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阴县地处山西省北部,是全省的煤炭大县、农业大县和畜牧强县。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山阴县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奋力推动“率先蹚新路、转型出雏型”,全力打造“灵秀古城”、建设“新韵山阴”,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山阴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对右玉精神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围绕市委“123321”工作思路,坚持系统观念,树立全局理念,自觉把山阴的工作放到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大局中进行思考和定位,以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为主题,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奋力在转型出雏形中走在前列,力争“十四五”末地区生产总值实现翻番。
聚焦特色农业。以雁门关农牧交错带核心区建设为牵引,深入实施“特”“优”战略,年内全力推进4.5万亩高标准农田、古城乳业15万吨液态奶生产线配套升级改造、功能营养性杂粮出口项目等54个、总投资12亿元的涉农项目,不断巩固杂粮、牧草、蔬菜、果品等特色产业,持续扩大奶牛、生猪、肉鸡存栏量,统筹抓好市场、企业、品牌“三个关键”,加大“山阴好物”推广力度,加快推动“山材山用”,不断夯实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基础。在“十四五”期间,坚决守住107万亩耕地红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84万亩左右,粮食产量稳定在5.8亿斤以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销售额增长10%以上。
聚焦新型工业。重点建设中建材静脉产业园,推进山西超牌煅烧高岭土有限公司新建年产10万吨煅烧高岭土生产线项目、锦晔清洁能源有限公司低阶煤分质利用项目、聚天海100万方装配式建筑新材料二期项目、阿拉丁8万吨陶瓷纤维可溶性环保纤维、智恒泰新型环保超薄防火保溫材料等产业转型项目,进一步提高“六新”产业比重,确保“十四五”转型出雏形。
聚焦现代商贸。依托交通枢纽优势,持续提升现代物流水平,大力发展现代商贸圈,力争线上销售超千万元的企业达到3家以上,推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
聚焦煤电产业。推进煤炭产业安全清洁高效发展,积极应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构建科技含量高、产品效益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低的现代产业体系。
聚焦项目建设。深入践行“项目为王”理念,紧盯“六新”产业,滚动签约、开工、投产一批高质量转型项目,全力做好对外开放、招商引资、项目帮扶等重点工作,不断深化项目包联机制,创新政银企对接平台和方式,确保招引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见效。年内拟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85个、总投资271亿元,计划完成投资54.5亿元,其中转型项目和新兴产业投资占比达到60%以上。同时,进一步放大开发区转型发展的主引擎作用,加快“九通一平”建设步伐,新建续建11个基础建设项目,扎实推进“标准厂房”建设,持续深化“三化三制”改革,全力打造我县转型发展的主引擎、主阵地。
聚焦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继续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优化和改进政务服务模式,最大限度减少环节、优化流程、压缩时限、提高效率,全力打造“六最”营商环境。
“十四五”期间,山阴将紧盯转型出雏形战略目标,全力布局“一核两翼、三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全面提升产业的吸附力、辐射力和带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转型迈上“快车道”。
打造北部能源革命先行区。依托北部山区乡镇丰富的煤炭资源,抢抓能源革命试点契机,推动煤炭产业绿色开发、绿色利用。加大智能化矿井建设力度,加快5G技术应用,提高先进煤炭产能。以13座煤炭生产企业和2座在建矿井为依托,加快13处综采及掘进工作面智能化建设,提升煤炭行业技术含量。大力发展碳基新材料产业,鼓励煤炭企业实施“补链”“延链”“强链”工程,促进产业链价值链向中高端跃升。加快建设千亿级能源产业链,依托“晋电送浙”特高压输电通道、晋北风光火储输一体化新能源项目,打造全省重要的新能源基地、电力输送通道。
打造中部产城融合样板区。推进县城东拓西跨南扩北延,深度融入朔州市域中心,全力构建晋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节点城市。着力打造总部经济中心,以县城经济圈建设为牵引,依托“互联网+”“综合体+”等新业态,推动商贸、物流、金融、服务、电商等产业向中高端攀升。着力打造公共服务中心,积极承办国家级、省级体育赛事,常态化举办群众性文化活动,提升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着力打造现代行政中心,积极承办国省市级层面的高端展会,形成具有高度灵活性的多功能复合型会展综合体。
打造南部文旅康养度假区。全方位融入山西省“长城”旅游板块,围绕旅游线路沿线,推动长城旅游、现代康养、休闲农业三大产业集群建设,打造全国知名的休闲旅游目的地。依托国家级长城文化公园建设,牵引长城、古城等景点升级、线路升格,积极推动广武旅游区创建国家4A级景区。立足南部生态优势,发展现代康养产业,规划建设一批养生、养老康养小镇,创新生态体验、度假养生、森林避暑等新业态,新建国际标准滑雪场,积极构建春花、夏绿、秋果、冬雪的四季生态养生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规划建设“农业嘉年华”项目,推动现有采摘产业拓展新业态、新模式,全面提升休闲农业的综合性、休闲性和娱乐性。
山阴将继续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示范引领全县广大党员干部脚踏实地、务实笃行,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改善城市面貌。按照“一核一园一带一路”要求,突出以人为本、山水特色,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现代化城市。要着力打造宜居县城,持续推进城建“九场硬仗”,统筹抓好城市建设和管理,继续加大县城公园绿地建设,完善提升公共基础设施,在县城东西城区均衡配置教育、医疗、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高质量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要积极打造宜业县城,规划建设现代城市商圈,大力发展劳动集约型产业,并依托职业中学、“双创”基地,广泛开展劳动技能培训,丰富县城区域业态,拓展城镇就业空间。要全力打造宜游县城,重点做好“山”“水”文章,要加大西山生态修复力度,综合考量西山的观赏性、休闲性功能,全力构建县城一道亮丽的天际线。要积极融入桑干河生态经济圈,充分借鉴国内临江临河公园的先进经验,引水入城、河湖连通,统筹完善生态休闲、旅游景观和产业布局,建设桑干河生态大动脉,让山阴尽快成为一个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山水之城。
推进乡村振兴。实施233公顷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持续推进总投资3亿元的桑干河山阴段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总投资6000多万元的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总投资2.3亿元的5000头奶牛标准化养殖场等,进一步夯实乡村振兴的发展基础。抓好农村交通运输、农田水利、农村饮水、乡村物流、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补齐“路、水、暖、气、电、数、链、废”等短板,逐渐形成布局合理、城乡互通的基础设施体系,满足农村居民对高质量农业生产、高品质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工作,坚持“四个不摘”,稳定落实长效帮扶机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筑牢民生基石。聚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求突破、见实效,时刻关注群众所思、所忧、所盼、所求,全面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广大群众有更多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持续深化“教育强县”战略,全方位优化学校布局,全链条提升教育质量,全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到“十四五”末,全县教育跻身市级第一方阵,打造晋北地区教育中心。持续深化教育医疗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分级诊疗、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等重点改革事项,年内加快7个卫健体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医疗卫生水平。持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提升跨省异地就医结算范围和便利度,做好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工作。积极倡导生态殡葬,加快建设绿色公墓,配套建设殡仪馆等附属设施。持续深化社会保障,集中精力做好医保、社保、低保等工作,确保兜住民生底线。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山阴县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奋力推动“率先蹚新路、转型出雏型”,全力打造“灵秀古城”、建设“新韵山阴”,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坚持系统观念,
科学谋划高质量转型发展新蓝图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山阴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对右玉精神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围绕市委“123321”工作思路,坚持系统观念,树立全局理念,自觉把山阴的工作放到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大局中进行思考和定位,以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为主题,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奋力在转型出雏形中走在前列,力争“十四五”末地区生产总值实现翻番。
聚焦特色农业。以雁门关农牧交错带核心区建设为牵引,深入实施“特”“优”战略,年内全力推进4.5万亩高标准农田、古城乳业15万吨液态奶生产线配套升级改造、功能营养性杂粮出口项目等54个、总投资12亿元的涉农项目,不断巩固杂粮、牧草、蔬菜、果品等特色产业,持续扩大奶牛、生猪、肉鸡存栏量,统筹抓好市场、企业、品牌“三个关键”,加大“山阴好物”推广力度,加快推动“山材山用”,不断夯实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基础。在“十四五”期间,坚决守住107万亩耕地红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84万亩左右,粮食产量稳定在5.8亿斤以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销售额增长10%以上。
聚焦新型工业。重点建设中建材静脉产业园,推进山西超牌煅烧高岭土有限公司新建年产10万吨煅烧高岭土生产线项目、锦晔清洁能源有限公司低阶煤分质利用项目、聚天海100万方装配式建筑新材料二期项目、阿拉丁8万吨陶瓷纤维可溶性环保纤维、智恒泰新型环保超薄防火保溫材料等产业转型项目,进一步提高“六新”产业比重,确保“十四五”转型出雏形。
聚焦现代商贸。依托交通枢纽优势,持续提升现代物流水平,大力发展现代商贸圈,力争线上销售超千万元的企业达到3家以上,推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
聚焦煤电产业。推进煤炭产业安全清洁高效发展,积极应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构建科技含量高、产品效益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低的现代产业体系。
聚焦项目建设。深入践行“项目为王”理念,紧盯“六新”产业,滚动签约、开工、投产一批高质量转型项目,全力做好对外开放、招商引资、项目帮扶等重点工作,不断深化项目包联机制,创新政银企对接平台和方式,确保招引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见效。年内拟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85个、总投资271亿元,计划完成投资54.5亿元,其中转型项目和新兴产业投资占比达到60%以上。同时,进一步放大开发区转型发展的主引擎作用,加快“九通一平”建设步伐,新建续建11个基础建设项目,扎实推进“标准厂房”建设,持续深化“三化三制”改革,全力打造我县转型发展的主引擎、主阵地。
聚焦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继续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优化和改进政务服务模式,最大限度减少环节、优化流程、压缩时限、提高效率,全力打造“六最”营商环境。
深化改革创新,
合理布局高质量转型发展新路径
“十四五”期间,山阴将紧盯转型出雏形战略目标,全力布局“一核两翼、三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全面提升产业的吸附力、辐射力和带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转型迈上“快车道”。
打造北部能源革命先行区。依托北部山区乡镇丰富的煤炭资源,抢抓能源革命试点契机,推动煤炭产业绿色开发、绿色利用。加大智能化矿井建设力度,加快5G技术应用,提高先进煤炭产能。以13座煤炭生产企业和2座在建矿井为依托,加快13处综采及掘进工作面智能化建设,提升煤炭行业技术含量。大力发展碳基新材料产业,鼓励煤炭企业实施“补链”“延链”“强链”工程,促进产业链价值链向中高端跃升。加快建设千亿级能源产业链,依托“晋电送浙”特高压输电通道、晋北风光火储输一体化新能源项目,打造全省重要的新能源基地、电力输送通道。
打造中部产城融合样板区。推进县城东拓西跨南扩北延,深度融入朔州市域中心,全力构建晋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节点城市。着力打造总部经济中心,以县城经济圈建设为牵引,依托“互联网+”“综合体+”等新业态,推动商贸、物流、金融、服务、电商等产业向中高端攀升。着力打造公共服务中心,积极承办国家级、省级体育赛事,常态化举办群众性文化活动,提升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着力打造现代行政中心,积极承办国省市级层面的高端展会,形成具有高度灵活性的多功能复合型会展综合体。
打造南部文旅康养度假区。全方位融入山西省“长城”旅游板块,围绕旅游线路沿线,推动长城旅游、现代康养、休闲农业三大产业集群建设,打造全国知名的休闲旅游目的地。依托国家级长城文化公园建设,牵引长城、古城等景点升级、线路升格,积极推动广武旅游区创建国家4A级景区。立足南部生态优势,发展现代康养产业,规划建设一批养生、养老康养小镇,创新生态体验、度假养生、森林避暑等新业态,新建国际标准滑雪场,积极构建春花、夏绿、秋果、冬雪的四季生态养生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规划建设“农业嘉年华”项目,推动现有采摘产业拓展新业态、新模式,全面提升休闲农业的综合性、休闲性和娱乐性。
牢记初心使命,
全力书写高质量转型发展新篇章
山阴将继续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示范引领全县广大党员干部脚踏实地、务实笃行,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改善城市面貌。按照“一核一园一带一路”要求,突出以人为本、山水特色,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现代化城市。要着力打造宜居县城,持续推进城建“九场硬仗”,统筹抓好城市建设和管理,继续加大县城公园绿地建设,完善提升公共基础设施,在县城东西城区均衡配置教育、医疗、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高质量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要积极打造宜业县城,规划建设现代城市商圈,大力发展劳动集约型产业,并依托职业中学、“双创”基地,广泛开展劳动技能培训,丰富县城区域业态,拓展城镇就业空间。要全力打造宜游县城,重点做好“山”“水”文章,要加大西山生态修复力度,综合考量西山的观赏性、休闲性功能,全力构建县城一道亮丽的天际线。要积极融入桑干河生态经济圈,充分借鉴国内临江临河公园的先进经验,引水入城、河湖连通,统筹完善生态休闲、旅游景观和产业布局,建设桑干河生态大动脉,让山阴尽快成为一个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山水之城。
推进乡村振兴。实施233公顷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持续推进总投资3亿元的桑干河山阴段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总投资6000多万元的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总投资2.3亿元的5000头奶牛标准化养殖场等,进一步夯实乡村振兴的发展基础。抓好农村交通运输、农田水利、农村饮水、乡村物流、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补齐“路、水、暖、气、电、数、链、废”等短板,逐渐形成布局合理、城乡互通的基础设施体系,满足农村居民对高质量农业生产、高品质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工作,坚持“四个不摘”,稳定落实长效帮扶机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筑牢民生基石。聚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求突破、见实效,时刻关注群众所思、所忧、所盼、所求,全面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广大群众有更多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持续深化“教育强县”战略,全方位优化学校布局,全链条提升教育质量,全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到“十四五”末,全县教育跻身市级第一方阵,打造晋北地区教育中心。持续深化教育医疗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分级诊疗、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等重点改革事项,年内加快7个卫健体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医疗卫生水平。持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提升跨省异地就医结算范围和便利度,做好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工作。积极倡导生态殡葬,加快建设绿色公墓,配套建设殡仪馆等附属设施。持续深化社会保障,集中精力做好医保、社保、低保等工作,确保兜住民生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