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前后成立的画廊都赶上了当代艺术市场狂飙的热潮,2008年金融危机的重创也让大家变得理性,对青年艺术家来说这未必是坏事,或许如此涨跌会让他们将艺术与市场看得更清楚。
“我们从中央美院毕业的12个人,在为生存奔波之余,尝试着用各种艺术手段表现自己。2003年2月凑在一起决定要做这样一个架上绘画展,因为我们发现绘画是我们的共同手段。至今的8个月时间里大家聚会,交流,在准备的过程中我们彼此保持应有的距离与独立性。展览的计划促使我们各自的工作更加平实有效。绘画的12次方,12个人参展,提供12种绘画样式。没有统一的主题,但发现绘画有N次方可能。”这是2003年10月10日在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举办的N12小组第一回展“N的12次方”的展览概述。没有晦涩的学术理论,没有响当当的策展人,没有嘉宾串场,简单直白的百余字道出了21世纪初青年艺术家的生存状态。最初,他们的展览每年举办一次,持续了4年,如果没记错的话,我看的第一个青年艺术家的展览应当是2005年N12小组的第三回,也是在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那个展厅根本没法和现在的央美美术馆作比较,墙上挂着风格各异的作品,展厅里几乎没有其他人,我在去之前也没做什么功课,对展览也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印象,只是简单的将作品分为了喜欢和不喜欢。这波75后艺术家如今都已成为行业里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毕业后的他们在做不做艺术家的问题上已经不再那么犹豫和纠结,他们更多思考的是如何获得展览的机会。
2003年不能说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当提及这一年大家都会想起“非典”,在艺术领域,我们不能说“非典”对市场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但在“非典”过后,艺术拍卖领域确实呈现了出人意料的增长,那些举牌的有半数都是新买家。2000年之前中国的当代艺术一直在体制外存活,艺术家的生存仰仗于民间市场,外交人员购买、港台画商收购、国际藏家介入,之后中国的画廊业开始了从无到有的历程,在798程昕东国际当代艺术中心于2000年成立,2002年卢杰的长征空间成立,2004年空白空间入驻,冷林的北京公社也在这一年落户798,今日的旅游胜地在当年初现端倪。
关注青年艺术家的星空间和玉兰堂分别于2005年和2006年在798成立,星空间掌柜房方和伍劲有着相同的工作经历——曾任职于中央电视台《美术星空》,二人在推介、经营青年艺术家的各项工作中也有诸多合作。2005年由皮力和桦林·布尔思(Waling Boers)一起创立的U空间驻扎在了草场地,当时还是一个非盈利空间。随着这些机构的陆续成立,其实艺术家展览的机会也会相应增多,以N12为例,在2005年第三回时他们已经得到了10万元的私人赞助,要求是每位艺术家送一张作品,前两回他们还是自筹资金。而且此时已经有画廊关注到这些自发组织展览的年轻人,而且有意跟他们中的一些艺术家签约,他们中的大多数的作品有了销售,商业的介入也让一些对此不满的艺术家感到不舒服,2006年N12第四回展的时候艺术家郝强退出。2007年N12并没有按照惯例举办展览,用艺术家仇晓飞的话说,“现在大家每年并不缺乏有意思的参展机会。在这个前提下,N12逐渐失去了锋芒和挑战性。所以这个事变得没有问题之后,就不太有趣了。”这一停就是8年。
画廊行业的发展给这些75后的艺术家提供了一毕业就能够作为职业艺术家生存的平台,他们中的一些人如今已经成为70后艺术家的中坚力量,比如卡通一代。卡通这个我们熟识,也曾被冠以“肤浅”、“没内涵的”风格总是跟房方脱不了干系。星空间的开幕放在了一个有点自嘲意味的日子——4月1日,“下一站,卡通吗?”这一展览主题尝试性的对未来提出预判,事实证明房方的敏感觉察到了一代人的共性。但在当时大家都把关注点放在了房方与“卡通”之间的渊源,为此房方还多次澄清并非自己偏好卡通,或者有某种情节,只是他观察到了许多年轻艺术家作品中具有卡通元素。房方关注同龄人的创作从大学时期就开始了,他买的第一幅作品是师妹宋琨的一幅风景。2000年房方和两个同学一起策划了他们艺术经历中的首个展览“二厂时代”,结果每人都赔上了两个月的生活费。事后房方的父亲问他“你要一直这样赔钱下去吗?”这样的质疑也让房方踏踏实实的从记者做起,为今后的画廊之路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和经验。
房方签约的第一个艺术家是高瑀,是在2003年高瑀刚毕业的时候,在学院艺术和前卫艺术流行的21世纪初,高瑀的卡通方式让房方觉得很新鲜,便约了还在重庆的高瑀来京谈合作,高瑀只身一人背个小挎包、拿个U盘就来了。聊过之后房方觉得高瑀符合他对一个有潜质的艺术家的判断,便顺利签约。如今高瑀身价和10年前已经是天壤之别,尽管还是有很多批评的声音。在星空间开幕前,房方已经签约了好几位年轻艺术家,2005年开幕展的成功亮相,推出了卡通一代。许多人问房方为何选择这些看上去很幼稚的卡通风格,在他看来卡通对于1980年前后出生的艺术家来说就像王广义、张晓刚那一代艺术家身上的“文革”印记。有目共睹的是,星空间代理艺术家的市场认可度还是相当的高,星空间也由此掌握了一批非常优秀的资源。
2005年前后成立的画廊都赶上了当代艺术市场狂飙的热潮,短短几年时间大大小小的画廊开遍798艺术区,整个艺术界呈现一种几近疯狂的热闹场面,不仅仅体现在市场上的那些数字上,也体现在画廊业的“繁荣”,好像开个画廊、做个展览就能卖钱一样。不少75后艺术家也搭上了市场膨胀的车,高瑀的《梦见佳佳的绿色头发》在2005年5月北京荣宝的拍卖会上以6.38万成交,在2009年11月北京瀚海拍卖参拍时成交价为68.32万,2007年一批年轻艺术家通过市场获得了成功,这些成绩让人难以想象,陈可、韦嘉、高瑀、欧阳春、熊宇成为了拍场上受瞩目的年轻人,他们中的大多数是星空间的代理艺术家。他们的价格虽然没有F4那么让人咋舌,但对青年艺术家而言可谓成长迅速,甚至有点太快了。当时中国的当代艺术从来没有如此大起过,更别提大落,这种疯狂让身处其中的人难以冷静思考,随后2008年的金融危机也逐渐蔓延至艺术领域,对当代艺术的影响较为明显。不过这样的经历对青年艺术家来说也未必是坏事,或许如此涨跌会让他们将艺术与市场看得更清楚。
“我们从中央美院毕业的12个人,在为生存奔波之余,尝试着用各种艺术手段表现自己。2003年2月凑在一起决定要做这样一个架上绘画展,因为我们发现绘画是我们的共同手段。至今的8个月时间里大家聚会,交流,在准备的过程中我们彼此保持应有的距离与独立性。展览的计划促使我们各自的工作更加平实有效。绘画的12次方,12个人参展,提供12种绘画样式。没有统一的主题,但发现绘画有N次方可能。”这是2003年10月10日在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举办的N12小组第一回展“N的12次方”的展览概述。没有晦涩的学术理论,没有响当当的策展人,没有嘉宾串场,简单直白的百余字道出了21世纪初青年艺术家的生存状态。最初,他们的展览每年举办一次,持续了4年,如果没记错的话,我看的第一个青年艺术家的展览应当是2005年N12小组的第三回,也是在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那个展厅根本没法和现在的央美美术馆作比较,墙上挂着风格各异的作品,展厅里几乎没有其他人,我在去之前也没做什么功课,对展览也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印象,只是简单的将作品分为了喜欢和不喜欢。这波75后艺术家如今都已成为行业里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毕业后的他们在做不做艺术家的问题上已经不再那么犹豫和纠结,他们更多思考的是如何获得展览的机会。
2003年不能说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当提及这一年大家都会想起“非典”,在艺术领域,我们不能说“非典”对市场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但在“非典”过后,艺术拍卖领域确实呈现了出人意料的增长,那些举牌的有半数都是新买家。2000年之前中国的当代艺术一直在体制外存活,艺术家的生存仰仗于民间市场,外交人员购买、港台画商收购、国际藏家介入,之后中国的画廊业开始了从无到有的历程,在798程昕东国际当代艺术中心于2000年成立,2002年卢杰的长征空间成立,2004年空白空间入驻,冷林的北京公社也在这一年落户798,今日的旅游胜地在当年初现端倪。
关注青年艺术家的星空间和玉兰堂分别于2005年和2006年在798成立,星空间掌柜房方和伍劲有着相同的工作经历——曾任职于中央电视台《美术星空》,二人在推介、经营青年艺术家的各项工作中也有诸多合作。2005年由皮力和桦林·布尔思(Waling Boers)一起创立的U空间驻扎在了草场地,当时还是一个非盈利空间。随着这些机构的陆续成立,其实艺术家展览的机会也会相应增多,以N12为例,在2005年第三回时他们已经得到了10万元的私人赞助,要求是每位艺术家送一张作品,前两回他们还是自筹资金。而且此时已经有画廊关注到这些自发组织展览的年轻人,而且有意跟他们中的一些艺术家签约,他们中的大多数的作品有了销售,商业的介入也让一些对此不满的艺术家感到不舒服,2006年N12第四回展的时候艺术家郝强退出。2007年N12并没有按照惯例举办展览,用艺术家仇晓飞的话说,“现在大家每年并不缺乏有意思的参展机会。在这个前提下,N12逐渐失去了锋芒和挑战性。所以这个事变得没有问题之后,就不太有趣了。”这一停就是8年。
画廊行业的发展给这些75后的艺术家提供了一毕业就能够作为职业艺术家生存的平台,他们中的一些人如今已经成为70后艺术家的中坚力量,比如卡通一代。卡通这个我们熟识,也曾被冠以“肤浅”、“没内涵的”风格总是跟房方脱不了干系。星空间的开幕放在了一个有点自嘲意味的日子——4月1日,“下一站,卡通吗?”这一展览主题尝试性的对未来提出预判,事实证明房方的敏感觉察到了一代人的共性。但在当时大家都把关注点放在了房方与“卡通”之间的渊源,为此房方还多次澄清并非自己偏好卡通,或者有某种情节,只是他观察到了许多年轻艺术家作品中具有卡通元素。房方关注同龄人的创作从大学时期就开始了,他买的第一幅作品是师妹宋琨的一幅风景。2000年房方和两个同学一起策划了他们艺术经历中的首个展览“二厂时代”,结果每人都赔上了两个月的生活费。事后房方的父亲问他“你要一直这样赔钱下去吗?”这样的质疑也让房方踏踏实实的从记者做起,为今后的画廊之路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和经验。
房方签约的第一个艺术家是高瑀,是在2003年高瑀刚毕业的时候,在学院艺术和前卫艺术流行的21世纪初,高瑀的卡通方式让房方觉得很新鲜,便约了还在重庆的高瑀来京谈合作,高瑀只身一人背个小挎包、拿个U盘就来了。聊过之后房方觉得高瑀符合他对一个有潜质的艺术家的判断,便顺利签约。如今高瑀身价和10年前已经是天壤之别,尽管还是有很多批评的声音。在星空间开幕前,房方已经签约了好几位年轻艺术家,2005年开幕展的成功亮相,推出了卡通一代。许多人问房方为何选择这些看上去很幼稚的卡通风格,在他看来卡通对于1980年前后出生的艺术家来说就像王广义、张晓刚那一代艺术家身上的“文革”印记。有目共睹的是,星空间代理艺术家的市场认可度还是相当的高,星空间也由此掌握了一批非常优秀的资源。
2005年前后成立的画廊都赶上了当代艺术市场狂飙的热潮,短短几年时间大大小小的画廊开遍798艺术区,整个艺术界呈现一种几近疯狂的热闹场面,不仅仅体现在市场上的那些数字上,也体现在画廊业的“繁荣”,好像开个画廊、做个展览就能卖钱一样。不少75后艺术家也搭上了市场膨胀的车,高瑀的《梦见佳佳的绿色头发》在2005年5月北京荣宝的拍卖会上以6.38万成交,在2009年11月北京瀚海拍卖参拍时成交价为68.32万,2007年一批年轻艺术家通过市场获得了成功,这些成绩让人难以想象,陈可、韦嘉、高瑀、欧阳春、熊宇成为了拍场上受瞩目的年轻人,他们中的大多数是星空间的代理艺术家。他们的价格虽然没有F4那么让人咋舌,但对青年艺术家而言可谓成长迅速,甚至有点太快了。当时中国的当代艺术从来没有如此大起过,更别提大落,这种疯狂让身处其中的人难以冷静思考,随后2008年的金融危机也逐渐蔓延至艺术领域,对当代艺术的影响较为明显。不过这样的经历对青年艺术家来说也未必是坏事,或许如此涨跌会让他们将艺术与市场看得更清楚。