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曹植在中国诗歌史上享有“建安之杰”的美誉。他对五言诗创作的成熟与发展,在乐府诗的文人化、由叙事转为抒情以及诗歌的构思方式、词藻的运用、表现手法的细致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在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曹植;五言诗;文人化;抒情
“建安之杰”曹植的五言诗,“辞采华茂,骨气奇高”,以其极大的艺术独创性,拓展了五言诗的创作领域,对五言诗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代表了建安一代诗风。
曹植的五言诗脱胎于汉乐府,又对汉乐府有较大的发展与革新。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诗歌的文人化。乐府诗以古朴见长,大多采用白描手法,人工加工、改造的成份不多。可谓“天然去雕
饰”,有一股清新可爱之气。至曹植时代,文学开始了自觉的时期,人们对美的创造成份增多。诗歌在构思的方式、词藻的运用、表现的手法上更细致、更艺术化,因而也更具美感。曹植的五言诗一方面继承了汉乐府的天然古朴,另一方面又向着“词采华茂”的方向做着开拓性的工作,尤其注重篇章结构的剪裁安排,比如曹植的《美女篇》,对主人公形象的描绘,,既惜墨如金,又浓笔重彩,由简入繁,当简则简当繁则繁,繁简得当,详略适宜,细腻敏锐的审美感知力使他的诗篇空前的精巧纤美。诗篇首二句“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即采用简净之笔,对主人公的外貌、内质及其活动场地进行了总的概括和交待,整体上给读者以初步的印象和感受。接着,作者运用繁复之笔,不厌其烦而具体细腻地描写“美女”的外在的美。作者写道:“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从人物的体态、手的动作轻盈之美到头部、腰间的装束之美,再到整个身体的服饰之美,层次清晰,“妙有次第”,词采丰厚,一幅美女图画历历在目,使人联想到汉乐府的名篇《陌上桑》中对罗敷衣着的描写:“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其中“缃绮”、“紫绮”尚显单薄。从这两首描写美女的诗篇对照看,诗人对《陌上桑》描写手法的借鉴是明显的。《陌上桑》是用装束之美衬托罗敷的容貌之美。而《美女篇》中,诗人并未止步于对美女的衣饰的静态描写,而是与人物的动作形态相结合,化静为动、以动写静,使得诗人行文摇曳多姿更富有美感;另外,在描写美女饰有明月宝玉、罗绮满身的同时,又极为精彩地描绘了美女的神情姿态,写出她内在的美,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跃然纸上。这便是接下来的两句:“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写出了美女迷人的美目,散发出诱人的清香,具有超群的气质和内在的美丽,使人物形象的描写升华到新的艺术高度。此乃传神之处,画龙点睛之笔。为后世文人所叹服、摹拟。曹植还善于剪裁,化繁为简。《陌上桑》中有“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巾肖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六句,运用艺术空白理论,从侧面描绘人们见到的罗敷的情景;而《美女篇》只用两句:“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便十分精炼地烘托出了美女的动人形象。从以上对比中,可以看出诗人对汉乐府的学习、发展和提高。
首先,作者注意对偶、炼字和声色的运用。像《公宴》中的“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六句,一连三联对偶,后两联尤为工整,“被”、“冒”字见出作者选词用字的匠心。五、六两句给人以动态感,是声对,第四句本身又是色彩对。前四句从静态着笔,写出环境之美,后两句又从动态方面入手描写居处的优美。《美女篇》中的“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二句,给人以袅娜多姿的美感,表现美女动作的轻盈,是一种柔美。而《赠丁仪》中的“凝霜依玉除,惊风飘飞阁”二句描写,又给人以流畅、整齐的美感。其次,曹植又工于起调。
像“高树多悲风”(《野田黄雀行》)、“高台多悲风”(《杂诗六首其一》)等等,暗示不测之风云降临,使得全篇笼罩着一股悲剧基调。再次,注意结句。余味曲包的收尾产生了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如《名都篇》,结尾二句:“云散还城邑,清晨复来还”,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二、从叙事开始转向抒情
曹植恰当灵活地运用汉乐府形式抒发自己的身世情怀,具有鲜明的个性。《美女篇》以美女盛年难觅佳偶喑喻志士怀才不遇,抒发了作者壮志未酬,功业不就的苦闷心情。《白马篇》,通过对游侠儿英雄形象的塑造,歌颂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了诗人为国建立功勋的理想和志愿。《七哀》诗,作者以愁妇自况,很可能借以讽君,抒发了君臣不遇和自己不幸遭遇下的怨恨和慨叹。正如黄侃先生所说“古体为今用。”(《诗评讲谈》)
总之,曹植一生写了大量五言诗,显示建安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和独特的审美价值的强调,显示了诗歌向文人化、抒情化转变的趋势。曹植写了大量的抒情的乐府诗,对五言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不愧为“三河少年,风流自赏”①[P115]的评价。
注释:
① 敖陶孙:《诗评》,见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编:《三曹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
参考文献:
[1] [三国魏]曹植著;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2] 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编:《三曹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
[3][宋]郭茂倩 编撰 聂世美、仓阳卿校点:《乐府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关键词:曹植;五言诗;文人化;抒情
“建安之杰”曹植的五言诗,“辞采华茂,骨气奇高”,以其极大的艺术独创性,拓展了五言诗的创作领域,对五言诗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代表了建安一代诗风。
曹植的五言诗脱胎于汉乐府,又对汉乐府有较大的发展与革新。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诗歌的文人化。乐府诗以古朴见长,大多采用白描手法,人工加工、改造的成份不多。可谓“天然去雕
饰”,有一股清新可爱之气。至曹植时代,文学开始了自觉的时期,人们对美的创造成份增多。诗歌在构思的方式、词藻的运用、表现的手法上更细致、更艺术化,因而也更具美感。曹植的五言诗一方面继承了汉乐府的天然古朴,另一方面又向着“词采华茂”的方向做着开拓性的工作,尤其注重篇章结构的剪裁安排,比如曹植的《美女篇》,对主人公形象的描绘,,既惜墨如金,又浓笔重彩,由简入繁,当简则简当繁则繁,繁简得当,详略适宜,细腻敏锐的审美感知力使他的诗篇空前的精巧纤美。诗篇首二句“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即采用简净之笔,对主人公的外貌、内质及其活动场地进行了总的概括和交待,整体上给读者以初步的印象和感受。接着,作者运用繁复之笔,不厌其烦而具体细腻地描写“美女”的外在的美。作者写道:“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从人物的体态、手的动作轻盈之美到头部、腰间的装束之美,再到整个身体的服饰之美,层次清晰,“妙有次第”,词采丰厚,一幅美女图画历历在目,使人联想到汉乐府的名篇《陌上桑》中对罗敷衣着的描写:“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其中“缃绮”、“紫绮”尚显单薄。从这两首描写美女的诗篇对照看,诗人对《陌上桑》描写手法的借鉴是明显的。《陌上桑》是用装束之美衬托罗敷的容貌之美。而《美女篇》中,诗人并未止步于对美女的衣饰的静态描写,而是与人物的动作形态相结合,化静为动、以动写静,使得诗人行文摇曳多姿更富有美感;另外,在描写美女饰有明月宝玉、罗绮满身的同时,又极为精彩地描绘了美女的神情姿态,写出她内在的美,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跃然纸上。这便是接下来的两句:“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写出了美女迷人的美目,散发出诱人的清香,具有超群的气质和内在的美丽,使人物形象的描写升华到新的艺术高度。此乃传神之处,画龙点睛之笔。为后世文人所叹服、摹拟。曹植还善于剪裁,化繁为简。《陌上桑》中有“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巾肖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六句,运用艺术空白理论,从侧面描绘人们见到的罗敷的情景;而《美女篇》只用两句:“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便十分精炼地烘托出了美女的动人形象。从以上对比中,可以看出诗人对汉乐府的学习、发展和提高。
首先,作者注意对偶、炼字和声色的运用。像《公宴》中的“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六句,一连三联对偶,后两联尤为工整,“被”、“冒”字见出作者选词用字的匠心。五、六两句给人以动态感,是声对,第四句本身又是色彩对。前四句从静态着笔,写出环境之美,后两句又从动态方面入手描写居处的优美。《美女篇》中的“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二句,给人以袅娜多姿的美感,表现美女动作的轻盈,是一种柔美。而《赠丁仪》中的“凝霜依玉除,惊风飘飞阁”二句描写,又给人以流畅、整齐的美感。其次,曹植又工于起调。
像“高树多悲风”(《野田黄雀行》)、“高台多悲风”(《杂诗六首其一》)等等,暗示不测之风云降临,使得全篇笼罩着一股悲剧基调。再次,注意结句。余味曲包的收尾产生了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如《名都篇》,结尾二句:“云散还城邑,清晨复来还”,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二、从叙事开始转向抒情
曹植恰当灵活地运用汉乐府形式抒发自己的身世情怀,具有鲜明的个性。《美女篇》以美女盛年难觅佳偶喑喻志士怀才不遇,抒发了作者壮志未酬,功业不就的苦闷心情。《白马篇》,通过对游侠儿英雄形象的塑造,歌颂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了诗人为国建立功勋的理想和志愿。《七哀》诗,作者以愁妇自况,很可能借以讽君,抒发了君臣不遇和自己不幸遭遇下的怨恨和慨叹。正如黄侃先生所说“古体为今用。”(《诗评讲谈》)
总之,曹植一生写了大量五言诗,显示建安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和独特的审美价值的强调,显示了诗歌向文人化、抒情化转变的趋势。曹植写了大量的抒情的乐府诗,对五言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不愧为“三河少年,风流自赏”①[P115]的评价。
注释:
① 敖陶孙:《诗评》,见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编:《三曹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
参考文献:
[1] [三国魏]曹植著;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2] 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编:《三曹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
[3][宋]郭茂倩 编撰 聂世美、仓阳卿校点:《乐府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