角度谈《林海雪原》与“历史真实”[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03).
[4]曲波.关于林海雪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