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人的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学界众说纷纭,综合分析我国心理学家们的研究,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认知活动方面。智力正常,能正确评价自己,既不自卑也不自大,对生活中的事有比较现实的期望。二是情感方面。善于控制、调整自己;有很好的心理应付机制,遇到压力能很好地处理;热爱生活。三是意志和行为方面。善于与人交往;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得到很好的社会支持,既能得到帮助,又能帮助别人;能在符合社会规范的范围内充分满足自己的愿望,张扬个性;能够正确果断地做出决定。
就业是大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重要阶段,是他们面临的重大人生选择。目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更加突出。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目标与挫折的矛盾,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较大的心理压力常常使他们感到茫然和不安,如不能及时调适,不仅可能诱发诸多心理疾病,而且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就业成功率,严重的还将影响到他们职业目标的实现甚至高等教育的发展。
对比上述标准,大学生的心理存在一些偏差,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要分析其形成原因并思考一些教育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偏差的类型
(一)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一种由于过多的自我否定而导致的自惭形秽的主观情绪体验,这是高校部分毕业生普遍存在的一种消极心理。一些毕业生在求职中常会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评价偏低。在求职激烈的竞争过程中,有的大学毕业生因为外貌特征不明显,就读的学校不是名牌,所学专业不热门等原因,总是以为自己的水平比别人差,用人单位要求很高,而自己的综合素质低,表现在就业过程中缺乏自信和勇气,过于拘谨、缩手缩脚、优柔寡断,不能在用人单位充分展示自我,从而错失良机。更有甚者,因为自己对就业信心不足,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他人,从而“破罐子破摔”,不思进取,更不敢参与就业市场竞争,结果错过时机,难于找到工作。
(二)自负心理
自负是指大学生对自己的评价高出自己的实际水平,具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值。部分毕业生的思想观念相对滞后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状,“社会精英”的思想长期左右着他们的择业观,他们走不出精英的光环,走不进大众化教育的就业现实,认为考上大学就是将来找到好工作的保证,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看不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高成就动机与低学业水平的矛盾。不少毕业生择业目标设计过高,在择业时,只选择条件较好的单位,不从自身实际条件出发,结果是高不成低不就。在面试时,提出过分要求;求职失败后,又缺乏自知之明。自负的毕业生在碰壁后,要么趋于理智,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人生舞台,要么从此委靡不振,缺乏面对现实的勇气,陷入自卑的泥沼而不能自拔。
(三)焦虑心理
情绪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心理活动。大学学习期间是人生中情绪波动变化最大的时期之一,情绪困扰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神经质等情绪障碍问题。就业时许多大学生既希望谋求到理想的职业,又担心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还担心自己在择业上的失误会造成终身遗憾,并对未来的职业生活感到心中无底。因此在就业过程中充满了焦虑,对就业产生了各种不必要的担心以至造成精神上的紧张不宁、忧心忡忡、烦躁不安、意志消沉,行为上反应迟钝、手忙脚乱、无所适从、焦虑不安。面对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才招聘会和就业过程中千头万绪的事情,许多毕业生心情浮躁不安,是先落实单位,以后再调整,还是找不到合适的单位就不就业,是选择专业对口的单位还是挑选单位的地理位置等等问题使他们难以应付,加之平日缺乏应有的品德与个性修养,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不良心理及某些躯体化症状。
(四)依赖心理
由于受家庭娇生惯养、社会过度呵护及媒体宣传等负面因素的影响,在有些大学生中出现了社会责任危机。具体表现为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只顾自己,不顾社会;只求权利,不尽义务;注重个人发展,淡化社会奉献;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违约、跳槽现象频繁;不愿意也没有勇气到社会上拼搏,面对激烈的竞争,选择冷漠、逃避。部分毕业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心理上还没有完全成熟,经济上还不能完全独立,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还没能确立,面对复杂的环境,常常是心中无数,不知所措。因此,在择业问题上,独立性不够,难以摆脱依赖学校、老师、家长的心理,把希望寄托在拉关系、走后门上,有的甚至由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偏差的影响因素
对于心理发育尚不成熟的大学生来说,面对如此重大的人生课题,产生一些心理冲突和困惑是正常的。关键是要找准压力源和学会应对压力,冷静地面对挫折,理智地面对选择,进而抓住机遇。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受社会、家庭等诸多外因的限制,也受大学生自身能力、学识、心理等因素的影响。
(一)就业形势严峻
首先,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和毕业人数的增加,大学毕业生总体就业形势面临新的情况和新的挑战,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数与大学毕业生数量之比远不如上个世纪的水平。就业竞争更加激烈,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路上遇到的曲折艰辛和就业挫折更加突出。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企业倒闭或裁员,市场需求进一步减少,导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进一步加大,就业压力更加突出。一些大学生感到难以适应,心理处于失衡状态。因此,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成为造成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首要原因。
其次,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由于不正之风的影响,往往出现好差学生分配上的“错位”现象,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失衡,导致价值观、就业观上出现了偏差,因而不能正确地对待就业中的问题。
(二)缺乏确切的自我认知
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大学生已经由过去的社会“精英”成为现在的普通劳动者,但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还没有形成与之匹配的价值观和价值评价体系。大学生受年龄和阅历的局限,对社会没有全面、实际的体验,缺乏全面、正确的了解。因此,在求职择业时盲目攀高,对自己未来职业的期望值较高,把经济收入因素放在重要的位置,希望在环境好、条件好、效益好、发展空间大的单位就业。由于对用人单位过分挑剔,错过了很多本可以就业的良机。大学生群体相对其他就业人群来说,文化层次、智力水平较高,而且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增强,但个人知识的范围、结构和深刻度不平衡表现突出,加之缺乏社会实践经验,部分大学生还不能准确、客观地自我评价和认识社会,从而在就业选择上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心理,还把在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当成一种“上苍的不公”和“命运的戏弄”,部分大学生追求职业的过程中,把个人发展作为唯一目的,而把社会作为个人发展的条件,同时,有些大学生过分强调经济利益,把金钱、权力作为衡量自我价值 实现的重要尺度,放弃未来职业目标、发展方向以及自己的兴趣爱好,因而形成了功利色彩浓重的就业心理。
(三)学校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逐渐提高了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用人单位为降低人才培养成本,要求大学毕业生必须尽快适应岗位要求,因此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求职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加具有比较优势。而目前的高等教育虽然经过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但教育资源、教学质量并没有实现与社会需求的匹配,专业设置、教育体制、教育理念也与人才市场的需求结构脱节,仍未能摆脱“重知识传授、轻实践锻炼”的传统模式,传授给学生的专业知识也因内容陈旧而与社会需求脱节。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偏差的自我纠正
(一)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设计将对一个人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它不仅包括可以实际观察到的职业发展过程,而且还包括个人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见解和期望。高职生必须从一开始就学习规划,没有很好的学习生涯规划,就不可能有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学生必须从社会、自我两个角度关注自己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从而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设计不是社会或学校强加在个人身上的,而是学生在内心动力的驱使下,依据社会职业的要求、个人现实条件所制订的个性化实施方案。
(二)正确评价自我,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
大学毕业生对未来充满美好的追求和向往,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但是有时却对自己的能力估价过高,因此就业期望值也就过高,脱离了实际,超越了现实的就业条件,所以容易产生或加重挫折感。毕业生应当全面地评价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正视自己的差距,冷静地总结经验教训,分析面临的就业形势,合理地调整就业期望值。
(三)提升综合实力,积累就业资本
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胜出的重要筹码便是大学生自身的综合实力。大学生要在学习阶段,从道德品质、专业知识、业务能力、身心健康水平等方面对自己提出较高要求,提前为就业积累资本。一是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否成功融入团队并为团队所悦纳,进而成为合格的社会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二是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和学习能力培养。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提升业务能力的基础,学习能力则是知识更新的保证。三是加强实践锻炼。实践锻炼是专业知识向业务能力转化的载体。用人单位看重的不是你所学到的知识,而是由此转化成的业务能力。
(四)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和控制
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心理正处于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交织中,处理不当就难以保证心理健康。因此,学习掌握一些常用的心理调节方法是必要的。当挫折情绪已经带来巨大心理压力,而一时难以克服困难化解压力时,可以主动地把心理压力转化为适度的情绪反应,并通过适当方式发泄出来。如:(1)自我疏导。自我提问并解答问题可以减轻焦虑,并帮助人们学会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此外,也可以通过语言或文字方式主动地对老师、同学、朋友进行理智的倾述,消除紧张心理,恢复心理平衡。(2)运动宣泄。通过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可以消除自己悲观、失望的消极情绪,激发积极进取的朝气。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激烈的体育运动是受挫后“攻击”行为的“合理化”,也是“攻击”行为方式的一种替代方式。(3)个别心理辅导。心理辅导可以让大学生得到科学、专业的帮助,它不仅能帮助大学毕业生及时宣泄自己因为求职受挫而产生的某种心理问题或不良情绪,缓解就业心理压力,还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社会适应状况,为职业定位提供依据。
当代大学生需强化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不断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求职就业过程中找准自己的职业坐标并为之努力奋斗。
就业是大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重要阶段,是他们面临的重大人生选择。目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更加突出。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目标与挫折的矛盾,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较大的心理压力常常使他们感到茫然和不安,如不能及时调适,不仅可能诱发诸多心理疾病,而且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就业成功率,严重的还将影响到他们职业目标的实现甚至高等教育的发展。
对比上述标准,大学生的心理存在一些偏差,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要分析其形成原因并思考一些教育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偏差的类型
(一)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一种由于过多的自我否定而导致的自惭形秽的主观情绪体验,这是高校部分毕业生普遍存在的一种消极心理。一些毕业生在求职中常会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评价偏低。在求职激烈的竞争过程中,有的大学毕业生因为外貌特征不明显,就读的学校不是名牌,所学专业不热门等原因,总是以为自己的水平比别人差,用人单位要求很高,而自己的综合素质低,表现在就业过程中缺乏自信和勇气,过于拘谨、缩手缩脚、优柔寡断,不能在用人单位充分展示自我,从而错失良机。更有甚者,因为自己对就业信心不足,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他人,从而“破罐子破摔”,不思进取,更不敢参与就业市场竞争,结果错过时机,难于找到工作。
(二)自负心理
自负是指大学生对自己的评价高出自己的实际水平,具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值。部分毕业生的思想观念相对滞后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状,“社会精英”的思想长期左右着他们的择业观,他们走不出精英的光环,走不进大众化教育的就业现实,认为考上大学就是将来找到好工作的保证,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看不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高成就动机与低学业水平的矛盾。不少毕业生择业目标设计过高,在择业时,只选择条件较好的单位,不从自身实际条件出发,结果是高不成低不就。在面试时,提出过分要求;求职失败后,又缺乏自知之明。自负的毕业生在碰壁后,要么趋于理智,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人生舞台,要么从此委靡不振,缺乏面对现实的勇气,陷入自卑的泥沼而不能自拔。
(三)焦虑心理
情绪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心理活动。大学学习期间是人生中情绪波动变化最大的时期之一,情绪困扰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神经质等情绪障碍问题。就业时许多大学生既希望谋求到理想的职业,又担心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还担心自己在择业上的失误会造成终身遗憾,并对未来的职业生活感到心中无底。因此在就业过程中充满了焦虑,对就业产生了各种不必要的担心以至造成精神上的紧张不宁、忧心忡忡、烦躁不安、意志消沉,行为上反应迟钝、手忙脚乱、无所适从、焦虑不安。面对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才招聘会和就业过程中千头万绪的事情,许多毕业生心情浮躁不安,是先落实单位,以后再调整,还是找不到合适的单位就不就业,是选择专业对口的单位还是挑选单位的地理位置等等问题使他们难以应付,加之平日缺乏应有的品德与个性修养,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不良心理及某些躯体化症状。
(四)依赖心理
由于受家庭娇生惯养、社会过度呵护及媒体宣传等负面因素的影响,在有些大学生中出现了社会责任危机。具体表现为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只顾自己,不顾社会;只求权利,不尽义务;注重个人发展,淡化社会奉献;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违约、跳槽现象频繁;不愿意也没有勇气到社会上拼搏,面对激烈的竞争,选择冷漠、逃避。部分毕业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心理上还没有完全成熟,经济上还不能完全独立,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还没能确立,面对复杂的环境,常常是心中无数,不知所措。因此,在择业问题上,独立性不够,难以摆脱依赖学校、老师、家长的心理,把希望寄托在拉关系、走后门上,有的甚至由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偏差的影响因素
对于心理发育尚不成熟的大学生来说,面对如此重大的人生课题,产生一些心理冲突和困惑是正常的。关键是要找准压力源和学会应对压力,冷静地面对挫折,理智地面对选择,进而抓住机遇。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受社会、家庭等诸多外因的限制,也受大学生自身能力、学识、心理等因素的影响。
(一)就业形势严峻
首先,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和毕业人数的增加,大学毕业生总体就业形势面临新的情况和新的挑战,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数与大学毕业生数量之比远不如上个世纪的水平。就业竞争更加激烈,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路上遇到的曲折艰辛和就业挫折更加突出。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企业倒闭或裁员,市场需求进一步减少,导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进一步加大,就业压力更加突出。一些大学生感到难以适应,心理处于失衡状态。因此,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成为造成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首要原因。
其次,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由于不正之风的影响,往往出现好差学生分配上的“错位”现象,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失衡,导致价值观、就业观上出现了偏差,因而不能正确地对待就业中的问题。
(二)缺乏确切的自我认知
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大学生已经由过去的社会“精英”成为现在的普通劳动者,但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还没有形成与之匹配的价值观和价值评价体系。大学生受年龄和阅历的局限,对社会没有全面、实际的体验,缺乏全面、正确的了解。因此,在求职择业时盲目攀高,对自己未来职业的期望值较高,把经济收入因素放在重要的位置,希望在环境好、条件好、效益好、发展空间大的单位就业。由于对用人单位过分挑剔,错过了很多本可以就业的良机。大学生群体相对其他就业人群来说,文化层次、智力水平较高,而且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增强,但个人知识的范围、结构和深刻度不平衡表现突出,加之缺乏社会实践经验,部分大学生还不能准确、客观地自我评价和认识社会,从而在就业选择上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心理,还把在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当成一种“上苍的不公”和“命运的戏弄”,部分大学生追求职业的过程中,把个人发展作为唯一目的,而把社会作为个人发展的条件,同时,有些大学生过分强调经济利益,把金钱、权力作为衡量自我价值 实现的重要尺度,放弃未来职业目标、发展方向以及自己的兴趣爱好,因而形成了功利色彩浓重的就业心理。
(三)学校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逐渐提高了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用人单位为降低人才培养成本,要求大学毕业生必须尽快适应岗位要求,因此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求职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加具有比较优势。而目前的高等教育虽然经过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但教育资源、教学质量并没有实现与社会需求的匹配,专业设置、教育体制、教育理念也与人才市场的需求结构脱节,仍未能摆脱“重知识传授、轻实践锻炼”的传统模式,传授给学生的专业知识也因内容陈旧而与社会需求脱节。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偏差的自我纠正
(一)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设计将对一个人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它不仅包括可以实际观察到的职业发展过程,而且还包括个人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见解和期望。高职生必须从一开始就学习规划,没有很好的学习生涯规划,就不可能有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学生必须从社会、自我两个角度关注自己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从而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设计不是社会或学校强加在个人身上的,而是学生在内心动力的驱使下,依据社会职业的要求、个人现实条件所制订的个性化实施方案。
(二)正确评价自我,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
大学毕业生对未来充满美好的追求和向往,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但是有时却对自己的能力估价过高,因此就业期望值也就过高,脱离了实际,超越了现实的就业条件,所以容易产生或加重挫折感。毕业生应当全面地评价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正视自己的差距,冷静地总结经验教训,分析面临的就业形势,合理地调整就业期望值。
(三)提升综合实力,积累就业资本
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胜出的重要筹码便是大学生自身的综合实力。大学生要在学习阶段,从道德品质、专业知识、业务能力、身心健康水平等方面对自己提出较高要求,提前为就业积累资本。一是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否成功融入团队并为团队所悦纳,进而成为合格的社会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二是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和学习能力培养。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提升业务能力的基础,学习能力则是知识更新的保证。三是加强实践锻炼。实践锻炼是专业知识向业务能力转化的载体。用人单位看重的不是你所学到的知识,而是由此转化成的业务能力。
(四)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和控制
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心理正处于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交织中,处理不当就难以保证心理健康。因此,学习掌握一些常用的心理调节方法是必要的。当挫折情绪已经带来巨大心理压力,而一时难以克服困难化解压力时,可以主动地把心理压力转化为适度的情绪反应,并通过适当方式发泄出来。如:(1)自我疏导。自我提问并解答问题可以减轻焦虑,并帮助人们学会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此外,也可以通过语言或文字方式主动地对老师、同学、朋友进行理智的倾述,消除紧张心理,恢复心理平衡。(2)运动宣泄。通过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可以消除自己悲观、失望的消极情绪,激发积极进取的朝气。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激烈的体育运动是受挫后“攻击”行为的“合理化”,也是“攻击”行为方式的一种替代方式。(3)个别心理辅导。心理辅导可以让大学生得到科学、专业的帮助,它不仅能帮助大学毕业生及时宣泄自己因为求职受挫而产生的某种心理问题或不良情绪,缓解就业心理压力,还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社会适应状况,为职业定位提供依据。
当代大学生需强化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不断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求职就业过程中找准自己的职业坐标并为之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