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通过分析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探讨改善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的相应对策。方法:研究近年来高校社区卫生开展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医疗、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服务实践中的现状及经验。结果: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已逐渐成熟。结论:高校医院作为具有固定服务对象的医疗服务单位,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关键词】高校医院,社区卫生服务公费医疗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503-02
高校医院是依附于大学、具有相对固定服务对象的医疗服务机构。一方面它承担着为大学广大师生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任务,另一方面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它承担着为该社区提供“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街道为基本范围,集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基本医疗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简称“六位一体” [1]。
随着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深度改革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模式的完善,高校医院原有的运行机制受到了很大冲击,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在保障完成学校各项医疗服务的同时,如何顺利完成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是高校医院需重视和明确的问题。
笔者于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对我校医院的基本情况及门诊医疗、高校医疗服务需求等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现况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初步调查与探讨,具体如下:
1 大学校医院基本情况
我校医院为一级甲等医院规模,建筑面积1900平方米,于2002年4月挂牌社区服务中心,面向社会开放。
校医院有职工52人,其中医护技人员42人,副高职称5人,中级职称27人。医院内设门诊部、护理部、药房、办公室4个职能科室,涉及全科、内科、外科、妇科、口腔科、中医科、眼科、保健科、理疗科、护理部及心电图室、B超室、放射科、化验室、药房、挂号室、财务室、办公室等相关科室。服务时间为24小时医疗服务。
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校医院组建4个服务团队,分别是:上门服务团队、健康体检团队、慢病管理团队、健康宣教团队。
作为医保定点服务机构,承接着选择本院就医的社会参保人员的医疗、保健等服务。
辖区内社区服务人口约10757余人,其中居民4138人,学生6619人,涉及居委会一个。
服务的主体是本校学生及教职工,对他们的健康教育、医疗服务及防病等工作仍是学校医疗机构的主要任务。
2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现况
2.1 门诊医疗服务状况
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门诊接诊39932人次。前十位就诊疾病依次为上呼吸道感染、高血压病、脑血管病、冠心病、骨关节病、糖尿病、胃炎、失眠、气管炎、便秘。
在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门诊接诊39932人次中,公费医疗(含离退休人员、在职职工及学生)30597人次,医保7439人次,其他1896人次。
2.2 保障学校各项医疗服务
2.2.1 繁重的普查体检任务 包括新生入校体检、老生体检、在职教职工体检、离退休人员体检、女工體检(妇科、乳腺),体检频率均为每年一次。体检之后要求对每一人次作出健康评估并集中进行体检结果咨询、健康教育、健康指导等。
2.2.2 集体预防接种 非京学籍新生入校集中预防接种白破、麻风腮;全体新生注射甲肝疫苗;师生预防接种流感疫苗;应急事件预防接种(如H1N1疫苗预防接种)。
2.2.3 结核病筛查 对全体新生进行结核病筛查,包括胸透、OT试验、预防性用药。
2.2.4 组织学生义务献血 每年一次,集中在两天完成。主要任务是协助血站完成本校大学生义务献血工作,包括组织报名、献血前咨询、场地布置、礼品准备及献血当天的组织、登记、发放血证和礼品、应急处置与抢救、疏导等。
2.2.5 为学校及各院系提供外派医疗服务 遇学校组织大型活动、重要活动及各院系重要活动,均要依照相应要求外派医务人员跟随,并提供医疗保障。
2.3 社区卫生服务内容及研究对象
作为北京市首批挂牌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校医院对照《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要求》,在基本设施、人员配备、科室设置及组织管理上不断加强建设,逐步形成了具有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基本上满足了社区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
2.3.1 团队服务 自2011年以来,校医院积极扩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思路,根据社区实际需求组建4个团队服务模式,即上门服务团队、健康体检团队、慢病管理团队、健康宣教团队。实行团队责任医生制度,逐步形成了覆盖全社区的六位一体社区卫生团队服务化管理。服务对象以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及慢性病患者、大学生等为重点,明确干预措施,建立居民健康档案,进行健康动态管理。
2.3.2 健康教育 针对不同人群采用网络、面授、板报宣传栏等形式定期举办健康教育讲座与宣传。主要包括针对大学生开展健康教育;针对教职工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行健康教育;与慢性管理、计划免疫、传染病的防治、生殖健康、禁毒和控烟有关的健康教育。
2.3.3 慢病管理 校医院利用居民健康档案和组织居民进行健康体检等多种方式,早期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早诊率和早治率。同时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实现建档和分级管理制度,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
2.3.4 上门服务 校医院组建以全科医生、防保人员、护士为主的上门服务团队,针对80岁以上老人、新生儿及行动不便的患者提供贴身的上门服务模式,切合实际的解决实际问题。
2.3.5 设立知己健康门诊 对适宜的慢性病病人、肥胖病人等开展知己健康工作,通过健康干预指导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及运动方式,以规划适宜的饮食量、运动量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2.3.6 培养家庭保健员 每年完成40—50名家庭保健员的培训工作,从防病、致病、急救、康复等方面入手,着力于把她们培养成病人与医务人员之间的健康维护者。 2.3.7 家庭医生式服务 采用一对一签约、功能社区签约等形式对慢性病患者、65岁以上老人及学生、院系团体进行签约服务,提供相应的家庭医生式服务,包括健康体检、健康评估、健康教育与指导、健康咨询等。针对80岁以上老人提供每周一次的上门巡视服务。
2.3.8 传染病管理 开设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并设立应急预案开设发热门诊及肠道门诊,加强传染病法规教育,加强传染病管理。对各种可预见性问题设立应急预案。对学生中发生的传染病病人进行隔离观察管理制度,并对相关教室、寝室及公共场所采取消毒措施。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场地设施 目前的校医院存在楼道狭窄、科室布局不达标或科室缺失等问题,及易造成抢救延误、传染病传播、院内感染等现象的出现,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本院医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3.2 慢性病管理不到位 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骨关节病是影响本社区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也应是本社区重点预防与控制的非传染性慢性病。遵照社区要求应对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脑卒中进行建档和分级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人力不足校医院目前只对部分高血压病人及糖尿病病人进行了建档和分级管理,即使是已经接受管理的患者也只是停留在理论及书面而已,并未真正达到监控、指导及达标的目的。
3.3 健康教育与健康指导的实效性不高 上呼吸道感染占就诊疾病第一位的主要原因是我校为一所国家重点语言类学校,师生用嗓频率相对较高,患咽炎的比例较高且易反复。校医院目前只在门诊提供口服药物治疗方案,并没有针对病因进行探讨,更没有对师生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和健康指导,甚至没有开展雾化吸入治疗项目,这是不能满足师生需求的,这也是常年上呼吸道感染占就诊疾病第一位而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3.4 高校体制下的公费医疗浪费 由于高校没有纳入医保范围,而目前医生工作站系统对公费医疗患者账户及医生行为的监控和管理不到位,对超量超极限、提前取药等没有约束,大处方、人情方、多开药、开好药现象屡见不鲜,过度的医疗现象造成公费医疗开支逐年上升。同时,按照卫生局要求退休职工可以自选就近医疗单位就医,而校医院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又不能将他们拒之门外。由于上级医院与校医院的医生工作站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监管系统,双方均不能及时掌握外院的治疗及用药情况,重复开药给公费医疗支出带来了大量的浪费。
3.5 双向转诊不能落实 由于对口支援医院与公费医疗上级医院不是一家,不能对接双向转诊,无法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新格局。
3.6 人员待遇 校医院医务人员工资待遇与卫生局下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任务完成情况无关。校医院是个非盈利单位,由学校提供工资、岗贴等收入。工资、岗贴标准由学校人事部门确定,人事关系隶属于学校。这就造成了领导忙、群众不理解不配合现象。
4 对策与建议
4.1 提高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 (1)转变学校领导观念,重视社区卫生服务。加大对校医院的投入,把搁置不前的校医院新址工作提到日程上来,利用人力、物力、场所的优势扩展校医院的服务质量。在医务人员配置上应建立一个长久的合理计划与机制,根据年龄结构和技术需求做好人员梯队建设。(2)转变医务工作者的观念,使之充分利用现有医疗资源、地域优势和政府的优惠政策,主动融入城市的社区医疗服务,为师生员工及其家属、子女提供“六位一体”的规范服务,这是目前最佳的应对措施。[2] (3)转变居民观念,通过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政策的宣传,使居民认识社区卫生服务的性质和任务,积极地参与并配合医务人员完成卫生服务任务。
4.2 加强卫生主管部门与高校相关部门建立通话制度 校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重身份的出现给高校医院的服务性质和服务定位带来了新的课题,建议卫生主管部门与高校相关部门建立通话制度,从思想上统一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定期进行工作交流,为校医院的工作制定和给予可行性的具体政策与支持。加大各项工作的实际性和切实落实,真正做好工作、做实工作,避免出现目标任务与实际工作需要不统一的状况,更要杜绝出现为应付检查而敷衍了事甚至造假的一窝蜂工作状况。
4.3 建议打破现有校医院人员的经济管理机制 目前校医院人员经济管理体制是统一归学校管理状态,绩效考核结果也并未予工资结构挂钩。本人大胆试想是否由卫生行政部门与学校共同承担、管理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及酬金问题,从宏观上形成校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重身份的统一,既能有效监管工作的落实,又能积极调动工作热情,杜绝忙与闲的分化,医务人员的价值也有所体现。
4.4 加速改革现行的公费医疗制度 由于高校师生没有纳入医保范围,过度的医疗现象致使公费医疗费用大量超支和浪费。因此,必须改革现行的的公费医疗制度,建立一种规范的、安全可靠的保障制度[3]。政府应高度关注全体高校学生医疗保障问题,并本着公平性的原则,将全体高校学生纳入社会医疗保险体系[3]。
4.5 语言类学校师生频发上呼吸道感染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目前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已经走出了一条可行的路子,面向社区对教职工、学生及辖区居民开展医疗保健综合服务是高校医院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出路。
高校医院作为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和社会在防治疾病,保护和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方面的重要机构,在普及高校人群的健康保健知识、疾病的监测和预防、保持医疗卫生服务的连续性、维护高校的安全和稳定上有着明显优势[5]。高校医院要坚持政府主导、高校协同的原则,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及高校医院的实际情况明确服务定位。同时,高校医院要积极参与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抓住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有利时机,调整医院的宏观布局和功能定位,充分利用现有医疗条件,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加速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建立健全上级医院和高校社区双向转诊制度,做到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从而提升高校医院整体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以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使命。
校医院作为具有固定服务群体的医疗服务单位,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抓住时机发展和完善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是每位高校医务工作者们该思考的问题。如何正确认识高校医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目前存在的问题,正确为校医院的服务方向定位,探索现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医院生存与发展的正确道路,是卫生行政部门、高校領导者与所属校医院管理者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马文元,曹建波,于彤.社区卫生六位一体服务解读[M].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
[2] 王佐卿,王树山,薛亚光.对高校校医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思考[J].中国民康医学,2009,20(20):2403.
[3] 连利,李林.高校大学生公费医疗改革的探讨[N].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4):210.
[4] 肖俊辉,刘瑞明,王小燕.高校医疗体制改革中政府高校和校医院的定位与责任分析[J].中国卫生学校,2009,30(3):279.
[5] 吴庆波.高校医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优势与不足[J].中国校医,2009,23(3):346.
【关键词】高校医院,社区卫生服务公费医疗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503-02
高校医院是依附于大学、具有相对固定服务对象的医疗服务机构。一方面它承担着为大学广大师生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任务,另一方面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它承担着为该社区提供“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街道为基本范围,集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基本医疗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简称“六位一体” [1]。
随着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深度改革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模式的完善,高校医院原有的运行机制受到了很大冲击,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在保障完成学校各项医疗服务的同时,如何顺利完成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是高校医院需重视和明确的问题。
笔者于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对我校医院的基本情况及门诊医疗、高校医疗服务需求等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现况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初步调查与探讨,具体如下:
1 大学校医院基本情况
我校医院为一级甲等医院规模,建筑面积1900平方米,于2002年4月挂牌社区服务中心,面向社会开放。
校医院有职工52人,其中医护技人员42人,副高职称5人,中级职称27人。医院内设门诊部、护理部、药房、办公室4个职能科室,涉及全科、内科、外科、妇科、口腔科、中医科、眼科、保健科、理疗科、护理部及心电图室、B超室、放射科、化验室、药房、挂号室、财务室、办公室等相关科室。服务时间为24小时医疗服务。
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校医院组建4个服务团队,分别是:上门服务团队、健康体检团队、慢病管理团队、健康宣教团队。
作为医保定点服务机构,承接着选择本院就医的社会参保人员的医疗、保健等服务。
辖区内社区服务人口约10757余人,其中居民4138人,学生6619人,涉及居委会一个。
服务的主体是本校学生及教职工,对他们的健康教育、医疗服务及防病等工作仍是学校医疗机构的主要任务。
2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现况
2.1 门诊医疗服务状况
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门诊接诊39932人次。前十位就诊疾病依次为上呼吸道感染、高血压病、脑血管病、冠心病、骨关节病、糖尿病、胃炎、失眠、气管炎、便秘。
在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门诊接诊39932人次中,公费医疗(含离退休人员、在职职工及学生)30597人次,医保7439人次,其他1896人次。
2.2 保障学校各项医疗服务
2.2.1 繁重的普查体检任务 包括新生入校体检、老生体检、在职教职工体检、离退休人员体检、女工體检(妇科、乳腺),体检频率均为每年一次。体检之后要求对每一人次作出健康评估并集中进行体检结果咨询、健康教育、健康指导等。
2.2.2 集体预防接种 非京学籍新生入校集中预防接种白破、麻风腮;全体新生注射甲肝疫苗;师生预防接种流感疫苗;应急事件预防接种(如H1N1疫苗预防接种)。
2.2.3 结核病筛查 对全体新生进行结核病筛查,包括胸透、OT试验、预防性用药。
2.2.4 组织学生义务献血 每年一次,集中在两天完成。主要任务是协助血站完成本校大学生义务献血工作,包括组织报名、献血前咨询、场地布置、礼品准备及献血当天的组织、登记、发放血证和礼品、应急处置与抢救、疏导等。
2.2.5 为学校及各院系提供外派医疗服务 遇学校组织大型活动、重要活动及各院系重要活动,均要依照相应要求外派医务人员跟随,并提供医疗保障。
2.3 社区卫生服务内容及研究对象
作为北京市首批挂牌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校医院对照《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要求》,在基本设施、人员配备、科室设置及组织管理上不断加强建设,逐步形成了具有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基本上满足了社区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
2.3.1 团队服务 自2011年以来,校医院积极扩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思路,根据社区实际需求组建4个团队服务模式,即上门服务团队、健康体检团队、慢病管理团队、健康宣教团队。实行团队责任医生制度,逐步形成了覆盖全社区的六位一体社区卫生团队服务化管理。服务对象以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及慢性病患者、大学生等为重点,明确干预措施,建立居民健康档案,进行健康动态管理。
2.3.2 健康教育 针对不同人群采用网络、面授、板报宣传栏等形式定期举办健康教育讲座与宣传。主要包括针对大学生开展健康教育;针对教职工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行健康教育;与慢性管理、计划免疫、传染病的防治、生殖健康、禁毒和控烟有关的健康教育。
2.3.3 慢病管理 校医院利用居民健康档案和组织居民进行健康体检等多种方式,早期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早诊率和早治率。同时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实现建档和分级管理制度,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
2.3.4 上门服务 校医院组建以全科医生、防保人员、护士为主的上门服务团队,针对80岁以上老人、新生儿及行动不便的患者提供贴身的上门服务模式,切合实际的解决实际问题。
2.3.5 设立知己健康门诊 对适宜的慢性病病人、肥胖病人等开展知己健康工作,通过健康干预指导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及运动方式,以规划适宜的饮食量、运动量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2.3.6 培养家庭保健员 每年完成40—50名家庭保健员的培训工作,从防病、致病、急救、康复等方面入手,着力于把她们培养成病人与医务人员之间的健康维护者。 2.3.7 家庭医生式服务 采用一对一签约、功能社区签约等形式对慢性病患者、65岁以上老人及学生、院系团体进行签约服务,提供相应的家庭医生式服务,包括健康体检、健康评估、健康教育与指导、健康咨询等。针对80岁以上老人提供每周一次的上门巡视服务。
2.3.8 传染病管理 开设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并设立应急预案开设发热门诊及肠道门诊,加强传染病法规教育,加强传染病管理。对各种可预见性问题设立应急预案。对学生中发生的传染病病人进行隔离观察管理制度,并对相关教室、寝室及公共场所采取消毒措施。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场地设施 目前的校医院存在楼道狭窄、科室布局不达标或科室缺失等问题,及易造成抢救延误、传染病传播、院内感染等现象的出现,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本院医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3.2 慢性病管理不到位 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骨关节病是影响本社区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也应是本社区重点预防与控制的非传染性慢性病。遵照社区要求应对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脑卒中进行建档和分级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人力不足校医院目前只对部分高血压病人及糖尿病病人进行了建档和分级管理,即使是已经接受管理的患者也只是停留在理论及书面而已,并未真正达到监控、指导及达标的目的。
3.3 健康教育与健康指导的实效性不高 上呼吸道感染占就诊疾病第一位的主要原因是我校为一所国家重点语言类学校,师生用嗓频率相对较高,患咽炎的比例较高且易反复。校医院目前只在门诊提供口服药物治疗方案,并没有针对病因进行探讨,更没有对师生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和健康指导,甚至没有开展雾化吸入治疗项目,这是不能满足师生需求的,这也是常年上呼吸道感染占就诊疾病第一位而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3.4 高校体制下的公费医疗浪费 由于高校没有纳入医保范围,而目前医生工作站系统对公费医疗患者账户及医生行为的监控和管理不到位,对超量超极限、提前取药等没有约束,大处方、人情方、多开药、开好药现象屡见不鲜,过度的医疗现象造成公费医疗开支逐年上升。同时,按照卫生局要求退休职工可以自选就近医疗单位就医,而校医院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又不能将他们拒之门外。由于上级医院与校医院的医生工作站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监管系统,双方均不能及时掌握外院的治疗及用药情况,重复开药给公费医疗支出带来了大量的浪费。
3.5 双向转诊不能落实 由于对口支援医院与公费医疗上级医院不是一家,不能对接双向转诊,无法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新格局。
3.6 人员待遇 校医院医务人员工资待遇与卫生局下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任务完成情况无关。校医院是个非盈利单位,由学校提供工资、岗贴等收入。工资、岗贴标准由学校人事部门确定,人事关系隶属于学校。这就造成了领导忙、群众不理解不配合现象。
4 对策与建议
4.1 提高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 (1)转变学校领导观念,重视社区卫生服务。加大对校医院的投入,把搁置不前的校医院新址工作提到日程上来,利用人力、物力、场所的优势扩展校医院的服务质量。在医务人员配置上应建立一个长久的合理计划与机制,根据年龄结构和技术需求做好人员梯队建设。(2)转变医务工作者的观念,使之充分利用现有医疗资源、地域优势和政府的优惠政策,主动融入城市的社区医疗服务,为师生员工及其家属、子女提供“六位一体”的规范服务,这是目前最佳的应对措施。[2] (3)转变居民观念,通过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政策的宣传,使居民认识社区卫生服务的性质和任务,积极地参与并配合医务人员完成卫生服务任务。
4.2 加强卫生主管部门与高校相关部门建立通话制度 校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重身份的出现给高校医院的服务性质和服务定位带来了新的课题,建议卫生主管部门与高校相关部门建立通话制度,从思想上统一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定期进行工作交流,为校医院的工作制定和给予可行性的具体政策与支持。加大各项工作的实际性和切实落实,真正做好工作、做实工作,避免出现目标任务与实际工作需要不统一的状况,更要杜绝出现为应付检查而敷衍了事甚至造假的一窝蜂工作状况。
4.3 建议打破现有校医院人员的经济管理机制 目前校医院人员经济管理体制是统一归学校管理状态,绩效考核结果也并未予工资结构挂钩。本人大胆试想是否由卫生行政部门与学校共同承担、管理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及酬金问题,从宏观上形成校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重身份的统一,既能有效监管工作的落实,又能积极调动工作热情,杜绝忙与闲的分化,医务人员的价值也有所体现。
4.4 加速改革现行的公费医疗制度 由于高校师生没有纳入医保范围,过度的医疗现象致使公费医疗费用大量超支和浪费。因此,必须改革现行的的公费医疗制度,建立一种规范的、安全可靠的保障制度[3]。政府应高度关注全体高校学生医疗保障问题,并本着公平性的原则,将全体高校学生纳入社会医疗保险体系[3]。
4.5 语言类学校师生频发上呼吸道感染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目前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已经走出了一条可行的路子,面向社区对教职工、学生及辖区居民开展医疗保健综合服务是高校医院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出路。
高校医院作为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和社会在防治疾病,保护和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方面的重要机构,在普及高校人群的健康保健知识、疾病的监测和预防、保持医疗卫生服务的连续性、维护高校的安全和稳定上有着明显优势[5]。高校医院要坚持政府主导、高校协同的原则,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及高校医院的实际情况明确服务定位。同时,高校医院要积极参与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抓住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有利时机,调整医院的宏观布局和功能定位,充分利用现有医疗条件,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加速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建立健全上级医院和高校社区双向转诊制度,做到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从而提升高校医院整体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以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使命。
校医院作为具有固定服务群体的医疗服务单位,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抓住时机发展和完善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是每位高校医务工作者们该思考的问题。如何正确认识高校医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目前存在的问题,正确为校医院的服务方向定位,探索现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医院生存与发展的正确道路,是卫生行政部门、高校領导者与所属校医院管理者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马文元,曹建波,于彤.社区卫生六位一体服务解读[M].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
[2] 王佐卿,王树山,薛亚光.对高校校医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思考[J].中国民康医学,2009,20(20):2403.
[3] 连利,李林.高校大学生公费医疗改革的探讨[N].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4):210.
[4] 肖俊辉,刘瑞明,王小燕.高校医疗体制改革中政府高校和校医院的定位与责任分析[J].中国卫生学校,2009,30(3):279.
[5] 吴庆波.高校医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优势与不足[J].中国校医,2009,23(3):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